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临床表现多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一类中胚层来源的非造血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多项研究表明,SLE是一种干细胞疾病,不仅造血干细胞存在异常,间充质细胞(MSC)也存在异常,具体表现为:生物学特征改变、细胞骨架及超微结构异常、端粒缩短、端粒酶及SA-β-Gal活性增强、分化能力减弱、免疫调节功能异常等衰老特征;其衰老机制可能与MSC内p53/p21cip1、p16INK4a/Rb、p27kip1/pTEN表达上调、ROS水平升高、内质网应激、表观遗传学改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逆转录PCR(RT-PCR)检测12例活动期SLE患者、9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2例正常人对照PBMC中维A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 (RORγt) 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SLE患者组、非活动期SLE患者组与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RORγt mRNA表达水平采用近似F检验(Welch方法)和校正的多重比较方法(Dunnett's T3)进行分析.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人对照RORγ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6±0.44,0.65±0.25,0.22±0.08,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86,P< 0.01).其中活动期SLE患者组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组(F=2.453,P<0.05)及正常人对照组(F=6.504,P<0.05),非活动期SLE患者组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F=3.343,P<0.05).SLE患者RORγt mRNA表达水平和SLEDAI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p=0.623,P< 0.01).结论 证实SLE患者存在Th17细胞极化现象,拮抗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RORγt能减轻SLE的免疫炎症反应而达到治疗SLE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波紫外线诱导的提前衰老的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老化及自噬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青少年男子环切术后包皮进行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将中波紫外线诱导的提前衰老的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成纤维细胞设为实验组,并设立对照组即正常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成纤维细胞.处理20 d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DU(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β半乳糖苷酶染色计算衰老细胞百分比,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自噬,Western印迹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的表达水平.数据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0.831±0.017)明显低于对照组(0.973±0.017),但EDU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均显示,实验组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半乳糖苷酶染色显示,实验组成纤维细胞阳性率(25.710%±0.304%)高于对照组(5.257%±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70,P<0.05).吖啶橙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红色荧光量(14.287±2.269)低于对照组(29.614±2.650).Western印迹及间接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实验组成纤维细胞LC3-B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波紫外线诱导的提前衰老成纤维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可降低成纤维细胞的自噬及增殖,并加速其老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激活状态及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60例SLE患者设为SLE组,另有40例于同期来本院查体的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色流式细胞术测定SLE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38/CD3分子水平;放免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抗ds 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抗核抗体;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其补体C3和C4水平;速率酶法检测血清肌酐水平。再根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结果将SLE组患者分为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根据相关标准还分为肾炎组和非肾炎组。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CD38/CD3分子水平(724±139分子/细胞),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41±110分子/细胞);活动期SLE患者CD38/CD3分子水平(905±138分子/细胞)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671±111分子/细胞);狼疮肾炎患者CD38/CD3分子水平(911±146分子/细胞)显著高于非肾炎患者(681±127分子/细胞),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狼疮患者CD38/CD3分子水平与肌酐水平(r=0.75,P<0.01)、抗ds DNA抗体(r=0.78,P<0.01)及SLEDAI评分(r=0.67,P<0.01)显著相关,而与C3和C4水平(r=-0.19,-0.24;P>0.05)无相关性。