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瘀血,是祖国医学特有的病理学说,活血祛瘀是治疗瘀血证的一种独特的疗法。瘀血的形成可由多种内外致病因素:如忧思郁怒、感受(寒热)外邪、出血、外伤等,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经运行,壅涩阻滞於脉道之中,或离经溢出于脉道之外,以致血液的形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成为一种有害的物质。它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在临床上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不论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的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疒征)积肿块,“瘀热”,舌有青紫斑点、脉涩、结、沉、迟,或出血、精神神志和感觉、运动异常等,都可按照异病同治的指导思想,采用(或佐用)。活血祛瘀”法。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运用很广,不但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已取得显著效果,而且在治疗其它系统的多种疾病也获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活血祛瘀法的应用经验做以下总结。  相似文献   

4.
活血祛瘀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活血祛瘀法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观察和研究,总结了活血祛瘀法具有加强血液循环、抗菌消炎、改善代谢,促使纤维化病变软化或吸收,调整内分泌失调,增加肠蠕动,促进溃疡性创伤的愈合及组织的生长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正虹  许春 《陕西中医》1999,20(6):269-270
<正> 活血祛瘀法具有消肿镇痛,通经舒络,散积除 症,凉血止血,排毒生肌,祛瘀生新等多种功效。是中医药物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范围颇广。本文就鼻科临床应用的几种活血祛瘀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痹证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且病程长、治愈率低,故被列为疑难病的范畴.它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强直畸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8.
9.
于征淼  陈晶 《山西中医》2005,21(5):56-57
许多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了活血祛瘀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有效性,但尚未明确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活血祛瘀与中医传统疗法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活血祛瘀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治疗急性脑出血,而非采用单一的活血祛瘀疗法.笔者临床观察急性脑出血痰证患者30例,结果证明祛瘀化痰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痰证疗效优于单纯化痰中药,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一、祛瘀温经法寒邪抑阳,痹阻血脉,滞而不畅,不通则痛,宜祛瘀以温经止痛。祛瘀温经,常与温阳散寒药相寓助。方剂:当归四逆汤加减。疼痛加乳香、没药、元胡、乌药;麻木气虚加黄芪、党参;寒盛加吴萸、肉桂;胞宫寒加炮姜、艾叶;紫斑加丹参、赤芍。举例:陈某,男,37岁,工人。1974年5月16日就诊。1972年10月左足趾冷麻,继而小腿沉重酸痛,受凉后加剧,伴肌肉抽痛,接着步履困难。曾先后在外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用中西药治疗效不显。检查:左足拇趾间有溃疡面,色(白光)白晦暗,足背及踝以上均现紫斑,舌淡白,脉沉迟无力。缘由寒湿内侵,阻塞脉络,用益气温阳,通经活血之法,议下  相似文献   

11.
仲景承《内经》“血实者宜决之”之旨,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瘀血证的病机演绎,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都有精辟的论述,兹就其著作中有关条文加以探讨。一、病机(?)绎仲景不仅把瘀血当作病理产物,而且很重视它的病机演变。这种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血热互结,瘀凝其位1.瘀热上犯心包:心主血为神识所出,邪热入于血分,心气被扰,神识错乱,热甚血凝上千心包,故见如狂发狂的神志烦扰错乱之证,仲景用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以泄热攻结  相似文献   

12.
活血祛瘀法是治疗瘀血症的根本法则,在各科都有临床应用的价值。但在骨伤科的应用更为广泛,跌仆损伤后血已离经,未出体外,停滞子内而成,所以瘀是血流阻滞蓄积于脉道内外。治宜疏导,如《索问·阴阳应象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祛瘀活血法临床应用颇广,对心血管、微循环、增生性病变的软化或吸收,以及对感染的控制等有一定的疗效。例1 脑震荡后遗症邱××,男,25岁,1975年3月7日诊。6个月前因不慎从木架10米高处坠地,碰伤头部,当时有短暂昏迷,事后头痛、头晕、记忆较差、失眠、多梦、倦怠,屡服止痛、安眠、健脑剂不愈。舌苔薄,脉沉涩。辨证为瘀血闭阻清灵之府,治以祛瘀活血,通经活络处  相似文献   

14.
活血祛瘀法适用于因瘀血内阻或血行不畅所致的各种病证。中医学认为,能够引起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的原因很多,故而该法之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其中妇科亦不乏其例。笔者就临证所见,略举数则与同仁共商。  相似文献   

15.
何奇宽 《新中医》2006,38(6):87-88
活血祛瘀法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治法。形成“瘀”的因素诸多,如气滞、气虚无力行血、寒凝血涩、热毒煎熬、跌打损伤等均可导致血瘀,因此,临床应用活血祛瘀法时应配伍相应的药物。同时,病情有轻重、缓急,病证有标本、虚实、主次之分,病位有脏腑、经络之别,病性有寒、热差异,应用活血祛瘀法须根据不同病证论治,方可相互协同,相得益彰。笔者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方剂,适当配伍,取得较好疗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崩漏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子宫出血,在妇科病中属常见病之一。治疗目的以达到止血为主,但由于致病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亦各异。如补脾益气止血,理气化瘀止血,温肾止血,清热止血,养阴止血等等.按一般常规出血证用止血药似无异议,即治疗崩漏所谓首当"塞流"在一般病例中都可取效。但对于由血瘀所引起之出血是效果不显或无效,甚至症势反而增剧,主要由于瘀滞未清,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血不归经,致出血不止。如果不辨症因,妄自单纯止血,往往愈是塞流,而出血愈甚,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血以通为用,无论由何种原因所造成崩漏证,…  相似文献   

18.
南宋妇科名医陈沂在长期的临床探索中,发现妇人产后多瘀血病症,他认为:妇人产后“瘀血留者尚多,新血生者尚少”,并根据形形色色的瘀血病症,倡导了“新产虽极虚,以祛瘀为第一义”的学术观点,且灵活地将活血祛瘀法广泛地应用于妇科产后瘀血诸症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9.
例1.徐××,女,43岁。于1982年3月24日就诊。有“肠息肉”病史24年。近十余年来大便秘结,7~8天,甚则十多天一次,呈粒状,色黑。初服果导或蕃泻叶大便即通,久服鲜效。腹部不适,稍有胀感,口臭,口干不欲饮,纳谷不香。诊察舌质紫黯,苔白薄腻,脉弦细而涩。此乃大肠血瘀,更兼导泻伤津,以致肠腑枢机不利,肠道传送无力而便艰。治以活血化瘀,佐以养阴润燥:当归、生地、火麻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