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验证水痘减毒活疫苗(水痘疫苗)无菌生产工艺的有效性。方法  模拟水痘疫苗的无菌灌装工艺,对胰酪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按0.6 ml/瓶进行模拟灌装,对灌装后小瓶进行培养,根据小瓶内培养基的污染情况,评估现行水痘疫苗无菌生产工艺的有效性。结果  3次TSB模拟灌装试验的灌装批量分别为10 160、10 181和10 175瓶,经20~25 ℃和30~35 ℃先后培养后,均未出现TSB污染。在水痘疫苗生产区域的各监测点,≥0.5 μm悬浮粒子均≤70粒/m3,≥5.0 μm悬浮粒子均为0;沉降菌和表面微生物的菌落计数均为0;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和微生物挑战试验均合格。结论  水痘疫苗的无菌生产工艺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可确保产品的无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洁净区环境监测微生物数据库,统计分析悬浮粒子动态监测变化情况,确认疫苗分装区的洁净度符合疫苗生产要求。方法  对疫苗分装区进行空气调节系统性能再验证环境监测,对该区域的培养基灌装试验进行在线环境监测,对以上所有环境监测获得菌进行菌型分析,建立环境监测微生物数据库。结果  在分装前准备、分装中产品入柜和排除故障、分装后清场期间,悬浮粒子浓度变化明显,出现峰值(≥0.5 μm悬浮粒子浓度最大值1 624 粒/m3),但整体水平仍较低。监测到的微生物主要菌型包括里拉/藤黄微球菌、蜡样芽孢杆菌、人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科氏亚种、沃氏葡萄球菌等。结论  疫苗分装区洁净度符合无菌药品生产要求,环境监测微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和悬浮粒子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为制定有效的无菌药品生产质量控制措施提供了必要且针对性较强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34):4887-4889
目的:完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净化空调系统的维护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洁净环境的管理。方法:从温湿度及压差值记录、空气悬浮粒子检测、沉降菌检测3个方面介绍我院PIVAS净化空调系统开展的洁净度监测项目,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我院PIVAS洁净区的温湿度及压差值基本符合2010年版《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即温度在18~26℃、相对湿度在40%~65%;抗生素类、危害药品调配区和二次更衣室之间应当呈5~10 Pa负压差。洁净区各洁净度级别的空气悬浮粒子数(静态平均数/m3)均达到了2010年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即洁净区空气悬浮粒子(≥0.5μm)最大允许数为3 520个/m3(100级)、352 000个/m3(10 000级)、3 520 000个/m3(100 000级)。洁净区静态沉降菌检测合格率达到100%,符合《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规定,即沉降菌(90 mm)CFU/0.5 h≤1(100级)、≤3(10 000级)、≤10(100 000级);但动态条件下的沉降菌检测合格率不高,尤其是配置间和二次更衣间检查合格率仅为80%。结论:应进一步完善净化空调系统管理和维护的标准操作规程,科学、全面地管理和维护净化系统,对有效控制PIVAS所配制输液造成的医院感染率、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湿度对制剂室洁净度的影响,提高洁净室(区)的空气洁净度,确保所生产药物的质量.方法 洁净区其它各参数都在规定范围的条件下,在45%-65%不同的湿度条件,对洁净室洁净度进行检测.结果 各湿度条件下≥0.5μm的悬浮粒子数、浮游菌及沉降菌均符合要求;在湿度条件较少(接近45%)时,≥5 μm的悬浮粒子数不达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药品生产企业洁净环境管理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筛选2020、2021两年我院接受委托的101家生产企业洁净检测数据,并参照相关标准,收集洁净室数量及面积、温度、相对湿度、换气次数、静压差、沉降菌、悬浮粒子,并分析现场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果:共检测洁净区202个,洁净室2 874间,其中D级洁净室1 723间,C级洁净室862间,A级洁净室289间。各D级和C级洁净室的温度、相对湿度、换气次数、尘埃粒子数均符合要求;有静压差要求的房间分别有202间和279间,静压差在11~20 Pa范围内,均符合要求;分别有323间和92间洁净室检出沉降菌,检出菌数分别以1~2个/皿(325间)及1个/皿(13间)为主,主要为一更间或缓冲间为主。结论:生产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应注重洁净室(区)的设计和施工,加强洁净环境技术参数的监测和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以促进生产的高效运行,保障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技术(imaged 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iCIEF)建立分析单克隆抗体(单抗)电荷异质性的平台方法,并用不同亚型单抗(IgG1、IgG2、IgG4)确认该平台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优化该平台方法的部分参数,包括两性电解质和阴极稳定剂体积、聚焦时间和尿素浓度。采用3种亚型单抗(IgG1、IgG2、IgG4)对该平台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线性、准确度和耐用性进行验证。结果   对样品(单抗)的处理条件为:3 mol/L尿素-0.5%甲基纤维素溶液70 μl、两性电解质(pH3~10)4 μl、阴极稳定剂(500 mmol/L 精氨酸)2 μl、等电点 6.14和9.99 Marker 各2 μl,最终完成0.2 mg/ml单抗(样品)的制备。检测参数:预聚焦1 500 V、1 min,聚焦3 000 V、8 min。该平台方法的专属性良好,制剂缓冲液对检测无干扰。重复检测6份平行样品以及不同分析员于不同时间检测12份样品各成分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符合规定的要求。单抗(样品)终浓度为0.1~0.3 mg/ml时,主要和酸性成分的线性决定系数(R2)≥0.99,碱性成分的线性R2≥0.98。该平台方法检测样品各成分的准确度为92~105%。耐用性实验设计结果表明,两性电解质(pH3~10)体积和毛细管批次对该平台方法有显著影响。结论  建立的iCIEF平台方法分离度较高,精密度、准确度和耐用性良好,为单抗制品的电荷异质性表征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定洁净室悬浮粒子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对悬浮粒子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逐项评定悬浮粒子的不确定度的分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最后得出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结果粒径≥0.5μm的悬浮粒子数为(10490±2472)粒/m3,k=2;粒径≥5μm的悬浮粒子数为(923±296)粒/m3,k=2。结论悬浮粒子的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是仪器的计量性能及试验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测量时应注意采样点的均匀性及代表性,多点采样,以减少不确定度,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封国峥  董宇  高广慧  王春华 《中国药事》2009,23(12):1228-1229,1246
