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儿童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的特征。方法选取替牙期(颈椎骨龄7~11岁)骨性Ⅲ类错及骨性Ⅰ类正常对照组儿童各30例,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应用Winceph 8.0X线头影测量分析软件进行气道宽度和舌骨位置的头影测量。比较两组鼻咽、腭咽、舌咽和喉咽各部位气道宽度和舌骨位置的差异。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儿童的上气道各段均明显窄于正常对照组儿童(t=2.035~4.578,P<0.05),软腭宽度明显增大(t=2.389,P<0.05),舌骨位置更靠前(t=2.583、2.696,P<0.05)。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儿童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存在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年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且拍摄了CBCT的患者中筛选出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各31名,对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高度、牙槽骨面积及牙槽骨厚度进行测量,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两组相比,骨性Ⅲ类组患者的下切牙牙槽骨唇侧根尖区的牙槽骨面积及唇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下切牙唇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组患者下切牙牙槽骨舌侧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下6 mm处牙槽骨面积、舌侧根尖区及舌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在下切牙牙槽骨舌侧CEJ下4 mm、6 mm以及舌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组患者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及厚度在唇舌侧根尖区明显小于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在对其进行前牙的唇舌向移动时尤其要注意转矩的控制,以防止根吸收及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经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PE)治疗后其上气道形态的改变.方法 收集30例8~11岁经PE治疗后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T1)和治疗后(T2)的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数据,将T1、T2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配准,测量上气道形态的改变.采用t检验分析统计学差异.结果 经PE治疗后上牙槽座点和上中切牙切缘最前点向前上方移动,而颏顶点向后下方移动.治疗前后舌骨的位移、上颌骨的牙弓宽度和长度、上气道鼻咽部和口咽部的体积和平均横截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喉咽部体积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口咽部气道最大前后径与最大左右径的比值增大,而喉咽部比值减小.结论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经PE治疗后,其鼻咽和口咽部气道尺寸变大,而喉咽部无明显变化.口咽部气道形态变得较为圆缓,而喉咽部变得较为椭圆.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口咽气道形态特征,分析上下颌骨的位置对气道的影响,为正畸临床评估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气道三维结构,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筛选CBCT资料,按纳入标准分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和上颌前突组,以骨性Ⅰ类错牙合为对照组(各40例),采用Invivo 5软件测量相关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气道各段截面积、体积、矢状径、冠状径、气道角度及舌骨位置等测量项目上,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相对于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及骨性Ⅰ类组有较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明显呈现狭长、向后倾斜的口咽气道形态,而骨性Ⅰ类患者气道形态更为直立,且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口咽气道截面最狭窄。结论:成人不同骨性错牙合畸形口咽气道三维特征不同,下颌骨矢状位置、长度较上颌骨对口咽气道形态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女性骨性Ⅲ类高角错合患者减数前磨牙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减数前磨牙掩饰治疗对上气道矢状径大小的影响。方法将38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高角错合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拔除上5下4后,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掩饰治疗。矫治前后均拍摄患者X线头颅侧位片,并对其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大小以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上气道鼻咽段(PNS-R,PNS-UPW)矢状径在减数前磨牙治疗后明显增加,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咽段(SPP-SPPW,U-MPW)、舌咽段(TB-TPPW)以及喉咽段(V-LPW)矢状径大小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结论减数前磨牙掩饰治疗可增加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高角错合患者上气道鼻咽段矢状径,对改善上气道狭窄具有积极作用;上气道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矢状径大小未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2~15岁青少年不同矢状骨面型上气道形态的差异性。 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治疗的青少年187例,其中男91例,女96例,12~15岁。