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报道1例暗孢节菱孢引起的皮肤真菌病。方法患者男,25岁,左臀部一片慢性肉芽肿样损害,呈疣状增生。表面多片溃疡、糜烂,轻压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有腐臭味,触之略硬,且有轻度触痛。中心部位有明显淡灰褐色萎缩斑,边缘明显隆起,表面附有黑色痂皮。从患者皮损取材,进行涂片、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经家兔致病性研究重现组织病理特征,同时作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直接镜检、组织病理切片均未见真菌菌丝,但5次培养均为同一种菌生长,镜下见透明、线样的分生孢子梗从葫芦形的母细胞长出并产生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眼晶体状,黑棕色,具有一中纬部的线状芽裂,为此菌的主要特征。在实验家兔的皮损刮屑中可见菌丝及类似厚壁孢子的肿胀细胞。体外药敏试验显示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分别为:氟康唑>64μg/mL;伊曲康唑>64μg/mL;特比萘芬0.125μg/mL;酮康唑4.0μg/mL;咪康唑8.0μg/mL。结论根据在S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显微镜下特征性结构,该病例为暗孢节菱孢引起的皮下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国内首见草本枝孢所致暗色丝孢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1例国内首见的芏本枝孢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方法:取患者皮肤分泌物及活检组织部分行组织病理,部分做真菌培养。结果:组织切片PAS染色,肉芽肿组织内有多数巨细胞,细胞内有多数棕色薄壁真菌细胞。培养多次为同一黑色真菌生长。CMA玻片培养,25℃16天,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弯曲,淡棕色,光滑,长约200μm,宽约5μm。产生分枝性向顶性分生孢子。结论:经美国CDC专家鉴定为芏本枝孢(Cladosporiun herbarum(Pers.)Link ex Gray)。  相似文献   

3.
枝孢样枝孢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国内首见枝孢样枝孢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方法患者女,49岁,右臀部肿块近2年,瘢痕纤维化的同时有新的肿块形成,并形成囊肿坏死、窦道形成,皮肤表面破损,大量渗液,触痛明显,皮损边界基本清晰。从患者皮损取材、涂片及培养。并经致病性研究重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培养菌落呈绒状,橄榄绿到橄榄棕色,反面为橄榄黑色。显微镜下,分生孢子梗末端和外侧可产生枝状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柠檬形。壁光滑。根据直接镜检和培养的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下分生孢子的大小、形态、排列及培养温度试验等特征,鉴定为枝孢样枝孢。结论该病例为国内首报的由枝孢样枝孢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16岁,左耳廓、面颊斑块3年。皮损取材真菌培养: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灰黑或灰褐色短绒毛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小培养见分生孢子梗不分支或偶有分支,多芽合轴式产孢,分生孢子不分隔或有1 ~ 2个横隔,顶端钝圆,基底呈截断样;最适生长温度26 ℃ ~ 30 ℃,能液化明胶,水解淀粉。体外药敏实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耐药。组织病理检查见棕色菌丝和芽生孢子。PCR扩增ITS1-ITS4片段并测序,与基因库中葡萄孢佛隆那霉标准株序列比对,结果99%同源。诊断:葡萄孢佛隆那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00 mg每日2次,疗程约8个月,皮损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和鉴定1株引起角膜溃疡的罕见病原菌。方法:取角膜溃疡患者眼坏死组织涂片及培养进行鉴定。结果:根据直接镜检和培养的菌落形态及镜下见孔处产孢,分生孢子梗呈膝状弯曲,可见离壁分隔,两端细胞色暗,基部可见脐状突起,经鉴定为喙状凸脐孢。结论:该例为国内罕见的由喙状凸脐孢引起的角膜溃疡,经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国内首见棒状弯孢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报道国内首见棒状弯孢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方法 取皮损标本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根据其镜下形态鉴定致病菌种。结果 患者为17岁男性。9年前面部外伤后出现暗红色斑块和疣状增生至今,已扩散至左上臂。损害刮取物直接镜检见棕色分支分隔菌丝。标本培养有黑色菌落生长。镜检见棕色分支分隔菌丝和大量棒状、3∽4个分隔的棕色孢子,单个或成群生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和侧缘。组织病理显示为慢性肉芽肿。PAS染色见串珠状不规则膨大的菌丝。结论 根据其形态学特点.菌种被确定为棒状弯孢。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3岁,农民。10年前右手背出现一小疖肿,外用红霉素软膏2周后治愈。1个月后右手背出现一蚕豆大皮肤溃疡,经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但皮损处皮肤增厚,长期外用皮炎平乳膏未见明显好转。