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合并感染者和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效果,并进一步分析HCV合并感染对艾滋病ART效果的影响。  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成都市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确诊的HIV/AIDS病例信息,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CV感染对艾滋病ART病毒学失败的影响。  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HIV-HCV合并感染者共555例,另匹配HIV感染者555例。在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4年内,HIV感染组和HIV-HCV合并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简称CD4)的中位数年均分别升高45.9个/mm3、37.1个/mm3。两组病例累计随访2 393.1人年,病毒学失败率为7.15/100人年(171/2 393.1)。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HIV-HCV合并感染组发生病毒学失败的风险是HIV感染组的1.512(1.042~2.195)倍(P=0.030)。  结论  合并HCV感染可能是影响HIV/AIDS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山西省空巢老人抑郁现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空巢老人抑郁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抑郁自评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山西省4 901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拟合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  山西省空巢老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4.2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健康状况对抑郁症状有直接影响(P=0.028),总效应为-0.978;经济状况对抑郁症状的作用大小为0.086(P=0.030),社会功能对抑郁症状的直接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173),其可通过与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的相关来作用于抑郁症状。三个潜变量之间相关(均有P < 0.05),健康状况与社会功能相关性最强(r=0.942),其次是与经济状况(r=0.718),社会功能与经济状况相关性为0.683。  结论  本次调查的空巢老人大部分存在抑郁症状。健康状况是空巢老人抑郁症状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功能通过影响健康状况、经济状况进而作用于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抑郁症状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自我效能的影响,以及糖尿病痛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对某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248名老年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糖尿病相关信息、自我效能、抑郁症状和糖尿病痛苦情况。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抑郁症状对自我效能的影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分析。  结果  抑郁症状(β=-0.272, P < 0.01)和糖尿病痛苦(β=-0.345, P < 0.01)是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糖尿病痛苦在抑郁症状与自我效能之间具有中介作用(Boot CI: -2.460 2~-0.783 9, P < 0.05)。  结论  情绪障碍的改善有利于社区老年T2DM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年男男性行为者(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YMSM)儿童期性虐待(childhood sexual abuse,CSA)经历和抑郁症状的情况,探讨儿童期性虐待对抑郁的影响。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招募在广州居住时间≥3个月,年龄18~24周岁的365名YMS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寻找性伴方式、性取向、CSA经历和抑郁症状等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YMSM的CSA经历和抑郁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SA经历对抑郁的影响。  结果  YMSM中CSA经历和抑郁症状报告率分别为31.51%(115/365)和47.95%(175/36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5.00%)以及通过线下寻伴方式(62.22%)的YMSM抑郁症状报告率较高(χ2值分别为7.97,4.19,P值均 < 0.05)。调整了民族、户籍所在地、居住时间、学生、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性取向、寻伴方式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有CSA经历(aOR=1.81,95%CI=1.12~2.93)的YMSM有抑郁症状的可能性高于无CSA经历者。  结论  广州市YMSM有CSA经历和抑郁症状的比例较高,CSA经历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应注重加强对YMSM的心理干预,尤其是有CSA经历的YMSM,从而减少抑郁症状的比例,提高该人群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人抑郁症状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关系, 为完善老年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于2021年5月6日-7月31日对宁夏回族自治区1 949名老年人展开调查, 应用抑郁症筛查量表-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re-9, PHQ-9)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自评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HPLP-C)进行测评, 利用X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抑郁症状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  共有1 937人有效完成问卷, 其中760人有抑郁症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 年龄越大、女性、健康行为等级为不健康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均有P<0.05)。结构方程模型中健康责任(β=0.20)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 自我实现(β=-0.15)、人际关系(β=-0.06)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  结论  老年人抑郁症状与健康促进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可以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健康行为方式来预防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及母亲妊娠期疾病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在广州市11个区抽取808所中小学,调查96 756名10~20岁青少年的父母他评抑郁症状以及母亲妊娠期疾病情况。  