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及泪液蛋白成分,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65例(72眼),拟行白内障手术患者40例(40眼)作为对照组。根据其眼底改变将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眼底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干眼症状的问卷调查,观察指标包括角膜知觉、Schirmer 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等,分别测定各组泪液总蛋白和泪液中乳铁蛋白、溶菌酶的含量等,并与正常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糖尿病组干眼症阳性的患者为46例(70.77%)明显高于对照组11例(27.50%);Schirmer I试验显示:PDR组(9.76±2.76)mm远小于对照组(14.60±4.53)mm,BUT检查发现PDR组(7.00±2.24)s远少于对照组(11.32±2.95)s,角膜荧光染色评分PDR组(1.14±0.91)分高于对照组(0.44±0.65)分(均为P<0.05);NPDR组、PDR组角膜知觉[39.25±10.92)mm、(29.52±15.48)mm]及角膜神经纤维密度[(1053±142)μm/视野、(890±175)μm/视野]与对照组[(49.20±9.43)mm、(1248±151)μm/视野]比较均明显下降(均为P<0.05)。泪液总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NP-DR与PDR组中乳铁蛋白、溶菌酶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为P<0.05)。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及血糖控制情况与眼表改变各参数均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PDR患者易发生眼表异常,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眼表疾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糖尿病2型患者眼表及泪液蛋白成分与正常泪液的异同。方法:糖尿病2型患者46例92眼;正常对照39例(78眼)。观察指标包括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rmerI试验及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将糖尿病患者按病程DM≤5a,5a10a分为3组并分别测定各组泪液总蛋白和泪液主要蛋白质含量,同时通过不连续的SDS-PAGE蛋白电泳观察其形成的蛋白电泳条带,并与正常人的泪液对比。结果:糖尿病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角膜知觉减退(Z=-2.488,P<0.05),SchirmerI测定值降低(t=-3.854,P<0.05),泪膜破裂时间缩短(t=-7.212,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增加(Z=-2.161,P<0.05),杯状细胞密度下降(t=-6.498,P<0.01),结膜鳞状化生程度增加(Z=-3.022,P<0.05),泪液总蛋白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分泌性免疫球蛋白IgA浓度降低。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眼表异常,泪液SDS-PAGE有助于发现糖尿病患者泪液蛋白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刘兴亮  张丽霞  罗鑫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2):2170-2173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对眼表和泪膜的影响及眼表不适症状。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12~18岁近视患者69例138眼,其中使用框架眼镜者31例,使用角膜塑形镜者38例。分别于戴镜1、3、6、12mo时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和眼表染色评分(Oxford法),检测泪膜破裂时间(TBUT)、非接触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及基础泪液分泌量。

结果:与框架眼镜组和戴镜前比较,戴镜后各时间点角膜塑形镜组患者OSDI评分升高,TBUT和NIBUT均降低,且戴镜6、12mo时角膜塑型镜组患者眼表染色评分均高于框架眼镜组(均P<0.05),但戴镜前后两组患者基础泪液分泌量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会导致OSDI和眼表染色评分轻度升高,影响泪膜稳定性,应加强眼表和泪膜情况的戴镜前检查和随访,重视患者的不适主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眼表泪液病的患病率不断提高,已成为眼科常见病并受到重视。本从角膜缘干细胞和眼表泪液病的概念以上皮移植、角膜缘移植和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以角膜缘干细胞缺陷为特征的眼表泪液及其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结膜松弛症患者泪液和眼表的改变。方法结膜松弛症患者23例(46眼)及年龄和性别与受试者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例(30眼)。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同时进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评价杯状细胞密度。结果结膜松弛症患者泪膜破裂时间为(3.5±1.3)s,明显较健康对照组的(8.3±1.1)S缩短(P〈0.05);结膜松弛症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得分为(1.66±2.1)点,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79±1.0)点;结膜松弛症患者结膜杯状细胞密度为(580±406)个/mm^2,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的(1102±356)个/mm^2(P〈0.05)。两者的泪液分泌量无明显差别。结论结膜松弛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眼表和泪液损害,包括泪膜破裂时间缩短,角膜荧光素染色增加和杯状细胞减少。(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87—89)  相似文献   

6.
