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小板输注与HLA抗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输注与HLA抗体的临床意义李敬兰金宗骧赵纯平杨杰坤曹金霓我们检测66例长期输血小板的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同种抗体(HLA抗体),并观察部分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输血的临床效果。一、材料与方法1.观察对象、血小板来源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输注成分血小板的疗效。方法 以血小板恢复率及纠正的血小板增值为判定指标 ,观测了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12 7例次预防或治疗性输注成分血小板的疗效 ,并与临床实际效果相比较。结果 输后 1小时血小板恢复率 >2 8%者占 5 9 8% (76 / 12 7例 ) ,输后 2 4小时血小板恢复率 >2 0 %者为 0 (0 / 12 7例 )。纠正的血小板增值在输后 1小时 >10 0× 10 9/L者占 5 5 9% (71/ 12 7例 ) ,输后 2 4小时 >7 5× 10 9/L者为 0 (0 / 12 7例 )。输注血小板后临床实际有效率为 96 7% (2 9/ 30例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成分血小板输注具积极的疗效 ,其疗效判定应有一个与临床实际相符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方法:对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悬液及输注机采血小板悬液共81例患者的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手工分离血小板及机采血小板对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影响有差异(χ2=6.922,P<0.05),病种(再障组与白血病组)对血小板输注效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同时脾大患者较脾不大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P<0.05).结论: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提升血小板制备质量并在应用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可预防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邢倩  张武臣 《山东医药》2009,49(29):86-87
根据美国输血协会1991年的调查,临床上超过70%的血小板输注是预防性的,即在没有出血症状的情况下输注血小板;不足30%为用于止血目的的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现就临床应用血小板输注的有关问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选取ITP患者166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判断患者性别、病程、血小板输注次数、出血、脾肿大、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使用、促红细胞生长素(TPO)应用、血小板制剂种类等是否影响血小板输注有效性。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66例患者共输注单采血小板865人次,混合浓缩血小板1 480单位(148人次),血小板输注有效769人次,有效率75.91%,PTR 244人次,无效率24.09%。血小板输注次数、病程、脾肿大、TPO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单因素分析χ2值分别为4.364、4.828、11.516、5.376,均P<0.05。性别、出血、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制剂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单因素分析χ2值分别为0.308、1.319、2.062、2.495、0.48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究血小板抗原(HPA)基因多态性对肝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估价值及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治疗的98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TR发生情况分为PTR组(25例)及对照组(73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是否合并感染、是否存在发热症状等临床资料。应用德国QIAGEN公司血液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DNA,行HPA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本研究纳入肝病患者的HPA-2、HPA-3、HPA-15基因多态性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PTR组HPA-2、HPA-3、HPA-15基因ab、bb型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HPA-2、HPA-3、HPA-15基因多态性联合检测评估肝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5;PTR组在存在发热症状、合并感染、血小板体外保存时间>3 d、输注次数≥3次、脾脏厚度≥40 mm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均为影响肝病患者出现PT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PA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小板的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抗体以及年龄因素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搜集2013-04-2013-10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的92例患者的血清或血浆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固相凝集法对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92例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4.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27.17%;血小板抗体阳性组的输注无效率为68%,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组的输注无效率35.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年龄段分组的4组患者输注无效率分别为16.67%、45.45%、48.39%、8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17%、27.27%、21.88%、3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暂无法确定年龄因素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86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院186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进行回顾分析。方法:根据血小板计数和出血表现等因素将血小板输注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输注,比较不同性质、病因之间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差别。结果:预防性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97.7%和8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肿瘤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和平均血小板升高值分别为92.4%和15.03×109/L,明显高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86.7%和6.27×109/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对伴有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有显著疗效,预防性输注疗效明显优于治疗性输注;血液肿瘤病患者化疗后的血小板输注疗效明显优于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应做到个体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对72例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做输注前及输注后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增加修正值以评价输注效果。结果:年龄≤30岁、>30~≤50岁、>50~≤70岁、>70岁的4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19.0%、43.6%、60.3%、41.7%;50岁以上患者中部分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值较高,而其输注后的血小板增加量并不明显。结论:总体上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部分原因是大龄患者在血小板计数较高时就进行输注,反而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观察84例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共363次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运用校正血小板增加值和血小板回收率作为量化判断标准,并结合患者的临床出血表现,综合分析患者各项临床基本情况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培养阳性(OR=1. 752,95%CI:1. 055~2. 910)、脾大(OR=2. 133,95%CI:1. 035~4. 395)及活动性出血(OR=1. 784,95%CI:1. 113~2. 861)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包括细菌培养阳性、脾大及活动性出血。  相似文献   

12.
