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对比重力液流系统和主动控制液流系统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及术后视力恢复、角膜内皮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患者96例(96眼)。所有患者均患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LOCS III晶状体核透光性和晶状体核颜色评分为4.0~6.9分。依照液流系统选择情况分为:重力组(48例48眼),使用Centurion重力液流系统;主控组(48例48眼),使用Centurion主动控制液流系统。术中记录每例患者CDE;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诊,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镜等;所有患者术前行非接触角膜内皮镜检查,记录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角膜六角形内皮细胞比率(percentage of hexagonal endothelial cells,6A)及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每次复查均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获取ECD、内皮细胞CV、6A、CCT等数据。结果 术前重力组和主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晶状体核透光性、晶状体核颜色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主控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较重力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重力组与主控组术中CD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CDE均与术前晶状体核分级呈正相关性(晶状体核透光性:r=0.703,P=0.001;晶状体核颜色评分:r=0.804,P=0.000),术前晶状体核分级越高术中CDE越大。重力组和主控组术前ECD、内皮细胞CV、6A、CCT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术后1周ECD、内皮细胞CV、6A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重力组CCT[(570.60±34.99)μm]明显大于主控组[(554.67±30.7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ECD、内皮细胞CV、6A、C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enturion超声乳化手术系统中重力液流系统及主动控制液流系统对术中CDE及角膜内皮的影响相似,主动控制液流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术后角膜水肿,使患者在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更迅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中行陡峭轴角膜切口和颞侧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合并角膜散光≤0.50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60例(60眼)根据术中切口不同分成A、B两组。A组30例行陡峭轴切口,B组30例行颞侧角膜切口。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散光、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A组UCVA均优于B组(均为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A组UCVA术后3个月优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优于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A组BCVA于术后1个月基本稳定。术后1周、1个月、3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低于B组(均为P<0.05)。A组角膜散光术后3个月为(0.26±0.20)D,略低于术前的(0.32±0.13)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B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为(0.62±0.45)D,高于术前的(0.23±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 SIA为(1.28±0.63)D,高于B组的(0.77±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S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术前角膜散光≤0.50 D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选择陡峭轴切口并不能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但能减小术后总角膜散光,且可以有效提高术后UCVA,术后效果优于颞侧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107例(134只眼)分为3组:1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2例(65只眼)为对照组;2糖尿病患者21例(31只眼);3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24例(38只眼)。应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手术前及术后2天、1周、1个月的中央角膜内皮密度(CCD)、变异系数(CV)、六角形细胞百分比(6A%)及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变化。结果术前2个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CCD、CV、6A%差异无显著性(P〉0.05),CCT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2 d、1周、1个月CCD、6A%3组均较术前下降,CV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CCT在术后2 d、1周较术前增厚,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组较糖尿病组进一步增厚(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段2个糖尿病组CCD与相应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V、CCT均高于相应对照组,6A%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及角膜厚度有影响,糖尿病患者内皮损害加重,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手术后角膜厚度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低下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应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bFGF)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且合并ECD低下的患者80例 (90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1例(45眼),对照组39例(45眼)。术后除常规抗炎治疗外,试验组患眼应用re-bFGF滴眼液每日4次滴眼,对照组患眼应用1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滴眼,均使用至术后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眼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ECD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等。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试验组患眼的ECD和CCT均较术前变化不明显(均为P>0.05),而对照组患眼的ECD均较术前下降,CCT均较术前增加(均为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眼ECD分别为(1120.6±306.1)个·mm-2、(1040.5±317.3)个·mm-2 ,CCT分别为(543.1±51.6)μm、(546.8±35.6)μm,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眼ECD分别为(1271.3±288.6)个·mm-2、(746.5±193.5)个·mm-2 ,CCT分别为(542.0±55.3)μm、(583.5±45.3)μm,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眼发生了角膜内皮失代偿,且均发生在对照组。结论 re-bFGF对ECD低下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角膜内皮有保护作用,可减轻超声乳化手术造成的ECD下降,减少角膜水肿及术后短期角膜内皮失代偿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鲍先议  王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662-1665
