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及病因,提升临床诊断的完整性与准确率,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88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所选取患者均行骨髓细胞学检查,且对其骨髓增生情况、细胞分布及形态进行全面观察。结果:因造血系统疾病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为63例,所占比例71.59%;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发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为25例,所占比例28.41%。其中造血系统疾病有: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4例,占比4.55%,Evans综合征2例,占比2.27%,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占比1.14%,2例多发性骨髓瘤(MM),占比2.27%,溶血性贫血2例,占比2.27%,脾功能亢进3例,占比3.4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8例,占比为9.09%,7例巨幼细胞贫血(MA),占比为7.95%,14例急性自血病(AL),占比为15.91%,再生障碍性贫血(AA)20例,占比22.73%。非造血系统疾病有:1例骨髓转移癌,占比1.14%,结缔组织疾病3例,占比3.41%,9例感染性疾病,占比10.23%,肝病性贫血9例,占10.23%,原因不明为3例,占3.41%。结论:由于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具有较多种类,且造血系统疾病较为常见,但不可将非造血系统疾病予以忽视。对此类型疾病采用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临床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在全血细胞减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5例全细胞减少症患者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观察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及有无特殊细胞;观察骨髓的增生程度;观察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是否有减少或增多。结果本组215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经骨髓细胞学检查测定,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41例,占19.07%;再生障碍性贫血者97例,占45.12%;白血病者33例,占15.35%;增生性贫血25例,占11.63%;骨髓纤维化者9例,占4.19%;多发性骨髓瘤者4例,占1.86%;骨髓转移癌者4例,占1.86%;诊断不确定者2例,占0.93%。明确诊断率99.07%。结论骨髓组织细胞学检查能较好地反映骨髓组织的结构及细胞分布情况,以便于临床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方法 对本院360例初诊时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进行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 360例患者中,主要为造血系统疾病,共267例.非造血系统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共93例.结论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主要为造血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起成人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413例在本院血液科就诊的初发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成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造血系统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症占57.38%(237/413),非造血系统引起的占42.62%(176/413)。造血系统疾病中以缺铁性贫血为主要病因(20.82%);其次为急性白血病(11.14%)。中性粒细胞0.5×109/L者发热率最高;血小板计数20×109/L者出血倾向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红蛋白多数在60 g/L~90 g/L。结论引起成人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复杂,缺铁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巨幼细胞贫血常见,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血红蛋白水平对是否为血液系统疾病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病因和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6月本院8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患者主要病因为乙型肝炎肝硬化(64.4%);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轻度异常,以血小板为主;骨髓象主要表现为脾功能亢进(47.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度呈多样性,以增生活跃为主,骨髓细胞分类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增生、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成熟障碍。增生减低组、增生活跃组和增生明显活跃组3组间的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值、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数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肝炎后肝硬化是主要病因,脾亢是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骨髓象。肝硬化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明确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的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使在诊治此病时降低误诊率。方法对24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体征、血象、骨髓象)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全血细胞减少最常见症状是贫血、发热、出血;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220例, 占91.7%;非造血系统疾病20例,占8.3%,分别为脾功能亢进(最常见为肝硬化)、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结论临床常见的全血细胞减少除造血系统疾病外,非造血系统疾病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构成。方法对108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病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血常规测定Hb〈100g/L,WBC〈4.0×10^9/L,PLT〈100×10^9/L者。结果108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最多见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占43.52%,其次为急性白血病,占12.96%,再依次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纤维化、Evans综合征、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结论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较多。其中绝大多数系造血系统疾病所致,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者较少。诊断时,应先考虑造血系统疾病,再考虑非造血系统疾病,并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症(PCP)的病因与临床鉴别.方法 对91例P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91例中查明病因90例,病因不明1例.