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牙齿移动的类型。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及曲面体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第一、二磨牙远移量及牙长轴倾斜度。结果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一、二磨牙到翼肌垂直平面(PTV)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1.28±1.24)mm,上颌第二磨牙向远中移动(2.47±1.77)mm,下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1.77±1.20)mm,下颌第二磨牙向远中移动(2.83±1.39)mm。治疗前后曲面体层片中的上下颌第一、二磨牙牙长轴与双侧眶下缘基准平面所成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中上颌磨牙与前颅底平面(SN平面)所成角及下颌磨牙与下颌平面(MP平面)所成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时磨牙是整体移动的,而非倾斜移动。  相似文献   

2.
蒋理亚  林军 《口腔医学》2024,(2):100-104
目的 分析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推下颌磨牙远中移动牙齿的移动表达率以及其副作用移动。方法 选取24例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完成推下颌磨牙远中移动的患者,利用治疗前后的CBCT建立三维坐标系,定位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及切牙的牙冠牙根标志点并获得牙齿治疗前后位置的坐标、轴倾角及转矩角,结合牙齿预设移动量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对推下颌磨牙远中移动的表达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磨牙和切牙在非计划移动方向上坐标的差异及轴倾角、转矩角的差异分析牙齿的副作用移动。结果 下颌第一磨牙牙冠的牙齿移动表达率最高,可达71%,牙根的移动表达率则显著小于牙冠(P<0.05)。在推下颌磨牙远中移动的过程中,磨牙产生压低及颊向倾斜的副作用移动(P<0.05),切牙的副作用移动不显著(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对推下颌磨牙远中移动的磨牙远移表达率较高,牙冠大于牙根,但移动过程中应注意减少磨牙的压低移动和颊向倾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效果进行三维的测量分析并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名需进行上颌磨牙远中移动的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顺序远中移动上颌第二磨牙、第一磨牙,并分别对其移动到位后的阶段模型进行数字化重建.通过三维重叠软件将阶段模型与治疗前模型进行重叠对比,测量磨牙远中移动后所获得的绝...  相似文献   

4.
骨性Ⅰ类或轻度骨性不调伴牙列拥挤的成年患者,可以通过拔除智齿后远中移动牙列获得空间排齐上下牙列,维持原有侧貌。但上下颌磨牙同时远中移动仍是目前矫治的难点。本病例借助微种植体支抗,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实现所有类型牙齿移动上,推磨牙向远中的效率最高.但临床中容易出现磨牙远中倾斜,支抗丧失等问题.该文就隐形矫治推磨牙向远中的适应证、临床疗效、远移效率、支抗设计等4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通过重叠磨牙远移前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评价其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结果: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向远中移动2.58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向远中移动2.57 mm和2.68 mm,双侧中切牙均平均向近中移动0.34 mm.双侧中切牙在水平向上无明显移动,左右侧第一磨牙均平均颊向移动0.96 mm和0.97mm,左右侧第二磨牙平均颊向移动1.01 mm和1.11 mm.双侧中切牙无明显伸长或压低,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压低0.26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压低0.37 mm和0.36 mm.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均无明显颊腭向旋转.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会引起轻微的磨牙压低和前牙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无托槽隐形矫治远移上颌第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牙周膜应力分布及第二磨牙位移趋势,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二磨牙位移量、附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CT扫描获得患者上颌骨DICOM文件,采用Mimics、Geomagic Studio等软件分别建立无附件上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0.2 mm(模型A...  相似文献   

8.
吴迪  向美玲  唐林  孙婷婷  张琳  张苗苗 《口腔医学》2019,39(11):987-992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三维方向上的移动量及表达效率。方法选择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的成人患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推磨牙向远中移动,其中安氏Ⅰ类组9例,患者平均年龄23岁,向远中移动上颌下颌磨牙,安氏Ⅱ类组10例,患者平均年龄24岁,向远中移动上颌磨牙。根据矫治前和推磨牙结束后拍摄的头颅侧位片,计算出磨牙三维方向上的移动线距,角度,远中移动效率,前牙支抗变化情况,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组: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65.86%,第二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1.68%;安氏Ⅰ类组,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3.88%,第二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7.73%,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69.1%,第二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5.03%。磨牙远中移动过程中有轻度压低,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远中倾斜。前牙支抗无明显丧失(P>0.05)。结论利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够有效的远中移动磨牙,但伴有一定程度的磨牙远中倾斜,垂直向上的压低,前牙支抗基本无丧失。  相似文献   

