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比较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112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其中解剖性肝切除术75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37例.两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时间显著延长(P<0.05),标本切缘满意率显著提高(P<0.05),术后3 d血清ALT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性肝切除术组术后1年复发率较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显著降低,1年无瘤生存率增加(P<0.05).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对于无严重肝功能损坏的患者可以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照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06例肝癌患者进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解剖组(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组(行腹腔镜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各53例。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用(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转移率和生存率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解剖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解剖组,但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非解剖组(P<0.05)。非解剖组术后第1、3、7天血清ALT、TBIL值明显高于解剖组(P<0.05);术后1、3天血清AST值解剖组低于非解剖组(P<0.05)。解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非解剖组22.6%(P<0.05)。解剖组与非解剖组1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3%和88.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6%和75.5%(P=0.0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对于腹腔镜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临床疗效更好,并有效提高1年无瘤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智能CT(iCT)肝脏三维重建及模拟肝切除模型对临床规则肝切除的指导作用。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需行根治性肝切除的肝癌患者47例分为iCT组(n=23)和常规组(n=24)。iCT组术前行philips 256层iCT肝脏容积和血管三维重建,并建立模拟临床解剖性肝切除模型,以此模型指导临床行解剖性肝切除;常规组根据二维CT图像采用同样的手术方式行解剖肝切除。结果两组术后输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iCT组失血量、输血量和手术耗时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iCT组和常规组残肝切缘癌细胞检出率为0%和4.2%;iCT组术后ALT恢复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总胆红素和AFP的变化无差异(P0.05);在(8.6±2.3)个月随访期间,iCT组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为100%和18.1%,明显优于常规组78.3%和47.8%(P=0.000和P=0.035)。结论建立iCT肝三维重建及模拟精准肝切除模型对临床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肝癌肝切除的临床功效。  相似文献   

4.
多种肝血流阻断下的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种肝血流阻断下的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6年~2009年间36例行肝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解剖性肝切除术组16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20例,解剖性肝切除术组采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9例,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4例,绕肝提拉带半肝血流阻断3例;非解剖性肝切除均采用传统Pringle入肝血流阻断法。对两组病例的手术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解剖性肝切除组术中出血、围术期输血、并发症发生例数、肝损害及切缘微转移灶明显低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P0.05),术后1年肿瘤早期复发率低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肿瘤早期复发率;采取多种半肝血流阻断的方式可明显降低手术出血及肝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精准肝蒂解剖法行肝段切除术的术前评估以及手术技术要点,并初步评估其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04例行解剖性肝段切除术的病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精准肝蒂法组(44例,简称精准组)和常规切肝法组(60例,简称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并进一步对其中之原发性肝癌病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1)两组病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常规组与精准组两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0.208;t=1.844,1.266);精准组入肝血流阻断率较高(P=0.001),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和手术时间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t=3.849,3.57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P=0.988)、住院日(P=0.509;t=0.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两组切缘阳性率、脉管阳性率及病理分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5,0.630,0.769).(3)所有病例均获得2年随访,与常规组比较,精准组的无病生存时间(P=0.012)、总生存时间(P=0.006)、中位生存时间[(16.5±4.5)个月比(7.8±3.8)个月]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准肝蒂解剖法可以达到和传统的肝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对原发性肝癌在保证切缘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肝癌解剖性与非解剖性切除对患者术后近期病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解剖性切除与非解剖性切除对患者术后近期病死率的影响,并分析肝癌切除术后与近期死亡相关的因素.方法 2006年8月~2009年1月,笔者行肝癌根治性切除52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25例,采用解剖性肝癌切除术;乙组27例,采用非解剖性肝癌切除术.随访患者术后存活时间.结果 解剖性切除组1年病死率20.0%,非解剖性切除组1年病死率25.9%,两组间近期并发症发生人次及病死率无明显差异;但解剖性切除组术中出血量较非解剖性切除组少(P=0.006).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提示,肝癌门静脉癌栓与近期病死率有关(P=0.019).结论 肝癌解剖性切除与非解剖性切除对患者术后近期病死率无明显影响,肝癌门静脉癌栓可以成为预测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38例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分为2组:解剖性肝切除术组15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23例,对两组病例的手术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剖性肝切除标本切缘满意率(〉2cm)较高、术后近期复发率显著降低,1年无瘤生存率高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的术式,对有适应证的病例应尽可能采用此种手术方式,有望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久美蓝染色联合三维重建法精准解剖性肝切除术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收治的134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三期增强CT或MRI检查,采用MeVis软件完成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三维重建。其中54例行持久美蓝染色联合精准解剖性肝切除(联合组,穿刺肝蒂门静脉注入美蓝,每个肝段用量为4 ml左右),80例仅行精准解剖性肝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肿瘤切缘以及术后1、3、5 d肝功能恢复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 结果联合组53例(98.15%)术中肝脏染色与肝血管成像一致。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24、2.923,P=0.009、0.023);两组肝门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7,P=0.261)。术后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2%(10/54),对照组为17.50%(14/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900)。