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鲍静  夏瑞祥 《安徽医学》2012,33(4):426-428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影响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ITP患者170例的年龄、性别、初始症状、治疗方法、效果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70例ITP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8岁;男女比例为l∶1.68,60岁的男女比例为1∶2.1,≥60岁男女比例为l∶1.4。出血的部位依次为:皮肤(40%),黏膜(34.7%),月经增多(10.6%),无出血症状(10.6%),内脏出血(4.1%)。低年龄组(60岁)无出血症状比例显著高于高年龄组(≥60岁),内脏出血比例显著低于高年龄组(P0.05)。170例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5×109L-1,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106例(77.4%)。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85.7%,HDIVIG 82.1%,达那唑76.5%,免疫抑制剂11.1%,脾切除66.7%。高年龄组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与低年龄组相仿(P0.05)。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明显优于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者(P0.05)。结论成人ITP好发于年轻女性,60岁以后男女发病比例接近;皮肤黏膜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老年ITP患者更易引起致命出血;糖皮质激素仍然是目前治疗ITP的首选药物,治疗前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好;老年患者对激素反应良好,但需注意防治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93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ITP常用治疗方法的效果和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0年~2009年193例住院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193例成人ITP患者中,22.8%的患者发病前有感染病史,79.3%的患者多表现为慢性病程。有出血表现者共167例(86.5%),皮肤淤点、淤斑最多见(77.7%),5例(2.6%)患者发生脑出血死亡。发生出血患者发病时血小板计数较未出血患者更低(P=0.000)。患者中166例(86.0%)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或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115例(69.3%)出现治疗反应者。发病时血小板低于20×109/L,治疗效果较好(P=0.011);女性患者疗效优于男性(P=0.029);15~40岁较40岁以上患者疗效好(P=0.000);有出血情况者较无出血者疗效好(P=0.004);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抗核抗体(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与否和疗效无关。46例(23.8%)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其中12例(6.2%)为转氨酶升高,12例(6.2%)血糖升高,1例(0.52%)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成人ITP患者慢性过程多见,糖皮质激素仍然是ITP的首选治疗方法,患者性别、年龄和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有助于预测治疗效果。ANA阳性的ITP患者应该长期随访,其有可能转化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ITP的临床特征及常用治疗方法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接受治疗的ITP患者疗效及预后。结果 134例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或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出现治疗反应者为100例(75%),无反应者34例(25%)。发病时血小板越低(20×109/L),治疗效果越佳(P=0.011)。18-40岁较41岁以上患者疗效好(P=0.000)。30(23%)例出现治疗相关副反应,主要为肝功能异常、血糖升高。1(0.74%)例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ITP患者出血程度与发病时血小板计数无关,糖皮质激素仍是ITP的首选治疗方案,长期使用应密切观察药物相关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h1和Th2极化改变及相应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26例ITP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和2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CD4+中Th1细胞和Th2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上述单个核细胞培养16 h后上清液中的IFN-γ、IL-4表达水平.结果 FCM检测显示ITP患儿治疗后Th1细胞比例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增多,而Th2细胞比例在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ELISA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Th1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增高,而Th2分泌的细胞因子IL-4水平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激素治疗后Th1/Th2细胞极化改变及Th1分泌的IFN-γ增加与ITP治疗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Th9细胞及IL-9在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IT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新诊断的成人ITP患者25例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患者25例,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Th9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9、TGF-β、PU.1和IRF4的相对表达量,ELISA法检测IL-9的表达情况,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小板(PLT)计数.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外周血Th9细胞比例增高,且PLT≤30×109/L的患者Th9细胞比例高于PLT>30× 109/L的患者(P<0.05).ITP患者IL-9 mRNA及蛋白水平均增高,且PLT≤30×109/L的患者IL-9 mRNA及蛋白水平高于PLT>30×109/L的患者(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Th9细胞发育的主要调控因子TGF-β、PU.1和IRF4水平增高(P<0.05).ITP患者Th9细胞比例和IL-9蛋白水平均与PLT负相关(r=-0.428 1,P=0.032 8;r=-0.537 5,P=0.005 6).随访11例患者,发现经有效治疗后,Th9和IL-9与治疗前相比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Th9的异常活化可能参与了成人ITP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为进一步理解ITP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选择免疫调节治疗潜在靶点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为老年ITP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入院的原发ITP患者,其中发病年龄≥ 60岁定义为老年ITP,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对于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7例成人ITP患者中,年龄≥ 60岁的老年ITP有4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8.17±6.47)岁,男:女性别比为1:1,其中新诊断的ITP 30例(62.5%),持续性ITP 6例(12.5%),慢性ITP 12例(25%)。分别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静注丙种球蛋白、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治疗有效患者40例,有效率为83%;中位随访时间9.5个月(0.5~40.0个月),复发患者12例,复发率为30%,中位复发时间1.0个月(0.5~14.0个月)。老年ITP患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率(54.2%)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23.3%)(P<0.05),出血评分≥ 2分者比例占77.1%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出血评分≥ 2分者占49.6%)(P<0.05)。预后方面显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比例减低为影响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ITP患者出血评分更高,且更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早期积极预防脑出血、重要脏器出血等合并症的发生。老年ITP更易合并ANA抗体阳性,提示应注意排查继发结缔组织病及其他潜在恶性疾病可能。NK细胞比例减低为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ITP患者作为ITP组和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Th17、Treg细胞比例的测定,应用ELISA法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IL-1...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大剂量免疫球蛋白(HD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将22例ITP患者分为2组,12例采用大剂量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为治疗殂,10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例的血小板变化、出血控制时间、反应率.结果 在血小板回升幅度及出血控制时间、有反应率方面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均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结论 HD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是一种能快速而明显升高血小板、快速控制出血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老年患者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分别采用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胆囊大部分切除及造瘘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治愈39例,好转18例,死亡3例。1例死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心肌梗死。术后出现1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肾功能不全,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出院。结论:针对老年患者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特点,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在适宜的手术时机给予手术治疗,大多可获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脾切除治疗IT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从骨髓象、血象、ITP病程长短、复发率、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等多方面回顾性分析脾切除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相比较分析。结果 经脾切除治疗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ITP共25例,术后显效21例,良效2例,进步1例,无效1例。术后随访5年内共复发4例,1例死于颅内出血。血小板上升速度、术前ITP病程长短、术前ITP初发或复发、术前骨髓象巨核细胞数、术前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对脾切除术的疗效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切除后血小板的恢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相比较,两者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脾切除是治疗ITP的有效方法、预后较好,其影响因素较少。  相似文献   

11.
