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比腹腔镜下两种不同入路方式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 年10月我院120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按所选入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尾侧入路、对照组采用中间入路。利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评价腹腔镜下两种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TNM分期及肿瘤部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血管损伤率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腹率,术后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间入路相比,尾侧入路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头尾联合入路和内侧入路在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近期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1例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50例接受头尾联合入路组和41例接受内侧入路组。针对两组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率、因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致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评价并分析头尾联合入路的潜在优势。  结果  头尾联合入路组在手术时间上显著短于内侧入路组[180(150~188)min vs.210(180~255)min,P < 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内侧入路组[50(50~50)mL vs.100(50~100)mL,P < 0.05]、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率显著低于内侧入路组[0例vs.6例,P < 0.05]。两组因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致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腹腔镜头尾联合入路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Henle干属支血管损伤率,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韩悦  管敏  张巧凤 《癌症进展》2021,19(12):1265-1268
目的 探讨尾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分为中间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中间组采用中间入路的方式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联合组患者则采用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的方式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血清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蛋白19-9(CA19-9)]水平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拔管时间、进流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中间组(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中间组(P﹤0.01);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血清CR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2/40),与中间组患者的10.00%(4/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CEA、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联合组患者的SF-36评分高于中间组(P﹤0.05).结论 与常规中间入路相比,尾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头侧-中央混合入路方式"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头侧-中央混合入路方式"患者(HCMW组)和50例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央入路方式"患者(CW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HCMW和CW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21.3±8.12)个和(18.9±11.57)个,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MW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显著少于CW组,且CW组术中输血病例更多(P<0.05);HCWM和CW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头侧-中央混合入路方式"治疗右半结肠癌,安全可行,且手术方式易掌握,容易形成标准化。  相似文献   

5.
田德福  吴宏  祝普利 《癌症进展》2021,19(12):1261-1264
目的 探讨尾侧入路与中间入路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肿瘤转移、胃肠激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依据手术入路方式将8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尾侧入路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间入路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外周血鸟苷酸环化酶C(GCC)-mRNA表达情况、胃肠激素和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中转开腹率、引流管拔除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手术镇痛时间、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血管损伤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GCC-mRNA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GCC-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本组术前(P﹤0.05).术后,两组患者胃肽、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胃肽、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辅助性T(Th)1细胞计数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Th2、Th17、调节性T(Treg)细胞计数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Th1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Th2、Th17、Treg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尾侧入路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血管损伤率较低,对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结肠动脉(middle colic artery,MCA)和回结肠静脉(ileocolic vein,ICV)血管变异及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手术入路选择的多学科协作体系(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的诊治流程。  方法  分析2018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1例MCA和ICV血管变异的右半结肠癌患者的MDT诊疗过程。患者经MDT讨论后接受有限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  结果  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患者顺利完成有限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为11 d。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9枚。病理学分期为pT3N0,病理学类型为中分化腺癌。3)随访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10个月,无瘤生存。  结论  个体化手术是结肠外科未来的发展趋势。采取MDT有利于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探索更安全和精准的手术入路,从而让更多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和血管高位结扎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并评估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手术23例,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与传统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32例患者对比,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及围手术期情况.结果23例右半结肠癌腹腔镜辅助下CME根治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右半结肠癌腹腔镜辅助CME根治术患者每例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18.1±5.3)枚,传统开腹对照组平均清扫淋巴结(15.1±3.8)枚,腹腔镜CME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明显多于传统开腹组(P=0.013).