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与螺旋CT扫描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均经过组织学确诊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3例临床资料,行腹部螺旋CT与MRI检查,经过2名以上有经验影像科医师共同诊断,对比分析2组患者诊断符合率,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6.0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2检验。结果检查CT组检出43个病灶,MRI组检出46个病灶,MRI组平扫检出率为82.6%显著高于CT组平扫检出率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增强扫描后检出率为91.3%,与平扫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增强扫描后检出率为90.7%,与平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增强扫描后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平扫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的诊断能力优于螺旋CT平扫,两者有效结合能够优势互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与CT诊断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对比二者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6例(64个)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MRI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平扫呈高、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T1加权像呈高、低、等信号,T2加权像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而门脉期与延迟期则以低信号为主。CT平扫检出率明显低于MRI平扫检出率(χ2=4.005,P=0.045);CT增强扫描检出率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0.753)。结论螺旋CT及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均较高,临床可结合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最佳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在汕尾逸挥基金医院接受治疗的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增强MRI及CT检查,以病理组织诊断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动态增强MRI及C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MRI与16层螺旋CT扫描诊断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06例乙肝肝硬化背景的疑似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3例.A组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B组采用MRI检查,将两组诊断结果与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CT和MRI对肝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MRI与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I正确诊断34例,诊断正确率为85%(34/40);CT正确诊断27例,诊断正确率为67.5%(27/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肝癌的诊断效果优于CT,但在实际应用时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小肝癌的CT及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9例41个小肝细胞癌在CT平扫、增强后的表现及MRI不同序列、Gd—DTPA增强后的信号特点。结摹41个小肝癌CT表现为平扫时呈高、等、低密度。三期增强扫描示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以低密度为主,有假包膜强化。41个小肝细胞癌中T1加权像表现为低、高、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以低信号为主。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提高小肝癌检出率,而MRI具有多序列成像特点,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特征来反映结节性病变的组织成分。结合Gd-DTPA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16层螺旋CT与1.5T MRI扫描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回顾性病理分析和临床随访的64例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并依据检查手段分为CT组(32例)和MRI组(32例),影像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结果为对比依据.结果 检查CT组32例41个病灶,MRI组32例38个病灶,小肝癌病灶检出率CT与MRI平扫分别为75.0%和93.4%,差异有显著性(P<0.01),增强扫描分别达到了97.2%和98.3%,MRI组略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RI平扫对小肝癌的检出率高于CT平扫,增强扫描可提高两者检出率,且增强CT和MRI扫描可以更清楚显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优于平扫.CT与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增强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MRI与螺旋CT对小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5年7月入住我院的44例小细胞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诊断方法分为螺旋CT组与MRI组。比较MRI组与螺旋CT组肝内外病灶及肝内外病灶阳性率及不同体积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MRI检查肝内病灶及肝内病灶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螺旋CT组(P0.05),而对于肝外病灶阳性率及肝外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螺旋CT相比较,MRI在SHCC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已行对比增强CT的小肝癌的补充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10月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45例,共51个可疑肝脏占位(≤2.0 cm)的肝硬化患者对比增强CT和超声造影资料,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差异.结果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分别检出病灶49个和35个.小肝癌增强后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比较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诊断小肝癌敏感性及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8.9%(32/36)、69.4%(25/36)(x^2=3.02,P=0.08)和43/51(84.3%)、29/51(56.9%)(x^2=1.46,P=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16个对比增强CT未能显示的病灶经超声造影明确诊断12个.结论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对肝硬化伴小肝癌具有相似诊断率.超声造影较对比增强CT时间分辨力高,对对比增强CT漏检病例及不典型强化病例有很高的补充诊断价值,对于肝硬化内良性结节更具诊断及随访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多排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CT/MR室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4例共96个病灶的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根据患者肝癌病灶直径大小分为两组:微小肝癌组(≤1 cm)28个病灶;小肝癌组(1~3 cm)68个病灶。给予两组患者多排螺旋CT及MRI检测,对比两组患者小肝癌检出率。结果微小肝癌组检出率最高序列为容积快速三维成像(LAVA)动脉期,最低位LAVA平衡期;而小肝癌组检出率最高序列为LAVA动脉期和CT动脉期,最低为CT平扫,其余期相和序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CT总检出率为89.6%(86/96),MRI总检测率为97.9%(94/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测在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率上具有显著优势,显著高于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且检出率最高序列为LAVA动脉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CT与MRI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鼻咽癌患者20例,对其CT与MRI扫描诊断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比较两种方法对鼻咽癌诊断的准确率。结果:MRI正确诊断20例,诊断准确率100%;CT正确诊断19例,诊断准确率95%。两种方法诊断鼻咽癌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茎突后间隙及海绵窦侵犯的检出率方面,两种方法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与MRI对于鼻咽癌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MRI与CT检查在对部分软组织侵犯的诊断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相结合有助于正确判断其软组织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12.
