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对神经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本身,认为只要阻断导致神经元坏死和凋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便可减轻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近年的研究发现,任何导致神经元损伤的原因如缺血缺氧、癫痫、感染、外伤、肿瘤、中毒、代谢障碍、退行性变或营养缺乏等都可能同时损伤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后者的病理变化会加剧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因而提出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unit)的概念,认为在神经保护治疗的同时必须兼顾对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不完全性脑梗死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完全性脑梗死系颅内动脉的短暂性完全闭塞或仅引起中度缺血的不完全闭塞所致。其病理特征是缺血区出现选择性神经元坏死,而部分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成分仍保留。故其大体组织结构完整,不会发展成软化灶或形成空腔。脑CT或MRI扫描,急性期无异常发现,慢性期局部可见轻度脑萎缩。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损害可诱导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活化反应和缺血损伤。胶质细胞通过直接与神经元接触和/或分泌细胞因子,上调许多蛋白质的合成,释放神经营养性物质和细胞毒性物质等,参与缺血性脑损害的病理过程。神经元与胶质细胞,胶质细胞与胶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决定因性脑损害神经元是否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的全脑保护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卒中后功能恢复而言,所有脑区、细胞类型和细胞成分均应受到保护,而不仅仅是保护某一脑区或某一细胞类型。神经保护治疗的临床试验至今依然令人失望,未来脑缺血的治疗可能有赖于全脑保护,而不是选择性地保护灰质或神经元核周质。在脑缺血的全脑保护概念中,脑白质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保护以及远离缺血核心的脑保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诱导的脑保护作用是通过短暂缺血/缺氧触发内源性神经细胞保护机制,增加神经元细胞对继发致死性缺血/缺氧的抵抗能力,这种神经元保护作用称为缺血耐受或缺血/缺氧预处理(IPC/HPC)。该作用已在动物模型、神经影像学及临床实践等各种研究中被证实。由于脑保护  相似文献   

6.
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涉及很多方面。大量研究显示,急性炎性反应也参与其中。脑缺血后神经元能量衰竭、坏死,即可引发炎性反应,导致外周循环的白细胞浸润脑实质,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激活。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不完全性脑梗死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完全性脑梗死系颅内动脉的短暂性完全闭塞或仅引起中度缺血的不完全闭塞所致。其病理特征是缺血区出现选择性神经元坏死,而部分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成分仍保留。故其大体组织结构完整,不会发展成软化灶或形成空腔。脑CT或MRI扫描,急性期无异常发现,慢性期局部可见轻度脑萎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缺血后大鼠脑内神经血管单元的病理损害。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和缺血组25只。缺血组大鼠分别在缺血3、7、14 d、1、3个月时间段,各取5只灌注取脑,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神经细胞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层黏连蛋白(Laminin)的含量,观察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缺血早期神经元皱缩、肿胀,后期嗜酸性变和坏死。星形胶质细胞早期肿胀、断裂,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胶质细胞开始增生,形成瘢痕组织,同时伴有血管新生。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组大鼠5个时间段GFAP表达进行性增加;缺血3 d VEGF表达开始增加,7、14 d增加明显(P0.05),1、3个月VEGF表达虽有减少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缺血3 d Laminin明显减少,7 d减少更明显,14 d、1、3个月表达逐渐增加(P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后在不同时间段,神经元、GFAP、VEGF、Laminin呈规律变化。脑部缺血后不仅是神经元的变化,还有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基底膜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牛磺酸(tau)及其相关蛋白是双螺旋丝(PHF)的主要成分,沉积于Alzheimer病(AD)脑的神经元内。Alzheimer神经纤维缠结(A-NFTs)亦被发现在实验性缺血的动物神经元中。作者通过脑解剖研究脑缺血性损害与tau免疫反应性(IR)的关系。采用8例脑梗塞后死亡者的脑标本,2例无神经性损害死亡者的脑标本做对照。脑组织切片包括梗塞坏死区及周围非坏死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1)甲苯紫法;(2)Bodian法;(3)Gallgas法;(4)tau、泛肽法及Alz-50免疫组化法。经组织化学处理、培养后出现深紫色的反应。 结果 缺血损害区,甲苯紫的切片上出现神经胶质反应、毛细血管增生和神经元减少;Alz-50切片上出现较多的锥体状神经元;改良的Gallgas法切片上神经元染色较淡。非坏死缺血区周围无神经胶质反应,神经元的数目及形态正常,而Alz-50切片上亦有锥体细胞,Alz-50 IR局限在神经元的核周体呈点状出现。抗  相似文献   

