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锥形束断层扫描技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评价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横向不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19例,平均(8.47±0.70)岁。分别于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前(T1)及扩弓结束3个月后(T2)拍摄CBCT,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上颌前磨牙段及第一磨牙牙冠宽度、牙槽突宽度、上颌基骨宽度、牙槽嵴高度、第二前磨牙牙胚在牙槽骨中的位置等,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的差异。结果 从T1到T2阶段,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宽度增加(2.37±3.47)mm (P=0.008),第二乳磨牙牙冠宽度增加量中位数为3.37 mm (P=0.009),第一磨牙牙冠宽度增加(2.60±2.53)mm (P<0.001),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二乳磨牙、第一磨牙对应牙槽突宽度分别增加(1.63±2.45)mm (P=0.010)、(2.12±2.59)mm (P=0.002)、(1.98±2.10)mm ...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 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P=0.004)和(0.3±1.6) mm (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即上颌窦底剩余牙槽嵴垂直骨高度(RBH)≥1 mm且≤3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 窦底二次提升术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12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上颌后牙缺失 拟行上颌窦提升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符合RBH≥1 mm且≤3 mm,牙槽嵴宽度≥5 mm,采用经嵴顶二次提升法,共植入种植体 148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5年,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患者满意度、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存留率、软组织 情况、窦底骨高度变化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术中发生3 例上颌窦底黏膜破裂,穿孔率为3.85%(3/78)。23 例 (30.67%)存在轻微疼痛,52例(69.33%)无头痛发热,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反应。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SQ值术后即刻和术后半年 分别为58.39±1.39,81.88±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无一种植体脱落,种植体 存留率为100%。比较随访时间1年和5年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上颌 窦底提升高度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相 比,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二次提升术植骨手术创伤小、患者不适感明显减轻,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并 取得良好的长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BCT)观察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后行牙槽嵴保存术(ARP)对缺牙区及邻牙邻面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46名患者的75颗患牙纳入研究,将患牙分为拔牙后同时行ARP的实验组和拔牙后自然愈合的对照组。另根据拔牙前的骨丧失量分为A组(丧失量5~7 mm)和B组(丧失量>7 mm)。观察拔牙前与拔牙6月后该牙位矢状面上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牙槽嵴顶下方1、4、7 mm处的宽度变化以及缺失牙邻牙邻面骨高度变化。结果:实验组颊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69±0.36)mm,对照组吸收量(1.77±0.95)mm(t=-3.977,P=0.004);实验组舌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71±1.51)mm,对照组吸收量(1.71±1.24)mm(t=-3.115,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牙槽嵴顶下方1 mm处牙槽骨宽度减少了(2.39±1.34)mm,对照组减少了(4.63±2.20)mm(t=5.331,P=0.000);实验组牙槽嵴顶下4 mm处减少了(1.28±1.18)mm,对照组减少了(2.15±1.91)mm(t=2.816,P=0.007);实验组牙槽嵴顶下7 mm处减少了(0.81±1.38)mm,对照组减少了(1.50±1.44)mm(t=2.12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邻牙邻面舌侧骨吸收量(-0.22±1.02)mm,对照组吸收量(0.37±0.82)mm(t=-2.766,P=0.007),实验组邻牙邻面中间骨吸收量(-0.48±1.51)mm,对照组中间骨吸收量(0.55±1.07)mm(t=-3.443,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邻牙邻面颊侧骨吸收量(-0.09±1.17)mm,对照组骨吸收量(0.34±0.8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0,P =0.070)。结论:ARP有助于减少拔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的降低,恢复邻牙邻面骨高度,利于后期缺失牙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 CGF)联合Bio-oss骨粉混合物在上颌磨牙区拔牙位点增量及种植义齿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北省邯郸市口腔医院与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上颌磨牙区拔牙后种植义齿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微创拔牙后联合Bio-oss骨粉混合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CGF干预。