结论 CD38/CD3分子水平与反应SLE活动度的指标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激活状态在SLE特别是狼疮肾炎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仅对女性患者进行检测分析,CD38/CD3分子水平与SLE男性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16基因m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4+、CD8+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40例确诊的SLE患者(患者组)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应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4+、CD8+细胞并计数,提取RNA,应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中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p16基因mRNA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与对照组(2.245±0.586)和SLE非活动期组(1.361±0.154)相比较,SLE活动期组(93.264±42.898)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非活动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p16基因mRNA在CD8+T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与对照组(4.323±0.735)和非活动期组(3.722±1.701)比较,SLE活动期组(92.926±38.102)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非活动期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E患者p16基因mRNA水平在CD4+、CD8+T细胞中增高,提示SLE患者存在p16基因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B、T淋巴细胞中Toll样受体9(TLR9)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相关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B、T淋巴细胞及TLR9蛋白各自用荧光抗体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5例新诊断但尚未经治疗的SLE患者及16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B、T淋巴细胞中TLR9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TLR9蛋白表达水平与相关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T、B淋巴细胞中表达TLR9蛋白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3.94±17.95)%、(49.33±23.30)%,对照组分别为(29.40±10.54)%、(29.18±14.7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1,3.73,P值均<0.01).表达TLR9蛋白的B细胞百分比与SLEDAI成负相关(r=-0.39,P=0.02),与IgA表达量成正相关(r=0.74,P<0.01).结论 初发未治型SLE患者TLR9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表达TLR9蛋白的B细胞百分比与SLEDAI成负相关,与IgA表达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SIJE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DNA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Taqman探针为基础的实时定量PCR(Methylight)方法检测28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CD4~+T淋巴细胞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 SLE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35.7%,10/28)高于对照组(10.0%,2/20).两者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P<0.05).SLE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与对应的标准甲基化指数无统计学相父性(r_s=-0.29,P>0.05).结论 SLE患者CD4~+T淋巴细胞p16基凶甲基化异常,提示p16基因的高甲基化在SLE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14,15-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的水平并分析其与SLE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0例确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32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14,15-EET水平,并分析其与SLE特异性皮肤损害、皮肤血管炎及其他病情活动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血清中14,15-EET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25.21±14.92)ng/mL vs(45.65±19.09)ng/mL,t=3.99,P<0.001];有皮肤血管炎(n=9)表现的SLE患者血清中14,15-EET水平低于无皮肤血管炎(n=51)的SLE患者[(13.63±5.11)ng/mL vs(23.12±12.15)ng/m L,t=2.21,P<0.05];有狼疮特异性皮肤损害(n=24)的SLE患者血清中14,15-EET水平低于无皮肤损害(n=36)的SLE患者[(19.56±11.00)ng/mL vs(28.97±16.11)ng/mL,t=2.50,P<0.05];SLE患者血清中14,15-EET的水平与其他病情活动相关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14,15-EET有可能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标志之一,特别与皮肤血管炎及狼疮特异性皮肤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全血基因组中DNA甲基化生物标记,用于SLE的病情评估.方法 58例SLE患者中重度活动14例,中度活动25例,非活动19例;健康对照组50例,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测定白介素2共同受体γc(IL-2RG)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实时测定IL-2RG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SLE重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全血IL-2RG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217±0.140、0.342±0.085、0.325±0.230、0.175±0.036,非活动组高于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RG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SLE患者组(0.283±0.073)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SLE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2R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550±0.823和4.293±1.283,健康对照组高于SLE患者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例SLE患者 IL-2RG mRNA表达水平与IL-2RG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r=-0.44,P<0.05).