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TransPRK与Epi-LASIK手术治疗近视术后角膜不同区域上皮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行表层切削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76例76眼,其中纳入TransPRK 组43例43眼,Epi-LASIK组33例33眼,术前等效球镜度-1.25~-6.00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 mo应用傅立叶域眼前节OCT对患者角膜0~2、2~5、5~6 mm的角膜上皮厚度进行测量,研究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 mo与6 mo角膜各区域上皮厚度均较术前增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ransPRK组上皮厚度的增厚表现为越接近光学区周边增厚越显著的特点( F3mo =-2.687, P=0.027;F6mo =-2.908, P=0.000),Epi-LASIK组各区域之间增厚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F=1.365,P=0.237)。两组患者仅在光学区周边5~6mm上皮厚度变化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ansPRK与Epi-LASIK两种表层手术后角膜上皮均发生重塑效应,表现为上皮厚度的增厚;TransPRK术后角膜上皮增厚在光学区周边较Epi-LASIK手术显著,且符合越接近周边增厚越显著的特点,可能与其愈合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近视后角膜上皮会发生重塑效应,主要表现为上皮厚度的变化,目前关于单一步骤的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 目的 探讨TransPRK矫治近视术后角膜光学区内不同区域上皮厚度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在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3例43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1.25~-6.25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频域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患者角膜0~2、2~5及5~6 mm范围内的上皮厚度进行测量,研究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屈光度、切削深度、光学区大小以及角膜非球面性变化(Q值)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中央上皮厚度分别为(52.37±3.42)、(53.97±4.33)、(51.03±4.11)、(55.14±5.46)和(56.68±5.09)μm,术后3个月与6个月角膜上皮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角膜0~2、2~5及5~6 mm范围内角膜上皮厚度较术前分别增厚(3.69±4.23)、(5.19±3.88)和(6.23±3.91) μ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上皮厚度与屈光度和Q值变化量均呈正相关,与光学区大小呈负相关(均P<0.05);2~5 mm区和5~6 mm区上皮厚度变化与切削深度均呈正相关(r=0.380、0.383,均P<0.05),而中央区角膜上皮厚度与切削深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TransPRK术后角膜光学区内上皮增厚的分布呈“负透镜式”的变化,越接近光学区周边增厚越显著,上皮厚度变化量受屈光度、切削区大小及切削深度的影响,且这种不均匀增厚会影响角膜的非球面特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掩藏个性化手术应该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于2017年3月至7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TransPR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患者80例,均选取右眼纳入研究。对比患眼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光密度与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角膜光密度和高阶像差之间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在TransPRK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2~6 mm和>6~10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叶草像差在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二级散光差在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的变化值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252,P=0.024)。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6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变化值与总高阶像差、彗差的变化值均存在正相关性(r=0.403、0.567,均为P=0.000);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607,P=0.000)。术后6个月时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的变化值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257,P=0.021);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6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变化值与彗差的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r=0.244,P=0.029),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374,P=0.001)。