85例眼红斑痤疮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眼红斑痤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门诊所登记的85例眼红斑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中男性65例(76.4%),女性20例(23.5%)。就诊年龄最小15岁,最大80岁,平均42.5岁。85例患者均有面部皮肤红斑痤疮,其中36例进行螨虫检查,22例发现有蠕形螨(阳性率84.6%)。眼部损害:慢性睑缘结膜炎68例(80.0%),慢性结膜炎59例(69.4%),角膜新生血管(短小血管翳)45例(52.9%),表层点状角膜炎34例(40.0%),角膜周边舌状或三角形浸润并血管增生23例(27.1%),球结膜血管性结节10例(11.8%),角膜溃疡并新生血管4例(4.7%),表层巩膜炎4例(4.7%),角膜基质炎并新生血管3例(4.7%),干性角结膜炎、巩膜炎、睑缘附近皮肤红斑痤疮、中间型葡萄膜炎各2例(各占2.4%),角膜穿孔粘连性角膜白斑、虹膜炎、反复发生霰粒肿、球结膜下积液、睑缘结膜炎亚急性发作各1例(各占1.2%)。结论 眼红斑痤疮为一常见眼病,侵害皮肤及眼表组织。眼部损害主要是睑缘结膜炎,结膜炎及不同程度的角膜炎症。球结膜血管性结节是本病特有的体征,可作为诊断的依据。根据眼损害的严重程度可采用抗生素持续或间断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保存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客观评估Hypo Tear Gel对治疗某些眼表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60例(60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Hypo Tear Gel)及对照组(采用人工泪液滴眼液)各30例,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显效20效(67%),有效7例(23%),总有效27例(90.%);对照组的显效7例(23%),有效10例(33%)总有效17例(56%)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春季角结膜炎(vernalkeratoconjunctivitis,VKC)活动期患者眼表症状、泪膜、泪液蛋白以及角膜神经改变的特点。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8月至2014年3月眼科门诊确诊为VKC活动期患者20例(40眼),分别对患者行眼表症状评分、泪膜四项检查、泪液蛋白测定、角膜知觉检查与中央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并与20例40眼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VKC活动期患者左右两眼间和正常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左右两眼间的眼表症状评分、泪膜四项、泪液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神经纤维密度及角膜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VKC活动期患者右眼较对照组右眼干眼症状眼数增多,眼表疾病指数评分增高、泪膜破裂时间减短、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增高、泪河高度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增强,泪液总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及角膜敏感度值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VKC活动期患者左眼检查结果较对照组改变与右眼改变一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发现,VKC活动期患者中央角膜可见角膜上皮细胞部分结膜化,其上皮层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少量朗格汉斯细胞浸润,角膜上皮下有大量非成熟型朗格汉斯细胞浸润;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纤细,呈盘旋、弯曲异常分布。结论 VKC活动期患者眼表及泪液改变明显,多表现为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蛋白含量降低,角膜敏感度降低且角膜神经纤维密度下降、纤细及走形异常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对干眼症患者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干眼症患者84例(168眼)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针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者42例(观察组),采用单纯人工泪液治疗者42例(对照组).