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淋巴结清扫是食管癌根治术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之一。近些年食管癌外科朝着精准化、微创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安全有效的淋巴结清扫成为外科医生追求的热点方向。由于食管淋巴系统特点以及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实体恶性肿瘤中成功应用,相关技术现也逐渐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中。在不同时期的食管癌淋巴结清扫中发挥出明显的优势,取得的良好临床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回顾既往相关研究,对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在食管癌淋巴结清扫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展,包含近红外荧光显像功能的胸外科手术系统已开始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该系统可以清晰、实时、便捷地显像分布有特定显影剂的各类组织器官。吲哚菁绿作为极少数被批准临床应用的近红外荧光显影剂,是目前实现术中近红外荧光显像的最佳选择。胸外科手术过程涉及人体的血液系统、淋巴系统以及气体交换系统。因此,既往研究依据不同临床需求,通过控制吲哚菁绿不同的给药时间、剂量以及方式实现了胸外科各类型手术对目标结构进行精准显像的目的。作者以吲哚菁绿不同给药方式为分类方法,对胸外科各类型手术的近红外荧光显像应用及进展进行论述,为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胸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探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确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采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进行微创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确定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5.0岁(43~72岁),所有患者均为肺小结节患者,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评估结节位置、靶肺段肺结构、段间平面,术中靶肺段动脉及支气管离断后,通过静脉注射吲哚菁绿,采用荧光腔镜确定靶肺段边界,并用电凝标记,观察荧光显影起始时间、荧光有效对比时间、荧光持续时间及段间平面确定时间。结果:对所有患者成功进行了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靶肺段段间平面。注射吲哚菁绿后,荧光显影起始时间为14 s(10~17 s),荧光有效对比时间为87 s(75~100 s),荧光持续时间为240 s(190~280 s),段间平面确定时间为46 s(37~54 s),沿标记线处理段间平面后肺组织无明显漏气,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持续性漏气。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能够有效辅助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段间平面的确定,安全可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胸部外科临床工作中,肺结节、肺段及亚肺段的准确解剖定位、前哨淋巴结定位、吻合口瘘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医生。应用造影剂吲哚菁绿的实时荧光造影技术是一种安全的显影技术,已被运用到多个临床领域,可用来判断组织血流灌注、淋巴回流情况,但并未被胸外科医生完全认识。本文就胸外科医生在临床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回顾了近年来此技术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吲哚菁绿实时荧光技术来判断血运、淋巴结示踪、胸导管显影、肺段界限判断等的优势和可靠性,展示出此技术在胸外科广泛应用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展,包含近红外荧光显像功能的胸外科手术系统已开始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该系统可以清晰、实时、便捷地显像分布有特定显影剂的各类组织器官.吲哚菁绿作为极少数被批准临床应用的近红外荧光显影剂,是目前实现术中近红外荧光显像的最佳选择.胸外科手术过程涉及人体的血液系统、淋巴系统以及气体交换系统.因此,既往研...  相似文献   

6.
《中华肿瘤杂志》2022,(5):450-454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近红外荧光(NIF)成像技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术中实时监测切缘癌残留的可行性。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5例OSCC患者, 术前(12±1) h经肘静脉静脉注射ICG(0.75 mg/kg), 术中对术野和手术切除标本切缘进行NIF成像, 并对OSCC组织和口腔正常黏膜进行荧光强度测定, 对异常荧光信号处取材并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NIF成像肿瘤边界分级与病理肿瘤边界分级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35例患者的肿瘤病灶均获得清晰的ICG NIF成像, 阳性率为100%。OSCC组织的荧光强度为(412.73±146.56)au, 高于口腔正常黏膜组织[(279.38±82.56)au, P<0.01]。4例患者术野瘤床和手术切除标本对应的切缘处检测到异常荧光信号, 其中2例经病理证实为癌细胞残留, 另2例为炎性细胞浸润。OSCC术中应用ICG NIF成像技术的切缘阳性检出率为5.7%(2/35)。35例OSCC患者中, 手术切除标本NIF成像显示的肿瘤边界1级2...  相似文献   

7.
