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9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予结肠镜息肉切除术治疗,观察迟发性出血的发生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109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11例,发生率1.01%;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位置、直径、形态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息肉位置(右半结肠)、息肉大小(≥2cm)为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迟发性出血是结肠镜息肉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与年龄、息肉位置、息肉大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因素,评估内镜下止血夹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1例结直肠息肉行内镜下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对止血夹止血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201例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12例,占5.97%,均予以内镜下止血夹成功止血。出血与未出血患者性别、年龄、息肉数量、使用钛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与未出血患者合并高血压、切除方式、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结肠息肉直径≥10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切除方式、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结肠息肉直径≥10 mm均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结肠息肉直径≥10 mm、切除方式是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而术后迟发性出血予以止血夹止血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行结肠息肉(≥0.5cm)内镜下切除的17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和分析者的息肉特征、术中是否出血及切除方式、患者是否合并相关因素等,及出血发生时间、止血方法;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752例患者共切除4277枚息肉,20例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出血率为1.14%。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组较未出血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服用阿司匹林、使用低分子肝素、息肉直径≥1.0cm、位于乙状结肠、结肠肝曲、带蒂息肉、术中预防应用金属铗、术中有出血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出血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95%CI:3.830~35.944)、糖尿病(95%CI:3.455~46.903)、动脉粥样硬化(95%CI:3.963~33.611)、服用阿司匹林(95%CI:1.542~15.340)、使用低分子肝素(95%CI:0.748~15.485)、息肉直径≥1.0cm(95%CI:0.748~15.485)、位于乙状结肠(95%CI:2.813~64.197)、结肠肝曲(95%CI :0.260~258.664)、带蒂息肉(95%CI :4.495~34.657)、术中预防应用金属铗(95%CI :1.571~11.472)、术中有出血(95%CI :1.571~11.472)及EMR(95%CI:1.976~39.089)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95%CI:3.749~202.500)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0例出血患者术后24~48h内出血率65%;单纯金属铗止血的成功率达81.8%(9/11),金属铗联合电凝止血均成功100.0%(4/4)。结论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应用抗凝药物,息肉位于肝曲或乙状结肠、直径≥1.0cm、有蒂息肉、EMR或ESD切除、术中出血是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迟发性出血多发生于术后24~48h;金属铗创面闭合联合电凝治疗是息肉切除术后出血行内镜下止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31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30%。右半结肠息肉(OR=1.83,95%CI:1.26~2.71)、直肠息肉(OR=1.58,95%CI:1.24~1.67)、息肉≥1cm(OR=3.78,95%CI:2.351~5.692)、术中出血(OR=4.37,95%CI:3.192~7.342)、手术方式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OR=1.73,95%CI:1.09~2.21)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OR=2.87,95%CI:1.86~3.14)、患有高血压(OR=4.72,95%CI:2.63~7.27)或高脂血症(OR=2.26,95%CI:1.305~3.524)等基础疾病是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息肉≥1cm、术中出血、息肉位置在直肠或右半结肠、患有高血压或高脂血症基础疾病、手术方式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患者,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蒋宝玲  刘娟  申妮 《海南医学》2023,(8):1110-1113
目的 探讨直径<10 mm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圈套切除效果,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延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0例直径<10 mm结直肠息肉患者分为冷切除组(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与热切除组(内镜下热圈套切除术),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息肉切除时间、完整息肉切除率、息肉回收率)、并发症及迟发性出血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冷切除组与热切除组患者的息肉切除时间、完整息肉切除率、息肉回收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切除组患者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5.33%,明显低于热切除组的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患者与未出血患者的息肉位置、息肉形态、术中出血情况、切除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息肉位于直肠、息肉有蒂、热切除是直径<10 mm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圈套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内镜下的止血效果,并分析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1例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收集并整理患者的临床基数资料;患者均予以内镜下热活检钳电凝联合钛夹止血,根据患者止血术后1周大便潜血试验结局,将其分为止血成功组和止血失败组。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121例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中,11例(9.09%)术后再发出血,110例(90.91%)正常止血;止血失败组合并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结肠息肉直径>1.0 cm所占比例均高于止血成功组(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脂、高血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结肠息肉直径>1.0 cm均为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P均<0.001)。结论: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止血效果佳,但仍存在部分患者术后出血,其中,高血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12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胃肠息肉切除手术的162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包括患者相关因素、息肉相关因素及手术治疗方式等,研究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行胃肠息肉切除术患者中16例(9.88%)发生相关并发症,其中9例(5.56%)发生迟发性出血。年龄60岁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39%)明显低于≥60岁患者(13.59%)(P0.05);术中发生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6.36%)明显高于术中未发生出血患者(7.95%)(P0.05);三种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剥离术(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40%)明显高于高频电切除术(6.17%)(P0.05)。平坦或无蒂息肉中迟发性出血发生率(7.69%)明显高于有蒂(3.45%)及亚蒂息肉(1.13%)(P0.05)。腺瘤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10.39%)明显高于炎性增生性息肉(1.63%)(P0.05)。结论患者年龄、术中出血情况及息肉的形态、病理分型等与息肉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大关系,进行胃肠息肉切除术之前应根据息肉的形态、病理分型等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潘丽  孙昌友  苏畅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12):1028-1030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的抗脑栓塞作用。【方法】本院收集101例房颤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华法林组(51例)和阿司匹林组(50例)。华法林组每日上午口服华法林2.5 mg,以后按国际化标准比率(INR)变化调整剂量,使国际化标准比率保持在2-3之间。阿司匹林组每日上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随访期为2年。【结果】华法林组4例(7.84%)发生脑栓塞,阿司匹林组7例(14.00%)发生脑栓塞。华法林组脑栓塞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P〈0.01)。【结论】华法林可降低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但可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冷圈套器切除直径<1cm的结直肠息肉的疗效及迟发出血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410例行内镜下切除术的直径<1cm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资料,按照切除方式不同分为冷圈套器切除术组(n=214例)和热圈套器切除术组(n=196例)。