结论 角膜光密度可以作为评判角膜健康情况的定量客观指标,其可以评估TransPRK术后患者角膜的恢复情况,并且预测或者提示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微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矫治中高度近视术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及其与术后屈光度变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共46例(92眼),按照屈光度分为两组,其中中度近视组29例(58眼),高度近视组17例(34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应用傅立叶域眼前节OCT对患者角膜中央0~2 mm、角膜>2~5 mrn、角膜>5 ~6 mm的角膜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对比术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患者角膜上皮厚度为(55.68 ±3.61)μm,术后6个月角膜中央0~2 mm、角膜>2~5 mm、角膜>5 ~6 mm的角膜上皮厚度较术前分别增厚(3.85±3.99) μm、(3.46±3.29) μm及(2.85±3.18) μm,三个区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高度近视组角膜上皮增厚较中度近视组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后6个月,两组角膜中央2 mm上皮厚度变化与术后屈光度变化均未发现显著相关性(中度组:r=0.219,P=0.633;高度组:r=0.197,P=0.585).结论 SMILE术后角膜上皮发生重塑,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厚度的增厚,屈光度越高,增厚越显著,这种重塑效应未对术后屈光度稳定性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治疗近视对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SMILE和FS-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共67例134眼。根据手术方式及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的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中度近视SMILE组15例30眼和中度近视FS-LASIK组16例32眼(-3.00 D≤SE<-6.00 D);高度近视SMILE组18例36眼和高度近视FS-LASIK组18例36眼(6.00 D≤SE<-9.00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 、10 d、1个月、3个月使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4组患者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计算4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CH和CRF改变量,并分别比较中度近视SMILE组和中度近视FS-LASIK组、高度近视SMILE组和高度近视FS-LASIK组CH和CRF改变量的差异。结果 中度近视SMILE组患者△CH在术后3 d(P=0.030)和术后3个月(P=0.030)时均小于中度近视FS-LASIK组。中度近视SMILE组患者△CRF在术后3 d(P=0.000)、10 d(P=0.008)、1个月(P=0.011)、3个月(P=0.001)时均小于中度近视FS-LASIK组。高度近视SMILE组△CH和△CRF在术后3 d、10 d、1个月、3个月时均小于高度近视FS-LASIK组(均为P=0.000)。结论 SMILE与FS-LASIK手术都会引起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降低,但SMILE对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飞 秒 激 光 小 切 口 角 膜 基质透 镜 取 出 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对角膜前后表面不同直径范围内非球面参数(Q值)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SMILE治疗并定期随访3个月以上的近视患者81例81眼,使用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角膜前后表面6 mm、7 mm、8 mm和9 mm直径范围的Q值进行测量,分析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变化规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SMILE术前角膜前表面6 mm、7 mm、8 mm、9 mm直径范围内Q值分别为-0.29±0.11、-0.33±0.11、-0.35±0.11和-0.38±0.11,术后3个月分别为0.47±0.34、0.51±0.33、0.50±0.31和0.43±0.28,进行配对t检验,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1、-24.75、-26.47、-27.49,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与角膜前表面△Q值呈正相关 (r=0.89,P<0.05)。SMILE术前角膜后表面6 mm、7 mm、8 mm、9 mm直径范围内Q值分别为-0.12±0.18、-0.21±0.17、-0.29±0.16和-0.38±0.14,术后3个月分别为-0.07±0.18、-0.16±0.16、-0.24±0.15和-0.35±0.1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5、-5.11、-5.14、-3.51,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角膜后表面△Q值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 SMILE手术改变了角膜前后表面的非球面特性,术后Q值均向正值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功能性光学区(FOZ)的大小,分析其与角膜上皮厚度(CET)变化和角膜形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性选取2021年6—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69例(135眼)。