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珣  冯梅  罗云  张军  聂菱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2):2779-2779,2834
目的:弄清广安市某学校教师聚餐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原因。方法:参照GB/T4789-2003[1]及《细菌学检验》[2],对病人、餐厅从业人员肛拭、粪便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21份样品中7份检出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血清型均为O112 ac;K66。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EIEC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检测。[方法]采集食物中毒学生的肛拭子5份、剩余食物2份共7份标本按照GB/T4789-2003~[1]、WS/T9-1996~[2]、GB17012-1997~[3]进行检测。[结果]5份肛拭子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4份肛拭子既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又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奇异变形杆菌、新港(纽波特)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份剩余食物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明1起166人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所采集样品参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等标准进行检验。结果从3份厨工肛拭样品、1份厨具擦拭棉签样品和2份病人肛拭样品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从3份病人肛拭样品、3份厨具擦拭棉签样品和5份留餐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经现场调查、流行病学分析、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确定,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4株EPEC(O111:K58)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Olll:K58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方法]依据GB/T4789.6—2003对4份食物中毒患者肛拭或粪便进行培养分离,经染色镜检,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作出鉴定,并对该起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从食物中毒患者的3份肛拭和1份粪便均检出并确证为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Olll:K58);并确定导致食物中毒的病因是由致病性大肠肝菌EPEC(Olll:K58)引起。[结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达到快速检验和鉴定。  相似文献   

5.
在致泻大肠埃希菌中,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能引起腹泻腹痛型胃肠炎,亦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我们在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肛拭中检出-株具有沙门菌O11抗原的EPEC O125:K70菌株,属我市首次检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玉林市某学校发生的一起感染性腹泻进行查因。方法按GB/T4789-2010、WS289-2008等方法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 17份腹泻病人和厨师的肛拭子标本中,有10份检出布伦登卢普沙门菌,检出率为58.8%;3份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其中有2份是同时检出上述沙门菌的样本,即沙门菌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复合感染),检出率为17.6%;2份散装矿泉水有1份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2份井水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这是一起由布伦登卢普沙门菌为主合并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疫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查明衡东县某企业早餐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原因。方法 开展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可疑食物、病人粪便、餐厅从业人员的肛拭子进行相关检验。结果从可疑食物(米粉)、病人粪便中分离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3株,经鉴定血清型均为O6:K15。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由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因进食被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污染的米粉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防制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对策。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卫生学和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累计报告病例26例。罹患率32.5%,食物粪便中检出大肠埃希菌。结论该起事件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O29:K?)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实验检测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方法依据GB/T 4789-2010、GB/T 4789-2012、GB/T 4789-2014、WS271-2007、《2017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患者肛拭子、呕吐物进行进行检测。结果在6名患者的2份呕吐物和6份肛拭子标本中,1份呕吐物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肠毒素为A、C,1份肛拭子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未检出肠毒素,另2份肛拭子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株,均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产毒素类型均是:uidA、astA。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判定是由产肠毒素A、C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和EAEC引起食物中毒。建议各级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10.
食物中毒标本中检出一例少见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164:K?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市自2001年所辖某县检出过一例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以来,多年未再检出过一例致泻大肠埃希菌。今年,在10月份的一起食物中毒标本中检出一例血清型为0164:K?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经多次试验确认该菌在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上与其它EIEC有不同之处,现将检验过程和体会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可疑食物、呕吐物及肛拭子标本共11份,按《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相关项目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标本均未检出沙门菌、大肠埃希菌O157∶H7/NM、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8份样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其中2份拌面标本蜡样芽胞杆菌量均为1.2×10^8/g。结论该起事件是由蜡样芽胞杆菌污染面食后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夏季气温较高,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熟食应在低温下短时间保存,食前应充分加热,防止发生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2.