CT、MRI对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钧  李亮 《中外医疗》2010,29(4):183-183
目的比较CT和MRI对肝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MRI与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I正确诊断75例,诊断正确率为93.8%,CT正确诊断61例,诊断正确率为7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结论MRI对肝癌的诊断效果优于CT,但在实际应用时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CT、MRI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肝癌的CT、MRI表现,提高对小肝癌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41例小肝癌患者的平扫及动态增强CT、MRI表现,观察病灶大小、密度或信号强度、强化方式、有无包膜等.结果 CT检查28例29个病灶,平扫以低密度为主;MRI检查17例18个病灶(包括4例已做CT检查的病人),平扫TI以低信号为主,T2以高信号为主.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全瘤性强化CT15例、MRI 13例,等密度或等信号CT4、MR14,延迟扫描为低密度或低信号CT25例、MRI 12例;13例在延迟期可见假包膜强化.结论 动态增强三期扫描能够显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及与肝脏其他病变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CT与MRI对膝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80例经手术确诊的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先后行CT及MRI检查,比较两组方法诊断准确率情况.结果:MRI诊断总准确率为96.15%,显著高于CT57.14% (P <0.05).MRI对交叉韧带损伤、浮膝骨折、半月板损伤及关节腔积液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87%、96.00%、92.31%、97.83%,均明显高于CT的0.00%、72.00%、0.00%、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可直观、准确的反应膝关节损伤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及MRI对小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和MRI对小肝癌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小肝癌诊断上的价值。方法:42例SHCC患者,均行MSCT多期增强扫描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4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52个,MR和CT扫描分别有52和51个病灶;SHCC典型强化特点为"快进快出"。结论:两者对小肝癌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对于不典型SHCC定性MRI动态增强检查略优于MSCT。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析CT与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共76例确诊为肝癌的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并观察CT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CT的敏感性为97.5%(95%CI:95.3-100%),阳性预测值为94.87%(95%CI:92.27-98.53%);MRI敏感性为91.66%(95%CI:88.36-94.58%),阳性预测值为90.90%(95%CI:87.22-93.45%),两组之间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诊断肝癌的临床过程中,CT的价值要明显高于MR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综合磁共振成像(MRI,1.5T或3T)多种序列与多排探测器CT(multidetector CT, MDCT,16或64层)动态增强扫描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1个月内接受腹部MDCT与MRI检查且发现肝脏局灶性病变的2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男18例、女3例,年龄44~74岁,共计29个病灶),病灶最终确诊方式包括组织病理学诊断,结合介入治疗中肿瘤染色及其他临床、影像学检查,或通过综合临床资料、典型影像学表现及至少一年的随访获得良恶性最终诊断。影像学结果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共同进行评价,对所发现病灶进行5分法计分,通过ROC曲线及卡方检验比较分析MRI与MDCT的诊断结果。结果: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的SHCC,这两种检查方法的Az值分别为0.795(MDCT)及0.974(MRI),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 5)。MDCT诊断SHCC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50%;MRI诊断的敏感度为86.36%,特异度为100%,但两者敏感度及特异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敏感度χ2=0.835, P=0.360;特异度χ2=1.379, P=0.240)。结论:MRI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SHCC的诊断能力优于MDCT。  相似文献   

19.
张继民  罗国耀 《中外医疗》2009,28(23):143-14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影响表现,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25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25s,门脉期55~65s,延迟期5mins,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2.5~3.0mL/s注入造影剂量100mL。结果共发现3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2%、84%、80%,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延迟期和门静脉期。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提高了小肝癌的病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场强MRI对于肝硬化退变结节以及小肝癌诊断、见表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8例共24个肝硬化退变结节(DN)以及15例共26个小肝癌(SHCC)患者的MRI图像作为研究资料,对33例患者的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8例24个DN患者中,4个在同反相位T1WI上呈现等信号,比例是16.67%,其余20个呈稍高信号,比例为83.33%;在15例26个SHCC患者中,6个(23.08%)在同相位T1WI上呈稍高信号,另有20个(76.92%)在同、反相位Tl W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在T2WI上DN组患者的24个结节均呈现低信号,而SHCC组的26个结节中,24个呈现不均匀等信号、稍高信号或高信号,所占比例是92.31%,仅2个在T2WI上呈现低信号,比例为7.69%。在Gd-DTPA动态增强扫描中,发现DN组中14例患者的15个DN是呈缓升速降型的,比例为93.33%,其中13个DN可发现不规则网状纤维隔强化,比例86.67%,仅1个DN呈假包膜样强化;SHCC组中14例患者24个SHCC是呈速升速降型的,比例为92.31%,其中包膜强化有17个,比例为70.83%。结论高场强的MRI能够有效的凸显肝硬化患者退变结节和早期小肝癌的相关特征,从而做出诊断和见表诊断,帮助临床提高诊断率,从而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