所有参与者接受头颅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CBCT)扫描,使用Dolphin软件测量上气道形态特征,根据APDI值将男、女各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和骨性Ⅲ类组。采用SPSS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男患者中后鼻棘点水平上气道截面的最大矢状径、后鼻棘点水平上气道截面最大横径与最大矢状径比值、腭咽面积、上气道正中矢状面总面积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患者中仅腭咽面积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2~15岁青少年不同矢状骨骼面型的上气道形态大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正畸掩饰性治疗前后的X射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治疗前后的差异,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行正畸掩饰性治疗的3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照不同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13例,均角组17例,分别对两组正畸治疗前后的X射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矫治结束后上气道形态测量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位置水平向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向有向下移动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治疗前后舌骨-后鼻棘点距和舌骨-下颌平面距的变化值大于均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掩饰性治疗后上气道形态无明显变化;舌骨位置在水平向无明显变化,在垂直向有向下移动的趋势。正畸掩饰性治疗结束后高角组舌骨位置向下移动的趋势可能大于均角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及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间隙及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恒牙初期正常(牙合)、安氏Ⅱ类及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36名(男17名,女19名),平均年龄12.5岁.分别拍摄X线头影测量片.描图并进行颌骨、舌骨及上气道的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舌骨测量中安氏Ⅱ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相比较:H-FH、H-MP显著增加(P<0.05),H-VL显著减小(P<0.05);安氏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相比较:H-FH、H-MP显著减小(P<0.05),H-S显著增加(P<0.05);在上气道测量中,安氏Ⅱ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相比较:U-MPW、PAS显著减小(P<0.05);安氏Ⅲ类与正常相比较:PNS-UPW显著减小(P<0.05),PAS显著增加(P<0.05);其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引起上气道口咽间隙变小,舌骨向下后移位;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引起鼻咽间隙减小,舌骨前上移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在头影测量方面的应用,探讨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安氏Ⅰ类正常(牙合)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方法:用DR技术给安氏Ⅱ1类错胎畸形患者和安氏Ⅰ类正常(牙合)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选取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5例,利用DR技术固有软件直接在微机上对50名研究对象的DR图像进行影像后处理,并对研究对象上气道各段的矢状径进行自动测量,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和安氏Ⅰ类正常牙台组SNA均值分别为82.2°和82.1°,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均接近正常值;而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的SNB、ANB均值分别为76.0°、6.2°,安氏Ⅰ类正常(牙合)组SNB、ANB均值分别为79.1°、3.0°,两组的SNA、ANB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组成无明显差异(P>0.05).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矢状径各测量项目中,鼻咽气道间隙(PNS-Ba、Ad1-PNS、Ad2-PNS)和喉咽气道间隙(V-LPW)与安氏Ⅰ类正常(牙合)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腭咽气道间隙(Mcnamara线、SPP-SPPW、U-MPW)和舌咽气道间隙(TB-TPPW)显著小于安氏Ⅰ类正常(牙合)组(P<0.01).结论:直接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影像后处理功能,可直接在DR图像上定点、测量,使头影测量诊断、测量更准确、更方便;下颌后缩型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存在结构性狭窄,狭窄部位主要位于上气道的腭咽和舌咽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在头影测量方面的应用,探讨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安氏Ⅰ类正常[牙合]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方法:用DR技术给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和安氏Ⅰ类正常[牙合]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选取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5例,利用DR技术固有软件直接在微机上对50名研究对象的DR图像进行影像后处理,并对研究对象上气道各段的矢状径进行自动测量,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和安氏Ⅰ类正常牙合组SNA均值分别为82.2°和82.1°,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均接近正常值;而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的SNB、ANB均值分别为76.0°、6.2°,安氏Ⅰ类正常胎组SNB、ANB均值分别为79.1°、3.0°,两组的SNA、ANB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组成无明显差异(P〉0.05)。