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泻6个月。半年前到美国,2周后开始泄泻,大便夹有未消化食物,腹胀,排气多,不欲饮食。回国后一直服各种止泻、助消化之西药,均无效。近1月腹泻加重,日便3次以上,肠鸣腹胀尤甚,大便呈水样,虽排气较多,但腹胀无减,疲倦乏力。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滑。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脾虚湿滞。治以健脾和胃,抗敏止泻。药用:金银花20g,银柴胡10g,生甘草10g,五味子10g,乌梅10g,防风10g,炒山药20g,薏苡仁20g,太子参10g,炒白术10g,木香10g,砂仁6g。每日1剂,水煎服。嘱禁食鱼虾肉蛋、乳制品,待疾病痊愈后,再少量食之。6月8日二诊:服药7剂,腹泻好…  相似文献   

2.
《中医杂志》2012,53(10):899
1傅元谋治疗腹泻医案 李某,女,50岁.2004年11月7日初诊. 大便不调10余年,时干时稀,便时多有白色黏液.1周前腹泻,每日10余次,经住院输液治疗,无明显好转.今日早上7~10点已解6次大便,水样便,带红色黏液,腹部隐痛,脐周明显,口干不欲饮,食欲尚可,夜尿多,每夜4~5次,睡眠差.舌质淡暗,苔白腻根部尤甚.脉弱.证属脾肾阳虚,秽浊瘀结.治当温阳除湿,升阳导浊.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处方:(制)附子10g,薏苡仁30g,败酱草20g,葛根30g.水煎服,2剂. 二诊(2004年11月9日):服上方后,大便基本恢复正常,成形,每日2次.  相似文献   

3.
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方 ,在临床上运用广泛 ,笔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愈了多种病症 ,现举例介绍如下。1 慢性腹泻患者 ,男 ,38岁。 1993年 10月 14日诊。患者因腹泻反复发作 4~ 5年 ,经中西医反复治疗无效。此次腹泻加重 2日收入院治疗。症见面色白光白 ,形寒肢冷 ,大便每日 3~ 4次 ,经常在天亮之前腹泻 ,饮食欠佳 ,腰膝酸软 ,大便为不成形且夹杂未消化食物 ,大便时腹痛、腹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肾阳虚衰。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味 :熟地 2 0 g、山药10 g、山萸肉 10 g、茯苓 10 g、泽泻 10 g、丹皮 10 g…  相似文献   

4.
许文艳  曹泽伟 《河南中医》2012,32(4):505-506
案1:刘某,男,24岁,2011年5月6日初诊.以近2a来反复发作腹痛为主诉.诊见:每于情志郁怒后出现间断脐周疼痛,伴稀水样便,每日5~6次,泻后腹痛可缓解,平素情志抑郁、思虑过度,神疲,纳少,体瘦,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查体:腹软,脐周轻压痛,局部肌紧张,无反跳痛,肠鸣音每分钟4次,未闻及高调肠鸣音.查便常规及结肠镜、腹部超声均未发现异常.中医诊断:腹痛,脾虚肝旺证;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给予痛泻要方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以柔肝补脾,行气止痛,药用:炒白术20 g,炒白芍15 g,陈皮6 g,防风10 g,柴胡10 g,川芎10 g,枳壳10 g,香附10 g,高良姜6 g,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5枚.5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二诊(2011年5月11日):腹痛好转,大便每日1次,进食少,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细.因效不更方,继予前方7剂,服法同上.三诊(2011年5月18日):已无明显腹痛,大便每日1次,进食较前增加,舌淡,苔薄白,脉细缓.予以中成药四君子丸合逍遥丸,14 d后进食可,腹痛未再发作,大便每日1次,体重较前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诉有慢性腹泻病史4年,稍进油腻或受凉,则腹泻加剧。2天前因食肉汤而泄泻发作,6~10次/d,质据薄,无发热,无呕吐,伴腹部隐痛,喜温喜按,舌淡苔薄白,脉细。查大便:脓球(十),潜血试验(一)。结肠镜检示:乙状结肠炎。诊为泄泻。辨证为脾气虚弱,予温脾益气、化湿止泻法,用温脾汤加减治之。方药:苍术209,云答309,吴英6g,陈皮、炮姜、慈仁各10g,赤石脂159。服药5剂后,其症大减,大便日行3~4次。再进3剂,诸症若失,大便日行一次,成形,查大便常现无异常,续以参事白术散加减,以巩固疗效。共进21剂,随后再行结肠镜检:乙…  相似文献   

