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利用WALA嵴分析及比较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牙弓形态与基骨形态,以期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随机选取48例安氏Ⅰ类患者为对照组,39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为实验组。标定石膏模型下颌各牙FA点(临床冠中心点)、WALA点,分析二者对应的牙弓与基骨形态。结果:所有研究对象FA曲线与WALA曲线显著正相关。实验组与对照组牙弓及基骨各段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牙弓前段长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牙弓中段、全牙弓长度及基骨长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研究对象下颌FA曲线与WALA曲线显著正相关,提示WALA嵴可作为可靠的基骨标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及基骨各段宽度较安氏Ⅰ类组无明显减小,提示不应轻易扩展下牙弓。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乳牙及替牙期反牙合经FR-Ⅲ矫治后牙合颌面的改变。方法 选择乳牙期及替牙期反牙合患者64例,全部采用FR-Ⅲ治疗,对治疗前后的牙牙合模型、薛氏位关节片及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研究牙合颌面长、宽、高的改变情况。结果 上下颌牙弓宽度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上颌长度及突度增大,上切牙唇倾;下颌髁突后退至正常位,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下切牙舌倾及颏角变小更趋严重;下面高及后面高增加。结论 FR-Ⅲ矫治器可重新调整口颌系统的肌功能,促进牙弓和颌骨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下颌磨牙区即拔即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江门市口腔医院收治的60例需进行下颌磨牙区种植的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即拔即种,B组给予延期种植,比较两组留存率、浅蝶形骨吸收率、种植12个月后PIS指标及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12个月两组留存率均为100%,浅碟形骨吸收率A组前磨牙为16.67%、磨牙为22.22%,B组前磨牙为10.00%、磨牙为2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植入30个种植体,60个牙间乳头,其中3度29个、2度24个、1度7个,B组植入30个种植体,60个牙间乳头,其中3度14个、2度24个、1度22个,A组牙间乳头PIS指标优于B组,且A组牙间乳头PIS评分(2.36±0.52)较B组(1.87±0.48)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治疗效果满意率为93.33%较B组66.67%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下颌磨牙区缺牙患者可采取即拔即种的方法修复,缩短缺牙时间,促进咬合和咀嚼功能恢复,舒适且美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背景下,2016年4月—2022年3月国内深圳市和济南市流感流行特点,了解我国南北方地区流感流行差异。 方法 使用深圳市和济南市国家级哨点医院2016—2022监测年度流感样病例(ILI)和流感病原学监测资料,分析流感流行特征和趋势。 结果 2016—2022监测年度深圳市和济南市国家级哨点医院的门急诊病例中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分别为2.25%、3.45%。两地区ILI%最高的年份均为2021—2022监测年度。ILl年龄构成均以0~4岁为主(分别占40%、46%)。按月分析两地区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与ILI%变化的相关性,两者趋势均存在正相关(r=0.238,P<0.05;r=0.425,P<0.001)。两地区不同监测年度流感优势毒株型别均不相同,呈交替变化,但每年流行的型别及高峰期的优势毒株型别基本一致。 结论 2020—2021监测年度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初期,深圳市和济南市流感活跃程度明显低于往年平均水平且流行毒株型别单一,其余监测年度基本符合我国南、北方地区流感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现状,探讨情绪调节在正念水平与临床沟通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 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情绪调节量表、临床沟通能力量表对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94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运用SPSS 21.0 和Amos 21.0 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实习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总分为82.13±8.55,处于中等水平;正念水平与认知重评呈正相关(r=0.254, P<0.001),正念水平与临床沟通能力呈正相关(r=0.268, P<0.001),认知重评与临床沟通能力呈正相关(r=0.219, P<0.001);中介效应模型和Bootstrap 检验结果显示,正念水平能通过认知重评间接影响临床沟通能力[χ2/df=1.748, RMSEA=0.051, GFI=0.985, AGFI=0.961, CFI=0.990, TLI=0.981, PNFI=0.521; Bootstrap 95%CI为(0.012~0.079, P<0.001)]。 结论 认知重评作为一种情绪调节方式,在实习护生正念水平与临床沟通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牙龈退缩患牙的牙龈厚度及牙龈生物型.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34例患者共计112颗非磨牙牙龈退缩患牙,用直接测量法,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法及牙周探针法分别评估牙龈退缩患牙的牙龈厚度及生物型,比较不同牙龈生物型,不同牙位及不同牙龈退缩类型患牙牙龈厚度的区别,比较CBCT法与直接测量法的数据结果,牙龈厚度测量位点为龈缘下2 mm.结果: 牙龈退缩患牙平均牙龈厚度为(1.17±0.41) mm.厚,薄牙龈生物型平均牙龈厚度分别为(1.38±0.4) mm与(0.97±0.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牙龈厚度的中位数为1.1 mm,以1.1 mm为牙龈厚度的厚,薄分界值,能良好地与牙周探针法评估的厚,薄牙龈生物型结果相匹配(P=1.000).