两组均随访1~6个月,平均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表功能变化,相关指标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Schirmer Ⅰ试验(Schirmer Ⅰ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FL)、视功能评分等,对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BUT、视功能评分显著延长或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观察组BUT、视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IT值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治疗后SIT值比较,虽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L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2组F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人工泪液是治疗干眼症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干眼症患者的泪膜稳定性,增加泪液分泌,减少眼表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干眼病患者的角膜表面规则性及人工泪液对其角膜表面规则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TMS 1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正常人 33例 ( 6 4只眼 )及干眼病患者 2 2例 ( 42只眼 )的角膜表面规则指数 (surfaceregularityindex ,SRI)、表面不对称指数 (surfaceasymmetryindex ,SAI)及角膜预测视力(potentialvisualacuity ,PVA) ,并对干眼病患者应用人工泪液前后角膜表面规则性及PVA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干眼病患者的SRI、SAI及PVA值分别为 0 .31± 0 .2 2、0 .30± 0 .16及 2 0 /17.89± 2 0 /3.0 4;而正常人分别为 1.2 8± 0 .73、1.0 5± 1.17及 2 0 /33.45± 2 0 /13.99。干眼病患者的SRI和SAI值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PVA值则明显降低 ,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干眼病患者的平均散光度( 2 .10± 1.96 )D明显较正常人 ( 1.13± 0 .5 3)D高 (P =0 .0 2 )。在干眼病患者中 ,SRI与SAI与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呈正相关 (SRI:P =0 .0 0 5 ;SAI:P =0 .0 16 ) ,而平均PVA与平均实际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干眼病患者角膜地形图中对称蝴蝶结形所占的比例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而不规则形者所占比例则明显升高。干眼病患者在滴用人工泪液后 ,SRI、SAI和平均散光度均明显降低 (P值分别为<0 .0 0 1,<0 .0 0  相似文献   

11.
放射状角膜切开手术前后血清,泪液h—EGF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2例放射角膜切开术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泪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变化,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手术后3天血清、泪液h-EGF含量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15天仍比术前高,但比术后3天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角膜神经漩涡结构的形态特点以及与眼表状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眼表检查的451例(836眼)患者资料,共计分析1262人次检查结果。所有患者下睑中央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和上睑睑板腺形态均由眼表综合分析仪(德国OCULUS公司)获得,角膜神经漩涡图像由激光断层扫描系统(德国海德堡公司) Rostock 角膜模块获得,图像大小为400 μm×400 μm。每眼获取的角膜神经漩涡图像不低于5张。结果 本研究观察到2种神经漩涡形态:螺旋状漩涡和网状漩涡。在本次观察结果中,螺旋状漩涡占65.9%,网状漩涡占34.1%。漩涡有3种方向:顺时针、逆时针和无方向。以顺时针方向最多见,占81.2%。随访期内,漩涡神经沿其漩涡方向发生旋转式位移,但其形态类型和方向不发生转换。双眼角膜神经漩涡的形态类型及方向大多相同。螺旋状漩涡眼的下睑中央泪河高度[(0.19±0.07)mm]较网状漩涡[(0.21±0.07)mm]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时针漩涡眼的泪膜破裂时间[(4.34±1.94)s]比逆时针漩涡[(3.76±1.66)s]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睑板腺缺损评分[(1.94±0.83)分]较逆时针漩涡[(2.23±0.76)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神经漩涡结构存在2种形态和3种方向,以顺时针多见。神经沿其漩涡方向进行旋转式位移,不发生形态和方向的逆转。不同漩涡形态、方向伴随不同的眼表状态。  相似文献   

13.
