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慢加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重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白细胞介素22(IL-22)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33例CHB中度患者(CHB中度组)、21例CHB重度患者(CHB重度组)、16例重型肝炎患者(重型肝炎组)、1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40例HCC患者(HCC组)的临床资料。RT-PCR半定量分析各组研究对象PBMCs中IL-22mRNA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IL-22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重要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HB中度、CHB重度和肝硬化组患者PBMCs中IL-22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重型肝炎组患者PBMCs中IL-22mRNA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0);HCC组患者PBMCs中IL-22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CHB重度组患者和重型肝炎组患者PBMCs中IL-22mRNA表达水平与总胆红素(TB)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383,P=0.043;r=-0.619,P=0.028);HCC组患者PBMCs中IL-22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664,P=0.000)。结论: 慢性乙肝重症化过程中,患者PBMCs中IL-22mRNA表达水平低下提示肝细胞再生障碍,且IL-22mRNA表达水平与TB一样能够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IL-22可能对HCC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超声对常见弥漫性肝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锐利  邓建永  王丹 《当代医学》2009,15(24):94-95
目的利用超声比较两种弥漫性肝病(乙肝后肝硬化与晚期血吸虫肝病)基础上合并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9年1月十年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27004例患者的肝脏声像图和部分病人CT、手术及穿刺病理结果原始资料。结果筛选出其中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16例,合并HCC患者162例(肝癌发生率为38.94%);晚期血吸虫肝病患者641例,合并Hnc患者20例(肝癌发生率为3.12%)。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HCC发生率显著高于晚期血吸虫肝病患者HCC的发生率,揭示两种不同病因肝硬化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CD34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到早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关系及其病理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4例早期肝细胞肝癌(早期HCC组)、70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组)、70例慢性乙肝(慢性乙肝组)和10例正常肝组织(正常对照组)中Hpa、b-FGF、CD34的表达水平.对各组肝组织中Hpa、b-FGF表达进行半定量计数,CD34阳性微血管进行MVD计数.对各组肝组织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HCC组肝组织中Hpa阳性表达率为57.1%(8/14),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的20.0%(14/70)和乙肝后肝硬化组的28.6%(20/70)(P<0.05).早期HCC组肝组织中b-FGF(+-++)阳性表达率为85.7%(12/14),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炎组的52.9%(37/70)和乙肝后肝硬化组的57.1%(40/70)(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早期HCC组肝组织中,b-FGF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r=0.808,P<0.01),Hpa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r=0.645,P<0.05),b-FGF表达与Hpa表达亦呈正相关(r=0.629,P<0.05).病理检查结果示:早期HCC组肝组织中CD34呈广泛、窦隙状强阳性表达,而在慢性乙肝组及乙肝后肝硬化组肝组织中肝窦多为呈阴性.结论 Hpa、b-FGF、CD34在早期HCC中的阳性表达高于非肝癌组织,为早期HCC与非肝癌组织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冷潇    韩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7,(3):214-2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317例慢性乙肝患者,包括183例慢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134例慢乙肝相关HCC患者(HCC组),对其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习惯、伴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进行比较,探讨慢乙肝肝硬化发生HCC的危险因素。结果: HCC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年龄、有长期大量饮酒习惯、血HBV DNA阳性、合并糖尿病(DM)及高血压所占比例均高于肝硬化组,两组比较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较大、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0.326、1.055、2.988、2.031,P均<0.05)。结论: 男性、年龄升高、血HBV DNA阳性、DM是慢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超声手段对两种弥漫性肝病(乙肝后肝硬化与晚期血吸虫肝病)基础上发生的原发性肝癌(HCC)情况的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7年7月9年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24004例患者的肝脏声像图和部分病人手术及穿刺病理结果原始资料。结果筛选出其中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70例,合并HCC患者141例(肝癌发生率为38.11%);晚期血吸虫肝病患者570例,合并HCC患者17例(肝癌发生率为2.98%)。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HCC发生率显著高于晚期血吸虫肝病患者HCC的发生率,揭示两种不同病因肝硬化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乙肝肝硬化患者心电图特征与血清降钙素原(PCT)及预后的关系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128例、乙型肝炎患者(肝炎组)70例以及同期体检正常者(正常组)75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测。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参数异常与血清PCT的关系。