6.
唐龙 《河北中医》1999,21(1):28-28
慢性腹泻为临床常见病证,由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引起的慢性腹泻尤为多见。1992~1997年,笔者用温补固涩法治疗慢性腹泻118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一般情况 118例门诊患者中,男62例,女56例;年龄15~18岁4例,19岁以上114例,最大68岁,平均44岁;腹泻每日2~7次;病史6个月~12年。1.2 临床表现 脘腹隐痛,喜温喜按,腹胀肠鸣,晨起即泻,遇寒及食油腻更甚,泻下物有时可见完谷不化,脉细弱或沉细,舌苔薄白。2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党参15g,炒白术20g,肉桂8g,淮山药20g,煨肉豆蔻12g,补骨脂15g,炒麦芽20g,熟附子10g,广木香10g,干…  相似文献   

7.
验案两则     
1 久泻案刘某,男.68岁.工人,1988年8月21日就诊.患者腹泻20余年,每日大便3次~4次,伴肠鸣、腹胀、小腹有坠感,经中、西医治疗无效.症见;面色(白光)白,声低气怯,舌质胖谈,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证由腹泻年久,中气大伤,脾运不健,升降失职,方选补中益气场以升阳益气助运.药用;党参、黄芪各30g,淮山药、炒白术各15g,升麻、炮姜炭、鸡内金各10g.陈皮、柴胡、肉豆劳蔻各6g,谈吴萸、炙甘草各3g.每日一剂煎服,连服七剂,腹泻减、小腹胀坠若失,效不更方,仰上方去肉更蔻加制半夏、山楂、神曲各10g,续用36剂,久泻获愈,随访多年为复发.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泄”.补中益气汤功专补脾益气升阳,故治疗久泻获效甚佳.2 便秘案  相似文献   

8.
1补火生土,止泻通便倒三:泄泻案朱某,男,68岁。患五更泄6年,经X线钡灌肠、胃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服抗生素3个月,停药症状又作,常感下腹部隐痛,肠鸣即泻,件纳呆,面色白,每日腹泻4次~5次,多为稀水及不消化食物,舌谈,脉迟。辨属脾肾阳虚,中气下陷。投肾气丸加昧:山药309,山萸肉109,泽泻IOg,熟附决IOg,肉桂sg,补骨脂IOg、Ic剂后大便成形,停药后大便儒软。后守方改散剂调治2月余,大便正常。追访半年其症未作。例2:便秘案陈某,男,64岁。患习惯性便秘1年余,常服麻仁丸、果导片以缓急。诊见四肢清凉,腹胀、少腹…  相似文献   

9.
张平可是我市著名中医 ,从医 30余年 ,擅治内儿科各种疾病 ,在临床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笔者有幸随张老师出诊 ,获益非浅 ,现将张老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几个医案及部分经验介绍如下。例 1:周某 ,4 3岁 ,1991年 3月 5日初诊。患者于 10余年前开始出现慢性腹泻 ,伴腹痛 ,疼痛以脐左为甚 ,每日大便 2~ 3次 ,时间多在上午 ,泻下物清稀有泡沫 ,泻前有腹痛肠鸣 ,2年前曾在市医院做纤维肠镜检查 ,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 ,于今日就诊。患者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舌淡有齿痕 ,苔薄白 ,脉沉细数。辨证属脾气虚 ,肝郁乘脾 ,肠腑湿热。处方 :防风 10 g、苍术 10g、白芍 15 g、甘草5 g、陈皮 19g、乌梅 8g、黄连 8g、川椒 6 g、当归 12g、木香 10 g ,4剂。 4天后患者自述腹痛肠鸣均减轻 ,效不更方继服原方 6剂 ,泡沫状物消失 ,余症均减 ,继服原方 2 0余剂 ,诸证消失 ,大便 1日 1次 ,已成形 ,面色红润 ,体重亦有所增加。例 2 :刘某某 ,男 ,37岁 ,初诊日期 1994年 1月 17日。患者于 3年前开始出现左...  相似文献   