外科手术是治疗甲状腺恶性肿瘤和部分良性肿瘤主要方法,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手术占绝大部分。尽管外科手术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因甲状腺手术导致的甲状旁腺和神经功能损伤仍然不能完全避免。本文从甲状腺手术的方式和范围、局部解剖学变异和二次甲状腺手术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导致甲状旁腺和喉神经(包括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从如何正确把握甲状腺肿瘤手术治疗的原则、适应证和手术中的精细化操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和喉神经功能保护和恢复的原则与策略。本文旨在对临床上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甲状腺手术的主要并发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姜敏  赵玉军  高鹏 《现代肿瘤医学》2022,(24):4453-4457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联合纳米炭(carbon nanoparticles,CN)在腔镜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胸乳入路行腔镜PTC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单纯ICG组(n=33)术中显露甲状腺后于外周静脉注射ICG。根据静脉注射ICG正显影甲状旁腺,负显影淋巴结原理。在荧光腔镜系统下寻找荧光显影的甲状旁腺,并切除无荧光显影的中央区淋巴结。单纯CN组(n=32)术中显露甲状腺后于患侧腺体内注射CN混悬液。根据腺体内注射CN正显影淋巴结,负显影甲状旁腺原理。在腔镜下将黑染的中央区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切除,保留负显影不染色的甲状旁腺。ICG+CN组(n=37),结合上述两组方法,利用双方的优势,双示踪、双识别,在腔镜下保留甲状旁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相关并发症等。结果:ICG+CN组较单纯ICG组及CN组在手术时间、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个数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方面表现更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ICG+CN组、单纯ICG组在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方面均优于单纯CN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外周静脉注射ICG和腺体内注射CN两者相结合的双示踪技术指导腔镜PTC手术,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和靶向光学分子显影剂的不断成熟,以靶向分子显影剂标记,术中光学分子影像引导的外科手术必将成为继开放手术、微创外科手术之后第三代外科手术新理论和新技术。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们的前期研究,对荧光染料与荧光诊断;荧光成像和光学分子影像;光学分子影像和光学分子影像诊疗设备初步进行了概念性讨论。提出了光学分子影像外科学的学科方向,明确指出光学分子影像外科学将是精准外科的前沿理论和先进诊疗技术,光学分子影像外科学主要由靶向光学分子显影剂、光学分子成像设备及其临床诊疗技术构成。  相似文献   

10.
摘 要:术中识别甲状旁腺是甲状腺癌手术中重要的外科技术。裸眼识别依靠外科医师的经验。正显影识别主要包括5-氨基乙酰丙酸、吲哚菁绿、亚甲蓝,通过全身静脉注射,副反应严重,临床未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纳米碳、米托蒽醌两类负显影识别,但纳米碳不可降解,米托蒽醌有细胞毒性,有待优化性能。新近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显影技术兴起,研究结论尚不一致,无靶向性,存在一定假阳性。未来基于荧光技术,研发特异性的甲状旁腺正显影是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超声影像和数据报告系统(TI-RADS)对于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患者共295个结节的临床资料,逐一对结节的超声特征进行分析记录,运用 TI-RADS分类方法对结节进行分类,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I-RADS分类诊断良性结节共154个(2、3、4a类),恶性结节141个(4b、4c、5类)。病理确定恶性结节117个,其中2类0个、3类2个,4a 类17个,4b类46个,4c类29个,5类23个。TI-RADS分类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为90.6%,特异度为80.3%,准确率为84.4%,阳性预测值为75.2%,阴性预测值为92.9%。结论:TI-RADS分类系统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甲状腺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文慧  于韬 《现代肿瘤医学》2019,(10):1827-1830
腹腔镜在临床中的应用已有百年历史,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快速发展,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腹部手术。与此同时,超声内镜的出现使内镜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超声内镜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单纯的图像诊断、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FNA)活检阶段,再到超声内镜下介入性诊断和治疗,超声内镜技术已成为腹腔镜手术不可缺少的诊疗手段。本文就当前腹腔镜手术的研究热点,综合评价超声内镜技术在腹腔镜手术中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超声内镜在胃间质瘤、胰腺假性囊肿、胆管结石、膀胱癌中的应用,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客观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吲哚氰绿近红外光在微小肝脏占位性病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7例微小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肝切除手术治疗,患者术前经CT检查,术中使用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对肿物进行识别、界定和导航,随访患者术后复发率,分析吲哚氰绿近红外光在微小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结果:87例患者共119个病灶,术前CT检查发现88个病灶,术中通过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发现103个病灶,两种检查方法均未发现但切开肝脏后暴露发现16个病灶,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检查较CT检查能发现更多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与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检查发现的肿瘤平均深度和平均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中16个病灶为全荧光型,23例环形荧光,34例高分化原发性肝癌,31例低分化原发性肝癌。