从业人员体检中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29:K?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7月28日在从业人员体检的沙门菌、志贺菌检验中,检出一株血清型为O29:K?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现将检验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标本来源2006年7月28日来本中心门诊进行预防性体检的吴某(女,30岁,某食品公司工作),经肛拭子采样置GN增菌液中进行沙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明食物中毒发生经过及原因,为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从患者肛拭与可疑食物中检测出同一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O125:K70,用此菌测定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比初期抗体明显升高。[结论]EPECO125:K70是引起此次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快速准确的检出食物中毒的病原体,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处理食品安全事件、医疗部门开展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卫生学调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细菌鉴定采用VITEK 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细菌分型采用血清学方法,药敏实验采用K-B法,噬菌体分型采用大肠埃希菌分型噬菌体。结果 3次食物中毒采集患者粪便,剩余食物共计22件:检出肠道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 O6:K15)共9株,其中粪便检出7株,剩余食物检出2株;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痢特灵,新霉素,多粘菌素敏感;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四环素,链霉素,甲氧苄胺嘧啶,红霉素,吡哌酸耐药。各次食物中毒检出ETEC O6:K15之间药敏结果存在差异,而每次食物中毒内部检出的ETEC O6:K15之间药敏结果几乎一致,抑菌环大小非常接近。经大肠埃希氏菌分型噬菌体测试,20130726株为14/12型,20130818株为12/10型,20140126株为14/10型。结论 3次食物中毒是由ETEC O6:K15引起,卫生部门应引起重视,大力开展食品中ETEC的风险监测并开展评估工作,提高此类病原菌的检验能力和开展从业人员健康教育工作,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应大力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预防此类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某工地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菌的检测。方法:参照GB/T4789-2003、WS/T8-1996、W S/T81-1996方法对病人肛拭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16份样本中6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湖州市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DEC)感染情况和毒力基因分型。方法采集2016—2017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泻门诊就诊患者的粪便/肛拭子标本,采用初步生化试验和多重PCR法检测致病菌和毒力基因。结果共采集1 058份标本,检出DEC 159份,检出率为15.03%。其中134株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84.28%),13株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8.18%),12株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7.54%),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DEC全年各月均有检出,6—8月为检出高峰期,检出率分别为23.33%、19.13%和21.00%。结论湖州市DEC感染主要以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夏秋季为感染高峰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3[1]、GB17012-1997[2]、《卫生防疫细菌检验》[3],对剩余食物9份、冷冻食品3份、涂抹样品3份及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27份患者肛拭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份(占92.6%),9份剩余食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占11.1%),3份涂抹样品检出1份副溶血性弧菌(占33.3%)。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致病菌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调查一起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查找传染源。方法 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勘察,并采集病例、食堂厨师粪便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从病例粪便和厨师肛拭子样本中均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为O136∶K78),且其PFGE带型一样,菌株间呈高度同源。结论 这是一起由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感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建议规范和落实学校餐饮卫生监管,注意食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做好从事食品加工和餐饮服务行业人员的健康体检,无症状带菌者对人群的威胁应引起重视,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07年8月15日经由怀化站的六趟旅客列车上发生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重点食品从业人员(售货员)的血液及肛拭子进行相关检验。结果从可疑食物(卤鸡腿)、病人呕吐物、可疑暴露来源(腹泻售货员易某肛拭子)分离出同一种大肠埃希菌,经鉴定为ETEC:O153。结论此次事件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所致食物中毒,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宣传和监管力度,以防食物中毒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0.
2000~2005年海盐县肠出血性O157:H7大肠埃希菌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海盐县肠出血性O157:H7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流行情况。方法:采取肠道门诊病人肛拭样和动物宿主粪便,采用免疫磁珠分离和大肠杆菌O15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快速诊断技术以及特定培养基分离鉴定技术检测O157:H7大肠埃希菌。结果:从1例腹泻患者的大便中检了了1株O157:H7大肠埃希菌,不产生类志贺毒素;从动物粪便中检出7株O157大肠埃希菌。结论:海盐地区人群中感染率较低,且为非产毒株;猪、鸡是我地区O157:H7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贮存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