结论 SLE患者全血基因组IL-2RG启动子区域特定CpG位点甲基化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且活动期SLE患者组与稳定期SLE患者组相比全血基因组IL-2RG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p27kip1和ki-67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p27kip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慢性斑块状与滴状皮损中p27kip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和0.001),而慢性斑块状与滴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斑块状与滴状皮损中ki-67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均<0.01);慢性斑块状皮损中ki-67表达水平低于滴状(P<0.01)。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p27kip1表达和ki-67表达未发现相关性(r=0.08,P>0.05)。结论银屑病的发生可能与p27kip1下调有关;而ki-67的表达水平反映了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有无皮肤血管炎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探讨SLE患者皮肤血管炎与实验室指标以及内脏损伤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52例有皮肤症状的SLE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将其分为四肢末端血管炎组和网状青斑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皮肤血管炎与临床和实验室各变量的关系.结果 152例SLE患者中,62例(41%)有皮肤血管炎表现(包括55例四肢末端血管炎和7例网状青斑),90例(59%)无皮肤血管炎.四肢末端血管炎组患者年龄(30.54±12.67)岁、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清尿素异常升高分别为39.39%和2.08%.均明显低于无血管炎组年龄(37.77±12.17)岁,64.00%和16.43%,而女性比例(98.18%)、头颅MRI异常(37.50%)、贫血(87.03%)、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的比例(77.77%)及SLEDAI指数(14.71±7.75)均明显高于无血管炎组(84.44%、12.19%、70.93%、53.65%、10.68±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3降低的比例与无血管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2).网状青斑组患者C3降低的比例(28.57%)显著低于无血管炎组(79.76%,P=0.008),其他指标与无血管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质指数(BMI)、肺功能异常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在四肢末端血管炎组、网状青斑组及无血管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尸>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皮肤血管炎与头颅MRI异常(OR=4.24,95%CI:1.17 ~ 16.13,P=0.028)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OR=3.97,95% CI:1.86 ~ 8.47,P=0.0004)呈显著正影响的关系;与24 h尿蛋白异常呈显著负影响的关系(OR=0.25,95% CI:0.09~ 0.69,P=0.009);与血清尿素异常(OR=0.12,95% CI:0.01 ~ 1.06)、C3降低(OR=0.93,95% CI:0.38 ~ 2.28)、贫血(OR=1.38,95% CI:0.56~3.40)及SLEDAI(OR=1.05,95% CI:0.98~1.14)则无显著影响关系(均P>0.05).结论 皮肤血管炎与SLE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对具有此类皮肤损伤的SLE患者,应密切监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情况.无皮肤血管炎的SLE患者发生肾脏损伤的概率较大,也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缺氧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凋亡、迁移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常氧或缺氧环境下体外培养A375细胞,细胞分为辛伐他汀处理的辛伐他汀组与二甲基亚砜处理的对照组,通过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PI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插入式细胞培养皿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RT-PCR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细胞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生存素、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7),以及沉默缺氧A375细胞的HIF-1α后的生存素、p27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常氧或缺氧环境下,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A375细胞增殖活力、凋亡细胞比例、细胞迁移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95.84、37.22、177.5,均P<0.001),缺氧对照组A375细胞的增殖活力(1.391±0.129)、细胞迁移数(322.550±26.226)均高于常氧对照组(0.807±0.049、125.583±17.256)、缺氧辛伐他汀组(0.685±0.417、115.167±12.050)(P< 0.001);缺氧对照组细胞凋亡比例(6.167%±2.714%)均低于常氧对照组(11.833%±2.483%)、缺氧辛伐他汀组(17.833%±2.714%)(P<0.01).缺氧辛伐他汀组HIF-1αmRNA与蛋白水平、生存素mRNA与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P27mRNA与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沉默缺氧A375细胞中HIF-1α后,生存素mRNA与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值为5.346、8.281,P<0.05),P27 mRNA与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t值为31.37、9.954,P<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抑制缺氧A375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HIF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陷窝蛋白1在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En Vision法和TUNEL技术检测40例尖锐湿疣皮损组织和10例健康人包皮组织中角质形成细胞陷窝蛋白1、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细胞凋亡,计算陷窝蛋白1平均吸光度、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尖锐湿疣组中陷窝蛋白1表达与增殖指数、凋亡指数的相关性.