上颌牙齿的平均牙龈厚度显著厚于下颌牙齿,分别为(1.39±3.44) mm及(1.01±0.31) mm(P<0.001).Miller Ⅰ度,Ⅱ度及Ⅲ度牙龈退缩牙齿平均牙龈厚度分别为 (1.15±0.34) mm,(0.83±0.17) mm 及(1.26±0.56)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CBCT测量法与直接测量法得到的牙龈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结论: 在非磨牙牙龈退缩患牙中,区分中国人群厚,薄牙龈生物型牙龈厚度的分界值为1.1 mm,上颌牙的平均牙龈厚度显著厚于下颌牙,CBCT方法评估颊侧牙龈厚度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牙龈退缩患牙的牙龈厚度及牙龈生物型.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34例患者共计112颗非磨牙牙龈退缩患牙,用直接测量法,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法及牙周探针法分别评估牙龈退缩患牙的牙龈厚度及生物型,比较不同牙龈生物型,不同牙位及不同牙龈退缩类型患牙牙龈厚度的区别,比较CBCT法与直接测量法的数据结果,牙龈厚度测量位点为龈缘下2 mm.结果: 牙龈退缩患牙平均牙龈厚度为(1.17±0.41) mm.厚,薄牙龈生物型平均牙龈厚度分别为(1.38±0.4) mm与(0.97±0.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牙龈厚度的中位数为1.1 mm,以1.1 mm为牙龈厚度的厚,薄分界值,能良好地与牙周探针法评估的厚,薄牙龈生物型结果相匹配(P=1.000).上颌牙齿的平均牙龈厚度显著厚于下颌牙齿,分别为(1.39±3.44) mm及(1.01±0.31) mm(P<0.001).Miller Ⅰ度,Ⅱ度及Ⅲ度牙龈退缩牙齿平均牙龈厚度分别为 (1.15±0.34) mm,(0.83±0.17) mm 及(1.26±0.56)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CBCT测量法与直接测量法得到的牙龈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结论: 在非磨牙牙龈退缩患牙中,区分中国人群厚,薄牙龈生物型牙龈厚度的分界值为1.1 mm,上颌牙的平均牙龈厚度显著厚于下颌牙,CBCT方法评估颊侧牙龈厚度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丁酸钠改善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感性机制。 方法 纳入27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及22例对照共49例参与者,免疫组化检测肠上皮IRAK1蛋白表达量,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IRAK1蛋白表达与腹痛程度和频率评分相关性。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建立IBS疾病动物模型,丁酸钠灌肠干预,结肠扩张实验观察内脏敏感性变化,ELISA检测结肠IRAK1蛋白表达水平,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动物结肠IRAK1表达与内脏疼痛阈值相关性。以IL-33、丁酸钠干预HT-29细胞,Western blotting观察IRAK1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IBS-D患者结肠上皮IRAK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肠上皮IRAK1表达水平与腹痛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676, P<0.001),与腹痛频率评分呈正相关(r=0.725, P<0.001)。丁酸钠干预可降低IBS动物结肠IRAK1蛋白表达、提高内脏疼痛阈值,动物结肠IRAK1蛋白表达与内脏疼痛阈值呈负相关(r=-0.655,P<0.001)。IL-33可使细胞IRAK1蛋白表达上调,丁酸钠预处理可减弱此效应。 结论 丁酸钠可能通过下调IRAK1蛋白表达水平改善IBS内脏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促排卵结局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42例 PCOS正常反应患者(PCOS正常反应组)、42例PCOS高反应患者(PCOS高反应组)及90例对照组(因输卵管或男方因素助孕者)颗粒细胞中IGF-II的表达,对比分析各组IGF-II的表达及促排卵相关参数的差异,并进行关联性分析。 结果 IGF-II在对照组、PCOS正常反应组和PCOS高反应组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3(0.5~1.8)、1.7(1.4~2.2)及3.2(2.5~4.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7, P<0.001),其中PCOS正常反应组和PCOS高反应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PCOS高反应组高于PCOS正常反应组(P<0.001)。在PCOS高反应组,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素(HCG)日雌二醇(E2)、直径≥14 mm的卵泡数、获卵数、2原核受精卵(2PN)数、优质胚胎数、卵裂数及可移植胚胎数均高于对照组及PCOS正常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G日黄体生成素(LH)、获卵率、受精率及可利用卵子率均低于对照组和PCOS正常反应组(P均<0.05);在PCOS正常反应组,促性腺激素(Gn)总量(P=0.02)及E2值(P<0.001)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颗粒细胞上IGF-II的相对表达量与HCG日E2值(r=0.163, P=0.032)、HCG日≥14 mm的卵泡数(r=0.286, P<0.001)、2PN数(r=0.246, P<0.001)、卵裂数(r=0.296, P<0.001)、优质胚胎数(r=0.286, P<0.001)、获卵数(r=0.386, P<0.001)、可移植胚胎数(r=0.252, P<0.001)及优质胚胎率(r=0.155, P=0.041)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OS患者颗粒细胞上IGF-II的相对表达量与获卵数(β=0.921, P<0.001)及优质胚胎率(β=0.285, P<0.001)呈正相关,与卵裂数(β=-0.283, P<0.001)呈负相关。 结论 IGF-II在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PCOS患者颗粒细胞中高表达,与获卵数及优质胚胎率密切相关,有促进卵泡和早期胚胎发育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哮喘患者血清瘦素与气道和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 方法 对124例受试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包括92例哮喘患者(46名超重患者,46名非超重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分别作为哮喘组(包括超重哮喘组和非超重哮喘组)、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定血清瘦素水平,其中57例哮喘患者测定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及有序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哮喘组的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哮喘组瘦素水平高于非超重哮喘组,17.7(11.1,27.4)vs 10.2(7.8,14.9)ng/mL, z=3.577, P<0.001。