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纵隔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纵隔淋巴结转移(N2)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用SPSS软件对我院外科治疗1083例非小细胞肺癌建立数据库,对其中147例N2肺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2组中鳞癌发生率最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其预后明显优于肺腺癌(P<0.05)。根治性切除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者(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4枚者预后差(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综合治疗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外科治疗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达到根治效果和准确分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病理角度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 (N2 )转移的特点。方法 :为 10 0 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切除及淋巴结清除术 ,对 334例 N2 淋巴结转移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病理类型与 N2 转移关系密切 ,鳞癌 N2 转移率显著低于腺癌、腺鳞癌 ;N2 转移率随肿瘤长径增加而增加 ;N2 转移淋巴结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 ,最密集的部位是第 3、7、5组淋巴结 ;中心型肺癌 N2 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结论 :为获得根除性切除 ,广泛、彻底清除同侧肺门、支气管和纵隔淋巴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1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跳跃性与非跳跃性与非跳跃性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以1982-1994年间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76例ⅢA期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不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称为跳跃组;123例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称为非跳跃组,将纵隔淋巴结分为3个区域,分析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范围及其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在跳跃组中,有49例(92.5%)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限于1个区域(L1),而在非跳跃组中有45例(36.6%),纵隔淋巴结转移扩至2或3个区域L2或L3),跳跃组的5年生存率为29.3%,高于非跳跃组(12.2%,P=0.038),且在同一L1上,跳跃组5年生存率(32.1%)亦高于非跳跃组(15.3%,P=0.042)。结论 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病变中独特的一个亚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肺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为NSCLC辅助放疗靶区勾画提供参考。方法:对193例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单叶NSCLC患者初次抗肿瘤治疗之前的胸部CT进行分析。结果:左侧NSCLC转移至同侧和对侧的概率相近,而右侧NSCLC主要转移至同侧上纵隔,两侧有统计学差异(P=0.016)。其中左下叶NSCLC更易转移至对侧上纵隔,而右下叶NSCLC主要转移至同侧上纵隔(P=0.007)。结论:建议左上叶NSCLC辅助放疗靶区包括10L、5、4R、4L、6、7、2R区,左下叶NSCLC辅助放疗靶区包括7、10L、4R、6、2R、4L区,右上叶NSCLC辅助放疗靶区包括4R、10R、7、2R、3a、4L区,右中叶NSCLC辅助放疗靶区包括10R、7、4R、2R区,右下叶NSCLC辅助放疗靶区包括10R、7、4R、2R、4L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通过目测法、测量法以及模式识别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的PET/CT图像进行诊断分析,并与病理结果比较,探索各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信息。方法选择术前行全身PET/CT检查且经手术根治切除的NSCLC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由3名有经验的医生分别应用目测法及测量法对淋巴结的CT、PET以及PET/CT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同时通过对淋巴结的PET和CT图像的提取,应用工程学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分类诊断。结果CT、PET、PET/CT测量法对NSCLC淋巴结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53.6%、80.4%、82.1%;特异度分别为92.2%、83.3%、90.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2%、60.0%、73.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5%、93.2%、94.2%;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1%、82.6%、88.6%;CT、PET、PET/CT目测法对NSCLC淋巴结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53.6%、71.4%、69.6%;特异度分别为85.0%、82.2%、88.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2.6%、55.6%、6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5%、90.2%、90.4%;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5%、79.7%、84.3%。模式识别法计算得出PET的灵敏度为88%,特异度为76%;CT的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66%。结论PET/CT测量法以及目测法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明显优于单独的CT或单独的PET;PET/CT测量法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明显优于目测法。初步探索了通过构建多分辨率直方图及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判别的工程学方法对淋巴结图像进行分析,为今后多学科联合以及探索更准确的无创检查手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双源CT(DSCT)能量成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能谱参数及能谱曲线的差异,探讨DSCT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与纵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3例NSCLC患者行DSCT能量成像扫描,在处理工作站得到碘图图像,测量所有入组纵隔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以及在不同能量水平下的能谱曲线。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淋巴结组,两组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采用t检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标准化碘浓度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结果 NSCLC两组纵隔淋巴结动脉期及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计算出标准化碘浓度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为52.45%;NSCLC两组纵隔淋巴结的能谱曲线为逐渐下降型曲线,两组在40~110 keV区间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DSCT能量成像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较大;可作为术前判断NSCLC淋巴结转移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8.