病因以血液病为主,占70.3%,其中白血病占第一位,其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也是常见病因.非血液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占28.6%,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及某些感染性疾病.血液病与非血液病三系血细胞减少程度构成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病史、外周血象、骨髓象和辅以相关的特殊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明确诊断.对PCP病因不明的患者,可进行多次和多部位的骨髓象检查,长期随访也是诊断PCP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方法对185例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和细胞生理学分析。结果造血系统疾病137例,占74.05%;非造血系统疾病48例,占25.95%。结论全血细胞减少和细胞生理学密不可分。造血系统疾病占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绝大部分,全血细胞减少也可由一些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需引起重视,应结合临床和细胞生理学指标并综合各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减少漏诊误诊,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 ,主要由其内的游离细胞成分所组成。研究其游离细胞成分 ,有助于了解骨髓造血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1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是出生后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 ,因此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目前对多种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对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有直接的诊断作用 ,并可为建立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和估计预后提供客观依据。1 2诊断某些非造血系统疾病骨髓细胞学检查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骨髓摄取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弥漫增高征象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PET/CT检查的114例初诊DLBCL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BMB)。计数数据分析用χ2检验,计量数据分析用t检验或Wilcoxon检验。结果 根据骨髓摄取FDG类型分为骨髓正常组(51.8%)、单纯局灶组(10.5%)、单纯弥漫组(28.1%)、弥漫+局灶组(9.6%),诊断骨髓受累的比例分别为0%、100%、15.6%和100%,IV期的比例分别为33.9%、100%、59.4%、100%。单纯弥漫组患者比骨髓正常组更年轻(57 ±17岁vs 70 ±13岁)、血红蛋白(Haemoglobin,HGB)水平更低(108.1 ±23.8 g/dLvs 119.4 ±19.0 g/dL)、IV期和B症状发生频率更高(59.4%和46.9% vs 33.9%和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性别比例、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率、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 > 2比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DLBCL初诊患者中,骨髓摄取FDG 弥漫增高患者比骨髓摄取FDG正常者更年轻,更容易发生骨髓受累、分为IV期,更容易出现贫血、B症状、LDH升高、IPI评分 > 2,这些提示其病情更重、预后可能更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围绝经期、绝经期宫颈癌术后患者放射治疗中发生血液学毒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根治性术后患者,年龄 ≥ 45岁,定义整个照射区骨骼外轮廓体积为TBM,分为TBM1(髋部)和TBM2(腰骶尾部),利用CT与MR的T1加权图像融合技术定义活性骨髓,各部位分别对应的活性骨髓用ABM、ABM1、ABM2表示。在原始TPS计划上增加患者的照射区范围内的骨、活性骨髓为危及器官,在TPS计划上提取各变量的体积、V5~V45、CV5~CV45(绝对体积),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变量对患者放疗过程中发生 ≥ 3级血液学毒性事件的预测价值,利用约登指数获取其临界值。结果 ABM2占比、TBM、ABM、TBM1、ABM1的高剂量照射区V30、V40、V45与髋部活性骨髓绝对体积CV40能够很好地预测 ≥ 3级血液学毒性事件的发生(P < 0.05)。结论 盆腔活性骨髓的高剂量照射体积与宫颈癌放射治疗过程中 ≥ 3级急性血液学毒性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宫颈癌调强放疗时骨盆受照射剂量、体积与急性骨髓抑制的相关性,探讨放射治疗中骨盆骨髓保护的必要性,降低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治疗科行盆腔调强放疗的8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有无发生≥2级急性骨髓抑制,分为急性骨髓抑制组(试验组)40例、无骨髓抑制组(对照组)40倒。比较2组间骨盆剂量体积参数(Dmax、Dmean、V5、V10、V15、V20、V30、V40、V50)与≥2级急性骨髓抑制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骨髓抑制组骨盆Dmax、Dmean、V5、V10、V15、V20、V30、V40高于无骨髓抑制组,2组间Dmean、V5、V10、V15、V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65、2.157、2.127、2.251、4.800,P<0.05)。结论 盆体外照射时急性骨髓抑制与骨盆受照射剂量、体积有关,骨盆对放射线较敏感,应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黑热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特点,为减少误诊误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西安市儿童医院1998至2012年收治的23例儿童黑热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均有流行区居住史;各月均有发病,以5至9月居多,占全年发病的73.9%(17/23);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6岁以下发病者较多,占发病数的86.96%(20/23);从发病至确诊时间在4个月内的占95.6%(22/23),病程长短与误诊时间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贫血和脾肿大,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骨髓涂片均检出利什曼原虫,锑剂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儿童黑热病受累脏器多,临床表现虽无特异性,对于长期发热、脾脏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特别是来自疫区或在疫区有居住史,在普通抗感染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须考虑到此病。尽早行骨髓穿刺实验室检查,是避免漏诊、误诊的关键,葡萄糖酸锑钠仍然是首选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2014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70例,男患者44例,女患者26例;早期手术患者34例,大于72h的晚期手术患者36例。Hunt-Hess分级:Ⅰ级患者16例,Ⅱ级患者18例,Ⅲ级患者17例,Ⅳ级患者11例,V级患者8例,经显微手术治疗后以格拉斯哥恢复评分(glascow outcome scale,GOS)为标准,评价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术前Hunt-Hess分级较低的患者预后良好率较高,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早期手术患者预后情况较好,患者的脑梗死率较低,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较短。