2006年3月26日就诊。发病期间无发热。无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及外伤史。体检:右手背皮肤见一不规则疣状斑块,约2.5 cm × 4 cm大小,有少许渗液。其他部位皮肤未见异常。口腔分泌物及尿沉渣真菌检查均为阴性。皮损KOH镜检见棕色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局限、绒状、墨绿色菌落,镜下见枝孢产生具分枝的球形分生孢子链。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26S rDNA D1/D2序列与GeneBank中的球孢枝孢(AB100654)相差2个碱基,ITS序列与球孢枝孢(AM176719)相同,与球孢枝孢(AY625063)相差5个碱基。结合上述发现及微量培养等结果,该菌株鉴定为球孢枝孢。皮损组织HE染色显示肉芽肿相,PAS染色见棕色孢子,结合真菌学检查结果,诊断为皮肤暗色丝孢霉病。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伊曲康唑敏感。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0.2 g/d,连续8周,皮损明显消退,但2个月后失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道1例由胶孢镰刀菌所致足部无色丝孢霉病。方法 询问病史及体检,取右足内踝处皮损常规病理检查。取皮损分泌物行10% KOH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鉴定菌种。结果 患者女,72岁,右足溃疡3年。检查见右足踝内侧皮肤约3 cm × 1.5 cm溃疡,基底暗红色肉芽组织增生,表面湿润,触痛明显。溃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肉芽组织坏死,有细长、分隔、无色菌丝样结构物,其周围组织伴有慢性炎症细胞散在浸润,PAS染色显示腊肠样菌丝及散在卵圆形真菌孢子。皮损分泌物真菌镜检见分隔、分支无色菌丝。分离菌株经培养及鉴定为胶孢镰刀菌。本菌株对特比萘芬、制霉菌素及两性霉素B高度敏感。给予口服特比萘芬0.25 g,每日2次,2个月后病灶完全愈合。结论 本病例为胶孢镰刀菌所致足部皮肤无色丝孢霉病,特比萘芬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5岁,面部斑块20余年,未发现合并免疫缺陷疾病。皮肤科检查:鼻部、双面颊、口唇上方大片淡红色斑块,少量脱屑,鼻背部疣状增生,鼻尖1个黄豆大小的疣状突起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角质层中可见菌丝样结构。真皮内弥漫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以及多核巨细胞。在多核巨细胞内见孢子样结构,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皮损组织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灰褐色绒毛状菌落。玻片小培养(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见内含大量孢子的分生孢子器及分隔分支的暗色菌丝。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诊断为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CO2激光去除鼻尖部位疣状突起,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 mg,每天2次,3个月后皮损消退停药,随访6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16岁,右面颊红斑、结痂,渐扩展11年。体检:右面颊6 cm × 10 cm形状不规则暗红斑和斑块,轻度疣状增生,皮疹边界清晰,边缘见条索状瘢痕,上部见多处约0.5 ~ 1 cm大小的破溃、结痂,痂皮较硬,压片未见果酱色小结节。多处痂皮下刮片直接镜检,见淡棕色、粗细不等、分支分隔的菌丝。25 ℃和35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形成黑绿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具领状结构的瓶形产孢细胞和花朵样排列的小分生孢子。组织病理学检查,PAS染色见大量分支分隔菌丝、假菌丝和酵母样细胞。rDNA种特异性序列与疣状瓶霉标准株CDC-B2152具有99.73%的相似度。诊断:疣状瓶霉引起的面部暗色丝孢霉病。治疗: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有效,停药后复发,目前应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自身启动子调控、含有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钙调蛋白烟曲霉菌株,观察菌株生长过程中钙调蛋白的动态分布。方法 设计烟曲霉钙调蛋白基因的两端侧翼序列,对两序列及含有RFP-烟曲霉pyrG 营养标记(mRFP?AfpyrG)的质粒分别进行PCR扩增,再通过融合PCR对上述3个片段进行整合,形成转化用的线性片段。随后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法将上述片段转入烟曲霉受体菌株中,构建钙调蛋白-RFP烟曲霉菌株。在营养筛选培养基平板上挑取单克隆菌落培养,选取荧光表型最稳定的单菌菌落对其转化子进行PCR验证。将重组菌株和野生菌株分别接种于固体营养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菌株形态学差异。将上述两株菌分别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甲基四氮盐(XTT)方法观察其生长活力差异,并对红色荧光标记菌株进行动态活体观察,分析钙调蛋白在烟曲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时空分布。结果 重组菌株的荧光表型及转化子的PCR鉴定结果表明,钙调蛋白-RFP烟曲霉菌株构建成功。