FDG PE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FDGPE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分期的价值。方法 对70例经病理证实为NSCLC的病例进行FDGPET显像,以纵隔淋巴结FDG摄取增高及SUV≥2.5作为阳性判断标准,进行纵隔淋巴结分期,并与CT结果比较。结果 PE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100%、93%和94%。且阳性淋巴结数目和部位与病理结果完全符合,使12例术前临床分期得以纠正。CT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0%、77%和76%。结论 PET对NSCLC纵隔淋巴结的准确分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影响分期和预后,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淋巴结转移特点进行分析,为手术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5例NSCLC手术病例,比较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肿瘤原发部位和肿瘤组织类型两方面比较各分组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及跳跃性转移率的差异。结果:205例NSCLC术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977组共3 577枚,平均每例17.4枚。其中220组共508个淋巴结存在转移,有胸内淋巴结转移病例98例,转移率为47.8%。发生跳跃性转移35例,转移率为17.1%。第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肺上叶癌比肺下(中)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性转移。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多数是按肺内淋巴结到肺门淋巴结再到纵隔淋巴结的顺序进行逐级转移,纵隔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比较常见。NSCL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与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组织类型有密切关系。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对胸内淋巴结进行系统性清扫,特别注意转移频率较高的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对于无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尽管经手术完全切除肿瘤,仍有大约40%患者手术后2年内复发,5年生存率仅为60%左右,复发主要原因是常规的组织病理学方法无法发现残留的微小转移的癌细胞。黑色素瘤抗原基因(melanomaantigengene,MAGE)家族中包括-A、-B、-C、-D、-E和-F六个亚家族。目前的研究表明多种肿瘤表达MAGE—A1、-A2、-A3、-A4、-A6和-A12.在肺癌细胞中的阳性率达70%左右。本研究用Real—TimeRT—PCR方法检测黑色素瘤基因A(MAGE—A)在NSCLC患者局部淋巴结的表达,探讨其作为肿瘤标记物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微小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Prenzel KL Mönig SP Sinning JM Baldus SE Gutschow CA Grass G Schneider PM Hölscher AH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2003,82(4):256-260
BACKGROUND: Skip metastasis to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is a well-known phenomeno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Little i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bout its clinical importance. It is still under discussion whether any prognostic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resected NSCLC with either skip metastases or continuous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es (N2).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data of 45 patients with a pN2-stage, who underwent resection for NSCLC. Seventeen of these patients (37.8%), showing no metastatic involvement of hilar (N1) lymph nodes, were compared to the remaining 28 patients with infiltration of hilar nodes (N1) as well as N2 nodes. RESULT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kip metastasis and the continuous N2 group regarding sex, age, histology, T- or M-status. The frequency of skip metastasis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 primary tumor in the upper lobe (n = 12, 71%) compared to the lower lobe (n = 5, 29%). This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patients with a non-continuous lymph node spread, 29 out of 119 resected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were infiltrated (1.7 per patient, range: 1-10). Compared to 83 metastatic involved lymph nodes out of 198 resected mediastinal nodes (three per patient, range: 1-10) in patients with involvement of N1 and N2 nodes (P = 0.034, Mann-Whitney test).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pN2 patients with skip metastasis was 41% compared to 14% in patients with involvement of N1 and N2 nodes (P = 0.019). CONCLUSIONS: pN2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lymph node skip metastasis have a more favorable prognosis compared to pN2 patients with continuous infiltration of the regional lymph nodes. Patients with a continuous lymph node involvement show an increased number of infiltrated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per patient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a non-continuous spread. Skip metastasis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of survival. The presence of skip metastasis seems to be a unique subgroup of pN2 disease in NSCLC.