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减少炎性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组(n=30)和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n=30),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其hs-CRP水平.结果 经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20 mg治疗组较10 mg治疗组血清hs-CB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应用阿托伐他汀可减少ACS患者血清中的hs-CRP水平,应用较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孙新爱  周笑非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30-163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ET)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L-6、ET、MCP-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3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IL-6、ET及MCP-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6.38、49.10、34.51、25.77、32.23、34.68,均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清IL-6、ET及MCP-1水平下降更明显(t=10.10、13.18、23.85,均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8.38、6.98,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t=12.00,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IL-6、ET及MCP-1水平,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孟祥娟  许静  程爱娟 《天津医药》2016,44(4):497-500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 B1 (HMGB1) 及超敏 C 反应蛋白 (hs-CRP) 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 ACS 的患者 90 例和对照组 90 例,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抽取空腹肘正中静脉血, 检测 HMGB1 及 hs-CRP; 将 ACS 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组 (45 例) 和强化组(45 例), 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 20 mg 每天 1 次和 40 mg 每天 1 次, 治疗 1 周后再次抽取空腹肘正中静脉血, 检测 HMGB1 及 hs-CRP。结果 ACS 组患者血清 HMGB1 及 hs-CRP 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ACS 组患者血清 HMGB1 水平与 hs-CRP 水平呈正相关 (r= 0.389, P<0.01)。治疗前, 标准组与强化组患者血清 HMGB1 及 hs-CRP 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 1 周, 2 组患者血清 HMGB1 及 hs-CRP 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 且强化组较标准组降低更明显 (均 P<0.05)。结论 HMGB1 和 hs-CRP 相互影响,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显著降低 HMGB1 表达, 减轻ACS 患者的炎症反应, 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2例CHD患者和20例对照组的hs-CRP水平。同时将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4周后再次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1)hs-CRP水平在UAP组、AMI组较SAP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4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后亦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ACS早期治疗中可降低ACS患者hs-CRP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2例冠心病(CHD)患者和20例对照组的hs-CRP水平。同时将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4周后再次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①hs-CRP水平在UAP组、AMI组较SAP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②4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hs-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后亦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ACS早期治疗中可降低ACS患者hs-CRP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肝素、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强化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连用8周。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清hs-CRP、IL-10和MMP-9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血清IL-10水平较前明显上升( t=2.44、2.27、2.45、3.05、2.90、2.93,P<0.05或P<0.01),且强化组下降或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明显(t=2.31、2.37、2.24,P<0.05);强化组临床总有效率(91.4%)明显优于对照组(68.6%)(χ2=5.7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效果,能降低血清hs-CRP和MMP-9水平,提高血清IL-10水平,从而抑制斑块局部炎性反应,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和调脂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1次/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 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治疗组显效率达70.0%,总有效率86.7%;明显优于对照组(43.3%和66.7%)(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TC、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FIDL-C(P<0.05)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血清hs-CRP水平显著降(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调脂作用,还明显降低CRP的浓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尽早使用阿托伐他汀可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及改善脑血管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冠心病患者高敏血清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组)53 例:PCI术前起始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 mg,后每日20 mg;B组40 例,PCI术前术后每日阿托伐他汀20 mg.于PCI术前服药前及术后24 h,7 d分别测定hs-CRP水平.结果:术前两组患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24 h A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B组,7 d后A组hs-CRP水平仍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负荷剂量组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hs-CRP水平,可能会降低PCI术后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及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旭  孙振学  吕豪 《河北医药》2012,34(2):175-17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测定治疗前后血脂、IL-6及hs-CRP的变化.结果 对照治疗组及治疗组在治疗后血脂、IL-6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对照治疗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下降与IL-6及hs-CRP下降无相关性(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IL-6及hs-CRP水平,20 mg优于10 mg,其抗炎作用不依赖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73例择期行PCI治疗的CHD患者根据术前使用瑞舒片他汀剂量不同分为A组(瑞舒伐他汀10 mg,58例)、B 组(瑞舒伐他汀20 mg,59例)和C组(瑞舒伐他汀40 mg,56例),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抽血测定肝肾功能、血脂指标,并观察其球囊扩张次数和置入支架情况。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测定各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8(IL-18),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肾功能、血脂及CK-MB、cTn-T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IL-8水平,免疫浊度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肝肾功能、血脂指标及球囊扩张次数、置入支架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PCI术前hs-CRP、IL-18、CK-MB、cTn-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PCI术后24 h hs-CRP、IL-18、CK-MB、cTn-I水平较同组术前均增高,而术后7 d hs-CRP、IL-18、CK-MB、cTn-T水平较同组术前、术后24 h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间术后7 d各指标水平比较,C组明显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8.62%(5/58)、5.08%(3/59)、7.14%(4/5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PCI术术前应用20、40 mg瑞舒伐他汀对PCI术后心肌损伤保护作用均优于10 mg,且40 mg作用效果优于20 mg,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对围操作期心肌梗死、血脂水平(TG、TC、LDL-C)、血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8(IL-18)]及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为找到更适合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他汀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180例行PCI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1组(术前口服安慰剂,术后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24周)、实验2组(术前口服瑞舒伐他汀40mg、术后10mg/d口服24周)、实验3组(术前口服瑞舒伐他汀40mg、术后20mg/d口服24周)、实验4组(术前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20mg/d口服24周),每组均为45例。