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究高糖饮食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无眼疾的雄性C57BL/6J小鼠78只,随机分为高糖饮食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36只,模型对照组给予正常饮用水,高糖饮食组给予含体积分数10%果糖溶液,每2 d测量两组小鼠体质量及血糖,10 d后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造模后24 h、36 h、48 h、72 h、96 h、120 h、168 h裂隙灯显微镜下对角膜进行临床评分并拍照。处死小鼠后,取角膜组织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测定角膜内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体积。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小鼠角膜内的白细胞介素-1β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造模后 0~14 d,两组小鼠体质量与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24 h、36 h、48 h、120 h、168 h,高糖饮食组小鼠角膜临床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糖饮食组小鼠角膜穿孔率79.5%,高于模型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造模后各时间点,高糖饮食组中性粒细胞浸润体积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造模后72 h、96 h、120 h、168 h,高糖饮食组巨噬细胞浸润体积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均为P=0.000)。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高糖饮食组炎症反应更重,角膜组织破坏更早且更为严重。造模后24 h、48 h高糖饮食组白细胞介素-1β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高糖饮食加重了真菌性角膜炎感染的严重程度,增强了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趋化,促进了IL-1β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g·L-1地塞米松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右眼角膜碱烧伤后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造模后1g·L-1地塞米松滴眼)和生理盐水组(造模后生理盐水滴眼),每日滴眼4次,连续7d.碱烧伤后7d,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炎症和角膜上皮缺损情况;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角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角膜组织中NF-κB活化率,ELISA法测定IL-1β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碱烧伤后7d,NF-κB活化率比较,角膜基质层地塞米松组为3.81%,生理盐水组为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上皮层地塞米松组为14.91%,生理盐水组为1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炎症指数、IL-1β和VEGF表达水平,地塞米松组分别为(13.15±0.93) mm2、0.27±0.08、(105.71±14.77) ng·L-1和(532.86±74.79)ng·L-1,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30.07±4.32) mm2、0.65±0.21、(178.17±10.96) ng·L-和(795.01±124.14) n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碱烧伤后7d,两组角膜上皮细胞均完整覆盖伤区.结论 地塞米松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炎症和新生血管的作用与抑制角膜基质细胞内NF-κB的活化有关,地塞米松不影响角膜上皮的修复.碱烧伤后1周内,1g·L-1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羊膜提取液(AE)抑制兔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36只72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E组、激素组和溶媒对照组.构建Epi-LASIK动物模型,术后AE组滴用AE眼液,激素组滴用1g/L磷酸地塞米松眼液,溶媒对照组滴用不含AE的溶媒眼液.术后1、4、8wk在裂隙灯下进行haze分级评估.HE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的修复,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角膜上皮细胞NF-kB P65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炎症细胞因子(TNF-α、TGF-β1和IL-1β)和抗炎症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激素组和溶媒对照组比较,Epi-LASIK术后1wk,AE组兔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形态较均匀,排列较规则;术后4wk时,AE组浅基质层内出现少量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形成少量瘢痕;术后8wk,AE组角膜浅基质层见少量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极少形成瘢痕.在术后早期(1wk和4wk),AE组与激素组、溶媒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抑制炎症因子(TNF-α、TGF-β1和IL-1β)和促进抗炎症因子(IL-4、IL-10和IL-13)分泌的作用,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在术后早期(1wk和4wk),AE组与激素组、溶媒对照组相比,角膜上皮细胞NF-kB通路关键组份P65蛋白浅染,细胞核淡染,明显抑制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羊膜提取液可能通过抑制角膜上皮细胞的NF-k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胶原与瘢痕形成和haze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兔角膜上皮损伤早期的修复作用。

方法:选取3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制作双眼角膜上皮损伤模型,随机选取1眼滴无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另1眼滴20nmol/L重组人生长激素作为rHGH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24、48、72h采用荧光素钠染色法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采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测量仪测量检查中央角膜敏感度,同时收集各时间点泪液检测炎症因子的表达。

结果:造模后48h对照组和rHGH组角膜上皮愈合率分别为62.52%±6.73%和79.62%±10.62%(P<0.05),造模后72h分别为90.56%±9.57%和98.43%±3.65%(P<0.05)。造模后48h,对照组和rHGH组中央角膜敏感度分别为3.22±0.42、4.22±0.26cm(P<0.05)。造模后各时间点两组泪液TNF-α和IL-1α表达均较造模前增加,且对照组均高于rHGH组。造模后24、48h,两组泪液MMP-9表达均较造模前增加,且造模后48h对照组高于rHGH组(均P<0.05)。造模后24、48h两组泪液IL-21表达均较造模前增加(P<0.05)。造模后各时间点两组泪液IL-17α、Leptin表达与造模前相比及两组之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有利于兔角膜上皮损伤早期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角膜浅基质层异物剔除术后滴用贝复舒(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角膜上皮愈合的作用。方法 将i16例(i16只眼)角膜浅基质层异物剔除术后有创面损伤者随机分为2组,61只眼应用贝复舒加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作为治疗组,另55只眼只滴用氧氟沙星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在角膜创面愈合时间上,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为主要成份的贝复舒滴眼液,对角膜浅基质层异物剔除术后的角膜创面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兔干眼的疗效。