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Hunt-Hess分级症状较轻的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较佳,尽早手术能有效预防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的脑梗死情况,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放疗后椎体骨髓FDG PET/CT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2例患者放疗后椎体FDG PET/CT SUV与正常健康人椎体SUV比较分析。结果 与正常人椎体相比,放疗后椎体SUV明显降低,并且界限清晰。结论 肿瘤患者放疗后照射野内椎体FDG PET/CT SUV具有特征性,能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56例苯中毒患者骨髓象进行分析,探讨苯对造血系统损害的骨髓象的特点.方法 按GBZ 68-2008<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将苯中毒患者分为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全血细胞减少症组(再障组)、白血病组,均进行骨穿、涂片、以瑞氏-姬姆萨染色的骨髓片计数100个有核细胞,进行分类并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骨髓增生程度和巨核细胞增殖按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再障依次递减.轻度、中度中毒患者的原始和幼稚细胞增殖有受抑制的趋势,出现中毒相关的细胞形态异常.与其余各组及正常参考值比较,再障组的骨髓细胞占有核细胞百分率(早幼粒0.17%、中幼粒3.11%,早幼红0.06%、中幼红3.16%)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白血病表现为粒系、红系幼稚细胞单克隆性增殖伴成熟障碍,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受明显抑制,与其余各组及正常参考值比较,白血病组的骨髓细胞占有核细胞百分率(原幼粒21.25%、早幼粒4.8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障组、白血病组的粒细胞、红细胞出现细胞形态异常和核畸形比例增高,以白血病组尤为明显.结论 慢性苯中毒轻度、中度病例的骨髓象可见骨髓原始和幼稚细胞增殖已出现受抑制的趋势,且出现部分细胞形态异常.重度中毒骨髓象表现出与临床分型相对应的异常改变.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one marrow feature of hemopoietic system injured by benzene through analyzing 56 benzolism cases. Methods The 56 benzolism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mild poisoning group, midrange poisoning group, aplastic anemia group, pancytopenia group and leukemia group. All cases progressed bone marrow aspiration and smear, and counted hundred karyocytes by Wright-Giemsa tinct bone marrow smear to classification and observe the cells' feature. Results The megakaryocytes and the extent of bone marrow hyperplasia were decreased by turns of mild poisoning group, midrange poisoning group and aplastic anemia group. The archaeocytes and juvenile cells proliferation in mild poisoning group and midrange poisoning group were inhibited and occured cell paramorphia which related to intoxication. Comparing with the other groups and mormal reference value, the pancytopenia group' s percentage of bone marrow cells in karyote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1. P<0.05) and the leukemia group's pecentage of bone marrow cells in karyote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 The proportion of cell paramorphia and nucleus malformation of granulocytes and red blood cells in pancytopenia group and leukemia group were increased, expecially in leukemia group. Conclusion We saw the inhibition of archaeocytes and juvenile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somecell paramorphia appearances in mild poisoning and midrange poisoning cases of chronic benzolism. The abnormality changes which can be seen in bone marrow of severe benzolism cases were corresponding with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沙门菌的血清分型和PFGE分子分型情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按《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收集长沙市4所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粪便标本,从中分离沙门菌,并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和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通过Bionumerics 7.6 软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 结果 全年共监测528份标本,检出沙门菌50株,检出率为9.47%,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及以下年龄段,占74.00%(37/50),发病主要在夏秋5—9月,占全年的76.00%(38/50)。血清型共有12种,主要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菌占60.00%(30/50),其次为斯坦利沙门菌4株占8.00%,肠炎沙门菌3株占6.00%。 50株沙门菌PFGE分型为41种带型,相似度为55.7%~100%,呈现多态性,主要分成两个簇,有8组相似度 100% 的菌株,共17株(占34.00%,17/50),主要是鼠伤寒沙门菌;有10簇相似度90%以上的克隆系,包含32株沙门菌。 结论 长沙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沙门菌感染的优势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菌,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带型呈多态化,PFGE分型可识别共同感染来源的病例,可用于暴发疫情识别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3月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符合条件的110例初治接受IMRT的年龄65岁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中位年龄77岁;中位生存时间为19.5个月,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7%、49%、28%和9%;全组I、Ⅱ、Ⅲ级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3%、0.9%、0.4%,I、Ⅱ、Ⅲ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6.2%、4.8%、2.1%,I、Ⅱ、Ⅲ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29.6%、13.7%、2.7%,I、Ⅱ、Ⅲ级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3.1%、3.4%、0.1%,无IV级及以上放射性损伤。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部位、GTV及治疗方法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结论 IMRT是老年食管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