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液的储存、运输温度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质量。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必须使得血液及成分血在有效的温度内储存运输,所以血液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不同的血液成分其保存温度各不相同,血液采集离体后,开始进行保存→运输→制备→储存→运往医院用于临床的全过程都需要温度控制。运输过程的温度控制和储存过程的温度控制,以及血液制备过程的  相似文献   

2.
<正>低温保存对全血及红细胞的重要性已为世人所公认,我国规定全血及血细胞的保存温度为4±2℃,国际上规定为2~8℃,因各级医院医疗条件不同,由于运输或其他因素造成冷链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温度是重要因素。我们检测不同温度不同时间,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形态学、生化学发生变化的程度,探讨冷链与血液质量的关系,观察红细胞的输注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兰艳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883-1883
成分血的保存是科学的,就其生物活性而设定的。从全血采集离体后即刻保存,分离的过程、运输的过程都有温度要求,根据血液成分的不同,其保存温度各不相同,只有尽快就其成分分类保存于不同的温度中,在有效的时间内应用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并可避免临床输血反应,防止血液资源浪费。全血及成分血分为动态温控和静态温控,其中动态温控是指全血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保存前温度及存放时间对血站血液质量造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献血者血液分别保存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再转存于4 ℃中,检测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pH及K+水平改变.结果 保存前采集的温度越高,保存时间越长,则血液游离血红蛋白值越高,pH值则越低呈酸化趋势,而K+浓度越高.结论 保存前的放置温度、保存时间等因素对血站血液质量影响明显,应控制采集时的温度,减少保存时间,防范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谢军  张鹏  殷锦堂  罗萱  崔婷 《甘肃医药》2011,(12):728-732
目的:探讨血液运输过程温度控制方法和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保证运输过程中的血液处于规定的温度控制范围内,确保血液质量。方法:应用连续温度监测技术,在不同设计环境温度条件下,观察血液冰源质量比例差异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血液温度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血浆类血液在0-10℃、10~30%、〉30℃的运输环境中,血液冰源质量比例2:1—1:2均能够保证运输时间12h以内血浆类血液保持在〈0℃冰冻状态;全血及红细胞类血液在0~10%、10—30℃的运输环境中,血液冰源质量比例5:1-1:1均能够保证运输时间6h以内全血及红细胞类血液符合1~10℃血液运输温度要求。结论:通过血液冰源质量比例的控制,能有效保证运输血液在正常环境气温条件下和500公里运输距离(或6h运输时间)内的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血液制剂稳定性的因素。方法:比较原料血浆的采集、保存、运输以及生产工艺等条件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原料血浆的的采集、保存、运输以及不同生产条件等对产品稳定性有显著影响。结论:不同的生产条件对血液制剂稳定性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宁波市医院血液冷链管理现状,评价血液冷链工作质量,以提高管理水平。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95家医院血液冷链管理相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医院血液冷链管理工作相对规范,院内冷链管理制度、领血人员资质及血液冷链相关设备的配置都取得较大进步,但医院相关血液领取运输人员情况不容乐观。结论应建立血液运输温度监测系统,在领血时配备使用血液温度监测记录仪,保证血液温度从血站发出至医院整个运输过程都处于全程监控中。医院建立血液冷链设备集中监测系统也是血液温度全程监控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输血安全是当前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问题.输血安全涉及的范围很广,除了安全献血者的选择、血液检验、血液制品的制备、血液制品的质量保证外,还包括血液的运输与保存、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以及诸多服务性措施等[1].而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医疗服务的延伸,输血治疗也在农村地区医院逐步开展起来,而血液的运输与保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质量.如何做好血液的运输与保存呢? 它涉及到人员的管理、血液运输箱的选择、运输过程的控制及血液保存的管理等.我现就供血管理的一些体会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9.
16家基层医院储血冷藏箱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血液保存温度将直接影响血液质量,储存温度过低,有冻冰的危险;过高,红细胞代谢加快,加速红细胞死亡。而且血液染菌与血液保存密切相关。为了解基层医院血库冷藏箱运行情况,6—9月间笔者对我区十三个县市医院及三家职工医院共计16家血库冷藏箱进行调查。1、资料和方法 根据1997年卫生部出版《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中储血冷藏箱质量标准。1·1 温度检测:使用经标定的数字测温仪,正常温度范围2—6℃。1·2 电源故障报警系统检测:切断冷藏箱电源,此时报警器以声光方式发出警报。  相似文献   

10.