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及宽度,患者咀嚼、固定、舒适度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2~75岁,平均(49.3±8.3)岁。术后6个月,实验组的唇侧和腭侧骨板高度、牙槽嵴宽度高于对照组[(19.14±1.37)mm比(14.27±1.35)mm、(17.66±2.28)mm比(15.43±2.25)mm、(7.10±0.69)mm比(5.13±0.78)mm];唇侧和腭侧骨板高度及牙槽嵴的吸收量高于对照组[(-0.04±1.06)mm比(-4.33±0.57)mm、(0.21±0.85)mm比(-2.11±0.72)mm、(-...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BCT)检查分析高海拔地区汉、藏、回3 个民族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位 置关系,为拔牙、口腔外科手术、种植和植骨手术提供统计学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汉、藏、回3 个民族各 110 例(男女各55 例,左右共110 侧),共330 例上颌窦的CBCT 扫描数据,对其双侧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牙根 尖和牙槽嵴顶距离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前磨牙根尖的平 均距离为:汉族(5.52±1.47)和(4.46±1.82)mm,藏族(6.65±1.72)和(6.19±1.71)mm,回族(5.45±2.04) 和(4.07±1.74)mm ;上颌窦底至上颌第1 磨牙根尖的平均距离为:汉族(4.09±1.74)和(2.74±1.59)mm, 藏族(5.05±1.62)和(4.25±1.68)mm,回族(4.23±1.71)和(2.72±1.67)mm ;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磨牙根 尖的平均距离为:汉族(3.66±1.79)和(2.55±1.58)mm,藏族(5.29±1.67)和(4.14±1.71)mm,回族(3.49±1.76) 和(2.45±1.66)mm ;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磨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汉族(12.82±1.69)和(11.83±1.67)mm, 藏族(13.70±1.79)和(13.14±1.59)mm,回族(13.25±1.62)和(11.14±1.58)mm。结论 高海拔地区汉、藏、 回3 个民族的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存在差异;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前磨牙、第1 磨牙、第2 磨牙牙 根距离的平均值:汉族和回族均低于藏族;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牙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男性:藏族> 回族> 汉族,女性:藏族> 汉族> 回族。  相似文献   

7.
带窦黏膜蒂骨瓣在上颌窦底升高充填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目的 探讨带上颌窦黏膜蒂骨瓣在上颌窦底升高充填术中的应用价值。(2)方法 选择上颌后部牙列缺失伴牙槽嵴骨量不足的病人12例。行上颌窦侧壁开窗,形成带上颌窦黏膜蒂骨瓣的骨板,与窦黏膜一起内转上提,形成新上颌窦底,植入颗粒状骨质,抬高上颌窦底,加高牙槽嵴,(3)结果 12例病人均取得了满意效果。仅1例病人一侧剥离上颌窦黏膜时并发穿孔,经处理一期愈合,随访1年均骨化良好,种植体稳固,无明显骨吸收。(4)结论 带上颌窦黏膜蒂骨瓣的上颌窦底升高充填术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上颌第一磨牙种植相关数据,为临床牙种植术等口腔外科手术及口腔解剖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32例新鲜成人上颌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各根根尖到上颌窦底的距离,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根分叉到上颌窦底的距离,近中颊根颊面、远中颊根颊面、腭根腭面根颈、根中和根尖牙槽骨的厚度。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为(12.57±3.19)mm,根分叉到上颌窦底的距离为(9.18±0.79)mm;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根尖到上颌窦底的距离最远,为(3.11±0.71)mm,腭根次之,近中颊根最近,为(2.27±0.43)mm。各根牙槽骨的厚度从根颈到根中,再到根尖逐渐增厚,其中以腭根表面牙槽骨厚度最厚,近中颊根次之,远中颊根最薄。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后行即刻种植是可行的,种植钉可向腭侧牙槽骨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颌窦窦口直径、钩突角度、中鼻道宽度、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嵴高度、性别、年龄与上颌窦黏膜的关系。方法:收集有上颌后牙缺失的168例患者200侧上颌窦(男性82例,女性86例,年龄22~83岁)的CBCT影像资料。应用Invivo5 软件对上颌窦窦口直径、钩突角度、中鼻道宽度、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嵴高度、性别、年龄和上颌窦黏膜厚度进行观察、测量。用线性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窦口含气直径(r=-0.250,P=0.000)、性别(r=0.176,P= 0.013)、鼻中隔缺牙侧偏曲(r=-0.161,P= 0.023)、剩余牙槽嵴高度(r=-0.156,P= 0.028)与上颌窦黏膜厚度(MT)相关;钩突角度(r=0.039,P=0.585)、中鼻道宽度(r=-0.028,P=0.699)、年龄(r=-0.034,P=0.617)与上颌窦黏膜厚度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上颌窦窦口直径(t= -3.971,P=0.000)、剩余牙槽嵴高度(t=-2.544,P=0.019)、鼻中隔缺牙侧偏曲(t=-2.361,P=0.012)是影响上颌窦黏膜厚度的关键因素(均P<0.05),其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上颌窦窦口直径、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骨高度。