10.
反复缺血后,选择性易损区内神经元损伤的程度依赖于其数量和缺血间期的长短,但不清楚反复缺血是否引起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广泛坏死的梗塞。作者研究了皮质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到梗塞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β-转化酶(ICE)在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小鼠迟发性神经元坏死过程中额叶皮层及海马区转录水平变化.方法利用血管性痴呆模型,RT-PCR技术检测全脑重复缺血再灌(IR)后ICE mRNA的表达.结果额叶皮层重复缺血再罐注3 h时ICE mRNA表达增多,6 h后呈下降趋势,再灌注14 d时再次形成高峰.海马区神经细胞转录水平略迟于皮层,3 h已有较高表达,7 d达高峰,28 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在细胞凋亡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发生、发展过程中,ICE伴随着全过程,ICE mRNA表达的增多使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12.
就卒中后功能恢复而言,所有脑区、细胞类型和细胞成分均应受到保护,而不仅仅是保护某一脑区或某一细胞类型。神经保护治疗的临床试验至今依然令人失望,未来脑缺血的治疗可能有赖于全脑保护,而不是选择性地保护灰质或神经元核周质。在脑缺血的全脑保护概念中,脑白质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保护以及远离缺血核心的脑保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赵丹  雷慧  葛林宝  徐鸣曙 《山东医药》2010,50(8):109-110
脑内多巴胺(DA)神经元在一些退行性病变如帕金森病等锥体外系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药物成瘾以及精神疾病等方面中表现出神经传导通路再建等可塑性变化,在学习记忆等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体内、外实验表明黑质纹状体处的DA神经元对脑缺血表现出易感性,并且容易退变。在脑缺血模型中摧毁单侧DA能神经元的黑质通路后,纹状体坏死体积明显减少。DA通过与其D1、D2受体结合发挥功能,在缺血后的神经元可塑性中发挥直接或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全脑或前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见于海马CA1区,这种缺血性神经元死亡是实验研究的课题,因为实验研究可以提供缺血后2d~4d天死亡的神经元的确切数量。 细胞外谷氨酸的增加是导致DND的主要因素。谷氨酸与神经元的谷氨酸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但钙离子浓度升高后的下一步反应尚不完全清楚。近期实验研究表明,钙离子浓度升高可以激活一氧化氮合成酶(NOS),进而导致NO产生增加。  相似文献   

15.
海风藤对局灶性脑缺血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海风藤提取物对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的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利用TTC染色、HE染色、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观察海风藤提取物对缺血灶大小、血脑屏障、缺血灶周围坏死细胞、凋亡细胞及P53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海风藤治疗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明显减轻,缺血灶周围坏死细胞、凋亡细胞及P53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未干预组显著减少,梗死灶直径也有减少的趋势。结论:海风藤具有抵抗缺血后神经细胞DNA损伤,减轻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神经细胞坏死.对缺血性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区小胶质细胞反应及丹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程脑组织小胶质细胞反应及丹参对它的影响。方法  2 8只SD大鼠分3组 :假手术组、对照组及丹参组。在大脑中动脉缺血 2h再灌注 3、2 4、72h、7d及 14d后 ,分别进行缺血脑组织区抗CR3免疫组织化学HE染色。结果 小胶质细胞激活在脑缺血再灌注 2 4h开始出现 ,仅在皮层缺血区 ,明显迟于神经元损伤。其活化表现为染色加深及明显的细胞形态改变。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脑缺血区CR3免疫反应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量均逐渐增加 ,再灌注 7d达高峰 ,同时 ,其活化的相应区域出现显著神经元变性、坏死。在丹参组 ,缺血区CR3免疫阳性反应及神经元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缺血区小胶质细胞激活可能继发于早期神经元的损伤并且进一步加重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丹参能抑制缺血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降低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正>脑梗死后氧自由基的过度表达是引起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自由基的级联反应,将引起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脑内血管内皮自爆的损伤,同时氧自由基还会使花生四烯酸(AA)等进行单向转化导致血栓素A的形成增加,引起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区血管内皮细胞对血小板的黏附作用加强,导致梗死范围的扩大〔1〕,所以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进行的神经保护治疗能有效防止脑梗死范围的扩大,本研究主要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对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的影响,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进展和防治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急性缺血性脑损伤 (脑梗死 )、神经元坏死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经历过长时间的研究过程 ,从选择性神经细胞坏死至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DND)以及近年缺血半暗带、缺血治疗时间窗研究和溶栓治疗进展 ,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光明前景。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早在 192 5年Spielmeyer提出选择性神经细胞易伤性 ,表现在不同脑区 ,如海马Ca1区 ,小脑蒲金野细胞和大脑皮层Ⅲ~Ⅵ层等神经细胞损伤 ,曾有多种理论解释 ,诸如血管理论、特异性易伤性、血管结构和神经元理化特性等学说 ,也曾进行多种动物模型研究 ,直至 1979年Pulsinelli[…  相似文献   

19.
迟发性神经元坏死与自由基和钙超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塞时,缺血区神经元在血液供应恢复后,可能继续发生退行性变乃至死亡。目前认为,自由基代谢紊乱是这种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关键环节,钙超载则起了促成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导致细胞损伤由可逆性发展为不可逆性。尽早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和钙拮抗剂,对减少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胰岛索受体基因表达的分布及不同再灌注时间的表达特点,探讨胰岛素受体参与脑缺血再灌注后组织病理生理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gealong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同再灌注时间脑组织胰岛素受体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脑组织胰岛素受体mRNA表达。结果 梗死组脑组织胰岛素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再灌注12h达高峰,胰岛素受体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梗死灶周围半暗带区神经元细胞浆、细胞膜、部分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处;随再灌注时间延长,上述细胞变化各异。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胰岛素受体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加,半暗带区神经元、部分神经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阳染细胞可能参与脑缺血后组织细胞的能量代谢、促新生细胞形成等病理生理调节过程,胰岛索受体在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在缺血区血管的病理生理变化中起某种调节作用;胰岛素受体在不同细胞中表达增高可能是缺血脑组织对抗缺血缺氧损伤的自身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