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延庆区初中生糖代谢异常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延庆区抽取4所初中的2 493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空腹毛细血管血糖筛查。 结果  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5%、11.4%、13.9%。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地区、超重、肥胖、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的初中生糖代谢异常患病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城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与中学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呈正相关;每天吃早餐与中学生患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呈负相关。 结论  北京市延庆区初中生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较高,城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每天吃早饭是该地初中生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血压现状,明确学龄前儿童肥胖与血压的关系。 方法  采用整群方便抽样,抽取青岛市城区13家中等规模幼儿园,测量大、中、小班儿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评价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分析儿童肥胖与血压间的关系。 结果  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收缩压(systob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均值分别为(95.52±7.66)mmHg和(62.78±6.52)mmHg;调查儿童中高血压检出率为13.50%;儿童SBP和DBP与BMI、腰围、臀围和腰围身高比均呈正相关;BMI和年龄与血压存在线性回归关系;超重组和肥胖组儿童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组的5.191和2.824倍。 结论  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发病率较高,超重和肥胖是其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因此在防控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同时,学龄前儿童血压监测与高血压早期干预应尽快提上工作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浙江省玉环县农村社区≥35岁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探索超重、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 方法  2009-2010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玉环县所有农村社区中抽取124 693名≥35岁常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关系。 结果  玉环县农村社区≥35岁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53%和10.18%。其中男性超重率(35.56%)高于女性(33.66%),女性肥胖率(11.26%)高于男性(8.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否务农、教育程度、规律体育锻炼、吸烟、饮酒和高盐饮食等均为超重/肥胖的可能影响因素(均有P<0.05)。在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超重和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人群的2.02(95%CI:1.93~2.11)和3.83(95%CI:3.57~4.10)倍;女性分别为1.94(95%CI:1.86~2.02)和3.56(95%CI:3.35~3.77)倍。 结论  玉环县农村社区≥35岁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且超重和肥胖可能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河南省7~18岁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有效控制超重肥胖提供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随机抽取河南省内8个市18 82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中,正常组有11 185人,超重有4 415人,肥胖有3 223人。男生有10 073人,女生有8 750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11.6±4.1)岁,平均睡眠时长为(8.19±1.27)h/d,不同体重3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及睡眠时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男生和女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随着睡眠时长的减少而增加(均有P趋势<0.05),且在不同睡眠时长下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均有P<0.05)。在小学、初中及高中人群分别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随着睡眠时间的减少,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均有P<0.05)。 结论  睡眠不足是河南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有利于减少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的发展趋势,为儿童体格发育的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7个城市随访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完成基线和4次随访的3 494例数据纳入分析。 结果  基线时儿童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12%、79.14%、10.88%和7.87%。4次随访儿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平均半年增长率分别为12.91%、3.76%和10.34%;男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童,其差值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基线消瘦的儿童,在4次随访仍有30%左右的儿童维持在消瘦状态;基线体型正常、超重的儿童,4次随访发展为超重/肥胖、肥胖的检出率均逐渐增加;基线肥胖的儿童,4次随访仍为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70%。 