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化性迷路炎的部分原因是肺炎链球菌细胞壁成分所引起强烈的炎性反应。补体在这一进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该作者旨在研究补体反应在迷路炎骨化中的作用。迷路腔骨化是膜迷路腔内病理性骨化的结果 ,它是化脓性迷路炎等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最终结果。化脓性脑膜炎是原因之一 ,细菌经过内听道成蜗小管进入迷路 ,导致化脓性迷路炎并伴发 Corti器损伤、萎缩或血管纹的损伤、螺旋神经节损伤、耳蜗纤维化或骨化。继发于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脑膜炎的化脓性迷路炎最易骨化。骨化性迷路炎分为三个阶段 :急性期 ,在外淋巴腔内相继有脓性及浆液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2.
耳蜗植入术已为双耳极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提供了选择,而迷路炎骨化可能是电极植入困难的因素之一。近年来,由于采用较长的多导电极,需耳蜗远端畅通始能完全植入,而植入电极过程中常遇到机械阻塞,引起人们对迷路骨化的重新关注。迷路炎骨化是由于内耳含液腔中纤维组织和新骨形成所致,多见于严重内耳感染,并伴有极度耳聋和前庭功能丧  相似文献   

3.
迷路感染是耳源性颅外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并不罕见。自1980年~1996年12月我院共收治中耳乳突炎患者1110例,其中并发迷路感染52例,现分析如下。迷路感染发病率:复习国内外文献,其发病率为5.3%~10%,本文为4.7%,此发病率与诊断方法、治疗时机以及显微外科的开展有直接关系。中耳炎类型与迷路感染发病率关系:52例迷路感染继发于服脂瘤中耳炎35例,占67.3%。由于胆脂瘤对骨壁机械性压迫,酶的作用或胆脂癌基质通过自然的窗孔破坏骨及膜迷路;另外,血行途径感染,细菌或毒素可通过圆窗膜渗入内耳,引起浆液性迷路炎。本组病例有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迷路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27例31耳临床提示为迷路炎同时存在异常影像学表现的病例的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及MRI图像,总结其内耳在HRCT及MRI图像上的不同改变.结果 进行了HRCT扫描的22耳中,内耳1个或多个结构表现为密度增高者6耳,密度增高且发生变形者8耳,单纯变形者1耳,内耳迷路内腔局部或完全硬化消失者7耳.在22耳中除上述改变外亦有内耳骨质缺损者4耳.进行了HRCT及MRI检查的9耳中,7耳在HRCT上可见内耳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2耳内耳未见异常改变.MRI图像上9耳均可见内耳迷路内腔1个或多个结构T2WI信号减低或消失.行增强扫描的6耳中,4耳可见明显强化,2耳未见强化.31耳中,耳蜗受累30耳,其中仅基底周受累5耳,中顶周受累2耳,耳蜗各周均受累23耳;半规管受累26耳;前庭受累20耳;前庭窗受累18耳;蜗窗受累19耳.结论 HRCT可以较好显示骨迷路迷路炎的异常改变,MRI对于显示迷路内腔有重要价值,二者在迷路炎的影像检查与诊断中的作用是互补的,对迷路炎的临床诊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内耳迷路包囊骨海绵样变性为病理特征的内耳疾病,又名耳海绵化症(otospongiosis)。其颞骨病理表现为骨迷路包囊灶性骨质吸收,髓腔扩大,血管增多,呈海绵样变,破骨、成骨现象可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为双耳不对称性、进行性、传导性聋,晚期可发生感音神经性聋,可有耳鸣、眩晕,无耳流  相似文献   

6.
迷路炎是内耳感染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性头晕、眩晕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探讨与中耳炎相关的耳源性细菌性迷路炎。根据内耳的病理表现,可以将迷路炎分为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和化脓性迷路炎三种。局限性迷路炎也叫做迷路瘘管,常并发于中耳胆脂瘤,好发于水平半规管;浆液性迷路炎是细菌毒素所致的内耳无菌性炎症,常因发病隐袭与其他头晕眩晕疾病混淆造成误诊误判;化脓性迷路炎是发生于内耳的细菌感染性炎症,常造成严重的感音性听力损失和眩晕。目前耳科临床迷路炎并不少见,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论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不同类型的耳源性细菌性迷路炎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对此类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1383人的颞骨显微镜检查中发现20例内耳骨化,以其中左、右颞骨均可用作研究的14例(28块颞骨)组成研究组。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为29~82岁,平均60岁。5例为双侧迷路骨化,9例为单侧。许多病例虽显示多因素的作用,但在复习病史和颞骨切片后,认为骨化的起因可能为慢性中耳炎(3例)、耳硬化病(3例)、外伤合并慢性中耳炎(2例)、外伤(1例)、新生物(4例)和脂沉积症(1例)。内耳骨化常是炎症反应的结果。感染可通过脑膜、血源或鼓室途径进入内耳。蛛网膜下腔的感染经耳蜗导水管和内听道进入内耳引起  相似文献   