结果:肝炎组及正常组心电图异常占比均低于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炎组ST-T改变占比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左心室肥大、QTc间期延长占比均显著高于肝炎组和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QTc间期延长、左心室肥大均与血清PCT呈正相关(P0.05)。结论:QTc期间延长和左心室肥大均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PCT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乙肝肝硬化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延边地区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延边地区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乙肝终末期肝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015年就诊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的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患者共212例,按照2010年《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慢性乙肝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乙肝肝癌组;其中慢性乙肝肝炎组88例、乙肝肝硬化组71例、乙肝肝癌组53例。结果:肝癌组患者的诊断年龄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肝癌组中具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7,P<0.01);肝癌组中具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39、8.073,P=0.00、0.004,P<0.01);肝炎组患者PLT计数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ALT值在肝癌组和肝硬化组低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P=0.033,P<0.05);肝癌组患者的AFP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09、0.011,P<0.01、P<0.05);肝癌组患者的BMI值<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4,P<0.05、P<0.05);肝炎组患者的病毒载量高于肝硬化组和肝癌组(P=0.02、0.00,P<0.05、P<0.01);肝癌组HBe Ag阳性患者所占比例低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9,P=0.02,P<0.05);肝癌组中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少于肝硬化组和肝炎组(χ2=5.8、7.383,P=0.016、0.007,P<0.01);肝癌组有饮酒史患者多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876,P=0.016、0.027,P<0.05);肝癌组吸烟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6、8.422,P=0.001、0.004,P<0.01);肝癌组饮用咖啡者明显少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9.011,P=0.001、0.003,P<0.05、P<0.01)。结论:延边地区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与乙肝患者年龄、感染时间、HCC家族史、血小板计数、ALT、AFP、长期饮酒、吸烟有关,同时伴有糖尿病和未规范系统进行抗病毒治疗是发生肝癌的另一种危险因素,而饮用咖啡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创肝纤维化指标结合甲胎蛋白(AFP)对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3例,包括21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205例乙肝相关HCC患者(HCC组)。收集患者年龄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FP,并计算AST/ PLT比值指数(APRI)、AST/ALT比值(AAR)、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FIB-4)、年龄/PLT计数指数(AP指数)。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用灵敏度判断上述指标对乙肝相关HCC的评估价值。结果: 对所有患者而言,肝硬化组APRI、AAR、FIB-4、AP指数及AFP指标水平显著低于HCC组(P<0.05)。如按照年龄段分层,年龄<50岁患者中肝硬化组FIB-4及AFP指标水平较HCC组显著偏低(P<0.05);50~59岁患者中肝硬化组APRI、FIB-4、AP指数及AFP指标水平显著低于HCC组(P<0.05);年龄≥60岁患者中FIB-4、AP指数及AFP指标水平较HCC组显著偏低(P<0.05);各个年龄段两组其余指标水平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患者,AFP、AFP结合APRI、AFP结合FIB-4、AFP结合AP指数预测乙肝相关HCC的灵敏度分别为76.19%、84.52%、83.93%、91.07%;年龄<50岁者,AFP、AFP结合FIB-4指标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90.63%、93.75%;50~59岁者,AFP、AFP结合APRI、AFP结合FIB-4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0.51%、84.26%、83.33%;年龄≥60岁者,AFP、AFP结合FIB-4、AFP结合AP指标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2.41%、79.31%、94.83%。结论: 虽然不同年龄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AFP结合APRI、AFP结合FIB-4及AFP结合AP指数与乙肝相关HCC密切相关,对乙肝相关HCC预测的灵敏度优于单独使用AFP。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乙型肝炎(乙肝)相关性肝癌、乙肝肝硬化以及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水平,探讨FAP在乙肝相关性慢性肝脏疾病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47例乙肝相关性肝癌、29例乙肝肝硬化(S4期)、22例慢性乙肝(S1~S3期)及17例因良性病变行肝切除术的肝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其中FAP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组织及血清中FA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肝癌、肝硬化、肝炎以及对照组肝组织中,FAP mRNA表达的差异倍数值分别是4.73±1.60、1.86±1.04、0.98±0.80及1.00±0.00,四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6,P=0.000);ELISA结果显示FAP蛋白在肝癌患者组织中1μg总蛋白平均含量为(1 288.28±695.82) pg/mL,而肝硬化组织为(1 176.11±677.43) pg/mL,肝炎组织为(1 044.58±389.48) pg/mL,对照组为(848.70±540.7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4,P=0.034).