根据手术预计矫正的等效球镜度(SE)分为高度近视组(<-6.00D,69眼)和中低度近视组(≥-6.00D,66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查并评估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FOZ,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角膜0~2mm、>2~5mm、>5~7mm、>7~9mm范围内的上皮厚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前透镜光学区直径均设计为6.5mm。术后3个月时,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的FOZ直径分别为(5.10±0.17)mm(5.26±0.24)mm,2组患者术后FOZ均较术前设计的透镜光学区缩小,高度近视组缩小更明显,2组间FOZ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01)。2组患者术后0~2mm、>2~5mm、>5~7mm区域内CET较术前增加,>7~9mm区域内较术前略减少,且高度近视组0~2mm、>2~5mm区域内CET变化量比中低度近视组大,2组间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16;t=2.71,P=0.008)。2组患者术前角膜曲率(Km)、角膜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9,P=0.430;t=0.13,P=0.894),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Km较术前明显减少,角膜Q值较术前明显增加,高度近视组比中低度近视组变化更大,2组间Km变化量、角膜Q值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t=10.86;均P<0.001)。术后3个月FOZ的大小与手术预计矫正的SE呈正相关(r=0.51,P<0.001),与手术前后Km的变化量、角膜Q值的变化量呈负相关(r=-0.48、 r=-0.39;均P<0.001),与手术前后CET的变化量呈负相关(r0~2mm=-0.37,r>2~5mm=-0.32;均P<0.001)。术后3个月时,2组间总高阶像差(HOA)、球差(SA)、垂直彗差(V-Co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t=5.04,t=-4.91;均P<0.001),且△HOA、△SA、△V-Coma与FOZ的大小呈负相关(r=-0.59, r=-0.59,r=-0.59;均P<0.001)。结论:SMILE术后FOZ较术前预计光学区缩小,术前近视度数越大,术后角膜上皮重塑越明显,术后FOZ越小, 角膜高阶像差增加越多。SMILE术后角膜上皮重塑效应和角膜非球面形态和曲率的改变均影响术后FOZ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屈光不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RK术后视功能下降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EK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的患者13例(16眼),分为远视组(11眼)和近视组(5眼)。对术前及术后1年等效球镜度(SE)及散光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角膜地形图指数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远视组手术前后UCVA中位数分别为0.22和0.09(logMAR)(Z=-1.732,P<0.05),术后9眼UCVA≤0.3,5眼UCVA≤0(logMAR);仅1眼BCVA下降1行,其余均等于或高于术前1~2行;术前平均SE为(+2.63±1.69)D,平均散光值为(-1.45±0.90)D,术后两者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5,P<0.01;t=-2.359,P<0.05)。远视组术后5眼SE≤±0.50 D,9眼SE≤±1.00 D;术后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角膜高度非对称性指数(IHA)及角膜像差系数(ABR)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28、-2.135、-1.827,P<0.05)。近视组手术前后UCVA中位数分别为0.92和0.09(logMAR)(Z=-1.863,P<0.05),术后5眼UCVA≤0.3(logMAR),2眼UCVA≤0(logMAR);所有眼BCVA均等于或高于术前1行;术前平均SE为(-3.63±2.26)D,平均散光值为(-1.55±0.70)D,术后两者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9、-3.143,P<0.05)。近视组术后2眼SE≤±0.50 D,5眼SE≤±1.00 D;术后ISV和IHA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27、-1.827,P<0.05)。2组术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光学区偏小及偏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后1年2眼有环形haze,BCVA并未下降。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LASEK联合MMC治疗RK术后屈光不正合并光学区偏小和(或)偏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和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 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 度(PCE)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 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高度近视患者共144例(144眼),分为3组,每组各48例(48眼),分别行SMILE、 FS-LASIK及LASEK。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角膜顶点PCE 及2 mm、4 mm直径平均PCE。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PCE)为术后PCE与术前PCE差值。采用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组内及3组间PCE和△PCE进行比较。术后6个月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3组 △PCE与中央角膜厚度(CCT)、透镜厚度/切削深度(LT/AD)及剩余基质床厚度(RBT)进行分析。 