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3例患者采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方法:2例ICD在胸部植入,1例在左下腹壁植入,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植于右室心尖部,其近端及远端电极分别为放电的正负极。结果:植入后18次持续性室速发作中16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刺激终止;2例未终止者1倒发展成室颤,另1例室速频率超过220bpm,均经高能放电转复成功。1例术后囊袋血肿、1例发生快速心房颤动导致ICD误放电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快速室速患者发生晕厥后才成功放电终止。结论:ICD治疗顽固性室速及室颤,防止猝死高危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十分有效,需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其临床应用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术后情况及ICD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从2004年6月到2011年6月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以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全部患者,通过定期随访及调阅患者的ICD内存储的数据了解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ICD植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工作情况.结果 共入选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8~78(41.5±15.8)岁,随访8 ~84 (37.0±20.6)个月.21例(48.8%)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事件,其中有5例(11.6%)患者发生的室速/室颤事件属于不恰当识别.1例患者在植入ICD后发生未识别事件.ICD共记录到室速/室颤事件382次,植入ICD后首次发生室速/室颤事件的时间为术后1~36(6.4±8.9)个月,84.6%的室速/室颤事件发生于1年内.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381次,同步电复律83次,高能量除颤34次.结论 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高且复发早.二级预防植入ICD可有效预防患者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速/室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植入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CRTD)的患者51例,随访(39.4±22.3)个月,19例ICD/CRTD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2例ICD/CRTD未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事件,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ICD/CRTD植入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因素以及两组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51例ICD/CRTD植入患者月随访中,发现有19例(37.3%)ICD/CRTD记录到室速/快室速/室颤,而且ICD/CRTD给予恰当治疗(ATP或电击),其中3例经历了室速电风暴。对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事件发生作多因素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后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著相关(r=0.149,P=0.047),ICD/CRTD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与缺血性心肌病(r=17.643,P=0.045)、可达龙(r=14.672,P=0.013)、室性心律失常(r=21.561,P=0.046)显著相关。结论术后12个月LVEF值的显著提高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缺血性心肌病及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增加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而可达龙可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弗明翰医院一项长达26年的随访资料显示,在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房颤)人群中,房颤可增加3倍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风险,患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4倍,并有可能发生猝死。有学者因此提出了"房颤-室颤-猝死"这一新的疾病链~[1]。ICD资料证实,需要ICD资料的恶性心律失常中,18%的室颤和3%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上游心律为房颤~[2],而在需要植入ICD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情况及ICD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从2004-01至2011-06出院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43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共随访8~84(37.0±20.6)个月,无患者死亡。经ICD共记录到369次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事件及13次心室颤动(室颤)事件,均被ICD成功终止,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16例(37.2%)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速/室颤事件,被ICD正确识别并接受了恰当的治疗。无患者因室速/室颤事件发生晕厥。对于室速事件,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的总成功率为53.4%(197/369),首次成功率为20.8%(77/369)。6例(13.9%)患者发生了不恰当识别,1例(2.3%)患者发生了未识别事件。结论:ICD是治疗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合理设置治疗方案及参数可使ICD更充分地发挥预防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衰患者死因中30%~50%是猝死,其原因与心律失常相关,对猝死(特别是伴有室速室颤恶性的猝死)的对策尤其重要。植入型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临床用于治疗室速、室颤的有效手段,在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最近,我院为1例心衰心功能Ⅲ~Ⅳ级反复发作室速并伴房颤的患者行双腔ICD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脏再同步化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或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在18例植入CRTD或ICD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通过分析器械提供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速/室颤)计数(VT/VF Counters)及心脏指南针报告中记录的数据,比较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6个月前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后,与治疗前相比,非持续性室速及室速/室颤事件均有减少(P=0.035和0.017);而单发室性早搏、连续室性早搏、监测室速及电风暴事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进一步减少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非持续性室速及室速/室颤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ICD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长QT综合征以严重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导致猝死,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及时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现报道两例长QT综合征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用植入型复律除颤器(ICD)治疗的患者猝死率极低,因此有人提出药物治疗已经过时。本文回顾比较用和未用ICD治疗的结果。 282例伴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其中214例持续性室速,68例室颤,均无急性心肌梗塞,无可逆性原因如电解质紊乱和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等。ICD治疗的指证在研究  相似文献   