分析温度对血液保存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的保存温度对全血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对存放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血液测定其FHb的含量变化。结果:储存天数≤20d、16℃对血液保存的质量影响不大。随温度升高,放置时间如果>20d,对血液保存时效及血液质量有明显影响。结论:为提高血液质量,在血液保存时应引起重视,积极提倡冷链保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的保存温度对全血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对存放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血液测定其FHb的含量变化。结果:储存天数≤20d、16℃对血液保存的质量影响不大。随温度升高,放置时间如果〉20d,对血液保存时效及血液质量有明显影响。结论:为提高血液质量,在血液保存时应引起重视,积极提倡冷链保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比较不同浓度、不同放置保存方式对测定血液乙醇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分属高、中、低3种乙醇浓度范围的血液标本各10份在各种放置保存方式和不同温度下按抽血后立即测定、1 h、2 h、4 h、24 h、48 h、36 h和1周等时间点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其血液乙醇浓度,分析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在试管密封保存的条件下,血液乙醇浓度不受温度和其浓度的影响,其结果在1周内都非常稳定;分离血清与否和血液乙醇浓度的变化没有关系;只有在试管不密封敞开于空气中的情况下,标本中的乙醇浓度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下降的速度和大小与其浓度和保存温度有关.结论 用于乙醇浓度测定的血液标本应密封保存,否则,最好置于冰箱内和在4 h内尽快测定,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和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讨论血液的冷冻保存.方法 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冷冻保存.结论 当前发达国家,已将冷冻血作为一种特殊血液制剂常规供应临床.冷冻血液保存研究的成功,是血液保存方法上的重大突破,为解决血液长期贮存、保障供血和对稀有血型患者输血以及自身输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县级综合医院输血科承担全院输血工作及本辖区内的血液储备工作,从血液的入库、运输、保存、出库到临床输血的各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为保障病人的输血质量和生命安全,使其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县级综合医院输血科必须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乙肝大国,如果造成血液标本HbsAg漏检,则不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为了保证送检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与真值相近,减少在标本存放过程中因为保存时间与温度的变化引起血液各类成分的变化,从而对生化、酶免等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如影响HbsAg检测结果,笔者现对40例血液标本进行分析,探讨血液标本在不同的保存温度和时间下,全血和血浆的保存对HbsAg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出最适送检方法和条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与时间条件下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的320份血液样本进行研究,根据保存温度的差异分成两组,各160份,A组置于室温保存,B组冷藏保存,对比两组血液样本不同时间段的MCH、WBC、Hb、RBC、PLT及HCT水平.结果 24 h后两组血液标本的MCH、WBC、Hb、RBC、PLT、H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LT与HCT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48 h后B组血液标本的Hb、PLT水平高于A组血液标本的Hb、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标本置于不同的温度下保存,在不同的时间下血常规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提示临床上需要妥善保存血液标本,选择最佳的检验时间,从而保证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输血安全是当前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问题。输血安全涉及的范围很广,除了安全献血者的选择、血液检验、血液制品的制备、血液制品的质量保证外,还包括血液的运输与保存、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以及诸多服务性措施等。而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医疗服务的延伸,输血治疗也在农村地区医院逐步开展起来,而血液的运输与保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采集后全血中FⅧ活性的影响,选择最佳保存方案.方法 对采集的全血分别在保存温度4℃和22℃条件下保存6h和12h后测定血浆FⅧ活性,用析因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保存温度和两种保存时间对血浆FⅧ活性没有影响(P>0.05),且没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 全血采集后在保存温度4℃和22℃条件下保存6h和12h后对血浆FⅧ活性没有影响,提示两种保存因素组合成的四种保存方法均可以用于冷沉淀及FⅧ产品的制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抽取2014年12月至201 6年12月在我站出现误差的血液检验标本80例,回顾分析导致误差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措施。结果导致误差出现的主要原因有采集、保存、运输、检验操作不规范,其次为样本提供者自身因素。结论只有在规范血液标本采集、保存、运输、检验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完善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样本提供者进行健康及相关知识教育,才能有效地减少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产生,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条件对血液病患者网织红细胞参数测定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不同容器保存的血液标本网织红细胞计数和"分群"的变化。结果 2~8℃保存标本,网织红细胞计数值72 h内无明显变化,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48 h后逐渐降低;室温保存标本,网织红细胞计数值48 h后逐渐降低,增生性贫血患者IRF 48 h后逐渐降低,白血病患者IRF 24 h后逐渐降低。两种EDTA-K2抗凝管采集的血液标本网织红细胞各参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标本保存的温度及时间对血液病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及IRF均存在影响;两种采血容器对网织红细胞各参数测定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