目的通过探讨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测试方法,提出用移动巡检的方法来解决工作实践中测试结果出现假阴性判断的情况,为有关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按GB/T16292-1996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测试方法进行检测,有测试结果出现假阴性判断的情况,结合国内外悬浮粒子测试经验,探讨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测试的方法。结果与结论在面积较大、狭长的乱流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测试用移动巡检的方法,结果更有代表性,较能真实反映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检测方法异同及其合理性有效性。方法:采用现行GB/T 16292-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 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和ISO 14644-1:2015洁净室和相关受控环境分别对同一洁净区进行悬浮粒子监测,针对得到的检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洁净实验室采样点数目不超过9个点的时候,使用ISO14644-1:2015对洁净实验区域监测操作性更强,采样数据处理简单方便,结果判断简便,异常情况处理程序明显减少。结论:ISO 14644-1:2015与GB/T 16292-2010相比更为科学,采样点数量的确定方法更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训瑞  林徽 《中国药师》2003,6(2):118-119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GMP制度的逐步实施 ,空气洁净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制药企业、医院制剂室、手术室等医药卫生领域。因此 ,普及洁净度的知识 ,加强洁净度的检测工作 ,提高洁净室维护管理的认识 ,在当前实际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在检测工作中的心得 ,谈谈有关空气洁净度检测问题的一些看法。1 检测仪器的选择和使用1 1 悬浮粒子检测的有关仪器目前 ,检测悬浮粒子所用的检测仪器基本上使用各种型号的尘埃粒子计数器 ,其性能指标均大同小异 ,基本上能符合检测要求 ,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现以苏净Y0 9- 9型为例。①被测粒子数在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疫苗生产车间环境监测微生物数据库,分析生产车间微生物的分布情况.方法 从2012至2016年,每年按一定频次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生产洁净车间进行动态环境监测.对收集的微生物进行鉴别和分类,建立微生物数据库.对5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2-2016年,A级洁净区微生物阳性率均为0.00%;B级洁净区微生物阳性率分别为2.89%、1.32%、1.27%、1.03%和1.04%;C级洁净区微生物阳性率分别为12.96%、10.14%、7.63%、4.43%和4.56%;D级洁净区微生物阳性率分别为31.20%、33.41%、28.04%、19.58%、22.02%.洁净区表面菌阳性率(1.21%~2.62%)低于沉降菌阳性率(2.29%~4.02%)和浮游菌阳性率(2.09%~3.67%);沉降菌阳性率和浮游菌阳性率相似.里拉/藤黄微球菌、葡萄球菌属、蜡样芽胞杆菌容易出现在洁净车间环境中.结论 建立的环境监测微生物数据库和对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分析,对于疫苗生产过程的无菌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考察“即配即用”药物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不同溶媒在不同条件下的配伍稳定性。 方法 注射 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将配置好的溶液放置于40℃恒温、光照(4500Lx)、遮光 和室温环境下,比较两种规格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和哌拉西林钠以及他唑巴坦钠的含量随 时间变化情况。结果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成品液在放置24h内,颜色未见明显变化。pH值在室温和遮光条件放置24h 后略有下降;高温和光照条件下12h后pH值下降。配置后12h,各配伍液中≥10μm的微粒数目符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的规定;在40℃恒温条件下,配置后8h配伍液中≥25μm不溶性微粒数目超出药典规定,与2.25g规格注射用哌拉西林钠 他唑巴坦钠配伍液相比,1.25g规格配伍液中≥25μm不溶性微粒数目超出药典规定更多。在室温和遮光条件下两种主要有效成 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变化不大;在光照(4500 Lx)和40℃恒温条件下放置24h后,两种主要有效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均有下降。结 论 配置后8h内,不同规格(2.25g和1.25g)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成品输液稳定性无明显差异;配制8h后,2.25g规格配 伍液稳定性优于1.25g规格配伍液;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0.9%氯化钠配伍,稳定性更好;高温和光照条件影响其成品 液稳定性,建议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配置后室温保存,并在8h内输注完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放置时间对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简称PIVAS)配制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和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稳定性及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方法 跟踪并记录我院PIVAS 2018年6月18日-24日上午长期医嘱抗菌药物放置时间,通过整理和计算得到相关数据。取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和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按一定浓度配制后,分别检测于室温下放置0、1、2、3和4h的不溶性微粒数,探讨放置时间对我院PIVAS配制的两种抗菌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结果 收集抗菌药物医嘱1917例,其中放置时间≤1h的医嘱占2.8%,放置时间1~2h的医嘱占71.1%,放置时间2~3h的医嘱占20.8%,放置时间3~4h的医嘱占3.7%,放置时间>4h的占1.5%,最大放置时间5.3h。不溶性微粒数检测显示,两种复配后的抗菌药物配伍液中,粒径≥10μm的微粒数在放置时间达到1h时均有所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放置时间增加,两种配伍液中粒径≥25μm和≥10μm微粒数仍呈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5μm的微粒数在4h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和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放置时间在4h内不会造成微粒数增加,反而放置1h后微粒数减少,该现象有利于降低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生产场地变更前后生产的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的关键质量指标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新老车间同步各生产3批麻腮风疫苗,比较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的关键指标及其变化趋势,同时对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进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比较研究。 