结论  调查地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消瘦现象仍然存在;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逐渐增加、男女童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差值逐渐增大,家长和妇幼卫生工作者应加强对儿童体格发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9—11月抽取顺义区5所幼儿园共1 238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研究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3.3%、15.2%。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OR=1.333,95%CI:1.032~1.722)、父亲超重/肥胖(OR=1.723,95%CI:1.293~2.295)、母亲超重/肥胖(OR=1.617,95%CI:1.234~2.119)、进食速度快(OR=1.403,95%CI:1.125~1.748)。而平均户外活动时间>2 h(OR=0.649,95%CI:0.549~0.771)是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制定父母参与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代谢指标异常聚集性的关系,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所小学作为调查点,将身体测量、问卷调查和血生化检测均完整的1 280名6~11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代谢指标异常及其聚集性的关系。结果 父母一方和双方均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55.6%和19.8%。儿童代谢指标异常(腹型肥胖、血压偏高)及其聚集性(2项和≥3项代谢指标异常)检出率在父母不同体重状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与父母均体重正常的儿童相比,父母一方超重肥胖儿童存在腹型肥胖(OR=2.00)和1项代谢指标异常(OR=1.47)的危险性较高(P<0.05或<0.001),而双方均超重肥胖儿童存在腹型肥胖(OR=3.08)、血压偏高(OR=1.74)和代谢异常指标聚集(OR=1.64~4.60)的危险性更高(P<0.05或<0.001)。结论 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腹型肥胖、血压偏高和代谢指标异常聚集性存在关联。这提示应该对有父母超重肥胖史的高危儿童进行重点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3年我国超重肥胖成人体重水平低估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 18岁成人共计179 570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体重水平自我评价、慢性病患病知晓情况等信息;体格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和血压;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和血脂四项。选取收集到的87 552名超重肥胖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体重水平低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我国有74.7%(95%CI:73.3%~76.1%)的超重肥胖成人低估自我体重水平,其中轻度低估率为60.7%(59.6%~61.7%),严重低估率为14.0%(13.1%~14.9%)。较高年龄、低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和肥胖是低估和严重低估体重水平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高血压患者知晓和血脂异常患者知晓是低估和严重低估体重水平的保护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中国大部分超重肥胖成人低估自身的体重水平,低估受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慢性病知晓等因素影响,应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20~39岁青年人的交通方式、工作状态、闲暇时间的活动对超重和肥胖的影响,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水平提供参考意见。 方法  对广西14个地市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监测点的20~39岁青年人进行随机整群抽样,共纳入7 534例研究对象。将其分成20~<30岁、30~39岁两组资料过采样处理后建立随机森林分类模型。 结果  根据基尼指数的下降幅度对变量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20~<30岁青年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骑摩托车、电动车时长,读书、用电脑等时长,看电视、听广播时长,以静坐伏案为主时长,轻家务劳动时长;30~39岁青年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骑摩托车或电动车时长,看电视、听广播时长,读书、用电脑等时长,轻家务劳动时长,以静坐伏案为主时长。 结论  人们要尽量缩短静坐行为的持续时间。短距离路程尽量选择骑自行车和步行,工作方式与闲暇活动方面避免久坐,增加科学规律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中国不同民族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检测调查对象的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并按照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多因素及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危险因素及交互作用。 结果  多民族人群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病率为19.58%,朝鲜族的MS患病率最高,其次是汉族,哈萨克族的MS患病率最低;MS及超重肥胖等4项指标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MS风险是男性的0.556倍;年龄越大,患MS的风险越大;中心型肥胖人群MS的风险比2.765,同时腰身比大于0.52的风险比为4.259;利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超重/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4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显示4个指标有独立的效应,因素之间又有交互作用,且存在部分3因素交互作用。 结论  不同民族MS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MS的高发生率及各指标间存在正向交互作用。应从公共卫生的防控角度,检出更多的MS,并进行干预,减少MS的患病危险因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汪君民  龚腾云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1):1683-1687