哮喘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低度正相关(r=0.285, P=0.031),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无关。调整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过敏性鼻炎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OR=1.091, 95%CI:1.004~1.186, P=0.039)。非超重哮喘组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中度正相关(r=0.496, P=0.005),而超重哮喘组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r=0.094, P=0.640)。 结论 超重哮喘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超重哮喘患者。哮喘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在非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弓中度拥挤患者,分别使用SmartClip自锁托槽(自锁组)和传统MBT金属托槽(传统组)进行矫治,每组15例,在模型上测量矫治前后尖牙间及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应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后的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自锁组和传统组牙弓前段和后段宽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自锁组上颌尖牙间宽度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下颌牙弓前、后段牙弓宽度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度拥挤非拔牙矫治病例,SmartClip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对牙弓宽度都有一定程度增大,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畸治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1.08 mm和1.43 mm),变化值与不拔牙矫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减小(为1.63 mm),下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增大(为1.34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矫治(P<0.01);上下颌前牙段牙弓长度增大(分别为1.31 mm和1.01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组(P<0.05)。不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增大,但磨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0.99 mm和0.46 mm)。结论与不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不会减小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前牙段牙弓长度而影响面部美观;但拔牙和不拔牙矫治都能引起磨牙间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石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4):387-389,391
目的:分析拔牙矫治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牙弓宽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采用减数上颌2个第1前磨牙及下颌2个第2前磨牙进行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30例,分别测量矫治前、矫治后和矫治后1年3个时期尖牙间、前磨牙间、磨牙间3个部位的宽度值,观察比较样本治疗期间、随访期间以及全程3个时期牙弓3个部位的宽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矫治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随访期间轻度减小,但仍比治疗前增大;上颌前磨牙间宽度和上、下颌第1磨牙间宽度治疗后明显减小,随访时轻度的增大,但比治疗前减小;下颌尖牙间宽度和第1前磨牙间宽度的变化不显著。(2)各期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变化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减数上颌2个第1前磨牙及下颌2个第2前磨牙矫治后,对患者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治疗前不同时期布鲁斯菌脊柱炎(BS)与正常对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分数各向异性(FA)值差异,同时评价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ADC值和FA值变化。方法 53例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疑似为BS患者,后经血清学实验确诊为BS患者。对BS患者进行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后测量ADC值、FA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期BS组与正常对照组、各期BS组间ADC值和FA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及FA值。结果 FA图显示BS彩码不同于正常对照组,BS治疗后FA图彩码信号增高。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慢性期组ADC值分别为(1.45±0.02)×10 -3 mm 2/s、(1.35±0.03)×10 -3 mm 2/s、(1.26±0.05)×10 -3 mm 2/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6±0.09)×10 -3 mm 2/s(t=2.538,P=0.009;t=1.998,P=0.032;t=1.575,P=0.004),FA值分别为0.55±0.02、0.65±0.03、0.71±0.04,均低于对照组的0.78±0.02(t=2.440,P=0.012; t=1.847,P=0.041;t=2.102,P=0.003)。