腹腔镜CME手术组与传统开腹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07.39±41.15)min和(225.16±76.62) min(P>0.05).腹腔镜CME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24.0±32.8)ml,开腹组则高达(170±39.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CME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3.0%,与传统手术相似,无吻合口瘘和输尿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右半结肠癌腹腔镜辅助下CME及血管高位结扎安全可行,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升高,但尚需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侧入路清扫胰上淋巴结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的104例远端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入路清扫胰上淋巴结,观察组采用内侧入路清扫胰上淋巴结。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狭窄、胰瘘、腹腔脓肿,医院死亡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2组手术时间、输血率、中转手术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失血量、吻合类型、体内吻合率、胰上淋巴结清扫数量等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地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采用内侧入路清扫胰上淋巴结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促进术后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右半结肠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9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传统开腹手术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但住院费用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上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9%,开腹手术组为31.1%,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术后复发、转移以及术后2年内生存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半结肠癌采用腹腔镜根治术临床治疗效果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妇科恶性肿瘤行腹腔镜下腹膜外入路与经腹膜入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09年08月至2019年08月发表的关于妇科恶性肿瘤行腹腔镜腹膜外与经腹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或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Centra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70篇,最终纳入10篇。比较发现,妇科恶性肿瘤行腹腔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腹膜外入路组与经腹膜入路组手术时间、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中转开腹率、输血率、术中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等结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膜外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率均小于经腹膜入路组,分别为[95%CI(-85.36~-8.91),P=0.02]、[95%CI(-1.77~-0.14),P=0.02]、[95%CI(0.34~0.8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恶性肿瘤行腹腔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腹膜外入路和经腹膜入路均具有良好的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对淋巴结清除术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了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95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其中保留LCA 47例(研究组),不保留LCA 4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转开腹率、预防性回肠造口、游离脾曲)、术中淋巴结清扫情况(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清扫数、阳性淋巴结检出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胀腹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和肿瘤复发转移、5年死亡率、无肿瘤进展(PFS)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转开腹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回肠造口比例、游离脾曲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检出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排气时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腹痛腹胀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0% vs 10.42%,P<0.05),切口感染、尿潴留、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肿瘤复发率、转移率、5年死亡率、无进展生存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可提供吻合口良好血供,避免术中回肠造口、游离脾曲术,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对淋巴结清扫术无影响,不增加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结肠癌D3清扫术后腹腔乳糜漏的病因、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 对628例行结肠癌D3清扫术后发生乳糜漏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术式(开腹组与腹腔镜组)、不同部位(右半结肠与左半结肠)乳糜漏的发生率。结果 22例结肠癌患者(3.5%)术后发生乳糜漏,开腹组与腹腔镜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8%(8/286)和4.0%(14/3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结肠D3清扫术后腹腔乳糜漏发生率为7.8%(16/207),左半结肠D3术式乳糜漏发生率为1.4%(6/421),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糜漏的发生与肿瘤的TNM分期无明显关系。2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肠外营养、静脉使用生长抑素、抗感染治疗和延缓拔除腹腔引流管),均获治愈,1例行腹腔淋巴管漏口结扎术并局部使用医用胶治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 结肠癌D3清扫术开腹与腔镜在预防腹腔乳糜漏方面无明显差异,右半结肠D3术式是乳糜漏的高危因素,术后腹腔乳糜漏保守积极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并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单孔、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29例,其中,单孔胸腔镜组为42例,三孔胸腔镜组为56例,达芬奇机器人组为31例。比较三组的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情况、胸腔总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结果:三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清扫淋巴结个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疼痛、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三孔胸腔镜组相比,达芬奇机器人组的术中出血量较少[(72.14±36.72)ml,P=0.026]、清扫淋巴结个数较多(18.13±8.24,P=0.029)、住院时间较短[(5.31±2.98)d,P<0.001]。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相较于三孔胸腔镜手术优势明显,而相较于单孔胸腔镜手术优势不明显,但在复杂手术操作中是一种较好的手术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Meta分析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Databases、Embase、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20年1月止,收集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利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中英文文献20篇,涉及5 3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占比88.6%。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MD=-3.65,95%CI(-4.18,-3.11),P<0.001],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55,95%CI(0.48,0.64),P<0.001],但手术时间延长[MD=17.86,95%CI(14.76,20.95),P<0.001],并且会增加术中并发症[OR=1.37,95%CI(1.08,1.73),P=0.009];在术后5年生存率、5年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术中盆腔淋巴结切除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的生存预后相当。