结论:上颌窦窦口毗邻结构影响上颌窦黏膜厚度,术前对窦口毗邻结果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保证手术预后良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锥形束CT,研究上颌窦底黏膜增厚与缺牙区部分解剖结构的关系,为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患者的上颌窦提升术与缺失牙种植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2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拍摄锥形束CT的患者资料,筛选出上颌单侧单颗后牙缺失的患者103例,通过CBCT三维重建,并以上颌窦底黏膜是否增厚(>2 mm)作为分组标准,测量牙槽骨高度、宽度、上颌窦外侧壁血管至窦底距离、上颌窦外侧壁厚度,以同一患者自身两侧指标的差值为统计值,分析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是否对缺牙区部分解剖结构存在影响。结果 最终纳入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56例,非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47例。对其指标进行统计,其中两组患者的牙槽骨高度差值存在差异,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大于非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6)。两组间的牙槽骨宽度、上颌窦外侧壁厚度、上颌窦外侧壁血管至窦底距离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存在的上颌窦底黏膜增厚可能与缺牙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进行23例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以23例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为对照,术后1周及1、3、6个月检查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和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两组均未见种植体松动、脱落或上颌窦炎症发生,各时期X线片检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术后6个月均完成上部义齿修复.经不同时间随访,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同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一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扩大牙种植体植入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锥形束CT(CBCT)显像分析在测量支抗种植体患者颧牙槽嵴区软硬组织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口腔科就诊并接受颧牙槽嵴区支抗种植体植入治疗的52例正畸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CBCT影像学资料,患者颧牙槽嵴区支抗种植体植入角度、颊侧及腭侧骨厚度和骨皮质厚度,于不同冠状层面测量上颌窦底的角度。结果所有支抗种植体的平均植入角度为(28.41±8.67)°,不同性别、植入侧的支抗种植体植入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支抗种植体的颊侧骨厚度为(2.53±0.86)mm,骨皮质厚度为(2.33±0.71)mm;腭侧骨厚度为(5.41±1.48)mm,骨皮质厚度为(1.51±0.43)mm。颊侧与腭侧的骨厚度、骨皮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同性别、植入侧的支抗种植体颊侧及腭侧骨厚度、骨皮质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冠状层面上颌窦底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抗种植体周围的骨皮质量是保障术后初期稳定性的关键,不同层面上颌窦底的角度可反映上颌窦底形态,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上颌窦底形态差异决定支抗种植体的植入角度与深度,以降低上颌窦穿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BLB(北京莱顿生物材料公司)系统种植体行即刻种植,对种植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具有即刻种植适应证5例患者行6枚牙种植体植入,牙槽窝较宽者加用CERASORB人工骨植入或联合超薄生物膜覆盖,3个月~5个月后,行种植义齿修复。结果6个种植体植入后,伤口Ⅰ期愈合,义齿修复后行使咀嚼功能3个月~12个月,未发现种植失败。结论BLB即刻种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牙槽骨损伤,保证充分的骨组织与种植体结合,软组织要充分松弛,伤口无张力缝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应微创骨挤压技术经牙槽嵴顶抬高上颌窦底,同期种植修复上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不足病例42例,颌窦剩余牙槽骨高度为6.6 mm(4.8~7.6 mm),进行微创骨挤压术抬高上颌窦底同期植入59枚Replace和BLB种植体,平均抬高上颌窦底3.7 mm(2~5 mm)。手术后6~8月进行上部结构修复术,通过临床口腔检查和X射线检查观察牙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量改变及骨结合情况。随访期为12.5月(6.5~15.1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8.31%,58枚种植体成功负载,骨结合状况良好,种植体稳定,无小良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40 d脱落。术中2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9%术后当天与术后6月X射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平均增加2.3 mm(1.8~3.7 m),边缘骨丧失平均为1.2 mm(1.0~1.7 mm)。