重组菌株与野生菌株在24 h时生长活力(A490值)分别为0.689 ± 0.081和0.678 ± 0.054(t = 1.3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形态学方面也无显著差异。钙调蛋白在烟曲霉生长过程中始终处于极性生长过程中的菌丝顶端、分枝出芽点及新形成的分枝顶端。结论 钙调蛋白可能参与调控烟曲霉孢子萌发及菌丝极性生长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76岁,因右侧胸痛3个月就诊。肺部CT示右侧下叶背段4.8 cm × 3.0 cm团块状密度增高影。取患者肺穿刺组织进行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显示慢性肉芽肿性炎,有隔的透明菌丝。SDA培养见白色绒毛状致密菌落,中央略高起,表面可见皱褶或放射状纹,背面呈淡黄色,小培养见较丰富的分枝分隔菌丝,可见极少量无色透明类圆形孢子。对分离菌种行rDNA ITS、β微管蛋白测序鉴定及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利用MEGA7.0软件构建烟曲霉复合体及其近源菌种系发生树。分子生物学测序鉴定为烟曲霉。诊断:肺曲霉球。先后予以伊曲康唑口服液及伏立康唑片治疗后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荧光(CFW)染色法在皮下真菌病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皮下真菌病的组织病理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收集1987—2017年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皮下真菌病患者石蜡包埋皮损组织进行平行试验,每块组织连续切片4张4 μm切片,分别行改良CFW荧光染色、苏木精-伊红(HE)、过碘酸-雪夫(PAS)和六铵银(GMS)染色检查,比较其阳性率及染色效果。采用SPSS 19.0软件,用卡方检验比较4种染色法在病理诊断真菌感染方面的阳性率。结果 21例皮下真菌感染患者中,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14例(66.67%),HE染色法阳性5例(23.80%),PAS染色法阳性6例(28.57%),GMS染色法阳性11例(52.38%),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率高于HE和PAS染色法(χ2值分别为6.718、5.200,P < 0.05),而与GMS染色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3,P = 0.530)。结论 改良CFW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准确的真菌检查方法,在皮下真菌病的病理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群组看病及同伴教育对痤疮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探讨痤疮患者的有效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80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单纯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干预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接受群组看病及同伴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在干预后1、2、4周进行遵医行为调查,比较两组的遵医行为。结果 因拒访和无应答原因脱落18例,最终干预组32例、对照组30例纳入分析。在干预1、2、4周后,干预组遵医行为总分分别为83.6 ± 9.3、85.9 ± 9.1、91.2 ± 8.4,对照组分别为77.1 ± 7.3、77.1 ± 8.6、79.1 ± 10.2,干预组遵医行为的提高显著优于对照组(P组间<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显著性地提高(P时间<0.05),时间和分组之间有交互作用(P交互<0.05)。结论 群组看病及同伴教育的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痤疮患者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建立人甲母质细胞无血清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甲母质组织来自9例2016年1 - 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截指(趾)术与甲床修整术的患者。采用无血清DEME/F?12培养基于37 ℃、5% CO2条件下培养组织块2 ~ 3 d,换无血清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CnT?07)培养基培养原代甲母质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形态。以角蛋白5(K5)、角蛋白10(K10)为标记,采用免疫荧光鉴别培养获得的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纯度。结果 培养2 ~ 3 d时,有细胞沿组织块爬出,在第10天左右,形成了大的细胞团块,部分细胞形态为上皮样细胞,呈铺路石样排列,部分呈扁平状,形态为纺锤形或星形。免疫荧光示,部分细胞可同时表达K5与K10,证明甲母质细胞的存在。K10阳性细胞约占37.6%。结论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结合无血清培养基可成功培养出人原代甲母质细胞,体外培养的人甲母质细胞可同时表达K5与K10。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囊肿附属器癌(MA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治的10例MA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平均发病年龄51.65岁。