结果:3组PCE仅在角膜4 mm直径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9,P<0.001),术后6个月,SMILE及 FS-LASIK组PCE小于LASEK组(F=9.75,P<0.001)。3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ASEK组角膜中央后表面术后1个月较术前轻微后移(P=0.001),至术后6个月时回弹至术前高度。 SMILE组及LASEK组术后1个月4 mm直径角膜后表面较术前均有轻微前移(P<0.05),至术后6个月 维持稳定。FS-LASIK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及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2 mm环及4 mm环△PCE与AD呈轻度正相关(r=0.31,P=0.029;r=0.30,P=0.039),其余参数间均无相 关性。结论:SMILE、FS-LASIK及LASEK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无差异;3种方式 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治疗近视患者的效果及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01/2021-12在安阳市眼科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SMILE组64例128眼,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组56例112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7 d, 1、3、6 mo, 1 a的裸眼视力、角膜生物力学、角膜内皮细胞数目、角膜后表面高度、角膜表面规则指数、手术并发症。结果:SMILE组患者术后1、7 d, 1 mo裸眼视力均优于TransPRK组(均P<0.001),但两组术后3、6 mo, 1 a均无差异(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角膜补偿眼压、模拟Goldmann眼压、角膜阻力因子、角膜滞后量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SMILE组术后1、7 d, 1 mo角膜补偿眼压、模拟Goldmann眼压、角膜阻力因子、角膜滞后量均高于TransPRK组(均P<0.05),但术后3、6 mo, 1 a均无差异(均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与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 选取行FS-LASIK患者22例(22眼)及行SMILE患者30例(30眼)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并对比2种术式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的角膜波前像差。结果 FS-LASIK术后1周球差、倾斜三叶草分别为(0.517±0.193)μm、(0.096±0.146)μm,与术前相比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S-LASIK术后1个月球差、水平彗差、倾斜三叶草分别为(0.534±0.178)μm、(0.151±0.263)μm、(0.088±0.152)μm,与术前相比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ILE术后1周球差、倾斜三叶草分别为(0.361±0.189)μm、(0.017±0.147)μm,与术前相比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ILE术后1个月球差为(0.382±0.178)μm,与术前相比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间球差、倾斜三叶草、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43、2.647、2.391,均为P<0.05)。结论 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改变以球差、彗差、倾斜三叶草为主;SMILE术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改变以球差为主。FS-LASIK和SMILE术后早期球差、倾斜三叶草、总高阶像差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制作的角膜帽和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制作的角膜瓣的特点。方法 100例200眼近视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SMILE组、FS-LASIK组,每组各50例100眼。SMILE组角膜帽及FS-LASIK组角膜瓣厚度均设定为110 μm,RTVue-OCT测量术眼角膜0°和90°两条子午线所在截面上特定7个点的角膜帽和角膜瓣厚度值,并对角膜帽和角膜瓣上14个测量点的厚度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1周,SMILE组中央区角膜帽厚度为(109.4±2.8)μm,低于FS-LASIK组中央区角膜瓣厚度[(111.2±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2,P<0.01)。SMILE组全角膜帽厚度值为(109.3±2.1)μm,亦低于FS-LASIK组全角膜瓣厚度[(111.1±1.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0,P<0.01)。两组在不同离心度的位置,角膜帽和角膜瓣厚度的变异均不大。两组角膜0°和90°经线所在截面的平均角膜帽和角膜瓣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ILE组中与预计值差值≤5 μm的有1170个测量点,而FS-LASIK组中有1226个测量点。结论 SMILE制作的角膜帽与FS-LASIK制作的角膜瓣同样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且形态均一、规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调整光学切削直径及Kappa角后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13例(626眼),根据切削直径分成两组,试验组157例314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0 mm,对照组156例312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5 mm。