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线粒体DNA分析(mtDNA)确诊为G11778A位点突变阳性的9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LHON )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收集2012-12/2015-12就诊于深圳市眼科医院门诊行mtDNA检测均为G11778 A突变的9例LHON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总结其临床特征。
结果:所选9例患者中,有母系遗传者6例(67%),散发病例3例(33%)。就诊年龄9~43(平均22.00±9.42)岁。其中双眼同时发病5例(56%);双眼先后发病4例(44%)。发病者男女比例为2:1。末次随访时,数指2眼(11%);0.01~0.1者12眼(67%);0.12~0.4者2眼(11%);≥0.4者2眼(11%)。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视盘色苍白、边界清楚。视野检查表现为中心暗点或者旁中心暗点10眼,表现为弥漫性视野损害8眼。
结论:此次收集的9例G11778 A位点突变的LHON患者中,双眼同时发病较1a内单眼先后发病的患者的情况更为多见。病程末期视力稳定病例较视力持续损害病例多。少数患者在1a内患眼有视力提高的情况。视野缺损表现多见中心暗点或者旁中心暗点,病程末期可见视野弥漫性缺损。继发眼的视野损害与先发作眼视野表现类似。 相似文献
方法:收集2012-12/2015-12就诊于深圳市眼科医院门诊行mtDNA检测均为G11778 A突变的9例LHON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总结其临床特征。
结果:所选9例患者中,有母系遗传者6例(67%),散发病例3例(33%)。就诊年龄9~43(平均22.00±9.42)岁。其中双眼同时发病5例(56%);双眼先后发病4例(44%)。发病者男女比例为2:1。末次随访时,数指2眼(11%);0.01~0.1者12眼(67%);0.12~0.4者2眼(11%);≥0.4者2眼(11%)。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视盘色苍白、边界清楚。视野检查表现为中心暗点或者旁中心暗点10眼,表现为弥漫性视野损害8眼。
结论:此次收集的9例G11778 A位点突变的LHON患者中,双眼同时发病较1a内单眼先后发病的患者的情况更为多见。病程末期视力稳定病例较视力持续损害病例多。少数患者在1a内患眼有视力提高的情况。视野缺损表现多见中心暗点或者旁中心暗点,病程末期可见视野弥漫性缺损。继发眼的视野损害与先发作眼视野表现类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x hereditary optic nemopmhy,LHON)家系线粒体DNA(mtDNA)3个突变位点(第3460、11778、14484核苷酸)进行检测并分析。方法采集该家系16名成员和1名非LHON家系正常对照的外周血5ml,提取总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谱分析技术,对mtDNA核苷酸位点(3460、11778、14484)进行突变检测。结果该LHON家系成员mtDNA的ND4亚单位第11778核苷酸发生突变,而mtDNA的NDI亚单位第3460核苷酸和ND6亚单位第14484核苷酸未发生突变。结论该LHON家系成员存在线粒体DNA点突变,mtDNA的ND4亚单位第11778核苷酸突变是本病的发病机制之一,PCR-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谱分析技术为IMON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人Leber病线粒体DNA3个原发位点突变的发生频率及其相关研究。方法视力、视野、视觉电生理、FFA等检查而确诊为视神经病变者,常规采用外周血液行mtDNA3个位点检测,行单链构像多态分析、突变特异引物多聚酶反应、改良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及序列分析等;同时对发病性别、年龄、视力等进行观察。结果65个家系中有104例mtDNA突变。11778位点阳性,发病97例,男73例,女24例;携带者41例,男8例,女33例。mtDNA14484位点突变9例,5例发病;3460位点突变3例,2例发病(同时并发11778位点突变)。其发生频率11778占93.3%,14484占4.8%,3460和11778占1.9%.发病年龄15岁以下占48%,25岁以下93.3%.视力低于0.05者占60.6%.长期随访中有10例视力不同程度恢复,自发恢复率占9.6%.结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以男性mtDNA11778位点突变占绝对多数,可作为国人常规初筛,属母系遗传,严重威胁视力,发病年龄有偏低趋势,视力恢复与不同位点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11778点突变家系的异质性,分析异质性对LHON的发病率和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研究5个11778点突变LHON家系,其中母系成员68例,发病者27例;除2例携带者外,66例母系成员接受检查。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技术,分析家系之间突变的异质性以及异质性与发病和视力预后的关系。结果在5个家系中,2个家系为同质突变(纯合突变),包括24例母系成员和10例患者;3个家系为异质突变(杂合突变),包括42例母系成员和17例患者。同质突变和异质突变母系成员之间LHON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突变患者之间的视力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HON患者11778的突变存在异质性,但其异质性对发病和视力预后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mtDNAll778点突变阳性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分析,加深对该病临床表现的了解,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1998年-2002年在我中心临床诊断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共55人作mtDNAll778点突变检查。询问患者发病情况和家族史,作眼底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野及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查,并将该点突变阳性与阴性患者临床表现作比较。结果:被检的55个患者中mtDNAll778点突变阳性者共43人(78.18%),其中男40人(93.02%),女3人(6.98%)。男女比例约为13:1,该型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无家族史。结论:本系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多为mtDNAll778点突变阳性。掌握该点突变阳性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mtDNA)变异而导致的母系遗传疾病,其常见的突变位点有m.3460 G>A,m.11778 G>A和m.14484 T>C,其他突变类型较为少见,而了解患者的mtDNA突变位点对于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结合LHON患者的发病特点检测和分析其线粒体突变位点.方法 纳入2010-2014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无亲缘关系的12例LHON患者,对患者的双眼进行视力、视野、眼前节、视觉诱发电位、眼底等眼科检查.采集患者肘静脉血4 ml,采用PCR法对患者的mt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对患者携带的3个常见突变位点和其他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男11例,女1例;双眼视力同时下降者7例,左眼先发病者3例,右眼先发病者1例.患者左右眼间视力损害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近视力为看不到J7者18眼,近视力为J7者3眼,近视力为J6者2眼,近视力为J2者1眼.患者远视力为手动/眼前者1眼,光感者1眼,0.01 ~0.1者18眼,0.12~ 0.3者2眼.患者鼻侧视野严重缺损者7眼,颞侧视野严重缺损者3眼,中央视野严重缺损者8眼.12例患者的mtDNA测序发现,m.3460 G>A突变者3例,m.11778 G>A突变者5例,m.14484 T>C突变者2例,2例患者无上述3个常见位点突变,分别为MT-ND1和MT-ND4L基因的序列突变,其突变位点分别为m.3497 C>T和m.10663 T>C. 结论 LHON患者中以男性多见,患者双眼间视力下降的程度不同,多数患眼近视力损害更为严重.视野损害以中心区较为多见.本研究中发现了中国人群中LHON患者的少见线粒体基因m.3497C>T和m.10663 T>C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7.
