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基于摄影镜头的超焦距概念,提出正视眼存在远超焦距、近超焦距和调节超焦距.笔者研究发现,当正视性老视眼的调节力完全丧失后,其最远的模糊点(近点距离)都未超出1.5m,更没有退至无限远;正视眼经扩瞳麻痹睫状肌后的景深域只是改变了前景深(视近模糊),其后景深没有改变(视远清晰),这些事实还有暗焦点现象均与超焦距的定义吻合,故得出人眼属于超焦距光学系统的结论.再从所有正视性老视眼一生最高的视近配镜度极少超过+2.50 D的事实,可知其年轻时常用到的调节幅度即是这个矫正值,仅占人眼总屈光力的4%左右,这表明人眼属于微变焦光学系统.笔者提出人眼应属于一体化调节机制,即由视近测控机制、视近总控机制和视近调节机制三部分组成.本文侧重讨论基于超焦距的视近调节机制兼视远休息机制,并对Tscherning&Schachar的拉伸调节模式以及Helmholtz & Gullstrand的自弹调节模式提出质疑,指出能让晶状体产生最快甚至最大的形变力且能有效调控其形变量的只有推压调节模式.  相似文献   

2.
调节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与眼睛各个调节相关组织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从十九世纪开始就逐渐出现了各种调节机制的学说,其中以Helmholtz的经典调节理论最为著名,但也受到了其他学说的挑战.迄今,调节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观察调节系统相关结构在调节过程中的形变是研究调节最直接的方法,也是诠释调节机制最客观的表达.高速发展的成像技术在眼科的应用使之成为可能.本文将从形态学角度阐述利用各种眼科成像技术对活体眼进行的调节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人眼晶状体的功能仿真模型,研究人眼的调节机制。方法:利用临床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晶状体调节的数字仿真模型,根据调节理论进行晶状体形变和调节仿真,并分析眼压对晶状体形变的影响。结果:仿真计算表明,随着调节的增加,前、后表面向远离晶状体中心的方向移动,晶状体厚度增大,前房深度减小;晶状体的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加,使得屈光力增大。晶状体形态对压力变化敏感:在晶状体表面施加压力后,前、后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向赤道部移动,晶状体厚度减小;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大,赤道半径增大;屈光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结论:仿真研究支持了 H elmholtz 的调节理论,与公认的调节事实相符合,表明了仿真研究是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0.5%消旋山莨菪碱对人眼调节及瞳孔大小的影响。方法将44例7~17岁屈光不正患者分为复方托吡卡胺组及消旋山莨菪碱组,采用开放视野自动验光仪测量右眼注视不同距离(6.0、0.5、0.25、0.17m)视标干预前后的调节刺激反应。采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测量消旋山莨菪碱组在0、-2、-4、-6D调节状态下干预前后右眼眼前节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复方托吡卡胺组干预前后调节刺激反应曲线斜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15.281,P=0.000),消旋山莨菪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5,P=0.692)。消旋山莨菪碱组干预前后前房深度均呈递减变化(F值分别为20.17及28.10,P〈0.05);晶状体厚度均呈递增变化(F=35.86及26.70,P〈0.05);干预前随调节增强瞳孔大小呈递减变化(F=5.60,P〈0.05),干预后瞳孔未随调节变化发生改变(F=1.22,P=0.321)。结论0.5%消旋山莨菪碱有扩瞳作用,调节麻痹作用极弱。(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15-21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悬韧带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10/2022-12我院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60眼,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植入组和未植组,植入组术中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未植组术中未植入CTR。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ACD和晶状体悬韧带长度变化,并行相关性分析。观察两组手术前后ACD和晶状体悬韧带长度变化的差异。结果: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1、3mo ACD均高于术前(均P<0.05)。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术后1、3mo 3∶00位、6∶00位、9∶00位、12∶00位及平均晶状体悬韧带长度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3mo 3∶00位、6∶00位、9∶00位、12∶00位及平均晶状体悬韧带长度与术后1mo比较无差异(均P>0.05)。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前平均晶状体悬韧带长度与眼轴和术前ACD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植入组和未植组术前,术后1、3mo ACD组间比较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