8.
作者指出,由于细菌性迷路炎、癌性脑脊髓炎、脑桥胶质瘤、内耳震荡、内耳出血、转移性癌肿、耳毒性药物、肾病、颞骨骨折、血管病变、病毒性迷路炎、Wegener 氏肉芽肿等病引起的突发性聋的组织病理研究已早有报导,近年来注意多集中于病毒引起的突发性聋。作者报导二例突发性聋(四块颞骨)的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变主要在耳蜗,最严重的变化是螺旋器的萎陷(Collapse)、盖膜和血管纹的萎缩、耳蜗神经减少、囊膜萎缩及囊斑感觉上皮层部分消失,作者指出这种病理变化与已知病毒性迷路炎的病变很  相似文献   

9.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又名耳海绵化症(otospongio—sis),是一种以原发性迷路包囊骨海绵样变性为病理特征的内耳疾病。其颞骨病理特征为骨迷路包囊灶性骨质吸收,髓腔扩大,血管增多,呈海绵样变,破骨、成骨现象可同时存在。临床耳硬化症的发病率随种族和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白种人的发病率最高,为0.3%~0.5%,  相似文献   

10.
成人镫骨显微结构与迷路囊相似,亦由骨外膜、内生软骨层及骨内膜组成。镫骨底板骨折可由手术损伤造成。如果修复不全可并发脑膜炎。由于近代耳外科的发展,镫骨骨折愈合过程成为一个有兴趣的课题。作者报告一例因中耳炎行乳突根治术引起两侧镫骨骨折的组织病理所见。46年前骨折的标本中可见到内生软骨层骨折为纤维组织充满;骨外膜骨折为骨痂所封闭。骨内膜无破裂,镫骨底板后缘轻度移位于前庭,环状韧带前部正常,内耳完好保存。作者认为完整的骨内膜及环状韧带可以防止感染及纤维组织侵入前庭。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内耳畸形是婴幼儿听力减退的主要病因,其群体发病率约为1/2000~1/6000,其中约20%为骨迷路畸形,80%为膜迷路畸形。骨迷路畸形导致内耳形态结构异常,可被CT及MRI诊断。MSCT扫描结合VRT提高了内耳骨迷路畸形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对婴幼儿先天性感音性耳聋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耳源性迷路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41耳)耳源性迷路炎手术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迷路瘘管、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及化脓性迷路炎,并进行Dornhoffer JL分型,手术均一期彻底清除病变并修补迷路缺损,术后对眩晕及听力情况进行随访。分析上述病例的临床特征、术前评估、手术方式、术后处理及预后,比较不同分类下各组间特征的差异。结果 41耳中20耳术前存在眩晕,纯音测听示传导性听力下降16耳、混合性听力下降18耳、全聋7耳,颞骨HRCT迷路缺损检出率90.2%。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迷路瘘管20耳,局限性迷路炎7耳,浆液性迷路炎7耳,化脓性迷路炎7耳。其中40耳术中发现迷路缺损存在,迷路破坏部位最常见于外半规管(39耳),11耳存在多个部位同时受累;Dornhoffer JL分型包括I型15耳、II型19耳、Ⅲ型6耳。术后眩晕发生率70.7%(29/41),眩晕中位时间4天,均在1月内缓解。行鼓室成形术的31耳中18耳复查纯音测听,术后听力保留率88.9%(16/18),2耳术后全聋。不同迷路炎类型的临床表现及Dornhoffer JL分型...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内耳畸形是指内耳胚胎期不同阶段发育障碍导致的内耳结构异常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病因,其群体发病率约为1/2 000~1/6 000。内耳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迷路由前向后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先天性内耳畸形可发生在骨迷路和膜迷路的任何部分,其中约20%为骨迷路畸形,约80%为膜迷路畸形。由于内耳位置深在,结构细小,过去一直是影像学检查的盲区,随着能清  相似文献   

