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考察年龄对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方法 登陆监测、流行病学及最终结果(SEER)登记系统,查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所有SCLC病例(n=17 237)。青年组定义为年龄≤49岁的患者(n=733),中年组定义为50~64岁的患者(n=6 332),老年组定义为年龄≥65岁的患者(n=10 172)。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获取肿瘤特异性生存(CSS)等数据,应用Kaplan-Meier法及多变量Cox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CSS缩短(χ2=342.08, P<0.001),其中青年组患者的OS(χ2=203.90, P<0.001)和CSS(χ2=160.50, P<0.001)均提高。中年组风险比(HR)为1.177(95%CI:1.068~1.296, P=0.001),老年组HR为1.643(95%CI:1.495~1.807, P<0.001)。在Ⅰ期(P=0.015)、Ⅲ期(P<0.001)、Ⅳ期(P<0.001)或接受非手术治疗(P<0.001)的患者中,年龄越小,CSS越具优势。 结论 年龄≤49岁的SCLC患者较更年长患者具有生存优势;在Ⅲ期及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年龄具有较明确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牙周病基础治疗对行胸外科手术的肺癌伴牙周疾病者术后肺炎(POP)发生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拟接受胸外科手术的肺癌伴牙周疾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行牙周病基础治疗,对照组保持患者原有口腔卫生习惯。两组人群均在术后随访满30 d,分析30 d内的POP发生率及有关因素。 结果 实验组(n=206)和对照组(n=190)基线特征一致。实验组POP发生率为2.91%,低于对照组14.21%(χ2=16.52,P<0.001)。牙周病基础治疗可以预防POP的发生(OR=0.181,95%CI:0.078~0.411)。术前诊断为牙龈炎、牙周炎的患者,实验组PO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人群中均有随牙周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POP发生率升高的趋势(P<0.05)。无论行开胸术者(楔形切除、肺叶切除、肺段切除、袖状切除)还是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者,实验组PO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术前牙周病基础治疗可以降低行胸外科手术的肺癌伴牙周疾病者POP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山东省2016—2021年摩根摩根菌的抗生素耐药变迁趋势,了解摩根摩根菌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21年山东省11个地区14家医院838株摩根摩根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数据。根据分离标本的组织来源不同,将摩根摩根菌分为泌尿系统(UT)组(n=271)、呼吸系统(RT)组(n=161)、皮肤软组织(SST)组(n=294)和其他组(n=112)。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耐药率随时间的变化。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 2016—2021年山东省摩根摩根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呈线性下降趋势(P=0.00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呈线性上升趋势(P=0.006)。20172020年山东省摩根摩根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全国水平(P<0.05)。UT组摩根摩根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曲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RT组(P均<0.05);对庆大霉素、头孢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SST组(P均<0.05)。 结论 山东省摩根摩根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普遍较高,其中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最高,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推荐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作为治疗摩根摩根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血清前白蛋白(PA)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足月新生儿 24 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根据2005年修订的HIE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度将患儿分为轻度HIE组(n=11)、中度HIE组(n=9)、重度HIE组(n=4)和正常足月新生儿组(正常对照组,n=20);各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后第1、3、10天取股静脉血,检测血清PA水平,并对患儿作相应的NBNA评分。 结果 出生后第1、3天,血清PA水平重度HIE组<中度HIE组<轻度HIE组<正常对照组(P<0.01);出生后第1、3、10天,NBNA评分重度HIE组<中度HIE组<轻度HIE组<正常对照组(P<0.01);重度HIE组、中度HIE组和轻度HIE组经治疗后,第1天血清PA值和NBNA评分均低于第10天(P<0.01)。重度HIE组、中度HIE组和轻度HIE组第1天血清PA与NBNA 评分呈正相关性(r=0.554, P<0.01);第10天血清PA与NBNA评分呈正相关性(r=0.344, P<0.01)。 结论 HIE越严重的患儿,血清PA和NBNA评分越低,通过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血清PA值和NBNA评分均升高,表明血清PA和NBNA评分可作为HIE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层流无菌床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作用,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复康提供有效新途径。方法 采用列表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我科住院,小于6月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146人,随机分为干预组78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医院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药占比、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感染发病率比较,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抗生素使用率(χ2=11.48,P<0.05)、药占比(χ2=9.52,P<0.05)、住院天数(Z=6.58,P<0.05)、住院费用(Z= 5.96,P<0.05)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层流无菌床能有效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医院感染,降低抗生素使用率、药占比,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1~3岁小儿外科日间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十堰市某三甲医院小儿外科自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1 100例1~3岁腹股沟斜疝患儿资料,患儿均采用日间模式行腔镜疝手术治疗,按处理措施不同分为ERAS组和标准腔镜组。