结论 FAP在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对照组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随着疾病的进展,FAP呈渐进性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肝硬化(LC)、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体内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调节活化因子(RANTES)、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和MIP-1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40例)、LC患者(40例)、HCC患者(53例)的血液标本,采用Luminex 技术检测血清趋化因子RANTES、MIP-1α、MIP-1β和MCP-1的表达水平,并以25例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趋化因子MIP-1α、MIP-1β和MCP-1在正常对照组表达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9.590、106.490和72.330 pg/ml,高于CHB组、LC组和HCC组;趋化因子RANTES在HCC组的表达水平为16948.440 pg/ml,依次高于正常对照组、CHB组、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lt;0.008)。结论趋化因子RANTES的表达水平与乙肝相关HCC的发生关系密切,可以作为HCC发生发展的辅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对3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分为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的Hp感染状况与HBV DNA定量、HBV DNA分型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进行对比。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56.2%)、乙型肝炎肝硬化组(69.9%)和乙型肝炎并发肝癌组(75.0%)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4%)(P<0.01),各组与慢性胃炎组(57.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Hp感染率均高于肝炎组(P<0.05)。不同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不同病毒载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B、C和D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1.3%、63.3%和50.0%,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且Hp感染率随着肝脏病变程度的进展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肝病与HBVBCP变异及IL-10、IL-12、TNF-α和IFN-γ关系。方法:以176例HBV感染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BCP变异与不同临床类型肝病呈正相关(r=0.259,P=0.001)。IL-12、TNF-α和IFN-γ的水平除了慢性肝炎中度组外,其余各组与慢性肝炎轻度组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IL-10水平比较在慢性肝炎轻度组与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P变异与慢性感染的不同临床类型呈正相关,随着病情的加重BCP变异的阳性率有随之增高趋势。IL-12、TNF-α和IFN-γ在HBV感染不同临床类型肝病中可能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程晓光  张振华  王长泰  俞舒  李旭 《安徽医学》2015,36(9):1058-1060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 CHB)与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和HBV DNA载量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03例CHB及肝细胞肝癌( HC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403例患者按照临床诊断分为CHB组(209例)和HCC组(194例)。结果 CHB组:血清HBsAg 滴度≥250 IU/mL者占89.00%;HBV DNA≥1000 copies /mL者占88.40%。 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 IU/mL者占79.90%;HBV DNA≥1000 copies /mL 者占67.70%。两组HBsAg≥250 IU/mL患者的比例差异、HBV DNA≥1000 copies/mL 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B相比,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HBsAg、HBV DNA载量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HBV相关性肝病患者160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7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52例,肝癌患者30例,采用GP73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GP73水平。结果: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血清GP73分别为(101.11±35.60)ng/mL、(81.87±30.54)ng/mL和(60.45±12.24)ng/mL,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而ALB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血清GP73与ALT、AST、TBIL成正相关(r=0.451、0.406和0.357,P<0.05),与ALB成负相关(r=-0.380,P<0.05)。结论: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明显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肝功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HCC)患者血清低拷贝HBV DNA的检测,探讨乙肝病毒低复制水平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明确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低拷贝HBV 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在所有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中,选取85例血清HBV DNA水平持续小于1 000 IU/ml的患者,对其病情发生、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同时获得其血清,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肝功能、甲胎蛋白及低拷贝HBV DNA的检测,最后分析各项指标与低拷贝HBV DNA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意义。 结果 85例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当中,乙型肝炎标志物HBeAg阳性者有15例,占17.65%,HBeAg阴性者70例,占82.35%。肝功能指标(ALT及AST)异常者52例,占61.18%。甲胎蛋白(AFP)异常升高者65例,占76.47%。低拷贝HBV DNA水平大于20 IU/ml者72例,占84.71%。低拷贝HBV DNA水平小于20 IU/ml者13例,占15.29%。 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性HCC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有关,常规的HBV DNA检测只能检测HBV DNA水平大于1 000 IU/ml的患者,乙肝病毒低复制患者往往会被忽视,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抗病毒治疗而使得病情发展。因此这种检测已不能满足临床的实际要求,乙型肝炎患者低拷贝HBV DNA检测更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