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造影特点。方法收集并总结我院2002年6月至2009年10月明确诊断为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4例,分析梗死相关动脉特点。结果 1、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右冠状动脉(RCA)103例,占83.1%,左前降支(LAD)4例,占3.2%,左回旋支(LCX)17例,占13.7%;2、梗死相关动脉病变部位:近段75例,占60.5%,中段29例,占23.4%,远段20例,占16.1%;3、病变狭窄程度:狭窄50%~75%15例,占12.1%,狭窄75%-99%31例,占25.0%,100%闭塞病变78例,占62.9%;4、病变性质:血栓病变103例,占83.1%。结论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1)以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为主,其次为左回旋支,极少病例为左前降支病变;(2)下壁心梗、下后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者中段、远段病变稍多而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病变者近段、中段病变稍多,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均为右冠近段病变;(3)闭塞病变多;(4)血栓性病变多。  相似文献   

2.
王海英 《河北医药》2012,34(8):1200-1201
临床上除了症状和血清心肌标记物生化指标外,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常用最简便的措施.随着近年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和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逐渐被人们熟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多由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引起,少数为左回旋支(LCX)病变所致[1],心电图共同表现为STⅡ、Ⅲ、aVF抬高,但两者预后不同,由RCA近端闭塞形成IAMI时,约半数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和血流动力学异常,而LCX闭塞引起的IAMI者预后相对较好[2].故判断IAMI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IRA)对评估预后及确定下一步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用心电图ST段改变早期判断IAMI梗死相关动脉更具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90例IAMI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旨在评价心电图对预测IAMI冠脉病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80%90%是由右冠状动脉(RCA)闭塞所致,10%90%是由右冠状动脉(RCA)闭塞所致,10%20%由回旋支闭塞引起[1]。RCA闭塞多并发右室梗死,导致缓慢心律失常和血流动力学障碍,预后较差;而回旋支(LCX)预后相对较好[2,3]。心电图判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及其闭塞位置,不仅简便、无创伤痛苦,又可动态观察,对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且在急性期出现心室颤动和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临床特点:男55例(83.3%),女11例(16.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电图特征:66例患者中,41例(62.1%)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其中30例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占73.2%;25例(37.9%)为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其中合并右心室梗死18例,占72.0%.③冠状动脉造影特征:4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2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病变;余39例均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罪犯病变在近段者28例,中段者9例,远段者2例,其中37例闭塞或中重度狭窄,轻度狭窄者2例.2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7例(28.0%)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其中罪犯病变在近段者1例,中段者5例,远段者1例;18例(72.0%)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罪犯病变在近段者10例,中段者8例,均为重度狭窄或闭塞.66例患者中,多支病变46例(69.7%),其中三支病变25例(37.9%).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心室颤动患者,以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最为常见,下壁心肌梗死则常合并右心室梗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作为梗死相关动脉最为常见,罪犯病变以近、中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急性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肌梗死初期血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1组,血糖〈11.1mmol/L2组,血糖≥11.1mmol/L。对两组冠脉造影结果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各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例数明显多于1组(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1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SHG)的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影响AMI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下壁心肌梗死患者ST抬高Ⅲ>Ⅱ的意义。方法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16例患者的ST段改变、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24h动态心电图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当ST段抬高Ⅲ>Ⅱ时,87%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116例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44例(37.9%),伴胸导联ST改变者12例(27.3%);多支病变72例(62.1%),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68例(94.4%)。结论下壁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Ⅱ/Ⅲ的比值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预测预后以及梗死相关动脉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8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冠心病类型不同分为心绞痛组(4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20例)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比较三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单支、2支和多支(≥3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心绞痛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0.76±2.03)μmol/L,低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的(12.80±3.69)μmol/L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的(15.76±4.13)μmol/L,且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单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例、2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例、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例。单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8.17±3.17)μmol/L,低于2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14.78±4.11)μmol/L和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16.06±4.07)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支和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类型、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存在紧密联系,对于该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用于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两种诊断方法:心电图与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正后壁梗死4例全部为三支病变,下壁合并右室梗死其右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60%,右室梗死其右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100%,左回旋支病变阳性率50%,下后壁心肌梗死其右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50%,左回旋支病变阳性率54%,下壁心肌梗死其右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84%,前壁其右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90%。结论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和其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是一项较为重要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STEMI合并多支病变并已行梗死相关血管急诊PCI治疗患者10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一组以FFR为指导,根据FFR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完成完全血运重建(完全血运重建组,48例);另一组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指导,在急性期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组,53例)。比较2组患者PCI相关指标和术后随访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随访12个月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脑血管事件。结果 完全血运重建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组[(65±11)min比(59±8)min],支架总长短于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组[(31±10)mm比(36±1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完全血运重建组在FFR指导下行非梗死相关血管PCI处理26例(54.2%)。完全血运重建组随访12个月时心绞痛、再次血运重...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分析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冰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28-29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变化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方法:对3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与4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左前降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右冠状动脉,少数为回旋支;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时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上移。结论:通过对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分析,可以对梗死相关动脉做出预测和判断。  相似文献   