采用Mann-Whitney Uχ2检验分析两组基本特征分布差异,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指标差异。 结果 ERAS组(550例)和标准腔镜组(550例)在年龄、性别和体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RAS组在饥饿评分、疼痛评分(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显著优于标准腔镜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标准腹腔镜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高于ERAS组(OR=4.41,95% CI为1.475~13.204)。 结论 ERAS措施在日间模式行腔镜疝手术中比标准腹腔镜治疗更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择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05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根据受教育年限不同,将患者分为受教育年数<6年组(n=36)和受教育年数≥6年组(n=69)。分析SAA与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α2-巨球蛋白(α2-MG)、吸烟和其他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与MMSE中各个认知领域的相关性。 结果 受教育年限<6年组患者MMSE评分以及时间和地点定向、短时记忆和图形执行力等认知域评分显著低于受教育年限≥6年组(P<0.05或P<0.01)。认知评估中,时间与地点定向评分在前循环梗死组(n=53)、后循环梗死组(n=44)和全循环梗死组(n=8)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SAA与α2-M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29, P<0.01);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AA与时间和地点定向以及计算能力下降相关(P<0.05或P<0.01)。 结论 血清SAA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尤其是时间与地点定向和计算力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尿液pH与代谢综合征(MetS)的关系。 方法 以8 720名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健康查体中心健康体检者建立纵向队列,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尿液pH与MetS的关系。 结果 经过平均3.03年随访共有1 657人发生MetS,发病密度为62.79/1 000(1 657/26 389)人·年。仅对年龄进行调整时尿液pH偏低组的风险比HR值为1.36(95%CI: 1.21~1.53, P<0.05),在此基础上对MetS的组分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超重进行调整后尿液pH偏低组的HR值为1.20(95%CI: 1.07~1.35, P<0.05),进一步对饮食、吸烟和饮酒因素调整后的HR值为1.17(95%CI: 1.05~1.32, P<0.05)。 结论 尿液pH偏低是Met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癌组织、癌旁黏膜及正常黏膜的代谢差异。 方法 选取25例CRC患者,分别取癌组织、癌旁黏膜和正常黏膜各1份,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分析平台对组织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3种组织间相互比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数据建模,分析差异代谢物并在KEGG数据库中映射,找出相关代谢通路。 结果 与正常黏膜相比,癌组织中有47种差异代谢物(P<0.05, q<0.05),其半乳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及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代谢明显改变(P<0.05);癌旁黏膜中有3种差异代谢物(P<0.05, q<0.05),其半乳糖代谢明显改变(P<0.05)。癌组织与癌旁黏膜相比,有34种差异代谢物(P<0.05, q<0.05),其半乳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及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代谢明显改变(P<0.05)。 结论 CRC癌组织中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逆概率加权法(IPTW)评价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和乳房切除术治疗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 方法 基于美国SEER数据库,收集2010至2015年诊断为T1-2N0M0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相关资料,通过广义提升模型(GBM)估计倾向指数计算逆概率权重,加权均衡组间协变量后分析两种局部治疗方式对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IPTW后,组间协变量达到完全均衡,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组的总生存率(OS)高于乳房切除术组(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组与乳房切除术组相比预后更好(HR=0.74,95%CI=0.65~0.84, P<0.001)。 结论 对T1-2N0M0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的疗效优于乳房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学生精神因素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新生适应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分量表、大中专学生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对614名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1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因子显著预测神经质(β=0.27,P<0.001),人际关系压力因子和神经质显著预测社会支持(β=-0.14,P<0.05;β=-0.17,P<0.05),神经质和社会支持显著预测新生适应(β=-0.30,P<0.001;β=0.29,P<0.001);2神经质在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因子和社会支持之间起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神经质和新生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因子通过神经质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新生适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雌二醇(E2)对Th1细胞极化以及与肝纤维化发生的影响。 方法 根据E2水平将47例肝纤维化患者分为A组(E2增高组)19例和B组(E2正常组)28例,阴性对照作为C组(正常人)3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化学发光法检测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P)和Ⅳ型胶原(CⅣ);ELISA法检测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0(IL-10),比较A、B组之间以及与C组的差异。 结果 A组E2高于C组和B组(P<0.001)。