14.
“瘘管试验”或“瘘管征”一向被认为是检查化脓性中耳炎病变是否破坏了骨性半规管的方法,Hennebert(1911)首先报导鼓膜完整中耳无病变而瘘管试验阳性的病例,称之为Hennebert氏征,并认为这种阳性体征由先天性梅毒所引起。本文报告三例,Hennebert氏征阳性,但无先天梅毒。两例表现为典型美尼尔氏病,其中一例做了迷路切除术,将取下的镫骨作病理检查,发现前庭膜迷路与镫骨底板内面紧密粘连,作者将这种组织病理变化称之为前庭纤维病(vestibulofibrosis)。作者又研究了其他内耳病理标本,发现在某些内耳炎症后或进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迷路骨化与内耳畸形患者进行听力康复。方法: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术中发现内耳迷路骨化与先天性内耳畸形各1例。其中,迷路骨化继发于分娩后未定病因,术中见单侧前庭和耳蜗广泛骨化,后将耳蜗电有植入对侧未骨化的耳蜗;先天天性内耳畸形呈鼓岬骨质增厚,圆窗和卵圆窗骨性封闭并增厚,基底转起始部鼓阶扩张,予成功植入耳蜗电极。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迷路骨化耳畸形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手术取  相似文献   

16.
耳硬化症行镫骨切除术虽能取得较理想的疗效,但有1~2%患者术后并发感音性聋,这可能与损伤螺旋器,并发浆液性迷路炎、外淋巴瘘、前庭窗肉芽肿和耳蜗硬化症等因素有关。有些学者提出应用激光在镫骨底板上打孔治疗耳硬化症,有出血少、术野清楚、对内耳损伤少等优点,但也有人持不同见解。辐射能接触组织后可能发生吸收、反射或通过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比较耳蜗电图CAP阈值、SP幅度及组织切片,探讨内耳开窗术对豚鼠听力的影响.方法 将听力正常的5只成年豚鼠的双耳进行配对设计.实验耳在耳蜗鼓岬上行内耳开窗,外接注入生理盐水的微泵,在圆窗膜上放置银球记录电极;对照耳只放置记录电极.分别于术后0,2,4,6天记录耳蜗电图的阈值及SP幅度,比较实验耳和对照耳的差异.结果 实验耳和对照耳的耳蜗电图在8 kHz的CAP阈值、SP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耳蜗组织切片均未见膜迷路水肿.结论 内耳开窗术对豚鼠听力无影响,不会导致膜迷路水肿,可作为内耳给药的有效途径及动物病理模型建立.  相似文献   

18.
内耳是听觉的末梢器,其结构十分复杂,外面为骨迷路,里面为膜迷路,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有很多腔隙,这些腔隙都充满了液体。前庭阶和鼓阶总称为外淋巴腔,其充满着外淋巴液,中阶为内淋巴腔,充满着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合称为迷路液。从此可看出,整个耳蜗螺旋器之听觉细胞都浸泡在这些液体之中,因而,耳蜗的听觉功能不可能与这些液体没有关系,实际上,迷路液不但是耳蜗极为重要的结构,而且也是耳蜗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Hennebert氏征是指在有完整鼓膜的外耳道加压或减压而产生眩晕和眼球偏斜的体征。1974年Nadol证明此现象是由于膜迷路与镫骨底板间形成粘连的结果。在一些感染性内耳疾患常可发生这种粘连。包括先天梅毒、病毒性迷路炎和美尼尔病。本文报道2例主诉在嗳气、打嗝和打喷嚏等痉挛性反射活动时引起严重眩晕发作的患者。2例患耳Hennebert氏征均阳性。一例是在镫骨切除术后发病,另一例有特发性耳蜗变性。2例均  相似文献   

20.
<正>人耳分内、中、外耳三部分,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衔接完成听觉和平衡功能。本文结合我们的工作对耳主要结构的胚胎发育做一综述。1内耳的胚胎发育内耳分骨迷路与膜迷路,骨迷路包括3个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膜迷路形态相似,固定于骨迷路内。内耳膜迷路于第3周由菱脑第5、6节水平(R5/6区)(图1A)的外胚层增厚,形成耳基板(Placode),再向中胚层逐渐内陷,经过耳沟(Pit)、耳杯(Cup)期,直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