重复测量分析显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C值分别为:F=12.100,P<0.001;F=8.439,P=0.005;F=9.704,P=0.004。FA值分别为:F=7.080,P=0.002;F=6.607,P=0.003;F=8.868,P=0.001),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低于治疗前或治疗后前一个时间点(F=332.14,P<0.001),FA值高于治疗前或治疗后前一个时间点(F=134.26,P<0.001)。结论 FA图彩码能够直观显示BS和正常椎体差异,同时能够显示治疗前、后彩码变化情况,ADC值和FA值能量化不同时期BS与正常椎体的差异,亦能量化BS病变椎体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尤其在治疗后BS患者恢复情况下,能够评估常规MRI难以显示微观水肿变化情况,因此,扩散张量成像有望成为评价BS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6年3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产科收治的140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术前预置腹主动脉球囊应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的111例患者为观察组,未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凶险前置胎盘患者29例为对照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子宫切除率及术后感染、新生儿窒息率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 139.19±1 533.748)mL、(3 968.97±3 103.811)mL;输血量分别为(1 713.06±1 391.495)mL和(3 237.93±2 461.18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 P=0.003);观察组与对照组子宫切除率分别为18.01%(20/111)、79.31%(2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子宫切除率明显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 P=0.634)。 结论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可有效控制植入性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术中出血及输血量,降低子宫切除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利用正常萌出尖牙的根尖位置确定牙弓形态, 确定阻生尖牙与正常萌出尖牙根尖位置的差异, 并试图确定唇腭侧阻生尖牙的根尖位置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21例正常未萌出的尖牙、19例腭侧阻生尖牙、16例牙槽窝阻生尖牙、25例唇侧阻生尖牙。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得图像, 利用Planmeca Romexis 3D软件确定根尖的X、Y、Z坐标。通过在腭平面上投影, 将获得的三维坐标转换为二维坐标, 对转换后的二维坐标进行处理, 一元二次项函数拟合绘制根尖弓形图。结果 4组根尖弓形图分布不同。腭侧组的阻生尖牙与对侧非阻生尖牙的位置有明显差异(P<0.05);牙槽窝组的阻生尖牙与对侧非阻生尖牙的位置无差异(P>0.05);腭侧组与牙槽窝组、唇侧组的阻生尖牙位置存在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侧组与牙槽窝组的阻生尖牙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阻生尖牙根尖距离弓形的平均距离最远5.60 mm, 阻生尖牙根尖分布更倾向于第一前磨牙根尖的位置。结论 未完全钙化的未萌出牙齿在随后正常萌出中呈现出正常的根尖弓形。阻生尖牙根尖距离弓形的距离远于非阻生尖牙, 腭侧组的阻生尖牙根尖分布与其他阻生尖牙组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18.
荣鑫  陈杰 《青岛医学院学报》2011,(3):251-252,254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部牙弓形态对牙弓深度的可能影响。方法把牙弓弓形分为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形、双曲线形、悬链形5种形态,建立数学模型,编程计算在尖牙间宽度、前牙弓弧长一定时,不同弓形的上下前牙弓的深度差值是否有差异。结果采用不同形态的前部牙弓计算所得上下前牙弓之间深度的差值是不同的。牙弓深度的差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椭圆形、圆形、抛物线形、悬链形、双曲线形。结论采用不同形态的前部弓形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作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的影像学特征之一,已经被证明与步态障碍相关,而针对其对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WMH与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查体的受试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根据Fazekas评分将受试者分为WMH低负担组(0~2分)和WMH中-高负担组(3~6分)。通过4米步行、起立行走(Timed Up and Go, TUG)测试、简易体能测试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以及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评估下肢功能;用 10次双手轮替、10次手指捏合以及10次双手握拳时间评估上肢功能。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探究WMH和上下肢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入选的256名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1.6±10.1)岁。其中WMH低负担组172人(67.2%),中-高负担组84人(32.8%)。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在校正年龄、性别、身高、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其他cSVD分型后,WMH中-高负担组受试者的步宽增宽(β=1.174,P=0.021)和步频增加(β=0.533,P=0.022),与步长和步速无关(β=-1.550,P=0.228;β=0.062,P=0.429)。WMH中-高负担组的受试者Tinetti得分以及SPPB试验得分明显低于低负担组(β=-1.127,P=0.000;β=-0.844,P=0.000),TUG试验用时也明显增加(β=1.518,P=0.000)。10次双手轮替、捏合以及手运动用时WMH中-高负担组也明显增加(β=0.635,P=0.021;β=0.962,P=0.000;β=0.518,P=0.020)。结论 严重WMH会造成上肢以及下肢运动功能的障碍,导致运动功能下降。对于探究WMH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