10.
<正> 秋季泻,自1979年首先在北京发现以来,各地区时有流行,严重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近几年来,笔者采用加味三仁汤加葛根、乌梅、阿胶治疗,效果较佳。现报道验案如下。 1 王某,女,1岁。1997年11月5日初诊。患儿间断性腹泻4d,伴发热,大便每日10多次,量多,呈水样便,无脓血及粘液。呕吐2次,尿少,干哭无泪。查T38.1℃,神志清,精神较差。面色苍黄,眼凹。咽红,口唇干燥,舌红、苔白腻,满布全舌。心肺(-)。腹软,无压痛,肠鸣音活跃。肝脾不大。脉细而滑,指纹紫滞。大便常规检查:脂肪球(+++)。诊断:秋季泻。证属:湿热弥漫三焦,津气两亏。处方:上方加党参、麦冬各6g,五味子、藿香各3g。进2剂后,体温降到正常,腹泻减少为每日3~4次,精神好转。效不更方,上方再进2剂,大便恢复正常,诸症全愈。  相似文献   

11.
唐某某,女,37岁。1996年10月20日初诊。症见左侧乳房有结块,2周来,左胸胁疼痛,心烦急躁,睡眠欠佳,周身不适,口干。月经将至,少腹微痛。脉浮弦,舌质正常,苔薄白。属肝气郁结,气血不调,感受风寒。治宜疏肝散郁,调气血,祛风寒。药用全当归15g川穹15g,赤芍15g,柴胡20g,香附15g,浙贝10g,青皮15g,陈皮10g,乳香、没药各10g,炙甘草3g,葱白连须(后下)3寸,羌活15g,防风15g,5剂,水煎服。二诊(10月23日):左侧乳房痛减轻,昨晚头昏欲倒,睡眠不佳,多梦,心慌,耳鸣,颈强,大便不成形,每日一二次,尿黄,月经提前,晨…  相似文献   

12.
药物组成透骨草15g,艾叶9g,桂枝9g川花椒9g。用法每日1剂,水煎洗足。每剂洗2天,每天洗2~3次,每次10分钟。适应证凡小儿脾胃虚寒、饮食生冷、外感寒湿所致腹泻,大便常规检查无脓血、体温  相似文献   

13.
方用良附丸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5g,桂枝10g,白芍20g,细辛6g,香附、高良姜各10g,延胡索12g,柴胡、川芎各10g,肉苁蓉15g,火麻仁20g,炒枣仁24g,鸡内金10g,炒麦芽20g,夜交藤30g,炙甘草10g,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2次,早1/3,晚2/3温服。并嘱患者停服其它相关药物。服用3剂后,会阴部疼痛减轻,无局部肿胀感,恶寒减轻,仍少腹冷凉感,较前有食欲.夜可稍寐,大便已行,小便调,舌淡黯,苔白,脉沉弦略紧。证属寒邪渐解,治法同前,重用温阳通脉之品,  相似文献   

14.
秋季腹泻目前认为由病毒感染引起 ,多为轮状病毒和埃可病毒、腺病毒等。对于病毒性腹泻抗菌药物无能为力 ,且大多数急性腹泻有自愈倾向 ,不应滥用抗菌药物 ,以免发生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故笔者选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疗效显著。1 临床资料1.1 选择对象 :收集 1997~ 1999年小儿秋季腹泻 86例 ,年龄为 6个月~ 6岁 ,其中男 51例 ,女 35例 ,病程2~ 4天 ,化验大便均无脓细胞及红细胞。1.2 治疗方法 :方药为黄连 10 g、黄芩 10 g、葛根 9g、泽泻 6 g、甘草 3g、茯苓 9g、木香 10 g,水煎服 ,每日 1剂 ,分 2次口服。对脱水重者 ,适…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4岁,2013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腹泻便溏3 d,伴有腹胀腹痛,大便每日4~5行,黏液脓血便,纳呆食少,肢体乏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痢疾.辨证:脾胃气虚证.治宜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方药:党参20 g,黄芪20 g,白术10 g,茯苓10 g,法半夏10 g,白芍10 g,葛根15 g,木香10 g,砂仁10 g,炙甘草6 g.水煎内服,每日1剂,水煎至300 ml,每剂复煎1次,分早晚2次温服,5剂为1个疗程.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药用:黄柏30 g,黄连10 g,地榆20 g,侧柏叶10 g,白及15 g.保留灌肠,每晚1次,5 d为1个疗程.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继续用药1个疗程,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6.
顾仲道 《山西中医》2002,18(5):35-35
例 1:陈某某 ,女 ,6 6岁 ,1990年 9月 14日初诊。既往有乳糜尿史 15年 ,近因多食肥脂引起小便色黄而浑浊挟有脂块 ,伴乏力 ,气短 ,腰酸 ,口干 ,大便偏软 ,舌质偏红有齿印、苔薄黄根腻 ,脉浮弦。证属脾肾气阴两亏 ,湿热下注。拟方益气健脾 ,养阴补肾 ,清热化湿。药用 :苍白术各 10g,元参 12 g,生黄芪 12 g,大生地 12 g,砂仁 3g(后下 ) ,山萸肉 12 g,淮山药 15 g,猪茯苓各 12 g,泽泻 12 g,萆 12g,薏苡仁 12 g,石菖蒲 10 g,川柏 6 g,大小蓟各 12 g,荠菜花 30 g,车前子 12 g。 5剂 ,每日 1剂 ,早晚分服。9月 19日二诊 :小便仍浑浊 ,淡黄 ,尿中…  相似文献   