针对陷窝蛋白1基因设计3条siRNA,用脂质体转染法将siRNA导人HaCaT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筛选出于扰效果最佳的siRNA,转染HaCaT细胞为实验组,转染非特异序列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转染48 h后陷窝蛋白1的表达水平;MTS法分别测定干扰陷窝蛋白1基因24、48、72 h后HaCaT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干扰陷窝蛋白1基因48 h后HaCaT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陷窝蛋白1的表达(0.042±0.021)显著低于正常包皮组织(0.181±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3,P<0.001).尖锐湿疣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指数(65.63%±19.86%)和凋亡指数(24.12%±10.86%)均显著高于正常包皮组织(23.51%±4.00%,3.13%±1.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40、11.970,均P< 0.001).尖锐湿疣组陷窝蛋白1表达与增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798,P<0.05),与凋亡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825,P< 0.05).荧光定量PCR显示siRNA-2在浓度25 nmol/L下抑制效果最佳.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显示,转染siRNA 48 h后,实验组陷窝蛋白1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MTS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24、48和72 h时的A值分别为0.563±0.013、0.628±0.006和0.811±0.018,高于空白对照组(0.541±0.009、0.575±0.012和0.722±0.004)和阴性对照组(0.536±0.006、0.571±0.015和0.719±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aCaT细胞凋亡率为(8.90%±0.06%),低于空白对照组(20.59%±0.87%)和阴性对照组(20.64%±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陷窝蛋白1表达下降,可能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凋亡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依维莫司是否增加顺铂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COLO-16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分别用50、100、200 nmol/L的依维莫司和25 μmol/L顺铂处理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系COLO-16细胞12、24h,用AO标记自噬体囊泡并结合溶酶体酶抑制剂分析自噬和自噬流水平.Western印迹分析自噬标记性分子LC3-Ⅰ→LC3-Ⅱ转化、Caspase 3和PARP剪切;LDH释放实验分析细胞死亡;Annexin V-EGFP染色分析细胞凋亡.结果 50、100、200 nmol/L的依维莫司处理COLO-16细胞后,12 h LC3-I→LC3-Ⅱ转换值分别为3.52±0.21、4.03±0.39、5.05±0.22,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用药物处理的对照组(2.07±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LC3-I→LC3-Ⅱ转换值分别为3.38±0.26、3.29±0.06、6.57±0.16,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61%±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100、200 nmol/L的依维莫司联合E64d、pepstatin处理COLO-16细胞12h后,LC3-Ⅱ与β肌动蛋白的比值分别为1.26±0.40、1.16±0.34、1.21±0.39,与E64d、pepstatin单独处理细胞组(1.19±0.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nmol/L依维莫司联合E64d、pepstatin自噬体囊泡表达阳性率2.06±0.61,与E64d、pepstatin单独处理细胞组(1.68±0.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维莫司与顺铂联合处理24 h细胞死亡率42.58%±0.93%,高于顺铂单独处理的细胞(死亡率18.20%±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维莫司联合顺铂处理与顺铂单独处理细胞相比,Caspase 3和PARP剪切、Annexin V标记细胞数以及LC3-Ⅱ形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依维莫司增强顺铂诱导COLO-1细胞死亡,这种效应不依赖于凋亡和自噬调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雌激素、肼苯哒嗪、紫外线(UVB)照射诱导SLE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10例SLE患者和9例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进行雌激素、肼苯哒嗪和UVB照射等干预。采用甲基转移酶(DNMT)激活/抑制法检测PBMC的DNMT1活性。 结果 SLE患者DNMT1活性(0.36 ± 0.24)较正常人对照(0.46 ± 0.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雌激素干预后SLE患者DNMT1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0.32 ± 0.18比0.46 ± 0.17,t = 1.725,P < 0.05),肼苯达嗪干预后SLE患者DNMT1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0.33 ± 0.13比0.46 ± 0.17,t = 1.739,P < 0.05),UVB干预后SLE患者DNMT1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0.30 ± 0.14比0.46 ± 0.17,t = 1.739,P < 0.05)。另外,肼苯达嗪干预的正常人 DNMT1活性(0.38 ± 0.12)也显著低于正常人(0.46 ± 0.17)对照(P < 0.05)。结论 雌激素、肼苯哒嗪和UVB照射等因素具有抑制SLE患者DNMT1活性的作用,提示三个诱发因素可能通过改变DNMT活性来诱导SLE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肤CD69+T细胞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31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中CD69+T细胞在皮肤中的表达,与6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CD69+T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真皮.31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的真皮中,CD69+T细胞分别为(35.16±12.67)%和(8.70±3.29)%,皮损明显高于非皮损(t=12.5,P<0.01).6例健康人对照皮肤中CD69+T细胞(8.71±2.55)%,明显低于银屑病皮损(t=5.03,P< 0.01),与非皮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 0.05).20例急性期与1 1例稳定期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69+T细胞分别为(40.89±10.31)%和(24.46±9.49)%,急性期明显高于稳定期(t=0.36,P< 0.01).结论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69+T细胞表达增高,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蔡宏  顾瑛  曾晶  孙强  董宁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1):793-796