87例患者随访18个月,其中11例患者术后复发,所有患者均为单个肿瘤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8.93±2.44)个月,复发患者肿瘤距离肝脏表面平均深度为(2.35±0.51)cm,平均大小为(1.61±0.74)cm,所有患者均未进行二次手术,采用以外科治疗的综合治疗。结论: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对微小肝脏肿瘤的识别率高,病灶显示清晰,在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冯东升 《现代肿瘤医学》2019,(11):1953-195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效果及对炎性因子、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118例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根治术)58例、传统组(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血红素氧化酶-1(hemeoxygenase-1,HO-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腹腔镜组和传统组患者的血清HO-1、TNF-α、IL-6、CRP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腹腔镜组的血清HO-1、TNF-α、IL-6、CRP水平低于传统组(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腹腔镜组和传统组患者的血清CEA、CA724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CEA、CA724水平较本组术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腹腔镜组的手术并发症5.17%与传统组的11.67%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具有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术后恢复快、患者炎症反应程度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白石  张坤  郑艳 《现代肿瘤医学》2019,(15):2662-2664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HB)临床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为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诊治的2例HB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HB患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小脑半球囊实性和实质性占位,镜下肿瘤主要以大间质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并根据间质细胞的丰富程度分为细胞亚型,其肿瘤组织内含大量的间质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满呈空泡状;网状亚型,肿瘤组织内含大量的毛细血管,网织染色示有丰富的网状纤维。HB间质细胞中Vimentin、S-100蛋白、Inhibin-a、CD56表达均阳性且NSE、VEGF高表达,EMA、CD34、CD31、GFAP、EGFR均呈阴性。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CD31及FⅧAg。Ki-67增殖指数标记阳性率<5%。结论:HB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WHO Ⅰ级),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预后较差且治疗棘手,而具有独特优势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已成为LABC的标准化治疗方式。早期评价NACT疗效可引导临床尽早修正出最适合的化疗方案,并确定手术的最佳时机。因此,NACT疗效的评价手段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问题。当前应用于临床的疗效评价方式包括临床查体、影像学检查、乳腺癌相关标记物及病理学检查。现将LABC患者NACT疗效评价方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on-functioning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F-pNENs)的发生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21例无功能性pNENs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结果,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腹部肿块等,其中8例无明显症状;21例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3~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19例存活,其中18例未见肿瘤复发,1例复发,1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高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瘤多见,术前联合CT、MRI、超声内镜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发现转移灶及术前评估,手术是目前治疗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最主要的方式,多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应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primary intraoss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IOSC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只发生于上下颌骨,由残余的牙源性上皮,牙源性囊肿或肿瘤发展而来的颌骨内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慢性炎症刺激是PIOSCC的诱发因素之一。PIOSCC发病率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容易导致误诊以及延误治疗。该病缺乏系统性研究,为了增加对该疾病的了解,笔者检索了国外相关文献,就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