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玲  王健儿 《海南医学》2012,23(6):46-47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81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74例在服药过程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为出血组,其余无出血的207例为非出血组,行胃镜检查了解胃、十二指肠损伤情况并进行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分析其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6%(74/281),出血组在年龄>65岁、既往出血病史、Hp感染中的比率显著高于非出血组(P<0.01)。结论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增加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Hp感染、过去出血史、年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266例患者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所有检测对象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对照组,年龄60-80岁的115例患者为老年组,年龄16-59岁的151例为对照组。受检者空腹,平静吸气后,向收集管内用力呼气,为零时气;再用80-100ml凉饮用水送服尿素13C颗粒,然后静坐30分钟,采用以上相同的方法取第二管气样。结果:总受检人数266例,^13C-UBT Hp阳性125例,阳性率47.0%。老年组115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60例,感染率84.2%,对照组151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65例,感染率69.2%。结论: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便捷、用时短、无痛苦、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is the most common hemorrhag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isolated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absence of conditions known to cause thrombocytopenia.The incidence rate of ITP is similar in males and females;th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1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bleeding varies with patient.The severity of bleeding ranges from mild mucocutanous bleeding (petechiae and ecchymoses) to life-threatening hemorrhages (intracranial o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some patients have no bleeding manifestations.Fatal and major nonfatal hemorrhages were extremely higher in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old.2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金兰  金静 《医学综述》2008,14(18):2877-287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4组:非老年组(<60岁),低龄老年组(60~69岁),中龄老年组(70~79岁)及高龄老年组(≥80岁),分别对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冠状动脉影像学特点、及其近期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其独特表现:合并症比率高;常规和溶栓治疗的比率高;并发症多而危重;病死率高。结论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生概率增加;高龄老年组应用常规治疗、溶栓治疗的比率显著增高;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不典型,病情越危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气胸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间收治的5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患者总确诊率为78.6%,气胸症状典型组患者确诊率(86.4%)高于不典型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在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总治愈率达82.1%,高龄患者(71~84岁)治愈率低于对照组,不同年龄组间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临床症状未有显著性变化,3例高龄患者因感染和并发症等原因导致死亡。结论:及时对老年慢性肺气肿合并气胸患者确诊,并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症治疗。同时加强对基础病的观察和治疗,尤其是高龄患者,应对其病史和病情有详细的了解,加强护理,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刘胜中  曾富春  薛洋  丛伟 《四川医学》2011,32(12):1864-1866
目的总结〉70岁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4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136例〉70岁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0岁24例)。结果全组均行肿瘤根治术。手术时间(141.5±48.7)min。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肺不张4例,肺部感染12例,呼吸衰竭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心律失常15例,伤口感染2例,乳糜胸1例;死亡3例,其余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3±3.4)d。随访78例,随访1~39个月,10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者远处转移,6例死于心脑血管意外,其余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在合理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70岁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对各种并发症应有充分的认识,同时需要加强围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对112例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患者(≤45岁)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106例60岁以上脑出血病人作了比较。结果:本组1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脑实质内出血78例,多灶出血8例;出血量在2ml~126ml,平均23.2ml。治愈25例(22%),好转53例(48%),无效8例(7%),死亡26例(23%)。与老年组比较,在预后及病死率方面差别无显著(P>0.05);嗜酒史者大于老年组(P<0.01);影像学比较:本组血肿周围水肿带及中线结构移位程度明显大于老年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脑血管畸形是青年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与长期饮酒有重要关系。其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与老年人脑出血比较临床症状更严重,病死率无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颅脑损伤后DTICH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其入院时GCS评分、受伤性质、合并伤、合并慢性病、血肿类型、合并并发症、DTICH出血量、伴慢性病史及年龄等因素.结果 9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42例,中残21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伤性质、血肿类型、GCS评分、合并并发症、DTICH出血量、伴慢性病史、年龄等因素与DTICH预后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多发性血肿、年龄>60岁、GCS评分(3~8分)和合并并发症是导致DTICH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与血肿数量、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