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肺癌标本数据库抽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结合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预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68例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为51.9%,淋巴结转移率与pTNM有统计学相关性;共清扫淋巴结1 895枚,533枚为转移淋巴结,总转移度为28.1%,其中第6组淋巴结转移度高达44.3%(35/79),第4、5、7、9、10、11组淋巴结的转移度在某些特定分组中有显著差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1.2%,且N分期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低、生存时间越短。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且与预后密切相关。精确N分期对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CC chemokine receptor 7 (CCR7) in pulmonary tumor tissue and metastasized lymph node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s of CCR7 in pulmonary tumor tissue and metastasized lymph nodes, and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14.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80%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本研究回顾总结国内外NSCLC纵隔淋巴结分期诊断的研究进展,为临床采取合适的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指导.方法 应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检索系统,以“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integrate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纵隔镜、针吸活检术”为关键词,检索2000-07-27-2016-03-05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 NSCLC纵隔淋巴结的有创性外科检查方法;(2) NSCLC纵膈淋巴结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纳入分析40篇相关文献.总结出无创性影像学分期、有创性外科分期各检查的优缺点、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临床应用情况.NSCLC纵隔淋巴结检查方法中,CT对纵隔淋巴结分期的灵敏度(61.1%)及特异性(71.1%)均较低;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PET-CT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64%和83.3%,但其价格昂贵;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效能优于FDG PET-CT;纵隔镜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8%和100%,存在一定的并发症(2%)和死亡率(0.08%);支气管内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操作方便,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2%和100%,不能取检主动脉旁及下纵隔淋巴结.结论 CT已作为评估NSCLC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常规检查;FDG PET-CT是最准确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纵隔镜是目前诊断纵隔淋巴结分期的金标准,未来的趋势是各技术整合、优势互补以达到更准确的NSCLC纵隔分期. 相似文献
15.
自19世纪末发现X射线世纪以来,医学影像学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并已成为重要的临床诊断辅助工具。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启动和各种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后基因组时代的疾病探测已经从研究结构变化扩展到基于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学深入分析组织、器官和细胞中的分子异常。因而引起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其他系统生物学亚种,包括放射基因组学(radiogenomics)。Radiogenomics是传统视觉识别成像技术的一次重要革命,并构成了一个新的分支-放射组学(radiomics)。Radiomics是一种利用医学成像分析和数据挖掘方法的非侵入性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癌症的疾病诊断,进展评估和治疗监测,提供了以低成本改善癌症治疗决策的机会。本综述总结了radiomics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18FDG PET/C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2期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探讨18FDG PET/CT对N2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72例原发NSCLC患者共切除纵隔N2期淋巴结280枚,回顾性分析术前CT及18FDG PET/CT检查对纵隔N2期淋巴结的诊断结果,并与病理结果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5枚N2期淋巴结CT诊断阳性,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0%、50%、62.5%、61.7%及63.8%;而172枚N2期淋巴结18FDG PET/CT诊断阳性,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68.7%、79.3%、75.6%及85.2%,均明显优于CT(P<0.05)。而105例短径<10 mm的纵隔淋巴结中,36.2%(38/105)为转移淋巴结,18FDG PET/CT对CT诊断阴性的纵隔淋巴结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88.1%、87.6%、80.5%及92.2%;其中高代谢的N2期小淋巴结主要分布于2R、4R/L、7组:36.4%(12/33)、27.3%(9/33)、36.4%(12/33)。结论:18FDG PET/CT对肺癌N2期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尤其对于纵隔内短径<10 mm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小细胞肺癌的CT特征.方法:140例患者经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分为小细胞肺癌组(35例)与非小细胞肺癌组(10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CT特征.结果:两组CT表现特征对比,在病灶长径与支气管关系、有无毛刺、是否存在胸膜凹陷、是否累及纵隔大血管、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是否累及叶、段支气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特点为病灶与支气管长径多平行,周边光滑、毛刺少见,常累及叶支气管、甚至累及段支气管,胸膜凹陷少见,常累及纵隔大血管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