结果  父母他评青少年存在轻微、中度、重度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5.5%,3.5%和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与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胆汁淤积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病毒性肝炎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158.91,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OR=1.41,95%CI=1.18~1.68)、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低(OR=1.61,95%CI=1.15~2.26)、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OR=1.40,95%CI=1.03~1.91)、妊娠期贫血(OR=1.46,95%CI=1.35~1.59)、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OR=1.67,95%CI=1.38~2.02)与青少年父母他评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妊娠期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以及病毒性肝炎可能对青少年抑郁情绪及严重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描述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流行现况及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中随机整群抽样1 1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2019年11月对抽样人群进行随访调查,与基线调查匹配后有效人数为1 110人。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使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评估抑郁、焦虑、焦虑抑郁共病症状,使用自编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及心理健康问卷报告睡眠时长。  结果  基线与随访调查中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分别为24.5%和27.7%,基线调查中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8.7%,21.3%和18.4%。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与大学生基线(OR=5.79,95%CI=4.06~8.24)和随访调查(OR=2.62,95%CI=1.86~3.69)焦虑抑郁共病症状风险均呈正关联(P值均<0.01)。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在手机依赖与焦虑抑郁共病症状关联间起调节作用,交互项具有统计学意义(β基线=0.08,β随访=0.04,P值均<0.01)。  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可增加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发生风险,睡眠时长可缓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共病症状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青少年男男性行为者(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YMSM)HIV感染风险发展轨迹,并分析HIV感染风险的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3地开展的动态随访队列,运用基于群组轨迹模型(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 GBTM)分析YMSM人群HIV感染风险的发展轨迹,使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 GEE)分析与HIV感染风险相关的因素。  结果  2017年9月20日―2018年1月21日共460名HIV阴性YMSM被纳入随访,GBTM识别出3组HIV感染风险发展轨迹,分别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风险越高组的YMSM首次同性性行为年龄越低、农村户口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GEE结果显示首次性行为年龄、抑郁量表得分、同性恋歧视、心理韧性均与HIV感染风险存在关联(均有P<0.05)。  结论  YMSM人群普遍存在HIV感染风险且感知歧视水平高者HIV感染风险高,应关注YMSM人群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青年男性学生HIV感染者Rush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宣传干预工作提供建议。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报告的现住址为北京市的200名青年男性学生HIV感染者,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感染前Rush使用比例为46.00%(92名);感染前发生过同性性行为的比例为92.00%(184名);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前以互联网为主要方式结识性伴(OR=3.84,95%CI=1.65~8.96)、饮酒(OR=3.26,95%CI=1.51~7.02)、参与过多人同性性行为(OR=4.84,95%CI=1.71~13.71)、感染前被诊断过性病(OR=2.23,95%CI=1.02~4.87)均与使用Rush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市青年男性学生HIV感染者感染前Rush使用率较高;可加强政府监管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健康宣教,预防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德宏州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阳性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6-2017年云南省德宏州新报告的2 196例HIV感染者进行HCV抗体检测。  结果  在HIV感染患者中共检测出HCV阳性694例,阳性率为31.6%。其中,中国与缅甸籍新报告HIV感染者中HCV阳性率分别为14.4%(112/780)、41.1%(582/1 416)。不同国籍中HIV/HCV阳性率均以男性、少数民族如傣族和景颇族、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农民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籍和缅甸籍感染者中,HIV/HCV合并感染与男性、傣族、经注射吸毒感染HIV及农民均有关联。  结论  云南省德宏州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有较高的HCV阳性率,中国和缅甸籍HIV/HCV合并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各有不同,应对不同国籍的感染者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确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一般自我效能(general self-efficacy,GSES)与HIV相关羞辱的关系。  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北京市招募满足纳入标准的MSM进行HIV检测,对检测中确诊为HIV阳性的MSM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新确诊HIV阳性MSM一般自我效能与HIV相关羞辱的关系。  结果  367名新确诊的HIV阳性MSM的一般自我效能得分为(31.5±6.3),HIV相关羞辱得分(26.9±20.9)。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一般自我效能与HIV相关羞辱呈负相关(GSES为连续变量:β=-0.010,P=0.022;GSES为二分类变量:β=-0.117,P=0.028)。  结论  新确诊HIV阳性的MSM面临HIV相关羞辱的困扰。对于新确诊HIV阳性的MSM来说,较高的自我效能有助于减轻HIV相关羞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抑郁在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认知功能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7403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抑郁在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认知功能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患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有2332(31.50%)人.社会参与和认知功能呈正相关(r=0.103,P<0.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中国核心家庭中的成人现在吸烟者家庭健康功能、抑郁状况与烟草依赖的关系。方法 以核心家庭中≥18岁的现在吸烟者为研究对象,调查人口学、家庭健康功能、抑郁水平及烟草依赖状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烟草依赖的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健康功能、抑郁状况与烟草依赖的关系。结果 纳入的707例现在吸烟者,以轻度烟草依赖为主640例,占90.5%,重度烟草依赖者67例,占9.5%。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已婚、第1次吸烟年龄<18岁、过去12个月每天饮酒、抑郁水平高、缺乏家庭外部社会支持与重度烟草依赖存在关联(均有P<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家庭健康资源可能通过影响抑郁水平间接影响烟草依赖状况(β=-0.246,P<0.001)。结论 家庭健康功能既与烟草依赖直接相关,也可能通过抑郁水平间接影响烟草依赖状况。  相似文献   

14.