陈颖欣  高明宏 《眼科》2014,23(2):121-125
目的 探讨面部红斑痤疮患者眼部损害的特征及治疗方法。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1月-2012 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眼科就诊的伴有眼部损害的面部红斑痤疮患者16例,年龄16~56岁。方法 除肉眼观察外,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部,并用其弥散光线扫描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微改变,特别是血管的异常。对12例眼干涩的患者进行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对面部及鼻部皮肤进行螨虫检查。对睑缘进行微生物学镜检及培养。患者口服盐酸米诺环素50 mg,2次/日,维持3~6个月;联合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点眼3次/日,左氧氟沙星眼液点眼3次/日,直到眼部体征改善后2周。随访12个月。主要指标  皮肤改变,眼部改变,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结果 面部皮肤红斑血管扩张16例(100.0%),结膜充血及球结膜血管扩张变形或增生16例(100.0%),睑缘结膜炎14例(87.5%),干眼12例(75.0%),下方角膜舌状、树状血管翳4例(25.0%),面部肥大性酒渣鼻6例(37.5%),角膜溃疡4例(25.0%),表层巩膜炎4例(25.0%),虹膜睫状体炎2例(12.5%)。治疗后,皮肤及眼部病变均明显改善,面部及鼻部皮肤红斑消退,角膜血管翳消退、角膜浸润灶消失,结膜充血消失。结论 面部红斑痤疮患者眼部损害表现常不典型、难于辨认,血管改变是基本依据,常需结合面部血管改变明确诊断。全身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局部皮质类固醇对伴有眼部损害的面部红斑痤疮患者效果显著。(眼科,2014, 23: 121-125)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28岁。反复双眼红、流泪2年,于2013年11月来我院就诊,否认过敏性疾病史、风湿免疫性疾病史。眼部检查:双眼睑肥厚,睑缘毛线血管扩张,睫毛上可见结痂,睑结膜及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下方见浅层新生血管,侵犯瞳孔(图1)。泪膜破裂时间试验:右眼1s,左眼1s。泪液分泌Schirmer试验:右眼15mm,左眼10mm。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11例眼红斑痤疮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主要治疗结果。方法除用肉眼观察外,主要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部,并用其弥散光线扫描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微改变,特别是血管的异常。对眼干涩的患者进行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结果 111例中男性50例(45.0%),女性61例(55.0%);就诊年龄最小16岁,最大86岁,平均49岁,30~69岁年龄段占84.6%,其中睑缘结膜炎102例(91.9%),结膜炎9例(8.1%)。结膜充血及球结膜血管扩张变形或增生89例(80.2%)。结膜下出血6例(5.4%),球结膜淋巴水肿3例(2.7%),结节性结膜炎2例(1.8%)。表层点状角膜炎8例(9.2%),下方角膜血管翳5例(4.5%),丝状角膜炎4例(3.6%),角膜炎或溃疡3例(2.7%),干眼17例(15.3%),虹膜睫状体炎3例(2.7%),表层巩膜炎2例(1.8%),巩膜炎1例(0.9%),霰粒肿、麦粒肿各2例。面部皮肤血管扩张增生106例(95.5%),睑缘邻近皮肤血管扩张增生14例(12.6%),丘疹9例(8.1%),脓疱5例(4.5%),鼻前庭与鼻小柱间血管增生形成肿块2例(1.8%),肥大性酒渣鼻1例(0.9%)。结论眼红斑痤疮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多见。侵犯眼表及眼前节某些组织,面部及眼表的血管改变是基本依据,再结合其他所见即明确诊断,丝状角膜炎、角膜溃疡经口服四环素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眼红斑痤疮临床表现、并发症情况及相关治疗。方法对眼红斑痤疮患者先用肉眼观察,然后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部,用其弥散光线观察面部皮肤细微改变,尤其是血管异常。结果 88例中男性58例(66%),女性30例(44%)。就诊年龄最小3岁,最大84岁,平均55.8岁,40岁以上71例(80.7%)。睑缘结膜炎84例(95.5%),结膜炎4例(睑缘正常)(4.5%)。下方角膜血管翳13例(14.8%)16只眼(双眼3例);结节性结膜炎及表层点状角膜炎(双眼)各2例(各占2.3%)。角膜基质深层血管增生、丝状角膜炎、肉芽肿性结膜炎(双眼)、结膜瘢痕、无菌性角膜溃疡、双上睑皮炎各1例(各占1.1%)。结膜下出血4例(4.5%);霰粒肿3例,内麦粒肿2例。面部包括睑缘附近皮肤均有不同程度血管增生或红斑,其中肥大性酒糟鼻3例(3.4%)。结论眼红斑痤疮侵犯眼表及眼前节某些组织,面部及眼表血管异常是基本依据,结合其他重要所见则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泪液的影响。方法: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1 a以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0例80眼,平均年龄13.68±2.32岁,戴镜前平均等效球镜-3.61±1.48D,夜间戴镜8~10h,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wk;1,3,6,12mo的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表面规则指数( SRI)、泪膜破裂时间( BUT)、泪液基础分泌量、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的情况。