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ISM)诊断汗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但不排除汗管瘤的患者,选定典型皮损做CLSM检查,后取该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CLSM图像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或中层可见圆形、卵圆形的高折光性结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多数导管、小的囊腔及由上皮细胞所组成的小细胞巢及索,这与CLSM图像下的高折光性结构一致。结论 CLSM是诊断汗管瘤及鉴别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等皮肤病非常有用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采集易混淆脂溢性角化病和扁平疣图像,分析两者的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图像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易混淆的脂溢性角化病和扁平疣进行病理确诊后应用CLSM采集图像,对照病理图像分析两者的共聚焦显微镜图像特征。结果脂溢性角化病和扁平疣的CLSM图像特征和病理图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LSM脂溢性角化病特征性指标为"脑回状"结构、角囊肿。扁平疣的特征性指标为"花团状"结构和空泡细胞。结论 CLSM检测利于脂溢性角化病和扁平疣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患者女,60岁.鼻右侧出现新生物2个月,无痛痒.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囊肿形成,增生表皮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其基底部与两侧正常表皮位于同一平面上;真皮浅层有基底样细胞形成的肿瘤团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依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确诊为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85岁。右前臂伸侧出现一花生米大暗红色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1)突起部分:表皮局部糜烂,真皮可见由基底细胞组成的巢状肿瘤团块,癌巢周边的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2)蒂部周围:棘层下方细胞排列紊乱,有异型性,部分区域表皮全层异型,基底层非典型细胞呈芽蕾状增生,伸向真皮上部。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碱性变,并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3)外围黑褐色斑块皮损: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呈乳头瘤样增生,瘤边界平坦,下界与皮肤基底层相平。诊断:脂溢性角化病并发日光性角化病及基底细胞癌。  相似文献   

5.
【摘要】 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及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是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疾病,其皮肤镜特征对于明确诊断、与其他皮肤肿瘤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和手术以及动态监测皮损变化等都有一定帮助。本共识对这3种疾病的皮肤镜特征进行了总结。日光性雀斑样痣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虫蚀状边缘、模糊的色素网、指纹模式、棕色均质模式、假性网络。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脑回状模式、发夹样血管、摇晃试验中皮损整体移动。扁平苔藓样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胡椒粉样或颗粒模式以及周围可见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或光线性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mRNA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脂溢性角化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FGF10 mRNA正常皮肤组织和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28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表皮的全层或中下层均可见FGF10 mRNA表达(100.0%);正常皮肤表皮的基底层或个别细胞内可见FGF10 mRNA的表达(3.57%);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表皮中FGF10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FGF10 mRNA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日光性角化病(AK)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图像特征。方法:对15例AK患者进行CLSM检测,分析图像特征。结果:15例患者皮损部位均可见表皮细胞排列紊乱及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14例患者皮损区可见以单一核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12例患者在皮损区可见血管明显扭曲扩张。结论:表皮细胞排列紊乱及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是AK的特征性CLSM图像特征,可作为CLSM诊断AK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皮肤镜与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特征,提高临床医生无创诊断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及RCM特征,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皮肤镜下3例表现为球状结构,1例表现为黑褐色均质样结构,所有皮损边界清晰;RCM下发现表皮内高折光细胞巢。结论皮肤镜与RCM检查可能为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表皮中负性调节因子Smad7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负性调节因子Smad7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及正常对照皮肤中Smad7的表达。结果:Smad7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的表达较正常表皮显著升高(P〈0.01)。结论: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表皮中Smad7过度表达可能有助于表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促进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巨大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女,59岁。因右臀部皮肤逐渐增大的褐色斑块30余年就诊。皮损约20 cm×15 cm,表面粗糙,无浸润。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以基底样细胞为主,见假性角囊肿形成。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并发鲍恩样丘疹病.患者女,39岁.面部、四肢出现褐色斑片26年,大、小阴唇及肛周出现深竭色丘疹、斑块2年.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呈网篮状角化过度,表皮上部可见凹空细胞,其细胞核固缩,符合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组织病理改变.会阴部皮损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鲍恩样丘疹病.  相似文献   

12.
对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皮肤科门诊临床诊断为光线性角化病(AK)和鲍恩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组织病理确诊AK和鲍恩病分别为93例和62例,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报告均AK和鲍恩病患者分别为50例和29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4%和50%。AK与鲍恩病在临床诊断上易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21例)和基底细胞癌(11例)。AK好发部位为头面部(94%),鲍恩病则好发于躯干(52%)。  相似文献   

13.
EGF、EGFr在脂溢性角化病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以皮肤衰老为特征之一的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病变组织中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的发病机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32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及作对照的10名正常皮肤组织石蜡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进行检测。结果SK组的EGF和EGFr在阳性表达强度上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GFr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角质层,颗粒层和棘细胞上层中有广泛的表达,并且棘层肥厚伴角化过度或乳头状瘤样增殖者表达呈强阳性。提示EGF和EGFr的这种异常或超表达可能与脂溢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在不典型脂溢性角化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RCM观察临床表现不典型的5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结果 5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虽然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其皮肤RCM检测均能发现其共同的且具有特异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表皮乳头瘤样增生,呈脑回样结构,可见假性角囊肿形成等,从而辅助临床诊断。结论 RCM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皮肤科检查方法,有助于不典型脂溢性角化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透明细胞鲍恩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例透明细胞鲍恩病.患者女,64岁.下腹部暗红色斑块、结痂伴瘙痒10年.皮肤科检查:下腹部见一4 cm×5 cm不规则暗红色斑,稍高出皮面,表面有黑褐色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生肥厚,其中可见核大浓染的细胞、角化不良细胞及核分裂象,棘层上部细胞胞质丰富淡染透亮.诊断:透明细胞鲍恩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细胞棘皮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9例大细胞棘皮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细胞棘皮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头面部和四肢,多表现为浅褐色斑块,临床上与脂溢性角化病不易鉴别。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棘层肥厚及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在部分皮损周围可见到日光性黑子或脂溢性角化病样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大细胞棘皮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脂溢性角化病及日光性黑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女性外阴鲍恩病合并人乳头瘤病毒18阳性。患者女,35岁。右侧会阴斑块伴瘙痒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及病理性核分裂像,基底膜完整,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高危型HPV18阳性。诊断:鲍恩病。  相似文献   

18.
光线性角化病132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2例光线性角化病进行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男64例,女68例,平均年龄(62.26±14.10)岁,皮损发生于头面部及颈部,临床表现多为肤色或淡褐色角化性斑丘疹,上覆粘着性鳞屑,皮损周围皮肤可见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或淡黄色斑等慢性光损伤的表现.皮损绀织病理特点包括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基底层甚至棘层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基底层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呈芽蕾状伸人真皮乳头层,真皮浅层嗜碱性变,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病理分型主要是肥厚型和萎缩型.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表现为脂溢性角化病样皮损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并发鳞状细胞癌.患者男,52 岁.四肢皮肤丘疹、斑块20余年,右手背溃疡2 个月.右前臂斑块组织病理检查:同时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及脂溢性角化病的表现.右手背溃疡组织病理表现符合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4年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153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情况。病理诊断主要是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棘层肥厚型和角化过度型的混合型、腺样型、刺激型、菌落型与黑素棘皮瘤型。该病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组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15例中,组织病理符合91例,临床误诊率为20.9%;病理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53例中临床误诊62例。应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日光对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成及其发病年龄提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