A组HA、LN、PⅢP、CⅣ均高于C组(P<0.001, P=0.001, P=0.006, P<0.001),B组HA、LN、PⅢP、CⅣ也高于C组(均为P<0.001);A组PⅢP高于B组(P=0.045)。A组CD3+T细胞低于C组和B组(P<0.001, P=0.001),CD4+T细胞也低于C组和B组(P<0.001, P=0.024),B组CD3+、CD4+T细胞低于C组(P=0.002, P<0.001);A组、B组CD8+T细胞高于C组(P=0.001, P=0.012)。A组IFN-γ高于C组和B组(均为P<0.001),IL-2也高于C组和B组(P<0.001, P=0.003),B组高于C组(P=0.001, P=0.012);A组IL-4低于C组和B组(P=0.002, P=0.016),IL-10也低于C组和B组(P<0.001, P=0.012)。 结论 高E2在延缓肝纤维化形成的同时也通过Th1细胞极化影响着机体的免疫功能,加速了肝纤维化的发展,E2在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激素治疗前后肠黏膜上皮细胞P糖蛋白(P-GP)的表达水平以及P-GP与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含量的相关性,探讨其与UC发病的关系。 方法 初治UC患者102例,健康对照者3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者肠黏膜上皮细胞P-GP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ELISA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UC患者外周血内毒素[(0.67±0.58)vs(18.15±0.73), P<0.01]和D-乳酸[(1.75±1.25)vs(10.85±1.94),P<0.05]水平升高,而肠黏膜上皮P-GP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接受激素治疗2个月后, UC患者肠黏膜上皮P-GP表达总阳性率和强阳性率显著高于激素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浓度与肠黏膜P-GP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 UC患者肠黏膜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可能与肠黏膜P-GP表达水平低下有关,肠黏膜P-GP表达水平与UC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索睡眠性状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因果关系。 方法 利用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汇总数据和芬兰生物银行数据(FinnGen),选择相互独立且与睡眠性状密切相关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通过逆方差加权法(MR-IVW)、加权中位数法、简单中位数法、稳健的调整轮廓评分法、MR多效性残差和与异质性法(MR-PRESSO)等MR方法,以比值比(OR值)作为评价指标对睡眠性状与IBS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 结果 MR-IVW结果显示,过短睡眠和失眠分别导致IBS发病风险增高147%(OR=2.47, 95%CI: 1.13~5.41 )和18%(OR=1.18, 95%CI: 1.14~1.22 ),早起型睡眠习惯会导致IBS发病风险降低12%(OR=0.88, 95%CI: 0.84~0.92 )。外部数据验证结果显示,仅失眠与IBS发病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变量MR方法校正相关协变量后,失眠与IBS的关联效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过短睡眠和失眠会增加IBS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85例MP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根据外周血LMR值将患者分为高LMR组(n=27)和低LMR组(n=58),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时间,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LMR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 结果 两组性别、功能状态(PS)评分、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LMR组中位生存时间(27个月)显著长于低LMR组(9个月)(P<0.001)。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和肿瘤分期患者中,高LMR组中位生存时间均长于低LMR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MR是影响MPM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HR: 0.277; 95% CI: 0.142~0.538; P<0.001)。 结论 外周血LMR可作为反映MPM患者生存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然周期联合黄体期卵巢刺激(NLPS)和双重刺激方案(DuoS)助孕结局和费效比。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356例患者的376周期治疗,分为137个NLPS周期组和239个DuoS周期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治疗过程、结局变量、单周期花费和每获得一个优质胚胎的费效比,并进一步比较黄体期和卵泡期阶段结局和费效比。 结果 NLPS组与DuoS组获卵数(P=0.41)、两个原核(2PN)数(P=0.74)、优质胚胎数(P=0.10)、临床妊娠率(P=0.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LPS组单周期花费更低(P<0.01),但DuoS组每获得一个优质胚胎的费效比更低。黄体期获卵数、2PN数和优质胚胎数均高于卵泡期(3.47±4.26 vs 1.13±1.21,Z=-8.59, P<0.01;2.03±2.59 vs 0.62±0.87,Z=-7.77,P<0.01;0.80±1.27 vs 0.24±0.50,Z=-6.52,P<0.01),单周期花费也较高(P<0.01),但费效比更优。 结论 NLPS可获得与DuoS相同的临床结局,单周期花费更少,但DuoS费效比更优。联合LPS治疗时LPS对最终结局贡献更大,费效比也更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时机开始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耐药产生的影响。 方法 对河南省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6个月的艾滋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基线免疫水平,将调查对象分为早期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350个/mm3)132例、常规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201个/mm3~349个/mm3)200例和延迟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200 个/mm3)329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抗病毒治疗患者耐药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符合条件的抗病毒治疗患者661例,总耐药率为34.3%(227/661),其中早期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和延迟治疗组出现耐药突变的比例分别为21.2%(28/132)、 35.5%(71/200)和 38.9%(128/3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治疗(OR=0.31, 95%CI 0.19~0.51, P<0.001)、依从性高(OR=0.48, 95%CI 0.30~0.78, P=0.003)和含3TC初始治疗方案(OR=0.20, 95%CI 0.20~0.40, P<0.001)是影响抗病毒治疗耐药产生的保护因素,治疗时间长(OR=1.90, 95%CI 1.22~2.95, P=0.004 3)是影响抗病毒治疗耐药产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抗病毒治疗患者耐药毒株的产生,能取得良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脐血NK细胞改善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肝脏损伤的可行性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改造的K562细胞,从新鲜脐带血获得大量NK细胞。