观察PCI围操作期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在各组间的差别;观察术前及术后多个时点的血脂水平及APN、hs-CRP、IL-18的表达在各组间的差别。结果实验2组、3组、4组的围操作期心肌梗死少于实验1组(P〈0.05)。在术后4、12、24周,1~3组降低TC、LDL-C的效果好于4组,其中3组效果最佳。hs-CRP及IL-18水平在术后48h时2、3、4组均低于1组,其中3组最低;在术后4、12、24周时1、2、3组均低于4组,仍为3组最低。脂联素在术后4~24周逐渐升高,升高幅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3组、2组和1组、4组。结论 PCI术前服瑞舒伐他汀能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术患者的围操作期心肌梗死;瑞舒伐他汀具有比等效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更好的降脂、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IL18及升高APN的作用,从而具有更好的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临床应用20mg/d瑞舒伐他汀比10mg/d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生物标记物的变化趋势及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患者合适的他汀剂量。方法:本研究入选188例择期冠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1;B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1;C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d^-1。观察围手术期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生物标记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结果:3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6天后检测血脂各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3天后生物标记物即有下降(P<0.05);3组患者PCI术后12小时生物标记物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1);3组患者术后3天生物标记物较术后12小时有明显降低(P<0.01),且C组患者降低程度更大(P<0.01)。结论:冠脉介入术可造成血管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此炎症反应,并不依赖调节血脂作用,剂量为40 mg·d^-1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脉介入术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57例行冠脉介入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联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30d)和B组(28例,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30d),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d及术后30dhs-CRP的变化。结果术前、术后2d及术后30d,A组hs-CRP水平分别为(10.03±4.47)、(24.12±4.68)及(13.46±4.06)mg/L,B组则分别为(9.21±3.10)、(23.18±5.47)及(16.10±3.93)mg/L,A组、B组的术后2d与术后30d比较,hs-CRP下降程度有显著差异性(P〈0.01)两组术后30d比较,A组hs-CRP水平较B组下降明显,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使PCI术后hs-CRP水平显著下降,抑制炎症反应,有利于预防再狭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血脂及hs-CRP的影响。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及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TC、TG及LDL-C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通过迅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而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对血清hs-CRP的影响。方法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晚1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测量血清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清hs-CRP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能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s-CRP水平,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王士凯  乔瑞堂  李明生  柏丽 《江苏医药》2021,47(12):1261-126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行PCI的ACS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联合依折麦布10 mg/d,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HDL-C水平升高而LDL-C、TC和TG水平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WF和PCSK9水平均降低而血清NO水平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PCSK9水平与血清vWF水平呈正相关(r=0.64,P<0.01),而与血清NO水平呈负相关(r=-0.72,P<0.01).治疗后,治疗组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和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7%vs.7.50%和2.27%vs.8.75%)(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 ACS患者行PCI后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依折麦布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舒缩功能,降低血清PCSK9水平,降低不稳定心绞痛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血脂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高脂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AM I组,高脂假手术组,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4h后测定血清血脂、hs-CRP和IL-6含量。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s-CRP和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高脂AM I组比较,hs-CRP和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以大剂量组作用显著。结论阿托伐他汀预先给药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兔心肌梗死后血清血脂和炎症因子含量,这可能是其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围术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介入治疗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84例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常规剂量组予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强化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从术前开始到术后1周,予阿托伐他汀40 mg每晚1次,1周后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4、8周测定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浓度,检测治疗期间TC、TG、HDL-C、LDL-C ALT、Cr及肌酸激酶变化.结果 术后8周强化剂量组TC、LDL-C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分别为(3.8 ±0.8)mmol/L比(4.1 ±0.8)mmol/L,(2.0 ±0.7)mmol/L比(2.4 ±0.6) mmol/L,均P<0.05].强化剂量组在术后8周hs-CRP、MMP-9、sICAM-1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分别为(11±4) mg/L比(13±4)mg/L,(231±25) μg/L比(255±30) μg/L,(318±58) μg/L比(322±49)μg/L,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强化剂量组PCI术后8周hs-CRP、MMP-9、sICAM-1的水平变化与LDL-C变化呈正相关(r=0.816、0.765、0.697,均P<0.05).结论 围术期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更好地降低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与常规剂量相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粘附分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8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常规治疗组30人,B阿托伐他汀标准剂量组29人,C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组29人。三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7、14天抽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80mg,d组在治疗第7天,两种血清粘附分子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10mg/d组,两组sICAM-1分别是(68.35±23.80)μg/L和(131.45±29.12)μg/L、sVCAM-1分别是(251.65±36.61)μg/L和(334.87±32.98)μg/L。此外,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均显示可以显著减少两种粘附分子的水平(P〈0.05),观察时段内各组对血脂水平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可以显著降低粘附分子水平,其中阿托伐他汀术后负荷剂量冲击治疗,较标准剂量更能显著降低血清粘附分子水平,从而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疗效及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162例,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分为A组20mg/d、B组40mg/d,每组调脂治疗共12个月。分别于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末、12个月末测定血脂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浆内皮素-1(ET—1)、肱动脉舒张内径变化率(D%)、肝肾功能及心肌酶水平;主要观察阿托伐他汀疗效、不良反应和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B组的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IL-6、ET-1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O、CGRP、△D%升高与A组PCI术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B组降低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能显著降低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