12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输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指征.方法:比较122例ITP患者输注血小板和未输注血小板的临床转归;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参照PAIg,分析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结果:67例未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有2例PLT<10×109/L的患者发生严重出血危及生命,55例输注血小板的惠者,有17例(31%)PLT较输注前降低,其中7例输注后PLT<10×109/L,未发生严重出血;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86%,PAIg升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如无明显的出血症状,ITP血小板输注指征建议PLT<10×109/L,应输注少白细胞同型单采血小板制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血小板制剂对血小板减少、尤其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患者的输注疗效,避免宝贵血源的浪费。方法:应用单抗固相微孔板(MASPAT)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行血小板供者与患者之间的配合试验。结果:2005年6月-2007年11月对109例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其中42例患者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8.5%),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经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有明显上升。结论:MASPAT法在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方面良好,操作快速、简便,判断可靠;易做到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据此建立的“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是有效的,可用于临床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配合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80℃保存6个月机采血小板质量变化,并观察其输注后的临床疗效。方法:30份-80℃冰冻保存6个月以上的机采血小板解冻后,混匀、取样测定其血小板数量(BPC)、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pH变化与冰冻前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并对140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后临床止血效果有效率进行分析。结果:-80℃保存6个月机采血小板的BPC、PDW、MPV、P-LCR及pH值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出血性患者的冰冻血小板输注临床止血(出血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93.6%。结论:-80℃冰冻保存6个月机采血小板可有效治疗急性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122例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122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1单位单采血小板效果的实验室观察。方法:按血小板输血史将患者分为3组,A组(首次输血者,41例);B组(重复输血者,69例);C组(频繁输血者,12例)。血小板输注1h和24h后,比较患者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结果:A组、B组、C组间CCI、P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症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低于血液病组。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控制出血重要方法,尤其对首次输血者及一般重复输血者(2~10次)有效,可起到更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频繁输血者(≥11次)输注血小板后疗效较低,可能与患者输血前血小板基数较低及频繁输血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有关,未来的研究需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更好地把握此类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用于临床输注的血小板制剂有2种,多名随机供者血小板制剂的混合物,或是单供者机采血小板制剂,临床保存5d内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对血液病患儿的血小板输注疗效。方法:选择2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血液病患儿,当再次输注血小板应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试验(MA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并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h和24h检测血小板计数,以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值(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输注配合性血小板后1hCCI,24hCCI显著高于之前未配型输注(P〈0.01)。结论:经MA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能显著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有效改善血液病患儿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  相似文献   

18.
重视血小板输注同种免疫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9.
血液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的659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①急性白血病组(AL)、再生障碍性贫血组(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1.39%(P<0.05);②AL、AA发热组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组(P<0.05);③AL脾脏肿大与无肿大组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组与无DIC组输注有效率差异在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④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骨髓移植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0.05),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亡组与未死亡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52.91%(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应视患者一般状况、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情况作出综合判断,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20.
孙洪艾  孙洪真 《山东医药》2006,46(22):99-99
冰冻血小板保存时间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副作用少,而且快捷、安全,适用于新鲜血小板不能满足时的临床急救。2005年6月~2006年4月,笔者采用冰冻血小板救治低血小板血症患者20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