两组患者肿瘤切缘均为阴性。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5±3.17)d vs(6.64±4.36)d,t=1.172,P=0.331]。联合组术后前2天腹腔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2、4.944,P=0.015、0.033)。对照组术后第1、3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值明显高于联合组,术后1、3、5 d白蛋白明显低于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 vs 89%,P=0.806)。 结论持久美蓝染色联合三维重建精准解剖性肝切除术有助于降低术中出血量,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肝实质,同时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残留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门部Glisson蒂交替血流阻断、循Glisson鞘行肝右前叶下段解剖性切除在肝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5例肝右前叶下段肝癌患者中,8例采用肝门部Glisson蒂交替血流阻断、循Glisson鞘行肝右前叶下段解剖性切除术(A组)。7例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B组)行肝肿瘤局部切除术。对两组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3、5、7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Glisson蒂交替血流阻断、循Glisson鞘行肝右前叶下段解剖性切除术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有效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不同肝切除方式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1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120例PLC患者根据腹腔镜下肝切除方式不同分为解剖组和非解剖组各60例,分别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腹腔镜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观察围术期指标,评估残余肝功能,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内肝内复发、肝外转移及1年无瘤生存率情况。结果与非解剖组相比,解剖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但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少、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解剖组术后7 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非解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组、非解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26.67%,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期内,两组肝内复发、肝外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解剖组1年无瘤生存率76.67%明显较非解剖组的58.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可控制失血量与输血量,减轻对PLC患者残余肝功能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并对1年无瘤生存率的提高亦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肝部分切除、腹腔镜Pringle法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下三种左肝切除方式治疗左肝胆管结石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5 月至2018 年11 月四川绵阳四0 四医院97 例腹腔镜左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25 例(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术33 例(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腹腔镜Pringle法阻断左肝部分切除术39 例(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对比分析三组围手术期结果、术后炎症和肝脏生化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三组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炎症指标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区域阻断+解剖切除组最长、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次之、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最短[(257.9±66.2)min vs( 234.6±49.1)min vs( 216.4±4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均出现术后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至术后第5 天,除白蛋白外各炎症及肝功能指标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均低于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和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除C反应蛋白外各炎症及肝功能指标全肝阻断+部分切除组均高于区域阻断+解剖性切除组和区域阻断+部分切除组;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一步比较,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不同手术方式和各时间点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三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随时间改变的趋势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1)结石及病灶累及左内叶尤其IVa段时,选择腹腔镜左肝蒂阻断解剖性左半肝切除疗效更佳;(2)结石及病灶限于IVa段以外的左肝区段时,联合术中超声的腹腔镜左肝部分切除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简易水媒电刀在不规则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应用水媒电刀和48例应用钳夹法施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手术输血分别为164.58±41.20 min、584.38±559.94 mL及17例,而研究组分别为159.43±43.93 min、178.52±153.46 mL及3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出血及输血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病例行肝门阻断。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及第7天的ALT、ALB及TBIL水平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在术后胆漏、术后感染及肝功能衰竭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易水媒电刀应用在肝切除术中可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事件,是一种实用的肝切除方法尤其适于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和常规法肝切除在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拟行右半肝切除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肝切除组(n=20)和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肝切除组(n=2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情况、肝切除范围、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和肝切除范围具有可比性;术中大出血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P>0.05),但绕肝提拉法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常规法组[(340.0±241.4)mLvs.(725.0±386.6)mL;(290.0±397.2)mL vs.(615.0±722.7)mL,均P<0.05],且绕肝提拉法组中未输血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法组(16/20 vs.10/20,P<0.05);两组患者ICU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均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常规法组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CRP),术后第3,5,7天TBIL,ALT,AST,PT均明显高于前入路绕肝提拉法组,PA明显低于前入路绕肝提拉法组(均P<0.05);两组间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应用于右半肝切除术较常规法在术中安全及保护术后肝功能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波刀在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所施行的341次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28例患者分为微波刀组(66例)与传统方法组(62例,借助于基本的手术器械),并对两组比较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中肝离断时间(开始沿预切除线分离肝组织至整个预切除部分完全脱离残肝的时间)、肝离断时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量、术后第3天和第5天ALT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微波刀组的肝离断时间平均(61±31)min,肝离断时出血量平均(245±102)mL,术后肝功能一直为Child-Turcotte-Pugh(CTP)A级的有6.7%,其余肝功能均有波动,平均(4.3±3.8)d恢复为A级。