8~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ormal组、Model组、Mod-Con组和Mod-NK组。实验完成1周后观察大鼠体质量及肝脏指数,检测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岐酶(SOD)、丙二醛(MDA)及肝脏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观察肝脏切片组织细胞形态变化。 结果 皮下注射D-半乳糖可成功构建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输注大量高纯度的脐血NK细胞,可显著改善其肝脏损伤,促进体质量回升(P<0.01)并降低肝脏指数(P<0.05),血清及肝脏中SOD活性增强(P<0.01),MDA水平降低(P<0.01);肝脏切片示肝细胞水肿减轻,Masson染色显示肝组织纤维化减轻;促凋亡基因表达减少(P<0.01),而抗凋亡基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上升(P<0.01)。 结论 脐血NK细胞输注可有效改善亚急性衰老大鼠的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GSPE)通过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GC-1α)通路对糖尿病肾脏疾病(DKD)大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治疗组和治疗组灌胃GSPE,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2周,检测大鼠血糖、血肌酐和尿微量白蛋白;过碘酸希夫(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采用Tunel染色法评估肾组织细胞凋亡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组织中线粒体生物合成SIRT1/PGC-1α通路相关分子SIRT1、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表达水平。 结果 模型组血糖[(39.38±4.18)mmol/L vs(8.21±3.57)mmol/L] 、血肌酐[(55.83±3.72)μmol/L vs(40.00±2.49)μmol/L]和尿微量白蛋白[(10.98±3.36)mg/L vs(1.22±0.23)mg/L]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模型组肾组织损伤严重,线粒体碎片化增多,细胞凋亡[(31.81±8.84)% vs(0.50±0.35)%]多于对照组(P<0.05);同时肾脏中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分子SIRT1(0.34±0.13 vs 0.66±0.06)、PGC-1α(0.32±0.03 vs 0.71±0.13)、NRF1(0.05±0.01 vs 0.21±0.02)和TFAM(0.06±0.03 vs 0.33±0.06)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经GSPE干预后,治疗组血糖[(27.26±3.93)mmol/L vs(39.38±4.18)mmol/L]、血肌酐[(43.50±1.70)μmol/L vs(55.83±3.72)μmol/L]和尿微量白蛋白[(4.05±2.06)mg/L vs(10.98±3.36)mg/L]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细胞凋亡[(4.90±1.62)% vs(31.81±8.84)%]减少(P<0.05),肾脏中SIRT1(0.55±0.05 vs 0.34±0.13)、PGC-1α(0.62±0.14 vs 0.32±0.03)、NRF1(0.16±0.02 vs 0.05±0.01)和TFAM(0.26±0.06 vs 0.06±0.03)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 结论 GSPE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SIRT1/PGC-1α信号通路,改善DKD大鼠肾脏线粒体生物合成,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5-甲基四氢叶酸(5-MTHF)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干预特性和可能机制。 方法 高脂饮食联合维生素D2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48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5-MTHF低剂量组(0.5 mg/kg)和5-MTHF高剂量组(2 mg/kg),每组12只。6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活性叶酸、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氧化应激、炎症因子和内皮因子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主动脉病理变化,采用qRT-PCR法检测大鼠主动脉中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mRNA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P<0.05),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C-C)含量增加(P<0.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降低(P<0.001),主动脉中有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脂质斑块弥漫,提示大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成功。模型组血清活性叶酸含量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加77.47%(P<0.001)。与模型组相比,5-MTHF低剂量组、5-MTHF高剂量组血清活性叶酸水平升高(P=0.042,P<0.001),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降低(P=0.046,P<0.001);5-MTHF低剂量组大鼠的血脂异常、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炎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NF-κB p65和LOX-1 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改善(P>0.05);5-MTHF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C和LDC-C含量降低(P=0.023,P=0.036),HDL-C含量升高(P=0.035);NO浓度、NOS和SOD活力增加(P=0.035,P=0.022,P=0.04);MDA、TNF-α、IL-6、ET-1含量降低(P=0.022,P=0.045,P=0.024,P=0.045),GSH-Px活力明显增强(P=0.007);LOX-1 mRNA表达下调(P=0.038),NF-κB p65 mRNA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THF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无消退作用,但高剂量5-MTHF可减少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斑块中泡沫细胞聚集。 结论 5-MTHF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血脂异常、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少泡沫细胞聚集和平滑肌细胞增生,但未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和下调LOX-1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