Previous research has revealed a negative impact of orphanhood and HIV-related stigma on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Little is known about psychological protective factors that can mitigate the effect of orphanhood and HIV-related stigma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veral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epression symptom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Cross-sec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755 AIDS orphans and 466 children of HIV-positive parents aged 6-18 years in 2006-2007 in rural central China.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eir experiences of traumatic events, perceived HIV-related stigma,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future orientation, trusting relationships with current caregivers,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We foun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raumatic events and HIV-related stigma had a direct contributory effect on depression among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Trusting relationships together with future orientation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ediated the effects of traumatic events and HIV-related stigma on depression. The final model demonstrated a dynamic interplay among future orientat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trusting relationships. Trusting relationships was the most proximate protective factor for depress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future orientation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rusting relationships. We conclude tha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trusting relationships, and future orientation offer multiple levels of protection that can mitigate the effect of traumatic events and HIV-related stigma on depression. Trusting relationships with caregivers provides the most immediate source of psychological support. Future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seeking to improv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should attend to these facto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休闲类身体活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研究采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自行设计的2型糖尿病患者调查问卷,问卷信效度均良好。本研究建立结构方程来探讨影响糖尿病患者休闲类身体活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潜在的中介效应。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774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年龄为60岁以上占52.6%,日均千步当量中位数为0.0千步当量,四分位数间距为(0.0,2.0)。结构方程显示,运动行为意向(β=0.278)会对休闲类身体活动量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感知行为控制(β=0.180)通过影响行为意向间接影响休闲类身体活动量。  结论  当前糖尿病患者休闲类身体活动量普遍不足。提高患者的休闲类身体活动量应从提升其控制运动行为能力方面进行干预,提高其运动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首次行试管婴儿助孕的不孕不育夫妻婚姻调适和抑郁的主客体效应。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Locke-Wollance婚姻调适测定量表(the Locke Wollance Marital Adjustment Test Scale, LWMAT)对374对不孕不育夫妻进行调查, 通过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夫妻双方婚姻调适与抑郁的路径关系。  结果  丈夫和妻子的婚姻调适能预测各自的抑郁(β=-0.378, P<0.001;β=-0.223, P<0.001)。丈夫和妻子的婚姻调适也能预测对方抑郁(β=-0.331, P<0.001;β=-0.161, P<0.001)。通过平等约束检验, 婚姻调适与抑郁间的主客体效应相似。  结论  不孕不育夫妻的抑郁与主体和客体的婚姻调适密切相关。因此, 应把不孕不育夫妻双方视为一个整体, 可为后期以夫妻为单位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童年期创伤与知觉压力对青少年焦虑性抑郁障碍(ADD)的影响,为青少年ADD的临床心理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月首发入住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120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焦虑/躯体化因子得分分为焦虑性抑郁障碍组(ADD组)和非焦虑性抑郁障碍组(nADD组),每组各60例。分别运用HAMD17、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测量抑郁水平、童年期创伤和知觉压力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ADD组童年期创伤与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的影响模式。结果 1)ADD组与nADD组在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受教育年限及抑郁病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DD组HAMD17总分、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虐待、童年期创伤总分、紧张感、失控感及知觉压力总分高于nA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8、11.374、5.333、4.080、7.796、8.829、11.854、13.276,P<0.01);3)ADD组HAMD17总分与童年期创伤总分、紧张感、失控感及知觉压力总分呈正相关(r=0.415~0.590,P<0.01);ADD组童年期创伤总分与紧张感、失控感及知觉压力总分呈正相关(r=0.306~0.390,P<0.01);4)ADD组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有直接路径影响效应(β=0.81,P<0.001),童年期创伤通过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有间接路径影响效应(β=0.567,P<0.001)。结论 焦虑性抑郁障碍青少年存在较多的童年期创伤经历和较高的知觉压力水平,知觉压力对焦虑性抑郁不仅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在童年期创伤对焦虑性抑郁的影响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正念水平、领悟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高等院校护理学院240名在读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简洁版五因素正念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AS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使用Mplus软件检验中介效应。
  结果  18.8%的护理本科生存在抑郁症状;27.9%的护理本科生存在焦虑症状;13.3%的护理本科生存在压力症状;31.7%的护理本科生睡眠质量欠佳。正念水平对睡眠障碍(β = - 0.242,P < 0.01)、压力(β = - 0.397,P < 0.01)、焦虑(β = - 0.350,P < 0.01)、抑郁(β = - 0.484,P < 0.01)均有直接影响,也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睡眠障碍(β = - 0.171,P < 0.01)、压力(β = - 0.105,P = 0.029)、焦虑(β = - 0.102,P = 0.034)、抑郁(β = - 0.180,P < 0.01)产生间接影响,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41.40%、20.92%、22.52%、37.19%。
  结论  正念水平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改善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护理教育者可考虑将正念减压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中,并给予护理本科生足够的心理、情感支持和鼓励,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因果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为推动残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0月(T1)和2022年4月(T2)使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北开放大学特殊教育学院4个专业291名肢体残疾大学生开展2次追踪测试,使用残联自我污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建立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残障大学生T1、T2时期抑郁平均得分为(43.51±8.26,46.82±9.13)分。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T1自我污名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T2抑郁(β=0.17,P<0.01)。跨群组分析表明,T1领悟社会支持在T1自我污名与T2残障大学生抑郁间发挥纵向中介作用;自我污名可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女生(β=0.42)比男生(β=0.29)更强;领悟社会支持可负向预测抑郁,女生(β=-0.36)比男生(β=-0.19)更强(P值均<0.01)。结论 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间具有纵向因果关系,依照性别特征干预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调节抑郁情况具备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