皮损均位于面部,6例位于上唇部,表现为单发斑块或结节,形成溃疡4例。组织病理均由上皮细胞条索组成,可见不同数量的角囊肿和导管结构,6例见神经受累,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示上皮细胞及角囊肿角蛋白阳性,导管及腺腔结构癌胚抗原及上皮膜抗原阳性。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1例13年后原位复发,均无远处转移。结论 MAC皮损主要表现为上唇的红斑块,部分破溃,确诊依赖于向毛囊和汗腺双相分化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有助于与其他附属器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12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痤疮丙酸杆菌(P.acnes)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本院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收集的100株P.acnes,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夫西地酸的敏感率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米诺环素对P.acnes的MIC90与敏感率分别为8.0 mg/L、66%,多西环素为32 mg/L、36%,左氧氟沙星为16 mg/L、34%,氯霉素为128 mg/L、17%,克林霉素为 > 128 mg/L、7%;夫西地酸为16 mg/L、6%;四环素为 > 128 mg/L、4%,甲氧苄啶和阿奇霉素为 > 128 mg/L、3%;红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为> 128 mg/L、0。结论 临床分离的P.acnes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为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克林霉素、夫西地酸、四环素、甲氧苄啶、阿奇霉素,对红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小鼠Cbl-b基因RNA干扰(RNAi)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初步鉴定其干扰效果,为后续研究Cbl-b在黑素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方法 根据基因库提供的Cbl-b 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4对短发夹结构的互补DNA序列,克隆至载体PGPU6/GFP/Neo构建重组质粒,并予以DNA测序鉴定。重组干扰质粒构建成功后,将干扰质粒与Cbl-b过表达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于转染后48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质粒对Cbl-b基因的表达抑制效应。 结果 测序分析证实,4对shRNA寡核苷酸序列分别成功插入至shRNA真核表达载体PGPU6/GFP/Neo中,将构建成功的PGPU6/GFP/Neo-shRNA质粒与Cbl-b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细胞48 h后,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及Western 印迹测定,发现4条shRNA序列对Cbl-b的表达均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其中以1号shRNA序列重组质粒对Cbl-b表达的抑制程度最高(P < 0.05)。 结论 成功构建并筛选出沉默效应最高的Cbl-b sh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9.
中文摘要:报道一例9岁患儿,初发皮损表现为白色和紫癜样斑片和斑块,经病理证实为蕈样肉芽肿,经窄谱中波紫外线B和干扰素治疗,皮损逐渐缓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中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2和DNMT3a)mRNA表达。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及宜兴市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的46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表皮以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外科的28例健康对照表皮中DNMT2和DNMT3a mRNA的表达。结果 在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和对照组表皮DNMT2 mRNA表达水平(2-ΔΔCt值)分别是0.62 ± 0.02、0.36 ± 0.05和0.15 ± 0.11,皮损组明显高于非皮损组(t = 6.23,P < 0.01),非皮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 = 7.33,P < 0.01);DNMT3a mRNA表达水平(2-ΔΔCt值)分别是0.85 ± 0.03、0.43 ± 0.04和0.18 ± 0.09,皮损组明显高于非皮损组(t = 5.66,P < 0.01),非皮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 = 8.62,P < 0.01)。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DNMT2和DNMT3a mRNA均异常高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