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矢状径各测量项目中,鼻咽气道间隙(PNS-Ba、Ad1-PNS、Ad2-PNS)和喉咽气道间隙(V—LPW)与安氏Ⅰ类正常骀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腭咽气道间隙(Mcnamara线、SPP—SPPW、U—MPW)和舌咽气道间隙(TB—TPPW)显著小于安氏Ⅰ类正常骀组(P〈0.01)。结论:直接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影像后处理功能,可直接在DR图像上定点、测量,使头影测量诊断、测量更准确、更方便;下颌后缩型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存在结构性狭窄,狭窄部位主要位于上气道的腭咽和舌咽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McNamara分析法对广西局部地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分析,了解其骨性特征,为正畸与正颌外科的临床诊断、治疗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广西地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82例及广西地区骨性Ⅰ类成人个别正常(牙合)50例,通过CASSOS软件对其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McNamara分析研究.结果:(1)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突度、有效上颌长度测量值小于骨性Ⅰ类组(P<0.05),下颌突度、有效下颌长度、下颌平面角与下切牙突距测量值均大于骨性Ⅰ类组(P<0.05).(2)在骨性Ⅰ类个别正常(牙合)组中男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中男性的有效下颌长度、下切牙突距和下前面高均大于女性(P<0.05),上颌突度则女性大于男性(P<0.05).(3)分别在男性和女性中比较骨性Ⅲ类错(牙合)和Ⅰ类个别正常(牙合)的数值发现,男性中两者有显著差异的测量项目更多.结论:广西局部地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同时存在上颌发育不足和下颌发育过度,以后者为主.男性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较女性更严重,面型更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构建骨性Ⅲ类扁桃体肥大儿童的上气道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评价患者扁桃体切除术后上气道内气流特性的变化,为该类患儿适宜临床疗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30例骨性Ⅲ类扁桃体肥大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前后的上气道计算机断层扫描数据,将扁桃体Ⅲ度肥大者纳入A组(18例)、Ⅳ度肥大者纳入B组(12例),重建其术前(T1)、术后(T2)上气道立体模型并应用CFD模拟上气道内的气体流动,评价咽部代表平面(a:后鼻孔平面;b:鼻咽最小截面;c:鼻咽与腭咽交界处;d:腭咽最小平面;e:腭咽与舌咽交界处;f:舌咽段扁桃体最大处平面;g:舌咽与喉咽交界处;h:喉咽下缘平面)的面平均压力与面平均速度、f平面的最大速度(Vmax)与最小压力(Pmin)、咽部最大气流速度(Pharynx-Vmax)、上气道最大气流速度(UA-Vmax)、咽部气流阻力(Rpharynx)、后鼻孔到f平面的压降(dP)及dP与流量比值(PQR)的变化。 结果 B组受试者代表平面的面平均压力、面平均速度在T2期降低,a、b、c、d、e、f、g平面的面平均压力与d、e、f、g、h平面的面平均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截面参数在T2期也呈下降趋势,b截面的面平均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VmaxPmin、Pharynx-Vmax、UA-Vmax、Rpharynx、dP与PQR,B组受试者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a、b、c平面的面平均速度与h平面的面平均压力,A、B两组的其他所有测量指标差异在T1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测量指标差异在T2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从流体力学角度看,扁桃体切除术可有效改善骨性Ⅲ类扁桃体Ⅳ度肥大儿童上气道内部的流体特性,而对于骨性Ⅲ类扁桃体Ⅲ度肥大儿童上气道内部的气流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分别测量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前牙牙根的长度,探讨上颌前牙牙根吸收的发生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以此来指导临床正畸工作。方法:选取年龄为18~35岁的南通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180例(牙列完整,无颌骨畸形,未受外伤,前牙区无埋伏牙及多生牙,无牙周疾病,未行正畸治疗),分为3组(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分别测量其牙根长度及唇腭侧骨质厚度。结果:骨性Ⅱ、Ⅲ类患者前牙牙根长度明显短于骨性Ⅰ类患者的长度。牙根吸收在骨性Ⅱ类患者中发生率最高,其次是Ⅲ类患者,Ⅰ类患者中发生的最少。骨性Ⅰ类患者的上前牙唇腭侧骨质厚度均大于骨性Ⅱ、Ⅲ类患者。结论:骨性Ⅱ、Ⅲ类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上领快速腭开展结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研究.方法:对32例我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患者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变化.结果:治疗后SNA,ANB角显著增加,A点前移,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结论:快速腭开展和前方牵引有利于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患者的骨骼和侧面外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治疗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分析该技术的适用范围。方法:使用MEAW技术矫治8例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均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其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引起的主要是牙位及[牙合]位的改变,即上牙弓向前移动;下切牙显著舌倾,下前牙牙槽高度增大,下后牙向远中竖直。上下颌骨的变化不明显。