目的 探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经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诱导的凋亡效应中的作用。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HSF分为对照组、HMME-光动力疗法(PDT)组和caspase 3抑制剂(Z-DEVD-FMK)组,经caspase 3-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内caspase 3的荧光强度。收集各组细胞,在活性caspase 3-FITC单染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caspase 3阳性细胞百分率;在PI单染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对照组和caspase 3抑制剂组HSF胞质中caspase 3-FITC荧光微弱,PDT组荧光显著增强;对照组活性caspase 3阳性细胞百分率低,HMME-PDT组(30.86% ± 1.21%)上升,caspase 3抑制剂组(2.46% ± 0.18%)降低,后两组间比较,t = 21.76,P < 0.05。PI染色分析表明,对照组凋亡率(2.45% ± 0.22%)低,PDT组(30.54% ± 3.78%)显著升高,两组比较,t = 35.90,P < 0.05;caspase 3抑制剂组凋亡率(10.46% ± 2.15%)低于PDT组,但显著高于对照组(t = 27.97,P < 0.05)。结论 HMME-PDT诱导HSF发生的凋亡效应与caspase 3的激活密切相关,但该凋亡效应并不依赖于caspase 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喜树碱对HaCaT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将HaCaT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0.1%二甲基亚砜处理,实验组分别用5、10、25、50、100、200 nmol/L浓度的喜树碱处理.不同浓度喜树碱作用于HaCaT细胞24、48 h,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的变化;选取10 nmol/L喜树碱作用于HaCaT细胞24 h,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自噬蛋白LC3的变化.结果 5、10 nmol/L喜树碱对HaCaT细胞增殖、凋亡无显著影响,50、100、200 nmol/L喜树碱作用HaCaT细胞24 h,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1.23±1.00)%,(54.21±8.10)%,(66.75±10.70)%;25、50、100、200 nmol/L喜树碱作用HaCaT细胞48 h,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5.81±5.99)%、(44.35±5.32)%、(65.81±8.28)%、(73.23±9.59)%,与同时段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50、100、200 nmol/L喜树碱作用HaCaT细胞24 h,凋亡率分别为(14.46±2.38)%、(19.15±1.59)%、(29.88±1.37)%,与对照组(3.80±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5、10 nmol/L喜树碱处理HaCaT细胞24 h后,LC3Ⅱ表达上调,p62蛋白表达下调.间接免疫荧光显示10 nmol/L喜树碱作用HaCaT细胞24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噬体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6.67±4.55)%、(6.23±0.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6,P=0.003).结论 5、10 nmol/L喜树碱可诱导HaCaT细胞发生自噬,但对细胞增殖、凋亡无影响.50、100、200 nmol/L喜树碱抑制HaCaT细胞增殖,促使细胞发生凋亡,自噬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Ras1、Rac1和Rho1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培养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提取两组的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两组中Ras1、Rac1和Rh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酵母相菌丝生成率(0.40%±0.53%)显著低于菌丝相(99.33% ± 0.57%,t=13.93,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以酵母相为对照组,将其Ras1、Rac1、Rho1基因表达量均设为1,则菌丝相的Ras1、Rac1、Rho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17±10.99、16.81±7.80、42.61±18.50,与酵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1、3.51、3.90,均P<0.05).结论 Ras1、Rac1、Rho1基因可能参与了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纤溶酶及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均采用NB-UVB照射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8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银屑病患者NB-UVB照射前后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血浆中纤溶酶和CCL20水平.结果 60例患者治疗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2.54±1.64)显著低于治疗前(10.26±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0,P< 0.05),且NB-UVB治疗的有效率达87% (52/60).治疗前,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纤溶酶[(180.07±40.62) μg/L]及CCL20水平[(422.41±129.87) p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6.30±26.92) μg/L,t=15.45;(205.33±49.89) pg/L,t=11.15;均P<0.05].治疗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纤溶酶[(148.22±40.05) μg/L]及CCL20的表达量[(329.67±100.73) pg/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4.97、6.44,均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t=10.82、7.95,均P<0.05).治疗前,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纤溶酶与CCL20水平呈正相关(r=0.57,P<0.05),纤溶酶、CCL20水平均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0.49、0.62,均P< 0.05).结论 NB-UVB照射可能通过降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纤溶酶及CCL20的水平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