腹腔镜手术损伤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减少,且恢复较快,但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倪怀坤 《中国癌症杂志》2015,25(11):917-920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于Ⅲ期低位直肠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存在争议:日本学者多主张行择区扩大清扫双侧髂总、髂内、髂外和闭孔淋巴结脂肪组织;欧美学者则多主张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辅以新辅助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对Ⅲ期低位直肠癌行择区扩大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Ⅲ期低位直肠癌的病例(术前影像学分期,术后经病理证实)行择区扩大淋巴结清扫,即顺序清扫双侧髂总、髂内、髂外和闭孔淋巴结脂肪组织,尽量保留盆腔自主神经,除非神经受到肿瘤浸润,并与35例行传统根治术的低位直肠癌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行择区扩大淋巴结清扫组内有5例侧方淋巴结阳性(低分化腺癌4例、黏液细胞癌1例,较高、中分化腺癌有明显差异)。行择区扩大淋巴结清扫组在性功能障碍、排尿困难发生率及手术时间上与行传统根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择区扩大淋巴结清扫组在吻合口瘘和手术失血量上与行传统根治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择区扩大淋巴结清扫组在盆腔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上优于传统根治术组。结论:对Ⅲ期低位直肠癌行择区扩大淋巴结清扫对降低盆腔复发、提高生存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长艳  杨艳  朱志颖 《癌症进展》2016,14(9):923-92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性子宫切除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淋巴结清扫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行子宫全切术的96例子宫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组),46例行开腹子宫全切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开放组),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淋巴结清扫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9.1±5.3)个和(20.3±4.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43,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1,P﹤0.05)。两组疗效相比,腹腔镜组总有效率为92.0%,开放组总有效率为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张静  邓卓  李玢  张瑜  杜善平 《现代肿瘤医学》2019,(13):2368-237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8年3月114例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并以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腹腔镜组),以同期62例开腹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病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各方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手术时间、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复发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腹腔镜手术短期效果良好,生存率相当,在具备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完善的腹腔镜设备的条件下,可以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赵刚  武青生  穆元忠  谭成军  王巍 《癌症进展》2017,15(11):1335-1337,134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D2根治术对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每组40例,其中,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传统开腹组患者行传统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肿瘤根治术有效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传统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流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缩短[(160.55±13.21)min、(4.21±0.64)d、(4.18±0.79)d、(2.89±0.86)d、(13.27±2.66)d],术中平均出血量减少[(152.40±27.02)ml],平均手术切口长度缩短[(6.03±0.80)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近切端与肿瘤平均距离、远切端与肿瘤平均距离、淋巴结平均清扫总数分别为(7.09±1.04)cm、(6.09±1.06)cm、(29.25±18.13)枚,与传统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4/40),与传统开腹组的20%(8/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671).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D2根治术对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的肿瘤根治有效性高,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women undergoing laparoscopy or laparotomy for endometrial cancer.

Methods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of all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for endometrial cancer between 8/2004 and 12/2008. Complications graded and analyzed using Common Toxicit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er. 4.03 classification.

Results

168 women underwent surgery: laparoscopy n=65, laparotomy n=103. Overall median body mass index 36.2 (range, 18.1 to 72.7) with similar distributions for age, body mass index and performance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between groups. Following laparoscopy vs. laparotomy the percent rate of overall complications 53.8:73.8 (p=0.01), grade ≥3 complications 9.2:34.0 (p<0.01), ≥3 wound complications 3.1:22.3 (p<0.01) and ≥3 wound infection 3.1:20.4 (p=0.01)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laparoscopy. In a logistic model there was no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36 and<36) on complications after laparoscopy in contrast to laparotomy. Para-aor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was performed by laparoscopy 19/65 (29%): by laparotomy 34/103 (33%) p=0.61 and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by laparoscopy 21/65 (32.3%): by laparotomy 46/103 (44.7%) p=0.11.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y for stage I disease there wa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both para-aor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and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and increasing body mass index (p=0.03 and p<0.01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o the laparotomy group where there was a trend only (p=0.09 and 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y, increasing body mass index did not impac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ut did influence the decision to perform lymph node diss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