结果   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成品的关键质量指标均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其中新车间生产的疫苗的水分为1.6%~1.8%,其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滴度分别为4.1~4.3、4.8~5.0 和3.9~4.1 lgCCID50/ml,与老车间生产的疫苗(水分为1.6%~2.1%,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滴度分别4.0~4.3、4.8~5.0和4.1~4.2 lgCCID50/ml)相似。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成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实验结果均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且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的稳定性实验结果相似,新老车间生产的疫苗的抗生素残留量(t=3.46,P>0.05)和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t=2.00,P>0.0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麻腮风疫苗生产场地变更未对其制品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We quantitatively studi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nvironment cleanliness for intravenous hyperalimentation (IVH) admixing. The environment cleanliness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the counts of particles (> 0.5 micron) and bacteria floating in 1 ft3 of the air inside the clean room (23.6 m3) and in the clean bench built in the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Hospital in 1998. The number of particles at the center of the clean room during IVH admixing by 4 pharmacists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medicine passing area (150 +/- 50/ft3 vs. 260 +/- 60/ft3; mean +/- S.D., n = 12). The cleanliness inside the clean room was improved as the measurement point became higher from the floor (600 +/- 180/ft3, 150 +/- 50/ft3, and 35 +/- 15/ft3 at 50, 100, and 150 cm height, respectively) and the number of persons working inside the room decreased. The changes in the counts of floating bacteria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floating particle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disinfection on the counts of bacteria was clearly observed. When the cleanliness of the room became lower by turning off the air conditioning, the particle counts inside the clean bench became lower along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glass becoming deeper (i.e., 1400 +/- 550/ft3, 140 +/- 70/ft3, and 40 +/- 30/ft3 at 0, 5, and 15 cm, respectively). From these lines of evidence, the following items were suggeste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environment cleanliness for IVH admixing. First, the number of persons residing in the clean room should be kept to be minimum. Second, the clean bench should be set up in the center of the clean room. Finally IVH admixing oper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at more than 15 cm depth inside the front glass surface of the clean bench. Moreover, the effect of mopping-up of the clean room with 0.1% benzethonium chloride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disinfection on a routine basis.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摄食抑制因子-1(Nesfatin-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6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90 d死亡情况分 为生存组(129例)和死亡组(36例)。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Nesfatin-1和MMP-9水平,并 收集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Nesfatin-1和MMP-9在aSAH患者预后 中的临床价值,应用Kaplan-Merier法绘制患者aSAH患者90 d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死 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血清Nesfatin-1和MMP-9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血清Nesfatin-1和MMP-9预测 aSAH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95%CI:0.796~0.908)、0.801(95%CI:0.731~0.859),临界值为9.98 μg/L和 402.21 μg/L时,敏感度分别为0.889、0.833;特异度分别为0.651、0.75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Nesfatin-1≥9.98 μg/L和MMP-9≥402.21 μg/L时,aSAH患者90 d累积生存率较Nesfatin-1<9.98 μg/L和MMP-9<402.21 μg/L者显著 降低(P<0.00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Nesfatin-1≥9.98 μg/L(OR=2.167,95%CI:1.776~2.642)、MMP-9≥402.21 μg/ L(OR=1.124,95%CI:1.029~1.227)、Hunt-Hess 分级Ⅳ~Ⅴ级(OR=2.246,95%CI:1.676~3.010)和 Fisher 分级 3~4 级 (OR=2.760,95%CI:1.369~5.565)是aSAH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Nesfatin-1和MMP-9水平与aSAH患者 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aSAH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