结论应用微创骨挤压技术同期进行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后牙缺牙区上颌窦底至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病例,手术操作步骤简单,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创伤要小,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大小的上颌窦外提升术入路窗口结合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2种不同尺寸窗口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对29例(共32颗)垂直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区种植病例行上颌窦底提升及种植体同期植入手术。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组(6 mm×6 mm,n=15)和常规骨窗组(15 mm×10 mm,n=14),两种窗口均同期植入人工骨粉和种植体。分别于术后10 d和30 d评价患者舒适感。在手术前、手术当天、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检查种植体周围上颌窦底部剩余牙槽骨和植入骨粉的总厚度和所植骨粉在窦底的宽度。结果: 全部32颗种植体CBCT检查骨结合良好,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量有明显增加。小骨窗组与常规骨窗组的植入骨粉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异。小骨窗组患者总手术时间与常规骨窗组无明显差异,术后10 d和30 d随访中患者对手术不适反应明显减轻。结论: 微创小窗口上颌窦底外提升术较常规窗口损伤更小,技术适应证更广泛,可减少患者手术痛苦,提升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李正全 《中外医疗》2016,(35):82-84
目的:探讨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同期上颌前牙区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96例上前牙种植区剩余骨量不足的患者采用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治疗,1年随访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初期、术后3个月、术后1年牙槽骨高度分别为(10.25±1.19)、(9.35±1.24)、(9.15±1.19)mm,ISQ分别为(76.88±4.51)、(91.88±4.91)、(92.98±2.19)。种植前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为(3.2±0.3)mm,、治疗后平均增加骨量、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分别为(4.4±0.1)、(7.5±0.2)mm。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1年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2.2±5.1)分、(90.4±5.3)分、(92.4±7.3)分。术后3个月和术后初期的牙槽骨宽度、牙槽骨高度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与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牙槽骨唇腭向平均宽度和平均增加骨量与种植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满意度评分、种植体稳定性评分与术后初期进行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劈开、牙槽嵴扩张结合GBR技术同期上颌前牙区种植可取的理想的短期治疗效果,但需进一步观察和评定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锥体束CT( CBCT)评估上牙槽后动脉( PSAA)与牙槽嵴和上颌窦的位置关系。方法129例CBCT影像资料,使用自带分析软件观测。在冠状面扫描图像上,观察上颌窦外侧壁骨孔的位置和形态,测量其直径。根据首次出现和最终观察到的骨孔对动脉进行定位。分别测量动脉的下边界和牙槽嵴之间的距离,上颌窦窦底到牙槽嵴顶距离,动脉到窦内侧壁的距离。结果 PSAA的检出率为79.07%,直径2.09~0.49 mm,平均(1.06±0.37)mm。最先发现动脉处动脉下边界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15.51±2.46)mm,窦底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6.56±2.91)mm,动脉至上颌窦内侧壁的平均距离(14.76±2.74)mm。末次观测到动脉处动脉下边界与牙槽嵴顶的距离平均(17.39±2.81) mm,窦底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7.76±3.18) mm,动脉至上颌窦内侧壁的平均距离(15.37±2.85)mm。结论上颌窦手术前使用CBCT观察可以获得关于PSAA和上颌窦解剖结构的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1种使用微型钛支架、不需要植骨材料、进行上前牙美学区域牙槽嵴保存的临床新技术,并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以及保存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全身情况良好、无牙周病或者牙周病史、单颗上颌中切牙不能保留、无急性炎症、需要拔除后延期种植修复、拔牙窝骨壁完整、邻牙健康的患者9例(女性6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26.0±5.7)岁(18 ~34岁),施行局部麻醉后微创拔除患牙,翻开唇侧软组织瓣,在唇侧骨板外使用微型钛支架支撑软组织,不使用任何植骨材料,复位并缝合软组织瓣,拔牙窝自然二期愈合。术后随访观察拔牙窝的愈合情况,并在拔牙术前和牙槽嵴愈合4个月后种植术前,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BCT)检查,通过专用软件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估该方法保存上颌中切牙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结果: 9例拔牙窝在随访期内均正常愈合,拔牙前测量牙槽嵴顶牙槽骨水平向宽度为(7.51±0.48)mm (6.92~7.82 mm),术后4个月测量缺牙区牙槽嵴顶中点处水平向骨宽度为(6.81±0.44)mm (6.04~7.38 mm),保存的水平骨量为拔牙前的90.87%±2.91% (87.28%~95.60%)。结论: 在拔牙窝唇侧使用微型钛支架来支撑软组织不影响拔牙窝的正常愈合,且在不使用任何植骨材料的情况下能较为有效地保存拔牙位点的水平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