  目的  探讨中度到大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和久坐行为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 为改善小学生不良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11—12月对广东省某市949名9~12岁小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小学生划分为正常和超重/肥胖两组。实验对象24 h戴腕表式Gene active加速度计, 对MVPA和久坐时间进行区分和记录。由父母记录并提供小学生的屏幕时间。采用Possion回归分析MVPA、久坐时间、屏幕时间与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独立关联。  结果  20.8%(197名)的小学生超重/肥胖。小学生符合MVPA推荐值比例为22.1%(210名), 上学日久坐时间(不包括睡眠时间)为60.8%(577名), 高达8.5 h/d。仅有12.3%(117名)的小学生屏幕时间≤2 h/d。与Q4相比, MVPA为Q1的小学生与正常组小学生相比, 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体质量正常的小学生高出4.38倍(P < 0.01), 且与久坐时间无关。与符合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相比, 未达到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2.54倍(95%CI=1.59~3.77)。每天>2 h的小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比每天≤2 h的小学生增加了1.87倍(95%CI=1.21~3.02)。  结论  MVPA时间越长, 超重/肥胖的风险越低。能达到MVPA时间要求的小学生比例偏低, 小学生的屏幕时间大多超出推荐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州市7~12岁儿童不同时长静态回合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为儿童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35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受试者连续7 d佩戴加速度计对静态行为和体力活动进行客观测量。对每名受试者的静态回合进行长度划分。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收集受试者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指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静态回合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7~12岁儿童的静态行为时间主要由 < 10 min的短时静态回合累积而成。5~ < 10,10~ < 15,15~ < 20 min静态回合的累积时间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得分呈正相关(B值分别为1.24,2.01,2.40),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值分别为-0.13,-0.21,-0.27)呈负相关; 1~ < 5,5~ < 10,10~ < 15,15~ < 20 min静态回合的累积时间与体质量指数(BMI)(B值分别为1.07,1.89,2.86,3.65)和腰围(B值分别为2.79,4.81,8.04,10.14)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5~ < 20 min的持续性静态行为增加儿童心血管健康风险,儿童应减少20 min以内的持续性静态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并探究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以期为有效的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8—2019年在北京、长治、乌鲁木齐24所小学共1 392名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中开展的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的支持情况以及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家庭—个人3个层面上对干预组儿童开展饮食运动行为干预, 对儿童的饮食运动知识、饮食习惯、运动行为、静坐视屏行为进行评估,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先分析干预对儿童认知和行为评分的作用, 再探讨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结果  干预1年后, 相比对照组, 干预组饮食运动知识评分高(OR=2.34, 95%CI=1.71~3.21)、饮食习惯评分高(OR=2.58, 95%CI=1.75~3.82)和静坐视屏评分高(OR=1.91, 95%CI=1.35~2.68)的儿童比例明显升高(P值均 < 0.01), 干预组儿童存在家庭支持的比例提高(OR=3.45, 95%CI=2.19~5.45), 其中父亲(OR=2.70, 95%CI=1.68~4.35)、母亲(OR=3.71, 95%CI=2.28~6.04)、祖母(OR=1.65, 95%CI=1.00~2.70)和外祖母(OR=2.14, 95%CI=2.12~2.16)支持儿童控制体重的比例提高(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 家庭支持在综合干预与儿童饮食习惯和静坐视屏评分的关联中存在中介作用。  结论  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可促进其认知和行为, 家庭支持是重要的中介因素。将家庭干预纳入儿童肥胖综合防控策略可提高儿童饮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小学生静态行为与视力变化的关联性,为学生视力不良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纳入一至四年级学生4 969名,并于2年后进行随访。采用经信、效度检验的《广州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系统问卷》收集小学生基线放学后做作业、看电视、用电脑/玩游戏、往返交通等静态行为时间。使用5 m标准对数视力表分别测量基线和随访的视力。分别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小学生静态行为与视力变化值以及视力不良的关联性。  结果  2年期间,一至四年级学生视力不良的累积发病率为48.74%。放学后做作业时间与左眼视力变化值呈负相关(β=-0.012,95%CI=-0.023~-0.002)。放学后做作业时长与视力不良的发生正性相关(OR=1.16,95%CI=1.05~1.27)。