结论:使用MEAW技术治疗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应选择前牙反覆盖不大、下后牙近中倾斜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适应证的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成人骨性Ⅲ类与Ⅰ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南省口腔医院放射科拍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的20例成人骨性Ⅰ类正常者,20例骨性Ⅲ类上颌后缩患者,20例骨性Ⅲ类下颌前突错■畸形患者,分别作为骨性Ⅰ类正常组、骨性Ⅲ类上颌后缩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组。收集治疗前CBCT,结合三维重建Dolphin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各组上气道各段高度H、矢状径L1、横径L2、截面积S、容积V,鼻咽段为H_a、S_a、L1_a、L2_a、V_a,腭咽段为H_b、S_b、L1_b、L2_b、V_b,舌咽段为H_c、S_c、L1_c、L2_c、V_c,喉咽段为H_d、S_d、L1_d、L2_d、V_d,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Ⅲ类上颌后缩组H_a、S_a、L1_a、L2_a、V_a、S_b、L2_b均低于骨性Ⅰ类正常组和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组H_c、L2_c、S_c、V_c、H_d、L2_d、S_d均高于骨性Ⅲ类上颌后缩组和骨性Ⅰ类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_a、S_b、V_a、V_b与∠SNA、∠ANS-PNS呈正相关(均P<0.05),S_c、S_d、V_c、V_d与∠SNB、∠Go-Gn、∠Ar-Gn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与Ⅰ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存在差异,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大小受上下颌骨大小及位置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骨性Ⅲ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下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量的对比,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人
下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量的特征,为此类病人的诊断分析及矫治方案的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人30 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个别正常牙合成人30 例作为对照组。签署知情同
意书后,在恒定的扫描参数下由同一位放射科医师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Tomography,CBCT) 扫描。
在Invivo 5.0软件中打开研究对象的CBCT 数据,多次矫正测量平面后,由同一名医师分别测量病例组和对照组的
左下中切牙的根尖处、根尖1 /3 段、根中1 /3 段、根颈1 /3 段的唇侧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槽骨附着高度。以上所有
数据测量三次取均值。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比较骨性Ⅲ类错牙合下切
牙唇侧牙槽骨骨量的特点。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左下中切牙的根尖部、根尖1 /3 段、根颈1 /3 段唇侧牙槽骨厚度及
牙槽骨附着高度小于正常牙合(P<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人下颌切牙区的唇侧牙槽骨骨量小于正常牙合成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疗效差异。方法收集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42例,根据不同骨面型分为3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骼与软组织改变,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错牙合畸形面部改善疗效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凹陷的软组织侧貌均得到改善。高角患者主要通过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及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代偿来实现前牙反牙合的解除,而低角患者更多依赖上前牙唇倾及上颌骨的发育来实现。均角患者其面部比例及颌骨关系相对正常,矫治后主要变化为牙齿的相对移动。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疗效不尽相同;高角型患者在选择采取单纯正畸治疗时需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面结构中与骨性Ⅲ错[牙合]密切相关的指标,预测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选择17~27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7例,正常[牙合]女性31名、男性32名,测量其面部骨性结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组,男性后颅底复合体长度明显小于正常组(P〈0.01),下颌复合体三维长度Go—Gn高于正常组(P〈0.01);女性下颌长度指标Cd—Gn、Go—Gn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颅面结构中与骨性Ⅲ错[牙合]最密切相关的指标具有性别差异。后颅底长度短的男性患者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通过正颌手术来纠正的可能性大;下颌水平支较长的患者骨性安氏Ⅲ类发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女性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 选取就诊时拍摄CBCT图像患者39例,年龄10 ~15岁,女性,骨性Ⅰ类关系,不同垂直骨面型,根据中国人正常合Steiner分析法测量均值,按照GoGn-SN角大小分为3组:低角组(GoGn-SN≤27.3°);均角组(27.3°<GoGn-SN <37.7°);高角组(GoGn-SN≥37.7°),将图像导入MIMICS16.0软件,完成上气道重建和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测量.结果 3组土气道在鼻咽部AP1及腭咽部AP2、R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长度、横截面、体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组AP2较低角组减小,高角组AP1和AP2均较低角组减小,高角组R2较低角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组舌骨位置在C3-Me、H-X、及H-S-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角组均较低角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女性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