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评估LASIK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 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不同分为3组,LF<1.6者为A组(50眼),1.6≤LF<1.7者为B组(25眼),1.7≤LF≤2.0者为C组(27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d、7d、1个月和3个月时用Pentacam测量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ndexofsurfacevariance,ISV)、垂直不对称指数、高度不对称指数、圆锥角膜指数、中心圆锥角膜指数和高度偏心指数。结果 3组患者术后ISV、垂直不对称指数和高度偏心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为P<0.05),术后2~7d时达到最大,之后均有所下降,A组患者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仍有明显下降(均为P<0.05),B、C两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高度不对称指数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为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圆锥角膜指数和中心圆锥角膜指数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3个月ISV与术前ISV的差值ΔISV与术前验光度数、LF和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9、0.517、0.464,均为P=0.000),但与角膜实际切削量、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和角膜前表面形态因子均无线性相关关系(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不规则性较术前明显增大,但LF<1.6的患者术后角膜不规则性恢复情况明显优于LF≥1.6的患者。LF是综合考虑了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和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的更全面的LASIK手术安全评价指标,LF≤2.0是安全的LASIK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眼前房形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接受LASIK的近视患者44例(87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患眼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前房容积、角膜后表面曲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等指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3个月内,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较术前显著减小,180°前房角、360°前房角、角膜后表面曲率和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较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LASIK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变浅,前房容积变小,而周边前房形态无显著变化,可能与LASIK手术前后患眼视近时调节引起晶状体前移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方式之一,术中角膜基质层切削、负压吸引等操作可能导致术后眼前节形态和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对术眼会带来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目的 探讨LASIK对眼前节形态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方法 采用等距抽样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于重庆明达眼科接受LASIK患者31例59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为(24.52±8.41)岁,术眼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96±3.75)D.分别于LASIK术前及术后1、3、6个月采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等参数,采用A型超声测量晶状体厚度(LT).以角膜4 mm半径平面为界限将前房分为前、后2段,计算矢高段前房深度(Sag4mmACD)(即角膜后表面顶点至角膜4 mm半径平面高度)和残余前房深度(RACD)(即角膜4 mm半径平面至晶状体前表面高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估ACD与RACD和L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术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ACA、ACV、ACD、RACD和LT测量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19,P<0.05;F=11.596,P<0.05;F=24.045,P<0.01;F=16.087,P<0.05;F=15.333,P<0.01),术眼术后1~6个月ACA、ACV、ACD、RACD测量值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ag4mmACD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眼术后各时间点LT值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及术后1、3、6个月ACD与RACD均呈显著正相关(r=0.976、0.824、0.724、0.938,均P<0.01);术后3个月和6个月术眼LT值与ACD值均呈明显负相关(r=-0.344,P<0.01;r=-0.363,P<0.01). 结论 近视眼LASIK术后ACD变浅,ACD变化区域主要为角膜4 mm半径平面至晶状体前表面,该变化可能与术后视近时调节力增强致LT增加使晶状体前表面前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改变,探讨角膜后表面膨隆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以及与激光切削所占角膜厚度比例(AP/TCT)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LASIK 157例(157眼),根据RBT分组:组1为79眼,RBT≥350 μm;组2为52眼,300 μm≤RBT< 350 μm;组3为26眼,250 μm≤RBT< 300 μm.根据AP/TCT分组:组A为44眼,AP/TCT≤10%;组B为84眼,10%<AP/TCT≤20%;组C为29眼,AP/TCT> 20%.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Orbscan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各组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膨隆程度.结果 角膜后表面高度各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同一时间点,组1、组2、组3组间及组A、组B、组C组间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值( PED)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PED值与RBT呈线性负相关(r= -0.77,P=0.00);与AP/TCT呈线性正相关( r=0.90,P=0.00),且与AP/TCT相关性更好.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膨隆,并与RBT和AP/TCT相关;RBT不应为LASIK术后评价角膜后表面膨隆风险的唯一指标,AP/TCT是重要补充指标.(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215-218)  相似文献   

5.