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4只(48眼),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8只(16眼)。除C组正常对照的8只不予处理外,其余16只均用1 g·L-1苯扎氯铵滴双眼,连续2周,建立中重度兔干眼模型。A组为实验组,于造模结束后予以置入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B组为模型组,造模后不予治疗。分别在干预后0周、2周、4周、6周观察实验兔泪膜功能相关检查,包括Schirmer泪液分泌试验(S Ⅰ 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评分。根据分组于相应时间点收集其角膜及泪道组织,行HE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情况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A、B两组造模结束后泪液分泌量分别为(9.88±1.54)mm、(9.66±1.64)mm,BUT分别为(3.25±0.50)s、(3.50±0.58)s,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植入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后2周,其泪液分泌量增加为(13.75±1.61)mm,BUT增加为(6.50±1.29)s,角膜FL评分由(4.424±1.178)分减少为(2.132±1.175)分,3种干眼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植入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后4周,A组和C组泪液分泌量、BUT、角膜F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电镜观察可见A组、C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呈指状突起,微绒毛数量多,排列整齐,细胞连接排列规则;而B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紊乱,可见微绒毛脱落,细胞连接破坏。结论 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对兔干眼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望为临床干眼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角膜碱烧伤白细胞介素-1ra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周世有  王铮  顾建军  邵应峰  黄挺  陈家祺 《眼科》2007,16(3):165-168
目的探讨阳离子聚合物包装IL-1ra重组质粒、角膜原位转染治疗角膜碱烧伤的疗效。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角膜碱烧伤大鼠动物模型。方法制作Wistar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阴性对照(12只),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Ⅱ组为IL-1ra基因治疗组(18只),以PeDNA3.1质粒作为IL-1ra基因表达载体,阳离子聚合物为转染介质,角膜基质显微注射20μg IL-1ra质粒。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3、7、21天)处死实验动物取下角膜,HE染色分析角膜组织病理变化,比较两组角膜透明性和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对角膜内浸润的炎性细胞进行计数。主要指标角膜透明性和新生血管情况,角膜组织病理变化及炎性细胞计数。结果碱烧伤造模后,对照组角膜浸润水肿明显,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角膜基质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粗大新生血管形成。IL-1ra基因治疗组的角膜基质轻、中度水肿,角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计数在不同时间点均少于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管径均较细。结论角膜基因原位转染可使IL-1ra在局部有效表达,抑制碱烧伤引起的角膜免疫炎症反应,为眼碱烧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的应用,探究苯扎溴铵和西酞普兰对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其中A组为阴性对照组,B组用PBS眼液滴眼;C组用苯扎溴铵眼液滴眼;D组腹腔注射西酞普兰混悬液;E组苯扎溴铵眼液滴眼联合腹腔注射西酞普兰混悬液。在注射(滴眼)后2周,利用OCTA进行角膜分区,分别测量5组小鼠角膜各区域的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并计算平均值。结果 A组角膜上皮及角膜全层厚度分别为(66±7)μm、(141±11)μm,B、D两组角膜上皮均为(66±8)μm,角膜全层厚度均为(140±12)μm,C组分别为(73±10)μm、(141±14)μm,E组分别为(76±12)μm、(141±15)μm。注射(滴眼)后2周,与注射(滴眼)前相比,A组、B组及D组角膜上皮厚度及角膜全层厚度略有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C组和E组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及角膜全层厚度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滴眼)后2周,E组较C组相比,角膜上皮厚度及角膜全层厚度增厚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注射后与注射前相比,C组和E组角膜上皮厚度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A组相比,C组和E组角膜上皮厚度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应用OCTA测量发现,单独使用西酞普兰对角膜厚度无明显影响,苯扎溴铵可使角膜上皮及角膜全层厚度增厚,且西酞普兰对其增厚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核苷酸结合寡聚域(NOD)样受体(NLRs)在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少见。目的研究NOD,在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AFK)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72只成年清洁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和AFK模型组,均以右眼作为实验眼。正常对照组12只大鼠中选取6只仅刮取角膜上皮用于逆转录PCR(RT—PCR)实验,另6只大鼠制备角膜标本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共30只大鼠,仅刮除中央角膜上皮,AFK模型组大鼠共30只,刮除角膜上皮后接种烟曲霉菌标准株。分别于实验后4、8、16、24h选取各组6只大鼠刮取角膜上皮,采用RT—PCR法检测角膜中NOD2mRNA的表达,其他6只于实验后24h制备角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角膜中NOD2蛋白的表达,并将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实验后4、8、16、24h分别摘除各组大鼠右眼眼球,制作角膜标本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的角膜情况,均造模成功。RT—PCR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角膜仅有微量NOD2mRNA的表达,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和AFK模型组大鼠角膜中NOD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且在实验4、8、16、24h,AFK模型组大鼠角膜中NOD2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409、-0.439、-0.534、-0.618,均P=0.000)。大鼠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角膜结构完整;单纯角膜上皮损伤组可见到少部分角膜上皮缺损、前弹力层皱褶及角膜轻度水肿,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AFK模型组大鼠可见角膜溃疡,角膜水肿增厚,浅基质层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白藜芦醇(RSV)对碱烧伤小鼠角膜纤维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健康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RSV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RSV组小鼠右眼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不做任何处理。