9.
施洁珺 《口腔医学》2019,39(11):974-977
无托槽隐形矫治作为一种新兴的矫治技术,在治疗Ⅱ类错■畸形时有其独特优势。该文将从贴近临床的角度,阐述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Ⅱ类错■畸形的特点,着重介绍磨牙远移、咬合跳跃和拔牙矫治三种治疗方法,以期读者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自锁矫治技术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40例牙列拥挤的患者,使用自锁托槽进行不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形态发生的变化。结果矫治后牙弓长度和宽度均有明显的增加,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发生在前磨牙区。上颌中切牙唇向前移和第一磨牙发生远中向后移量无显著性差异。牙弓变化与牙列拥挤度显著相关。结论采用自锁矫治技术对拥挤病例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后牙弓宽度和长度增大,上颌牙弓长度增加由上颌切牙唇向移动和磨牙远中移动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错牙合畸形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传动直丝弓矫治组、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各45例.传动直丝弓矫治组患者使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治疗,无托槽隐形矫治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进行治疗.对比分析对...  相似文献   

12.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推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上颌解剖结构不同及患者依从性差异等因素,上颌磨牙远中移动的实际移动量与设计移动量间存在一定差异,影响最终矫治效果。该文就患者基本情况、上颌磨牙及周围解剖结构、方案设计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正畸医生设计上颌磨牙远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并提高远移实现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术者诊断设计不当、矫治技术应用失误、正畸治疗后的复发以及患者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矫治等原因可导致患者对矫治结果不满意, 寻求二次矫治。此类患者通常已减数, 或伴牙周、关节、牙体或缺牙等问题, 常需多学科联合治疗, 二次矫治难度较大, 可选方案受限。无托槽隐形矫治舒适美观, 具备数字化精准化程度高、可个性化排牙模拟矫治后终末状态等特点, 使其在失败病例的二次矫治中具有一定优势。本文通过展示无托槽隐形矫治在二次矫治病例中的应用实例, 对矫治设计和监控细节进行讨论和总结。建议医师在接诊前利用无托槽隐形矫治难度评估工具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 接诊自身诊疗能力范围内的病例, 以获得满意的矫治疗效。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减数病例的成功关键在于诊断正确, 选对病例。在方案设计上, 二次矫治应注意前牙转矩的恢复, 利用推磨牙向后获得间隙, 做好垂直向控制, 改善后牙咬合关系。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正确选择、谨慎纳入、合理设计, 有望在二次矫治的疑难病例中获得牙排列整齐、尖窝交错、覆覆盖正常、牙周健康、牙根平行的矫治效果, 达到美观、功能、稳定、健康的矫治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对上中切牙压低效率的影响及支抗前磨牙、磨牙的变化,以期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矫治深覆(牙合)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和无平面导板矫治深覆(牙合)的病例各6例,两组均设计上中切牙不少于0.7mm的压低,通过前牙压低矫正深覆(牙合).前磨牙及磨牙作为支抗牙不设计移动.以腭穹窿为参照,重叠设计压低前后的数字化模型,比较两组上颌中切牙压低效率的差异,以及两组支抗前磨牙和磨牙的差异.结果 平面导板组上中切牙压低效率为33%,无平面导板组上中切牙压低效率为8%,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面导板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伸长0.3、0.1、0.2和0.1mm;无平面导板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压低0.0、0.2、0.1和0.1mm,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面导板组和无平面导板组未设计移动的第一磨牙分别颊倾0.0mm和0.3mm,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对上颌中切牙的压低无明显影响,但能有效伸长支抗前磨牙及磨牙,克服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牙合)垫效应"造成的后牙压低,并维持磨牙水平向的位置,对深覆(牙合)的矫正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根据数字化模型和牙移动设计方案设计制作的一系列个性化透明矫治器,用于精准移动患者的牙齿。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的适应证把控和病例的合理诊断设计是治疗成功的前提,而矫治过程中正畸医师对患者的复诊监控更是达到矫治目标的必要条件。本文从复诊监控方法、内容、问题分析和临床处理几方面入手,对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的复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在拔牙病例中远移尖牙的移动效率和未设计位移支抗牙的实际三维位移.方法 收集无托槽隐形矫治第一前磨牙拔除的成人安氏Ⅰ类、分步法内收前牙患者17例,纳入研究牙齿共计170颗.通过三维扫描将患者治疗前模型和阶段研究模型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模型三维重叠技术收集中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的实际位移数据,计算尖牙的远中移动效率及未设计位移支抗牙的实际位移.结果 尖牙平均远移效率为87.78%±9.3%.后牙备抗组尖牙平均远移效率为89.27%±10.2%,后牙非备抗组尖牙平均远移效率为86.27%±6.6%,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438),尖牙设计远中移动1~2mm的移动效率为88.21%±15%,2~3mm的移动效率为87.10%±4.4%,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762).尖牙在矢状向设计位移量为-1.61±0.87mm,实际位移量为-1.47±0.77 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P<0.05),垂直向设计位移量为-0.07±0.35 mm,实际移动量为0.26±0.48 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P<0.05).后牙备抗组第一磨牙垂直向平均位移量-0.10±0.24 mm,后牙非备抗组第一磨牙垂直向平均位移量0.15±0.33 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P=0.037).后牙备抗组第二磨牙垂直向位移量-0.08±0.30 mm,后牙非备抗组第二磨牙垂直向位移量0.18±0.32mm,差异意义有统计学(P=0.023);在后牙备抗组和非备抗组中,磨牙的矢状向和颊舌向位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后牙备抗对尖牙远移效率无显著影响,尖牙远中移动效率较高,但易发生伸长移动;未设计位移的支抗牙在尖牙远移阶段发生了三维位移变化.  相似文献   