比较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时间、完整息肉切除率、息肉回收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比较出血患者和未出血患者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影响内镜下切除直径<1cm的结直肠息肉患者迟发性出血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器切除术组患者息肉切除时间短于热圈套器切除术组(P<0.05),冷圈套器切除术组患者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低于热圈套器切除术组(P<0.05),两组完整息肉切除率、息肉回收率、腹部不适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患者性别、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息肉数量、使用钛夹、息肉病理类型、抗凝药服用史构成比以及年龄、息肉直径与未出血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69-97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S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57例在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给予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之间),对照组63例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PCI术后6月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体循环栓塞及出血风险。结果:两组均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华法林组较对照组体循环栓塞风险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出血风险明显升高(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未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体循环栓塞的风险,但却增加其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为慢性脑积水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7例aSAH患者发生慢性脑积水20例,发生率为1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出血破入脑室、急性脑积水、多次出血与aSAH后慢性脑积水有关,而性别、动脉瘤位置、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与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年龄、多次出血是aSAH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年龄、多次出血是aSAH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高危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对具上述高危因素的aSAH患者密切观察,早期诊断并及时处理以减少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彭振华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74-276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心房颤动患者强化降脂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老年冠心病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华法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口服,维持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治疗过程中的脑卒中、出血及其它不良反应。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生率治疗组3.3%,对照组26.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治疗组10.0%,对照组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心房颤动,栓塞事件发生率低,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观察本院常用的活血化瘀中成药血塞通胶囊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的安全性,旨在指导我院安全用药。方法选100例来我院就诊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拜阿司匹林组、血塞通胶囊联合拜阿司匹林组,观察血塞通胶囊与阿司匹林联用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凝血相关指标(PT、APTT、FIB、D-Di),潜在出血事件相关指标(PLT、PAGT、MAR),出血事件等观察指标差别均无统计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少。因此,阿司匹林与血塞通胶囊联合使用不会增加出血风险性。结论阿司匹林与血塞通胶囊联合使用无安全隐患,不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14.
戴桂良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68-270
目的分析影响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早期识别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颅多普勒判断脑血管痉挛发生,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本组91例患者共31例(34.1%)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轻度痉挛9例(9.9%),中度痉挛16例(17.6%),重度痉挛6例(6.6%)。而损伤类型、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及Fisher分级均是影响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挫裂伤或硬膜外血肿者、中重度颅脑损伤者、合并SAH者及SAH严重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高;有相应危险因素的颅脑损伤患者应予重视,防止脑血管痉挛发生或进行早期识别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5.
Endoscopic polypectomy is now an established procedure for the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polyps. One of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colonoscopic polypectomy is hemorrhage. Several factors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hemorrhage including patient age and colorectal polyp size, location, and morphology (thick stalk or sessile). In particular, resection of large polyps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Bleeding most often occurs within the first 24 hours. More than 95% of cases of bleeding can be treated endoscopically by epinephrine injection, heater probe, or band ligation,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Several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 prevention of hemorrhage after polypectomy. The most interesting approach is the use of a detachable snare (Endoloop) which allows endoscopic ligation of the stalk of a large, pedunculated polyp. In order to avoid the more severe consequences of bleeding, we use a detachable snare in two patients with a pedunculated polyp with a large head and stalk (> 2 cm). In a third patient receiving anticoagulant, a detachable snare was chosen to safely and completely remove a large pedunculated polyp > 1.5 cm. In conclusion, colonoscopic polypectomy with Endoloop is safer than conventional polypectomy alone for resection of large, pedunculated polyps,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 coagulopathy and receiving anticoagula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状腺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综合征(SPNV)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0年9月于该院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综合征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SPNV组和未发生SPNV组患者性别、有无吸烟史、手术时间、术前适应训练、麻醉方式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性别、有无吸烟史、术前适应训练、麻醉方式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左侧△fV和右侧△fV)是影响SPN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性别、有无吸烟史、术前适应训练、麻醉方式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左侧△fV和右侧△fV)是影响SPN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已婚妇女阴道念珠菌感染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4月~8月对武陵源区2 854例已婚妇女进行调查,采用涂片法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念珠菌检测,并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已婚妇女阴道念珠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2854例已婚妇女阴道念珠菌感染率为9.32%;年龄(χ2=37.934,P<0.05)、结婚年限(χ2=36.200,P<0.05)、避孕方式(χ2=22.255,P<0.01)、妇产科手术史(χ2=6.851,P<0.05)不同,感染率不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39岁组OR最大,为5.122,CI=2.326~11.278)、除结扎外的避孕方式(除节育环和药物外的其他方式OR值最大,为2.740,CI=1.503~4.996)和有妇产科手术史(OR=1.399,CI=1.039~1.886)为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武陵源区已婚妇女阴道念珠菌感染率较高;30~39岁为感染的高危险年龄段;有妇产科手术史也是念珠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妇科手术后妇女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