RSV组小鼠用2 g·L-1RSV溶液滴眼,模型组小鼠用相同剂量的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滴眼,连续滴眼 21 d。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做碱烧伤和滴眼干预。碱烧伤后21 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角膜混浊情况,对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组织结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纤维蛋白α1链(COL3A1)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SMA、COL3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碱烧伤后21 d,RSV组小鼠角膜混浊评分为(2.25±0.89)分,明显低于模型组[(3.25±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角膜基质中细胞增多,给予RSV干预后细胞相对减少。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SV组小鼠角膜组织中α-SMA和COL3A1的表达均弱于模型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RSV组小鼠角膜组织中TGF-β1(0.60±0.17)、α-SMA(0.27±0.05)、COL3A1(0.49±0.2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TGF-β1(1.48±0.50)、α-SMA(0.55±0.18)、COL3A1(1.32±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在小鼠角膜碱烧伤中,RSV可以有效抑制角膜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及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减少COL3A1沉积,从而抑制角膜的纤维化反应,进而减轻角膜混浊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组织NOD1、NF-κBp65的表达变化以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方法 取清洁级树鼩25只分成3组,实验组1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正常对照组5只,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将茄病镰刀菌接种到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培养,收集真菌孢子混悬液。实验组用胰岛素针头(29G)在实验眼角膜上皮细胞层做“#”形划痕,结膜囊滴真菌孢子混悬液5μL;空白对照组实验眼结膜囊滴生理盐水5μL,其余步骤同实验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角膜组织中NOD1及NF-κBp65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角膜组织中NOD1及NF-κBp65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胞浆均未见NOD1蛋白表达,实验组NOD1蛋白表达于角膜上皮细胞胞浆,表达强度与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环境烟草烟雾(enviromental tobacco smoke,ETS)对小鼠泪膜功能和角膜上皮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c57BL雄性小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TS干预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进行ETS干预,ETS干预组进行ETS干预,每天2次,一次30 min,干预12周。在干预前及干预后对各组小鼠进行泪膜功能检测,包括泪膜破裂时间、荧光素染色(FL)评分;干预后摘取小鼠角膜组织,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上皮结构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12周后,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和FL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ETS干预组泪膜破裂时间较干预前明显缩短,FL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TS干预组干预12周后泪膜破裂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干预前泪膜破裂时间和FL评分差异均不明显(均为P>0.05)。FL染色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完整,角膜染色呈阴性;ETS干预组整个角膜上皮荧光素着染区域明显增加,呈点片状。HE染色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对照组未见角膜上皮层数的改变,厚度也基本未变,基底细胞仍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表层上皮较完整;ETS干预组可见角膜上皮细胞层数增多,厚度增加,细胞排列紊乱,表层上皮细胞有损失及脱落,角膜表面不光滑。干预前对照组小鼠上皮细胞为(5±1)层,干预后基本不变;ETS干预组干预后为(7±1)层;干预后两组上皮细胞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S会影响小鼠泪膜功能,损伤小鼠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34,IL-34)在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Wistar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B组为自体角膜移植组,C、D组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另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术后B、C组术眼滴泰利必妥眼液,D组术眼滴典必殊眼液。术后各组分别取10只大鼠判断四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并作生存分析。其余大鼠于术后14 d取术眼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结果 生存分析结果提示,A组和B组角膜不发生排斥反应,D组角膜存活时间为(26.00±0.97)d,远高于C组(10.00±1.55)d(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C组角膜组织各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D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IL-34蛋白在C组的表达量(0.089 4±0.005 6)明显高于A组(0.037 7±0.002 3)、B组(0.068 4±0.004 4)和D组(0.044 5±0.004 5)的表达量(F=145.21,P<0.01),且主要集中在上皮层和基质层。RT-PCR结果提示,IL-34、IL-1β、TNF-α、IL-17A的mRNA 在C组角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和D组(均为P<0.05)。结论 IL-34参与了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典必殊可能通过抑制IL-34的表达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延缓排斥反应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白细胞介素(IL)-6既介导炎症反应过程又在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及其在糖尿病角膜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值得探讨. 