目的:比较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和正常白内障眼行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内皮和角膜形态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 我院2010-01/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患者160例200眼,其中包括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和正常眼白内障各100眼。以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作为实验组,正常眼白内障作为对照组。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SP-2000P)分别于术前,术后1, 3mo测量角膜内皮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用Pentacam分析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mo测量角膜形态学参数,包括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nkness,CCT)和角膜体积(corneal volume,CV)。结果:术前实验组平均的ECD(1203±245个/mm2)比对照组(2648±167个/mm2)小(P<0.01),而实验组的平均CCT(543±32μm)值较对照组(525±36μm)大(P<0.01),实验组的平均CV(59.14±2.79mm3)值较对照组(57.26±3.24mm3)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mo实验组平均的ECD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而CCT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CV值较对照组也明显增加(P1<0.01,P2<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百分率(%)在实验组比对照组大(P1=01145,P2=0.2018),但无统计学意义。CCT值增加百分率(%)实验组比对照组在1mo时要显著增加(P=0.0142),有统计学意义,而在3mo时两者无明显差异(P=0.3562)。CV值增加百分率(%)实验组比对照组在1mo时要显著增加(P=0.0134),有统计学意义,而在3mo时两者无明显差异(P=0.4538)。结论: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术前ECD较正常眼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正常眼要大,术后短期角膜水肿较正常眼严重,所以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只有更精密的规划手术和更精细的手术操作,才能在术中尽量减少对内皮细胞的损害,缩短角膜水肿恢复的时间,降低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背景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治疗的主流术式,其术后视力的恢复受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角膜屈光和中央角膜厚度(CCT)改变的影响,其中角膜屈光改变和CCT对视力波动的影响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患者的视力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2.6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型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5例29眼,白内障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14d及术后1个月、2个月进行电脑验光和主觉验光,检查术眼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CCT及角膜散光值,结果均采用矢量分析法.对术眼手术前后UCVA、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散光值和CCT进行比较,并分析UCVA和BCVA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术眼术后1d平均UCVA(LogMAR)为0.52±0.06,2个月为0.64±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1,P<0.05);术眼术后1d平均BCVA(LogMAR)为0.24±0.04,术后2个月为0.1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1,P<0.05).术眼术后1、14、60 d的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2,P=0.039),术后1d的SE为(-1.74±0.28)D,术后14 d为(-1.99±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P<0.05);术眼术后2个月SE为(-1.69±0.24)D,明显低于术后14d的S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7,P<0.05).术眼术前J0成分为(0.06±0.06)D,术后1d增加到(0.29±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5,P<0.01);术后14 d J0成分为(0.38±0.07)D,明显高于术后1d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858,P<0.01);术后2个月J0成分为(0.27±0.07)D,与术后14d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5.649,P<0.01).术眼手术前后C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相似文献   

7.
目的联合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核黄素诱导的长波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摩镶术(LASIK)术后角膜膨隆进行交联和屈光重建,评价该方法对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早中期LAISK术后角膜膨隆患者14例(16眼),均采用PTK+PRK+CXL进行治疗,记录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值、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应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行数据分析。结果16只患眼术前的LogMAR UCVA中位数为0.50,术后l、3、6个月的logMAR UCVA中位数分别为0.10、0.10和0.00,与术前相比均提高(P<0.01);术后1、3、6个月Kmax的中位数值分别为44.80、44.85、45.20 D,均较术前(47.15 D)降低(P<0.05);角膜厚度的中位数值在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50、422、420 µm,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1、3、6个月的BCVA、ECD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K+PRK+CXL治疗LAISK术后角膜膨隆安全、有效,术后UCVA提高、Kmax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管径超声乳化针头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对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视轴区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发生率及术后视力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核硬度为Ⅲ级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7例(180眼),随机分成3组,A组使用18G超声乳化针头,B组19G,C组20G,均采用相同切口,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各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散光及视力情况.随访3个月.结果 3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在A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裸眼视力1d、1周、1个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相同核硬度情况下,超声乳化针头管径越小,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越长,则效率越低,更容易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丢失,不但角膜散光没有改善,反而会因角膜切口组织水肿导致术后早期角膜的散光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修复特点。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10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切口组和微切口组,分别行常规3.0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使用角膜内皮显微镜于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对两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前六角形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d、1周中央角膜厚度增加明显,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后1d、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中央角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一步缩小了手术切口,术后恢复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5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切口选择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选择透明角膜切口,R组选择改良巩膜隧道切口.术后随访3~6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3d、1个月、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BCVA,同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3d、1个月、3个月两组CCT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dB组CCT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C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术后1d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64±0.25)D、(0.36±0.14)D,术后1个月分别为(0.51±0.26)D、(0.28±0.12)D,术后3个月分别为(0.48±0.18)D、(0.27±0.08)D;B组术后1d、1个月、3个月术源性散光均明显小于A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B组术后3个月BCVA及术后3d、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改良巩膜隧道切口较透明角膜切口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能减少术源性散光,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75岁以上高龄老年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疏水性硅凝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随访1a资料完整75岁以上老年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疏水性硅凝胶人工晶状体植入病例65例(73眼)进行临床分析,并随机选择同期47~70岁年龄组老年白内障45例(56眼)作对照组。