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伟超 《中国校医》2019,33(3):223-224
目的 探讨对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采用膝前正中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双接骨板进行内固定的治疗方式所取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7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17例骨折脱位型紧固内侧平台骨折,对其采取联合入路双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手术后采用影像学和临床随访方式,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通过HSS评分作为标准。 结果 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时间持续11~25个月。手术后对TPA终末胫骨平台内翻角以及终末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PSA)进行测定,发现手术即刻角度与后期的随访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过HSS评分后膝关节的得分为(87.87±6.21)分。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并发症。 结论 对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的患者采用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固定可靠、清楚显露、复位满意且能够便于患者进行早期锻炼的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9,(7):977-978
目的观察改良前外侧入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7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伸直度及HSS评分均改善(P均<0.05)。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8%(P <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冯胜凯 《中国校医》2019,33(11):866-867
目的 探究对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患者采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2016年本院所收治的26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均进行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观察患者骨折的固定以及愈合情况,注意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膝关节主要功能评分为优16例,良7例,中3例,差0例,总优良率为88.46%。结论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患者采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的治疗方法,固定情况更加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JO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方案治疗,研究组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方案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Lysholm评分、随访1年后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及骨折复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行走功能评分、稳定性评分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皆有所改善,但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皆行Lysholm评分,研究组膝关节跛行、承受能力、疼痛、上下楼能力、关节肿痛、下蹲起立、总分数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研究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3%,对照组为71.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研究组膝关节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4.0%,对照组为78.6%,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入路联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定位,效果较佳,临床上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入路在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疗效对比。方法从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分别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28例,术后采用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619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19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病例无皮肤坏死、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评价参考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后外侧入路治疗组治疗优良率优于后内侧入路观察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治疗中,显露清晰,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9,(11):1640-1643
目的探讨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胫骨近端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胫骨近端后侧骨折的患者资料112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膝前外侧入路治疗)和研究组(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每组5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临床疗效的评定,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研究组手术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治疗前后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 <0. 05),研究组的两种评分较对照组均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组伸膝最大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明显超过对照组患者(P=0. 000)。结论对胫骨近端后侧骨折患者采取改良膝后侧入路进行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具有有效减少治疗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的优点,有极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期间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前外侧入路手术)和B组(后正中入路手术),每组30例。两组均于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3、6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前、术后3 d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比,B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相较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逐渐升高,且B组升高幅度均更大;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NE、Cor水平均升高,但B组更低(均P<0.05);A组与B组肘关节功能总优良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比于前外侧入路手术,后正中入路手术可明显缩短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恢复肘关节功能和肩关节功能,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且两种入路手术安全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到我院就诊治疗.其中28例接受前侧入路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手术A组,另外28例接受后侧入路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手术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愈合参数、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徐忠露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889-2890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15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三个治疗组并比较疗效.结果 三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入路组患者的出血量比其他两组高,前外侧入路组患者的引流量比其他两组高;膝正中入路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比前外侧入路组、双侧入路组都高.随访后150例患者优良率均>70%,P>0.05.结论 大部分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适应以上三种手术方法,在临床治疗时应依据患者的适应症进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肖威 《中国校医》2019,33(8):633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本院的80例IFF患者分为2组,A组40例患者行AFHR治疗,B组40例行PFNA固定治疗。对比2组手术情况和治疗1年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A组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高于B组,术后下床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住院时间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固定、AFHR均是治疗老年IFF患者的有效手段,前者具有手术用时少、出血量低的优势,后者术后下床时间早,且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治疗的60例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患者采用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以及手术时间。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AK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患者实施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术,能够减少手术时间,使患者骨折更快愈合,同时能够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马银龙  张玉良 《中国校医》2021,35(11):873-875