试验组患者激光切削前修正Kappa角,对照组不做修正。患者术前进行裸眼视力、主视眼确定、验光、眼压、暗室下瞳孔直径、泪液分泌试验、裂隙灯、散瞳验光、眼底检查、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及Kappa角等检查。术后1 d、1周、1个月随访,并检查裸眼视力、角膜厚度、波前像差及夜间视力、光晕、眩光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厚度变化、手术所用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后的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别为18~44(24.19±5.33)岁、18~42(25.08±4.91)岁,屈光度分别为(-7.47±1.04)D、(-7.61±1.12)D。两组年龄、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Kappa角分别为,X轴:(210±40)μm、(200±30)μm,Y轴:(190±30)μm、(220±4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两组手术前后的角膜厚度及术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56±1.89)s和(20.83±3.0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的总高阶像差和垂直慧差的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 P<0.01),但两组间的水平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球差低于试验组(P<0.01)。结论 LASIK手术中科学合理地调整Kappa角可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中短泪膜破裂时间型(short tear break-up time,sBUT)干眼患者之间眼表状况的不同。方法 收集50~80岁的糖尿病患者59例(118眼),非糖尿病患者41例(82眼),排除泪液缺乏型干眼患者,用标准干眼评估问卷(standard patient evaluation of eye dryness,SPEED)评分,泪液分泌量,非侵入性泪膜第一秒破裂(BUT1st)和平均破裂时间(BUTavg),睑板腺拍照评分,脂质层厚度(lipid layer thickness,LLT),眨眼频率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分为sBUT干眼患者(糖尿病sBUT组、非糖尿病sBUT组)和非sBUT干眼患者(糖尿病非sBUT组、非糖尿病非sBUT组)后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相比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有更高的SPEED评分和睑板腺拍照评分,更薄的L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糖尿病sBUT组的SPEED评分为(7.40±3.24)分,睑板腺拍照评分为(3.2±1.16)分,眨眼频率(6.78±5.10)次,在4组中最高;而Schirmer值[(5.80±4.74)mm]、BUT1st值[(3.44±1.10)s]、BUTavg值[(5.74±3.17)s]和LLT[(66.40±23.34)nm]在4组中最低。在泪液相对不缺乏的干眼人群中,LLT分别与眨眼频率、SPEED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168,P<0.05;r=-0.298,P<0.001);眨眼频率与SPEED评分呈正相关(r=0.268,P<0.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睑板腺的短缩和缺失更严重,使LLT变更薄,从而引起泪膜破裂时间变更短,眨眼频率更高,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干眼症状相比于非糖尿病患者更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白内障摘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或无晶状体眼行IOL二期植入术的患儿术后眼前节结构的特点。方法 收集2005年2月至2018年1月于盛京医院行白内障摘出术联合IOL植入术或无晶状体眼行IOL二期植入术的患儿41例(62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一期IOL植入组25例(37眼)和二期IOL植入组16例(25眼)。另选取与末次随访时的儿童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正常眼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通过UBM观察眼前节形态。结果 一期IOL植入组和相应对照组CCT分别为(542.62±31.79)μm和(539.35±30.1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IOL植入组CCT为(573.56±46.58)μm,显著大于相应对照组(541.92±25.46)μm(P<0.01)。一期IOL植入组ACD为(3.37±0.38)mm,显著大于相应对照组(2.94±0.24)mm;二期IOL植入组ACD为(2.73±0.31)mm,显著小于相应对照组(3.03±0.30)mm(均为P<0.01)。一期和二期IOL植入组的ACA分别为(42.92±4.56)°和(40.58±6.84)°,均显著小于相应对照组ACA (48.73±7.49)°和(48.14±5.71)°(均为P<0.01)。一期IOL植入术后可见皮质增生主要位于IOL前方;二期IOL植入术后皮质增生主要位于IOL后方。结论 儿童白内障摘出术联合IOL植入术或无晶状体眼行IOL二期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与正常儿童相比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阿玛仕1050RS自旋补偿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9月在我院行近视屈光手术的患者113 例(203眼)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FS-LASIK组56例(103眼,行自旋补偿FS-LASIK)和SMILE组 57例(100眼,行SMILE)。根据术前散光度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为低度散光组(散光度<-2.0 D)和高度散光组(散光度≥-2.0 D)。