结果:戴镜后12 mo与戴镜前相比,屈光度明显降低,平均等效球镜从-3.61±1.48D下降为-1.39±1.3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坦,平均K值从42.29±1.55D下降为40.13±1.4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RI升高,从0.34±0.01增加到0.37±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BUT 减少,从10.39±2.25s下降到7.26±1.77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以上指标均在戴镜1wk后趋于稳定,戴镜后1,3,6,12mo各指标与戴镜后1wk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泪液基础分泌量戴镜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病例数增加,以Ⅰ级为主,戴镜后1wk;1,3,6,12mo角膜染色Ⅰ级分别为15眼(18.8%),9眼(11.3%),13眼(16.3%),9眼(11.3%),12眼(15.0%)。戴镜后各时间点,角膜荧光素染色Ⅰ级者的BUT均比0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使近视度下降,角膜变平坦,不影响泪液的基础分泌,但泪膜稳定性下降,应注意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泪液渗透压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6-05/2019-02就诊的-1.00~-5.00D的79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角膜塑形镜组39例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组40例配戴框架眼镜。随访观察患者治疗1a期间的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KBUTav)、泪液渗透压(TFO)、泪液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

结果:角膜塑形镜组NIKBUTav及泪液TNFα戴镜6mo,1a、停戴后4wk与戴镜前有差异(P<0.001); TFO戴镜1、3、6mo,1a与戴镜前有差异(P<0.001); 泪液IL-1β及泪液IL-6戴镜3、6mo,1a与戴镜前有差异(P<0.001)。戴镜1a角膜塑形镜组NIKBUTav(8.54±1.92s)低于框架眼镜组(12.93±2.22s)(P<0.001),角膜塑形镜组TFO、IL-6、TNFα均高于框架眼镜组(P<0.01); 而IL-1β角膜塑形镜组(16.60±4.32ng/mL)和框架眼镜组(14.67±4.43ng/mL)无差异(P=0.053)。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NIKBUTav降低,TFO、IL-1β、IL-6、TNFα升高,但具有可逆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比较2.2、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05/2014-05来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45眼。 A组患者为微切口组,行2.2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B组为小切口组,行常规3.0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DES( dry eye symptom)评分、BUT( break-up time )、 S Ⅰ t ( Schirmer’s Ⅰ test )和 CFS (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评分,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术后10、20、30d,两组患者的DE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DE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501、-10.070、-7.961,均P<0.05);两组患者的BUT均低于术前,且B组的BUT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10、4.477、4.331,均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SⅠt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88、-4.012、-3.277,均 P<0.05);两组患者的CF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CF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672、-5.851、-4.677,均P<0.05)。术后90d,A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t=1.290、0.606、0.559、0.178,均P>0.05);B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t=7.321、4.071、3.620、4.214,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切口小的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眼表所造成的损伤,且术后早期对泪膜和眼表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及眼表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病变进行临床检测,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与泪液及眼表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180眼)2型糖尿病患者和90例(180眼)无糖尿病的健康体检者行对照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及Schirmer试验、泪河线高度、角膜地形图等,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泪膜破裂时间(6.46±5.00)s低于对照组(12.30±6.90)s(P〈0.01),泪液分泌试验(10.20±7.83)mm低于对照组(18.30±7.05)mm(P〈0.01),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24.4%,高于对照组14.4%(P〈0.01)。糖尿病组的角膜表面规则指数和表面不对称指数值较正常人明显升高。预测视力值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易出现泪膜完整性的破坏及干眼症候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