目的 探讨剑突下入路与侧胸入路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6例纵隔肿瘤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纳、排标准的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侧胸入路电视胸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剑突下入路手术进行切除,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比较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5.23±19.41)mL少于对照组(89.56±12.56)mL(t=6.656,P=0.000),手术时间(133.89±19.67)min短于对照组(134.67±23.56)min(t=2.103,P=0.038),术后胸腔引流量(212.56±61.56)mL少于对照组(265.71±67.21)mL(t=3.68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术后三天、术后五天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36±0.46)分、(3.03±0.84)分、(1.91±0.26)分均低于对照组(3.56±0.11)分(t=2.674,P=0.009)、(3.36±0.12)分(t=2.460,P=0.016)、(2.34±0.11)分(t=9.633,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20%(χ2=4.414,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剑突下入路手术对于纵隔肿瘤疾病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肺不张、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刘勇 《中国校医》2020,34(9):714-715
目的 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手术对乳腺纤维瘤患者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纤维瘤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为38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指标、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61.53±12.47)min、出血量(18.54±7.08)mL、瘢痕长度(0.21±0.11)cm、住院时间(6.15±1.96)d,低于对照组的(76.25±11.75)min、(23.76±6.35)mL、(0.67±0.15)cm、(8.69±2.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6,P=0.042)。结论 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手术可有效降低乳腺纤维瘤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髌旁入路和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7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髌旁入路和髌上入路分别35例,术中评估两组失血量、透视时间和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评估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使用SF-36和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愈合良好。髌上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更少,透视时间更短。术后3个月膝关节前侧VAS评分髌旁入路组和髌上入路组分别是(1.95±0.34)和(1.76±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评分分别是(39.35±7.3)和(42.98±8.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膝关节ROM分别是(132.7±7.9)和(133.6±5.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Lysholm评分分别是(89.42±6.4)和(90.35±5.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髌上入路半屈曲位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术中出血量更少,透视时间短,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发生率低。髌上入路髓内钉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孟永骏  郑国富  郑俊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1):1521-1522
目的 观察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7例三踝骨折患者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行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0~17个月,患者X线片检查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7.35±1.1)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价标准,优17例(45.95%),良15例(40.54%),可5例(13.51%),优良率为86.48%.结论 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切口联合内侧切口行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能很好暴露骨折端,操作方便,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院》2017,(3):403-405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固定修复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比。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A组(28例)与B组(2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其中B组患者经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患者经后正中入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纠正率以及椎体塌陷纠正率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接受不同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后,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A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引流量差异亦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显示,B组患者术后72 h VAS评分低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至术后第90 d,两组患者Cobb角纠正率与椎体塌陷纠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后正中入路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修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创伤更小,出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且两种入路临床效果相近。但对于伴有神经损伤或椎管内占位≥1/3者应慎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后侧Pilon骨折应用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4月德州市陵城区中医院收治的后侧Pilon骨折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骨折解剖复位率、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侧Polin骨折治疗时,应用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方法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解剖复位率,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04至2016-03收治的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7—78岁,采用临床常用的lauge—hansen分型法,旋后—外旋损伤5例,旋前—外旋损伤3例,旋前外翻损伤3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入路术式,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11例患者1例伤口延迟愈合,其余均Ⅰ期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发生,关节功能恢复采用Olerud-Molander评分系统,良3例,优8例。结论: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术中能够很好地显露后踝和外踝,方便探查胫韧带后下束(PITFL),最大限度的解决了传统术式后踝显露困难的问题,对软组织干扰小,术后疗效好,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观察骨折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在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92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手术方式将12例采用脊柱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的患者分为甲组、18例采用脊柱前路治疗的患者分为乙组,62例采用脊柱后路治疗的患者分为丙组,随访2年,观察三组手术效果.结果 三组患者经过手术后Cobb's角、骨性融合均有明显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丙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甲组、乙组,且术后矫正度丢失明显更高(P<0.05);甲组内固定断裂发生率<乙组<丙组(P<0.05).结论 脊柱三种入路方式在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各有治疗优势,前路、联合入路手术的创伤性强,但是术后矫正度丢失少、内固定断裂率低.后路手术的创伤性小,但是容易出现内固定断裂率、术后矫正度丢失,应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林健  陈昱 《中国医师杂志》2007,9(2):205-205,208
目的评价三叶草形接骨板治疗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11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前内侧入路三叶草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根据AO的Müller分类:43-A1 2例,43-B2 5例,43-C3 4例,术后随访3-26(平均11)个月。结果术后复查X片均获得满意复位,随访无内植物松动、断裂及功能障碍。结论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应用前内侧入路三叶草形接骨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