结果:术后两组所有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高龄组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大于0.5的有62眼(占8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明角膜切口术后1wk,1mo平均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3mo平均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及术后1a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高龄老年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疏水性硅凝胶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术前需进行详细的全身及眼部检查,选择适合个体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杨波  袁芳兰  孙勇  张静  许龙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9):1528-1531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2015-07/2018-07收治的94例94眼白内障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47眼,对照组47例47眼,观察组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视力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超声乳化时间较对照组短,超声能量、术中超声乳化累积能量复合参数及术后7d前房闪辉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对照组高(P<0.05)。术前两组BCVA、UCVA无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BCVA及UCVA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无差异(P>0.0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明显,能减少超声累积释放能量,减轻角膜内皮损伤,促进患者视力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白内障患者行陡峭轴切口联合对侧角膜缘松解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1.50 D)患者29例(30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陡峭轴切口联合对侧角膜缘松解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角膜散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眼术前角膜散光为(2.16±0.65)D,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分别为(0.97±0.46)D、(0.84±0.49)D、(0.87±0.47)D;术后各时间点患眼角膜散光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两两相比,患眼角膜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UCVA为0.11±0.08,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0.56±0.18、0.71±0.16、0.73±0.16。术前BCVA为0.18±0.1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0.67±0.15、0.82±0.11、0.83±0.09。术后各时间点患眼UCVA及BCVA均较术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莎  宋胜仿  李华  徐霁  苏杨  吴杨杨 《眼科新进展》2012,32(8):787-789,793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学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行白内障手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0例(48眼)为对照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6例(42眼)为糖尿病组,以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4例(44眼)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采用角膜内皮计对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角膜中央区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计数,并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变异系数变化情况。结果术前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下降,细胞变异系数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进一步下降,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加,与糖尿病组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糖尿病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2458.00±349.23)mm-2、(390.65±118.55)μm2、(46.18±9.24)%以及45.01±6.1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分别为(2251.83±368.41)mm-2、(390.12±231.44)μm2、(42.73±8.75)%以及48.81±5.04,二者相比,六角形细胞比例和细胞变异系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进一步降低,分别为(40.72±4.60)%和(36.91±7.35)%,细胞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加,分别为50.55±9.25和55.25±9.8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状况较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差;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在超声乳化术中都更易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辅助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52例(76眼)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吲哚菁绿组。常规组患者24例(35眼),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吲哚菁绿组患者28例(41眼),采用吲哚菁绿进行前囊膜染色,然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7 d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水肿分级情况,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及术后7 d,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吲哚菁绿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7 d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角膜水肿均较术后1 d明显好转,角膜水肿分级均降低(均为P<0.05)。术后1 d,吲哚菁绿组角膜水肿分级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7.25±5.38)s,吲哚菁绿组为(16.34±1.6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6,P=0.340)。术后常规组患者角膜中央内皮细胞计数为(1740.51±484.27)个·mm-2,吲哚菁绿组为(1996.73±475.83)个·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1,P=0.023);两组患者组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术后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眼数,吲哚菁绿组较常规组减少。结论 对于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行前囊膜染色,可减轻角膜损伤、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快,并且不会延长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轴性高度近视(眼轴≥26 mm)合并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行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屈光误差,比较其屈光预测准确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白内障合并轴性高度近视患者63例(63眼),根据患者意愿对32例行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传统组),对31例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飞秒组)。记录2组患者预期术后屈光状态,实际术后1、3个月屈光状态以及2组视力情况,计算2组屈光误差(术后实际等效球镜度与预测屈光度的差值)和平均绝对屈光误差(术后实际等效球镜度与预测屈光度差值的绝对值)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眼压、眼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2组间的屈光误差、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AE)、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共有16眼(25%)MAE超过1.0 D。术后3个月时2组的屈光误差及MAE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较传统手术方式在术后屈光度误差及术后矫正视力上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和单纯Healon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60例60眼单纯性硬核(≥Ⅳ级核)白内障分两组,每组30例30眼。第一组操作中应用双重DisCoVisc作为观察组;第二组操作中应用单纯Healon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d角膜水肿情况,术前及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mo角膜内皮丢失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双重黏弹剂DisCoVisc较单纯Healon可以更有效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术后角膜水肿,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