17.
根骨关系指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 无论在矫治前、矫治中、矫治后都需要明确牙根与牙槽骨在颊舌向、矢状向和垂直向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锥形束CT可以清楚地展示及分析每颗牙齿的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可以在矫治设计中指导牙齿的移动方式、时机, 以达到安全矫治的目的。尤其在无托槽隐形矫治牙齿移动的设计中根骨关系更显重要, 本文将介绍根骨关系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常见牙齿移动, 包括磨牙远移、前牙打开咬合以及拔牙矫治内收前牙等设计中的应用, 这将有助于正畸医生实现精准治疗、健康矫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Damon Q自锁托槽对牙列前突拥挤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40例牙列前突拥挤患者,分别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Damon Q自锁托槽固定矫治器完成拔牙矫治,每组各20例。采用iTero口腔扫描仪获取两组患者治疗前(T0)和治疗后(T1)数字化模型,OrthoCAD软件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磨牙水平向旋转角度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宽(P<0.05),下颌尖牙间宽度固定矫治组增加明显(P<0.01),而隐形矫治组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牙弓后段宽度均减小(P<0.05);但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各指标变化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形组治疗后上、下颌第一磨牙水平向旋转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均P<0.01);固定组上、下颌第一磨牙水平向旋转角度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均P>0.05);两组间相比,隐形组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水平向旋转角增大幅度较固定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9.
周浠  姚思玥  潘永初 《口腔医学》2022,42(5):456-461
正畸治疗的目的是矫治患者错牙合畸形,在达到平衡、稳定、美观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或避免正畸治疗对患者牙周健康的不利影响。与传统固定矫治器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具有舒适、美观、可摘、易清洁的优势,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本文将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作一综述,从无托槽隐形矫治力学特性、牙周临床指标和牙周炎症微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口腔医学》2017,(2):166-169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通过一系列透明的、可自行摘戴的透明塑料牙套来实现牙齿排齐,纠正错牙合畸形。但在矫治过程中,牙齿实际移位量与预期移位量间相比存在"滞后性",从而涉及矫治效率问题。本文就Invisalign矫治器在各种类型牙齿移动(伸长、压低、扭转、倾斜、扩弓、推磨牙向后等)中的效率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Invisalign病例以及设计无托槽隐形矫治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