10.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1.
加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是面临的迫切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心血管病死亡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SCD大多是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可以在患者发生室颤时自动放电除颤拯救患者的生命。ICD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对SCD的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CD的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已充分证明,与药物治疗相比,ICD能明显降低SCD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是目前防止SCD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由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引起,最常见于植入ICD的早期,是植入ICD后所特有的现象,即发生了需要多次转复的快速、成簇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的临床研究显示,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显著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1].但随访研究显示,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2年复发率为30% ~ 50%,植入ICD并不能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复发,而且还可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近年的临床研究显示,ICD反复多次电除颤,不但会导致患者躯体和精神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使ICD植入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增加[2-5].因此,为减少室速/室颤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4.
1998年6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为20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患者植入了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与心脏性猝死相关的离子通道疾病,特发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致猝死是Brugada综合征最严重的临床后果.目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惟一已证实对Brugada综合征治疗有效的方法。本院成功抢救以多次晕厥为首发表现的Brugada综合征伴室颤1例,并ICD治疗。随访14个月,患者自觉有2次发作并经程控证实为室颤发作,均ICD体内除颤成功。  相似文献   

16.
经静脉胸前植入单导线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总结15倒经静脉胸前植入单导线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15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1.7岁。患者植入ICD适应证为:心室颤动(室颤)8倒,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7倒。所有患者均有院外晕厥史。ICD均为非开胸经静脉单导线系统,其中Medtronic 7219C型2例,7220C型3倒。除颤电流由右心室心内线圈状电极至除颤器外壳本身。CPI Ventak PR×Ⅱ10例,除颤电流由右心室远端线圈状电极至近端线圈状电极。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地植入了经静脉单导线ICD。平均除颤阐值为12.8J(5~15J)。R渡高度为9.9mV(3.7~14.6mV).电极导线插入途径14例经左锁骨下静脉,1例经右头静脉到右心室。1CD埋于患者晌前壁肌肉下(11例)或皮下(4例)囊袋,2例发生囊袋血肿,经挤压排出血块、局部压迫纠正。平均随访76个月(0.5~18个月),有3例患者发生了室速,由ICD抗心动过速起搏及低能量电转复终止。1例室颤经高能量除颤终止。结论:经静脉胸前植入单导线ICD是一种操作简单、陈颤效果满意的植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在室性早搏(室早)触发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中的作用。方法总结3例由室早触发室速/室颤的治疗经验,1例对室早进行射频消融(RF—CA)并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另1例经射频消融未完全消除室早而选择植入ICD,第3例经射频消融成功消除室早,未再发室颤。结果随访2年,3例患者均存活,ICD未再记录到室速/室颤。结论在室早触发室速/室颤病例中,应分析室早与室速/室颤的相关性,给予个体化治疗,射频消融室早可以消除/减少晕厥和室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ICD/CRT-D)术后患者发生电风暴(E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ICD/CRT-D植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ES及未发生ES的基础临床特征。结果:CRT-D组33例(27.5%)出现ES,其中16例(48.5%)以室速、10例(30.3%)以室颤为首发心律失常事件。ICD组21例(16.8%)出现ES,其中10例(47.6%)以室速为首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同CRT-D不同,该组室速、室颤多在术后12个月后出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的患者发生ES的几率更高,为发生ES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26,P0.001)。结论:ES在ICD/CRT-D术后患者中并不罕见,LVEF减低的患者更易发生ES。  相似文献   

19.
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器质眭心脏病的恶性心律失常,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重要治疗手段,作者报道6例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病例.方法:6例器质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塞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3例)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年龄30-68岁,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经静脉植入ICD。结果:随访中1例患者停服胺碘酮后室速频率增快,超过设置的室速频率窗口而启动20J电转复为窦性心律.随后程控调整室速窗口;1例术后未及时设置杭心动过速起博(ATP)程序,室速发作由15J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补设ATP后来再发生上述情况;1例术后1.5月发生室速,ATP及5次电击均未能转复窦性心律,再次入院程控调整ATP后来再发生上述表现。结论:ICD对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转复效果肯定,需要合理设置各项参数,术后应继续服用小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放电次数,节省电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l 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 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