11.
刘玉洁  陈闽荔 《天津医药》1997,25(8):466-468
151例急性尽肌梗死屠 中有57例发生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该组病人伴心绞产有史,高血压史,陈旧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无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组。梗死后心绞痛在静息下发作者占50.88%,轻微活动状态发作者占29.82%,在静息或轻微活动均有发作者占19.30%。多数初次发作于第1周内,少数发作于梗塞后第2周内。41例患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多支血管病变病人梗死后心绞痛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12导联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抬高ST段回降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且符合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标准的6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后60min内12导联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抬高ST段回降程度(以回降≥50%为标准)分为两组,A组(ST段快速回降组)36例,B组(ST段缓慢回降组)25例,比较两组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心功能(Killp分级)不全的发生率、住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住院病死率。所有患者均于3周内做冠状动脉造影。结果A、B两组患者比较,B组心功能(Killp分级)不全发生率(48%)、住院恶性窒性心律失常发生率(64%)、住院病死率(16%)较高,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56%)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80%)较高(P〈0.01)。结论溶栓治疗后ST段缓慢回降患者,其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病死率较高,血管再通率较低,原因可能与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及梗塞血管狭窄程度较重有关。  相似文献   

13.
镁剂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镁剂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溶栓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唯治疗组另给予门冬氨酸钾镁静滴治疗。两组均在梗死后3周进行超声声学定量检测左心功能。结果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2.5%,低于对照组的82.5%(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7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这43例处于恢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与6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 SAP、UAP、AMI三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依次逐渐升高。AMI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同AMI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4组患者hs-CRP水平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s-CRP不仅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而且与冠心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血清新蝶呤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检测新蝶呤(Npt)及C-反应蛋白(CRP)对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3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Npt及CRP的水平,按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狭窄病变支数分为3组,进行相应比较,并观察冠脉病变支数及其狭窄程度与Npt和CRP的相关性。结果:CAD组血清Npt、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及UAP组Npt、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均P<0.05),CAD组血清Npt、CRP水平与冠脉狭窄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无直线相关性(均P>0.05)。结论:血清Npt、CRP的升高可作为CAD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闽东医院60例患者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收治的60例梗死前心绞痛与同期住院的无心绞痛病史心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有梗死前心绞痛组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病死率,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梗死前心绞痛可能通过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侧支循环形成等,减轻了心肌功能异常,对AMI近期预后产生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异常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AMI患者46例,发病后分别于7、10、14d采血测定血清cTnI,将患者分为A组28例,血清cTnI变化符合AMI正常规律;B组18例,血清cTnI变化异常,延迟下降或下降后又升高,随诊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血清cTnI异常变化可预测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与冠心病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0例,选择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各种白细胞亚型的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4组之间的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N)计数、单核细胞(M)计数、淋巴细胞(L)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嗜酸性粒细胞(E)计数及嗜碱性粒细胞(B)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总数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白细胞总数可能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冠心病危险因子开展临床护理干预,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冠心病危险因子的护理干预治疗,以每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猝死的患者数及每组患者再入院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心绞痛,1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无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和猝死,再入院率为6%;对照组患者中5例患者出现心绞痛,4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2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1例患者出现猝死,再入院率为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危险因子的护理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猝死发生率,减轻社会与家庭的经济和劳动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浆载脂蛋白B(apo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5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血浆apoB和hs-CRP水平。结果 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患者的Gensini评分、apoB、hs-CRP水平分别与UAP组和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和AMI组患者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apoB、hs-CRP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