近视LASIK术后屈光回退眼和非回退眼角膜形态改变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青  顾扬顺 《眼科研究》2005,23(1):86-88
目的 比较近视LASIK术后屈光回退眼和非回退眼角膜形态改变的差异,并评价这种差异在近视回退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近视回退组 15眼;非回退组 21眼。运用OrbscanⅡ系统分别在LASIK术前,术后 1周、1个月和3个月测量两组的角膜前 /后表面曲率半径和中央角膜厚度。 结果 两组术后的中央角膜厚度值都随着随访时间而增长,术后 1周值显著低于术后 1个月(P=0 000)和术后 3个月值(P=0 000)。但两组术后角膜前后表面的变化过程不一致,回退组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保持相对稳定(P>0 05),而术后 3个月前表面曲率显著凸于 1周值 (P=0 002);非回退组角膜后表面随时间而变扁平(P<0 05),而前表面曲率半径保持相对稳定 (P>0 05)。 结论 LASIK术后全角膜向前膨隆可能是近视回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早期角膜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分析近视性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空间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眼前节扫描系统(ORBSCANⅡ)观察48例(89眼)LASIK术前及术后1~3 d、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和角膜最薄厚度的变化。结果术后角膜前表面高度迅速变平,到第1周时达最大量,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升;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和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正相关,切削比百分数(切削厚度占最薄角膜厚度比)与之呈直线负相关。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即前凸,并达最大量,术后第1周时较快回落,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落;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术前最薄角膜厚度、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负相关,切削比百分数与之呈直线正相关。术后1~3 d角膜最薄,厚度最小,随着时间延长至术后第6个月均逐渐增厚,但速度逐渐减慢;术后1~3 d的实际角膜最薄厚度平均为(424±65.0)μm,比预计角膜最薄厚度平均值(463.9±42.1)μm低,差异有显著性(t=3.218,0.001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波前引导的LASIK后屈光回退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和后高度的变化及后表面高度最大值与角膜厚度最薄点的关系.方法 采用眼前节全景仪测量13眼高度近视渡前引导的LASIK后屈光回退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对这些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选取的46例(90眼)患者中术后12个月时发生屈光回退患者8例13眼.13眼术后12个月时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均比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后表面顶点和最大高度的平均变化值分别为(3.21±1.62)μm和(2.30±1.11)μm,高于正常眼角膜后表面顶点和最大高度的平均变化值,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后表面高度最大值与角膜厚度最薄点均不在同一位置.结论 重视高度近视渡前引导的LASIK后出现屈光回退时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的变化,防止或及时发现术后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进行5年随访测量,探索其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LASIK手术患者48例(48眼),平均屈光度(-6.25±2.87)D。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3年、5年,采用OrbscanⅡ测量其角膜后表面曲率(中央6 mm区域)和角膜厚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LSD法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并对两者关系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①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较术前升高(t=8.211,P<0.01);术后1~9个月,数值无明显变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个月至2年,角膜后表面曲率逐渐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0、-2.659,P均<0.01);2年后,角膜后表面曲率趋于稳定,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厚度较术前下降(t=10.08,P<0.01);术后1~9个月,中央角膜厚度逐渐上升,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2、-4.428、-2.334,P均>0.05);术后9个月,中央角膜厚度趋于稳定,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703,P<0.01)。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中央区前凸,中央角膜厚度增加,此后两者均趋于稳定。随访期内角膜后表面曲率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曲率的变化,并研究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及承载因子(术前角膜中央厚度/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的关系。方法采用ORBSCANⅡ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对高度近视患者40例(80只眼)LASIK术前和术后1、2、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进行测定,分析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变化,并按术前眼压及承载因子分成4组,对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进行析因分析研究。结果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膨隆,LASIK术后1个月较术前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为(0.135±0.098)μm,LASIK术后2个月较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为(0.022±0.034)μm。结论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膨隆,LASIK术后2个月时角膜后表面曲率基本稳定。且术前眼压越高、承载因子越大,术后角膜膨隆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72例(141只眼)行LASIK治疗的近视眼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和12个月进行检查,分别记录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后表面数据,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ASIK术前、术后各时期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分别为(-6.60±0.23)、(-7.01±0.30)、(-6.97±0.29)、(-7.08±0.35)、(-7.03±0.29)D及(-7.01±0.31)D;术前与术后各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675,P=0.000);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Y)与术前角膜后表面屈光力(X1)、术后角膜厚度(X2)、术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X3)、术前角膜厚度(X4)、术前近视屈光度(X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为Y=-0.915+0.911X1+0.004X2-5.541X3-0.003X4+0.021X5(F=88.041,P=0.000).LASIK术前、术后各时期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0.032±0.007)、(0.057±0.014)、(0.056±0.015)、(0.060±0.016)、(0.056±0.017)及(0.059±0.048)mm,术前与术后各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502,均P=0.000);但术后各时期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术后Diff值与术前眼压、近视屈光度和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角膜厚度等因素呈相关性(P均为0.000).结论 LASIK以直接改变角膜前表面屈光力来达到矫正近视目的 ,但也引起了角膜后表面变化,表现为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负性屈光力降低,这些变化以术后1周最明显,3个月后逐渐趋向稳定;其改变与角膜厚度、角膜切削深度和跟内压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