17.
痰湿喉痹治验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某某,男65岁,1987年1月6日初诊。咽喉不肿不痛而音嘶,自觉咽喉梗阻2个月,苔白,脉缓。经治未愈而寻余诊。1月11日诊见:舌淡、苔薄,脉弦滑。以半夏厚朴汤、甘桔汤、导痰汤加红花,3剂。1月14日:声开,咽红,守方3剂。1月20日:声时大时小,并得温则减,得温则开,咽仍红,有粘性分泌物,原方合入左金丸。处方:制南星12g,枳实9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3g,紫苏叶10s,川厚朴10g,桔梗10g,吴荣英10g,川黄连2g,川红花9g,皂角10g,生姜3片,大枣4枚。3剂。2月10日:声开基本正常。因合肥肉后又致咽喉干亢、泛恶,…  相似文献   

18.
<正>扶阳法是扶助补益阳气,治疗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证的方法。笔者用扶阳法治疗各种疾病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慢性腹泻张某,男,77岁,2010年12日诊。腹痛、腹泻1年余,每日腹泻3~4次,大便稀溏,腹部隐痛,形寒肢冷,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大便培养为无致病菌生长。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扶阳散寒,温肾补脾,止泻。方用附桂  相似文献   

19.
例1.患者,男,56岁,为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2010年3月9日并发脑出血入院。住院期间,患者因肠梗阻灌肠后出现腹泻,稀水样便,日6~10次,后肠梗阻解除,腹泻症状仍发作。给予口服蒙脱石散、肉蔻四神丸等药物,腹泻无改善。患者自觉怕冷,全身乏力,时有心慌,脐周隐痛,小腹下坠不适,大便稀水样,不能控制。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属脾肾阳  相似文献   

20.
例1:刘某,男,46岁,2011年8月22日初诊。发热,身目色黄,黄色鲜明,右上腹隐痛,腹胀,大便干、2日一行,纳差,全身乏力,口干苦,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数。体温39.2℃,巩膜、皮肤黄如橘色。肝大胁下3cm,质软有压痛。谷丙转氨酶(ALT)510U/L、谷草转氨酶(AST)120U/L,胆红素250μmol/L。肝超声波检查有异常改变。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断为黄疸。证属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治宜清利湿热,疏肝退黄。用茵陈蒿汤加减。药用茵陈40g,栀子12g,大黄9g,柴胡12g,赤茯苓12g,车前子10g,白芍20g,郁金15g,虎杖20g,水牛角15g(先煎)。5剂,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5日后复诊,诸症大减,皮肤、面目黄减轻,纳食增加,全身乏力减轻。原方续服5剂。10日后再诊,巩膜、皮肤黄染消退,仍有脘闷纳差,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舌苔白薄,脉细弦。湿热已退,但肝脾失和、疏运失职,治宜调和肝脾理气助运。用归芍六君子加减。当归12g,白芍12g,柴胡6g,郁金15g,党参12g,白术9g,茯苓12g,陈皮9g,薏苡仁20g。5剂,服药后诸症消失。2011年9月12日检查谷丙转氨酶(ALT)12U/L、谷草转氨酶(AST)8U/L,胆红素6.71μmol/L。肝超声波检查无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