全血样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筛查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 G11778A位点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全血样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快速筛查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线粒体DNA G11778A位点突变。方法采用直接以全血样为模板的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检测14例阳性对照和10例阴性对照血样。同时对22例血样进行双盲检测。 结果24份对照血样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率为100%,而且以全血样为模板的PCR特异性优于以纯化DNA为模板的。双盲检测22例血样发现7例阳性结果和15例阴性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一致。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经济,非常适合临床基因诊断线粒体DNA G11778A位点突变的LHON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常见的与线粒体突变相关的母系遗传性疾病,在不同种族人群的LHON家系中,有50%以上是由于线粒体DNA(mtDNA)编码呼吸链复合体Ⅰ上ND1 G3460A、ND4 G11778A和/或ND6 T14484C的原发性突变引起的.然而,线粒体病呈现多样化的表型,相同的线粒体DNA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型,且不同的mtDNA突变又可以产生相似的表现型.LHON临床表型的多样性、男性多发、不完全外显和不同的基因表现度等现象提示还有其他因素(如环境、核修饰基因等)对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起到修饰作用,而环境因素如慢性氰化物中毒、吸烟、饮酒、创伤应激、营养缺乏及mtDNA甲基化等均可能影响正常的线粒体功能.因此,环境与基因遗传模式的相互作用可能对LHON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T14502C突变位点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15例家系成员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色觉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等眼科检查;对以上成员进行高盐法线粒体DNA提取,针对目前公认的3个原发性突变位点G11778A、T14484C、G3460A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双向测序。结果 15例家系成员中,10例同时携带有G11778A和T14502C两个突变位点,其中的3例为LHON患者。平均发病年龄13岁,均为男性且均无视力恢复。结论与单独携带G11778A位点的中国家系相比,同时携带G11778A和T14502C位点可能导致家系成员LHON发病年龄偏低以及更加不良的视力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一个携带线粒体G3460A点突变的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LHON)家系及其临床预后。方法对一LHON家系10母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切胶纯化并双向测序,对三个原发突变位点G3460A、G11778A、T14484C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母系成员均携带G3460A点突变,家系内对照未携带该突变;所有的家系成员未携带其他两个原发突变。结论携带G3460A点突变的患者有较好的视力预后。 相似文献
11.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以母系遗传为特征的线粒体疾病,主要由线粒体DNA (mtDNA)3个原发突变G11778A、G3460A和G14484C引起.LHON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双侧视力下降或丧失和中心盲点.不完全外显和性别偏好是该病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虽然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但在美国进行的LHON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已取得初步成功.本文就LHON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分子遗传学特点、动物模型、基因治疗等进行介绍,进一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分析G11778A位点突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眼视野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8年5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经线粒体DNA检测确诊的G11778A位点突变LHON患者22例4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以视盘为中心1.73 mm外200μm×200μm环形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Octopus 101型视野计于患者病程2、4、8、12、18、24、30个月时间点前后1个月内分别完成至少7次以上视野检查。因初诊时患者BCVA和配合度的不同,其中27只眼采用G2程序进行视野检查(G2程序组),以视野平均缺损(MD)为主要结局指标;17只眼采用LVC程序进行视野检查(LVC程序组),以视野平均光敏感度(MS)为主要结局指标。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χ2=1.896)、年龄(t=0.3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0.708);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4,P=0.000)。根据患者发病年龄是否>14岁,再将两组患者分为年龄≤14岁组、>14岁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G2程序≤14岁组患眼随病程延长视野MD值逐渐降低;与病程2个月比较,病程18个月后视野MD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3、4.590、5.033,P=0.002、0.001、0.000)。G2程序>14岁组患眼不同病程视野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C程序≤14岁组、>14岁组患眼不同病程视野MD、M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早期视野缺损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晚期则为弥漫性视野缺损。早期、晚期视野缺损类型眼数比较,G2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4,P=0.015);LVC程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41,P=0.474)。