目的 探讨IL-6在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活化和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正常6~8周龄C57B L/6小鼠5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鼠32只和糖尿病模型鼠20只,采用50 mg/kg链脲佐菌素连续腹腔内注射5d的方法诱导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均行角膜上皮刮除术,然后分别于刮除后即刻和48 h结膜下注射IL-6或等容量PBS,采用荧光素染色法评价随时间延长的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体外培养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TKE2细胞系),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不同质量浓度IL-6处理后细胞克隆率(CFE),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和小鼠再生上皮中干细胞标志物△NP63、Ki67的表达以及关键转录因子STAT3磷酸化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小鼠角膜再生上皮中IL-6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显示,正常对照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PBS注射组与IL-6注射组注射后24、48和72 h残留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占原始缺损面积的百分比随角膜上皮损伤后时间延长均明显缩小,同时间点IL-6注射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均明显小于PBS注射组,组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F分组=19.982,P<0.01;F时间=589.350,P<0.01;糖尿病组:F分组=25.411,P<0.01;F时间=334.807,P<0.01).空白对照组及10、20、50、100 ng/ml IL-6处理组CFE分别为(13.23±1.12)%、(15.87±1.30)%、(21.69±1.62)%、(25.33±1.28)%和(18.67±1.54)%,随着IL-6质量浓度的增加CFE逐渐增加,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47,P<0.01).50 ng/ml IL-6处理5、10、15、30和60 min细胞中△NP63、Ki67和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细胞中△NP63、Ki67和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24 h的再生上皮中IL-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5±0.21和1.00±0.16,糖尿病组小鼠角膜再生上皮中IL-6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小鼠下降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3),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48 h的再生上皮中IL-6蛋白质量浓度为(257±12)ng/μ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的(323±17) ng/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P<0.01). 结论 IL-6能够通过激活STAT3信号通路促进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的活化和增生,进而促进角膜上皮修复,而封闭内源性IL-6则会延迟小鼠角膜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是炎症性角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和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和治疗一直是国内外角膜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PA)对碱烧伤大鼠CNV核转录因子KB(NF—KB)、白细胞介素1α(IL一1αt)、IL一6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浸有1mol/LNaOH的3mm圆形滤纸贴附于72只SD大鼠的右眼角膜中央30s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个组,另6只匹配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和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大鼠分别于碱烧伤后即刻结膜下注射0.04ml剂量为0.02mg或0.03mgEPA,碱烧伤模型组结膜下注射0.04m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行结膜下注射。大鼠干预后每天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面积和角膜水肿。分别于造模后24h,4、7、14d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后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CD34的表达以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IL-1α-mRNA和IL.6mRNA的表达及NF—KBp65的蛋白表达。结果裂隙灯下见造模后2~4d,CNV缓慢生长,角膜水肿,上皮缺损;造模后7~10d,CNV面积增加,角膜水肿减轻;造模后14d,CNV面积最大,血管变细。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角膜上皮部分缺损,基质层水肿明显,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及大量CNV;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与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均可见角膜上皮修复,基质层水肿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未见CNV。碱烧伤后7d和1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CNV相对面积分别为(15.80±6.43)%、(11.06±2.14)%,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为(16.10±7.41)%、(11.06±2.51)%,均明显小于碱烧伤组的(84.74±7.77)%、(89.6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CD34在CNV的内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角膜中未见表达。RT—PCR检测结果表明,碱烧伤后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IL一1α、IL一6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碱烧伤组,蛋白印迹检测证实NF—KBp65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A能够抑制NF—KB、IL一1α、IL一6的表达,从而抑制碱烧伤后CNV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糖环境对角膜缘干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表面分子标志的影响。方法 通过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增殖检测(CCK-8)、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观察角膜缘干细胞在高糖环境下的迁移及增殖能力的改变。选取16只SPF级大鼠用链脲霉素进行糖尿病造模,14只正常SPF级大鼠作为对照组,刮除两组大鼠角膜上皮观察上皮创伤愈合情况,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糖尿病对角膜缘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及细胞状态的影响。结果 高糖可导致体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增殖减慢,24 h、48 h及72 h增殖率为0.728、0.345及0.395,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迁移功能障碍(48 h时正常对照组迁移率为100%,高糖组为17.6%);高糖组细胞表面分子β-catenin和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内定位异常。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创伤后愈合延迟,角膜组织HE染色发现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层变薄,基底细胞结构紊乱、形态异常。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角膜基底细胞的vimentin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高糖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迁移障碍和增殖抑制,其损伤机制与高糖导致角膜缘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的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