术后出现胆漏2例,无经肝断面大出血病例。结论 微波刀在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安全的。在掌握传统方法切肝的基础上,熟练使用微波刀,可使手术的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频数匹配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对照组(n=44)采用常规手术处理方法;精准组(n=42)采用精准肝切除,观察比较两组手术失血量、术后肝功能、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精准组与常规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少[(320±315)ml比(613±526)ml;P<0.001],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7 d ALT为82.7 U/L比321.7 U/L;P<0.001),并发症发生率低(7.1%比20.5%;P<0.001),住院时间缩短(12.3 d比18.6 d;P<0.001).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6.2%(11/42)和38.6%(17/44);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78.6%(33/42)和65.9%(29/44),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18).结论 肝切除患者在准确的术前评估后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打击较小,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与住院时间,加速患者的康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precise liver res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conventional routine hepatectomy (n=44) or the precise liver resection (n=42).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precise hepatectomy group and the routine group, including, the blood loss, operation tim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rbidity rates (7.1% vs. 20.5%; P<0.001), the blood loss [(320±315) ml vs. (613±526) ml;P<0.001) , postoperative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value (in postoperation 7 d, 82.7 U/L vs.321.7 U/L; P<0.001)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12.3 d vs. 18.6 d; P<0.001) between precise hepatectomy and routine groups. The 1 year tumor recurrence rate and 1 year survival rate were 26.2%(11/42) and 78.6% (33/42) in precise liver resection group, 38.6% (17/44) and 65.9%(29/44) in routine liver resection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0;P=0.018). Conclusion Precise liver resec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tumor without much injury to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门部格利森蒂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右叶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颐性分析38例肝右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采用肝门部格利森带血流阻断(A组)进行解剖性肝切除;18例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B组)进行肝肿瘤局部切除;对2组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及胆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病例均无死亡病例,A组无出现腹水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区域型肝内胆管结石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86例区域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解剖性肝切除组40例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组46例,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石复发率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并绘制无结石复发生存曲线,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解剖性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426.7±23.5) ml及患者住院时间(7.2±0.4) d均明显少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673.1±48.5) ml及(8.3±0.9)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性肝切除组患者术后胆漏、切面感染及结石复发的发生均明显少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均随访到术后24个月,解剖性肝切除组有1例患者(2.5%)术后13个月发生了结石残留,非解剖性肝切除组术后有18例患者(39.1%)发生了结石残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解剖性肝切除这种符合肝脏生理结构的外科切除更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防止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肝叶切除术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间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叶切除的136 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术中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66 例,研究组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70例,将两组的术前资料(性别、年龄、BMI、肝功能分级、肝硬化、AFP、HbsAg),术中情况(手术时间、血流总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生化指标(术后第1、3、5 天血清ALT、AST、TBIL、ALB的变化),术后凝血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胆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出血)等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血率及血流阻断总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3、5 天血清ALT、AST、TBIL、ALB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术后凝血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肝叶切除术中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并不增加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术中能有效地保护肝脏,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比较安全、可行的肝血流阻断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2007年7月至2009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0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不同肝切除方式分为精准组(54例)和常规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精准组和常规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635±608)ml和(929±1044)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2,P>0.05);术中输血量分别为(222±381)ml和(542±785)ml,两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0,P<0.05);术后AST分别为(158±121)U/L和(292±347)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8,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2%(1/54)和18%(9/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54)和24%(12/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4%(8/33)和42%(20/48);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5%(28/33)和77%(37/48),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在准确的术前评估后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打击较小,术后恢复更快,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