G2程序组患眼病程8个月内视野MD值基本维持稳定;与病程2个月视野MD值比较,病程18个月后视野明显改善,MD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3.217、3.566,P=0.046、0.003、0.001)。LVC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MS无明显改善(P>0.05)。G2程序组患眼,与病程2个月BCVA比较,病程12个月后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9、3.678、4.264、5.078,P=0.008、0.002、0.001、0.000)。G2程序组患眼不同病程BCVA均优于LVC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程序组(t=8.400、9.330、10.989、11.967、12.211、12.803)、LVC程序组(t=10.668、13.036、13.833、18.922、20.387、20.851)患眼随病程延长RNFL厚度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G2程序组患眼病程4、8、18、24、30个月RNFL厚度均高于LVC程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1、2.269、2.474、2.509、2.782,P=0.018、0.028、0.017、0.016、0.008)。结论G11778A位点突变LHON患眼视野缺损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晚期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缺损和中心暗点。G2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明显改善,BCVA显著提高;G2程序组中年龄≤14岁者视野改善优于年龄>14岁者。LVC程序组患眼随访期间视野MS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AIM: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 photoreceptors in patients and asymptomatic carriers with 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 using full-field electroretinography (FERG)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METHODS: Individuals diagnosed with LHON at the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included in this cross-sec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FERG a-wave amplitude of affected patients and asymptomatic carriers was analyzed. The thickness of the outer nuclear layer (ONL), inner and outer segment (IS/OS) and total photoreceptors in the macular fovea and parafovea were measured.RESULTS: This study included 14 LHON patients (mean age: 20.00±9.37y), 12 asymptomatic carriers (mean age: 39.83±6.48y), and 14 normal subjects (mean age: 24.20±1.52y). The FER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rk-adapted 3.0 electroretinography and light-adapted 3.0 electroretinography a-wave amplitudes of patients and carrier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01). The ONL and photoreceptors layers were slightly thicker in patients than in normal subjects (P<0.05), whereas they were thinner in carriers (P<0.05).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IS/OS thickness among the groups (P>0.05).CONCLUSION: Photoreceptors function is significantly impaired in LHON-affected patients and asymptomatic carriers. Meanwhile, photoreceptors morphology is slightly altered, mainly manifesting as a change in ONL thicknes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患者少见线粒体DNA(mt-DNA)原发性突变位点。设计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常见线粒体DNA原发突变位点阴性的可疑LHON患者和正常人。方法采集临床诊断LHON患者的外周血,提取总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mt-DNA G11778A、G3460A和T14484C突变位点筛查,对于以上3个突变位点均阴性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mt-DNA片段3962~4356和11320~11789扩增、测序,采用NCBI的BLAST服务,与剑桥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LHON患者是否携带C4171A或G11696A突变位点。主要指标mt-DNA测序结果。结果共收集临床诊断LHON患者56例,44例患者为3个常见位点之一为阳性(G11778A阳性36例,G3460A阳性3例,T14484C阳性5例),3个常见原发突变位点均为阴性患者12例,其中1例患者携带C4171A突变,未发现G11696A突变位点。正常对照组25例,未发现G11696A、C4171A突变位点。结论C4171A突变位点可能是中国人LHON患者少见原发突变位点。(眼科,2007,16:382-385) 相似文献
15.
背景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由线粒体DNA(mtDNA)遗传的可致盲眼病,了解DNA突变位点对该疾病发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一个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mtDNA突变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江西省鹰潭市一个LHON家系中72名母系成员进行系谱分析和突变基因筛选,对其中的11例患者、13例突变基因携带者和49名正常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按照视力损害的程度分级,视力〉0.3者为正常,0.1~0.3者为轻度损害,〈0.05~0.1者为中度损害,〈0.02~0.05者为重度损害,〈0.01者为极重度损害,分析该家系的临床特征。收集受检者周围静脉血2—4ml进行单个核细胞分离,用改进高盐法提取mtDNA,进行PCR扩增,对突变基因位点进行DNA测序。结果突变基因的PCR扩增产物DNA测序结果显示72名受检的家系成员中,有24例同时具有G11778A和T14502C两个突变位点,包括11例LHON患者,其余13名为突变基因携带者,但至今尚未发病,故该家系的LHON外显率不足50%,而其他家系成员未检测到G11778A和T14502C突变位点。11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8~50岁,平均为24.36岁,显著低于13例基因携带者年龄5~72岁,平均40.3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2,P=0.049)。结论该家系成员的线粒体DNAC11778A和T14502C突变是LHON发病的主要原因,原发性mtDNA突变为LHON发病所必需,但其并非充分条件,一个有效的“二次打击”过程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