静态行为总时长、视屏时间、往返交通时间与视力变化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静态行为中的放学后做作业时间增加与小学生视力降低相关,合理减轻课业负担有利于视力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群体层面(健康教育讲座、公众号推送)和个人层面(个性化膳食指导意见)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对广州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效果,为中学生超重肥胖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3所初中和3所高中,经体检筛查出1 457名超重肥胖的12~18岁学生。对超重肥胖学生通过公众号推送健康推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下发《学生个性化膳食指导意见》手册等措施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使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的超重肥胖构成比,计算需治疗人数(NNT)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超重构成比为66.71%(972/1 457),干预后下降至59.92%(873/1 457);干预前肥胖构成比为33.29%(485/1 457),干预后下降至26.63%(388/1 457)。肥胖学生中NNT最小的是12~13岁女生组(NNT=2.6,95%CI=1.9~4.1),NNT最大的是14~18岁男生组(NNT=5.9,95%CI=4.7~8.1);超重学生中12~13岁女生组NNT最小(NNT=2.7,95%CI=2.2~3.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肥胖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流行病学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探究儿童青少年孤独症谱系障碍和肥胖之间的关联,为改善ASD儿童青少年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NKI(2010年1月—2022年1月)中与肥胖、ASD相关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报告OR值。并对权重、体质量指数(BMI)获得方式、年龄等分类指标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共筛选11篇文献纳入分析,总样本包括336 830名参与者,其中ASD患者58 187名,正常发育者278 643名。经Meta分析,与正常人相比,ASD儿童青少年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1.80,95%CI=1.74~1.86)。根据BMI获得方式分组后,与正常人相比,BMI由客观测量、从病历中获得、父母报告获得的ASD患者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值(OR值95%CI)分别为1.43(1.04~1.96),5.23(4.44~6.16),2.57(1.79~3.69)。根据年龄分组后,与正常人相比,14~20岁ASD儿童青少年患者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值(OR值95%CI)=2.19(1.21~3.94)。  结论  相较于正常发育同龄人,ASD儿童青少年患者发生肥胖的风险更高。应在饮食、体力活动方面正确引导ASD患者,尤其是在青春期,避免其发生肥胖及肥胖引起的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纵向研究出生体重状态与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一年级小学生体重状态的影响,为生命早期的预防和干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针对上海市闵行区2019年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收集其当年学校常规体检信息,并回顾性收集其出生和产后随访信息,选取12月龄体格检查信息完整的4 434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婴儿期生长速度与小学一年级时体质量指数(BMI)值及其Z评分的关系,同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出生体重状态和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小学一年级时超重和肥胖患病的影响并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纳入研究的小学生婴儿期生长速度与小学一年级BMI值及其Z评分均存在线性关系[β值(β值95%CI)=0.30(0.24~0.35),0.12(0.10~0.15),P值均 < 0.01]。小于、适于和大于胎龄儿人群中均出现婴儿期追赶生长的个体。出生体重状态为大于胎龄儿和婴儿期出现追赶生长是儿童小学一年级超重和肥胖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R=1.31~1.55,P值均 < 0.05)。分层分析显示,追赶生长会增加适于胎龄儿小学一年级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RR值(RR值95%CI)=1.74(1.42~2.14),1.87(1.56~2.26)],且会增加大于和小于胎龄儿小学一年级肥胖的患病风险[RR值(RR值95%CI)=3.74(1.04~13.49),3.24(1.62~6.46)](P值均 < 0.05)。在发生婴儿期追赶生长的人群中,出生体重状态为大于胎龄会增加儿童一年级时肥胖患病的风险(RR=2.60,95%CI=1.35~5.02,P < 0.01),但不增加超重的患病风险(P=0.13)。  结论  出生体重状态与婴儿期生长速度模式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患病都具有影响,建议关注大于和适于胎龄儿的生命早期生长发育并扩大婴儿期追赶生长的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脊柱侧弯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脊柱侧弯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城郊共8所中学2 121名中学生开展脊柱侧弯筛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广州市中学生脊柱侧弯检出率为8.20%,女生(9.50%)高于男生(7.00%),城区(10.45%)高于郊区(4.77%),高中生(10.08%)高于初中生(6.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0,21.76,9.54,P值均<0.05)。检出阳性的174名中学生中,胸段侧弯最多(65例),右凸略多于左凸,中度侧弯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区(OR=2.56,95%CI=1.71~3.82)、每天使用移动电子设备时间≥3 h(OR=1.59,95%CI=1.12~2.27)、近距离用眼≥1 h休息一次(OR=1.40,95%CI=1.00~1.95)、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OR=1.82,95%CI=1.24~2.67)的中学生脊柱侧弯检出率较高(P值均 < 0.05)。  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脊柱侧弯检出率较高,与地区、每天使用移动电子设备时间、近距离持续用眼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有关,应加强脊柱健康知识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