低度散光组:FS-LASIK组患者38例(70眼),SMILE组患者40例(70眼);高度散光组:FS-LASIK组患者18例(33眼),SMILE组患者17例(30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常规检查患者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球镜度、柱镜度并记录与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构成、球镜度、柱镜度、BCVA、角膜厚度及角膜曲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度散光组:术后SMILE组和FS-LASIK组患者UCVA达到或超过0.8的患眼比例均为100.0%;UCVA达到或超过1.0的患眼比例,SMILE组为90.0%,FS-LASIK组为9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散光组:术后患者UCVA达到或超过0.8的患眼比例,SMILE组为83.3%,FS-LASIK组为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VA达到或超过1.0的患眼比例,SMILE组为80.0%,FS-LASIK组为8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散光组: 术后SMILE组患眼柱镜度为(-0.39±0.22)D,FS-LASIK组为(-0.32±0.2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9,P=0.147);高度散光组:术后SMILE组患眼柱镜度为(-0.65±0.33)D,FS-LASIK组为(-0.42±0.28)D,SMILE组高于F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3,P=0.014)。进一步比较柱镜度矫正的可预测性:低度散光组中FS-LASIK组患眼实际矫正柱镜度与预期矫正柱镜度差值为(-0.14±0.12)D,SMILE组为(-0.18±0.16)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0,P=0.472);高度散光组中FS-LASIK组患眼实际矫正柱镜度与预期矫正柱镜度差值[(-0.31±0.17)D]低于SMILE组[(-0.46±0.2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7,P=0.020)。结论 阿玛仕1050RS自旋补偿FS-LASIK对于近视散光的矫正效果优于SMILE。≥-2.0 D的高度散光患者选择自旋补偿的FS-LASIK矫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OASIS瞳孔扩张器的效果。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临床工作中的小瞳孔白内障患者22例22眼,随机分为2组,其中术中采用器械瞳孔撕开操作13眼(A组),采用OASIS瞳孔扩张器扩张瞳孔9眼(B组)。所有病例均施行3.2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瞳孔大小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100%囊袋内植入,未见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BCVA(A组0.41±0.30 、B组0.77±0.23)与术前(A组0.17±0.14 、B组0.16±0.14)比较,2组均显著提高;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眼压:A组(14.62±4.70)mmHg(1 kPa=7.5 mmHg)、B组(12.67±6.35)mmHg,与术前A组(14.22±6.00)mmHg、B组(15.70±5.70)mmHg相比无明显变化;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A组(1486±718)个·mm-2、B组(1246±516)个·mm-2,与术前A组(2498±564)个·mm-2、B组(2424±640)个·mm-2均明显减少;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损失更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2组瞳孔直径均较术前扩大:术前A组(2.30±0.35)mm、B组(1.94±0.50)mm,术后A组(4.00±0.88)mm、B组(4.70±1.57)mm,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使用OASIS瞳孔扩张器辅助可在术中有效扩大并维持瞳孔扩张状态,不影响术后视力恢复和眼压情况;术后瞳孔较术前扩大,使用OASIS瞳孔扩张器时需要注意保护角膜内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1 050Hz切削频率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的视觉质量。方法:纳入2020-07/2021-01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138例248眼患者,按术式分为TransPRK组(64例123眼)和SMILE组(74例125眼)。术后随访6mo,记录LogMAR视力,使用Sirius眼前节综合分析仪测量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6mm瞳孔直径下斯特列尔比值(SR)和高阶像差。结果:与SMILE组相比,术后1wk, 1mo, TransPRK组UCVA更差(均P<0.05);术后6mo, TransPRK组UCVA更优(P<0.05)。术后1wk, 1mo, TransPRK组SR值比SMILE组低(均P<0.05);术后3、6mo,两组间SR值无显著差异(P=0.968、0.433)。术后1wk,两组间彗差无显著差异(P=0.554);术后1、3、6mo, TransPRK组彗差比SMILE组更低(均P<0.05)。术后1wk, 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1个月患者瞳孔中心和角膜顶点实际角膜基质透镜厚度与预计厚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4月在西安高新医院眼科屈光门诊行SMILE的患者66例(132眼)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应用眼前节三维成像分析系统Pentacam测量患者瞳孔中心角膜厚度和角膜顶点厚度,检测患者视力及等效球镜度。将术前Pentacam检查结果作为“A图”,术后1个月检查结果作为“B图”,(A图-B图)数据即可得出每个坐标的角膜厚度差值,角膜厚度差值中瞳孔中心的差值(ΔCTp)和角膜顶点的差值(ΔCTv)即为实际角膜基质透镜厚度。角膜基质透镜厚度误差(E)=预计角膜基质透镜厚度-实际角膜基质透镜厚度,其中预计角膜基质透镜厚度为VisuMax飞秒激光手术设计软件预计的角膜厚度(LT),瞳孔中心角膜基质透镜厚度误差Ep=LTp-ΔCTp;角膜顶点角膜基质透镜厚度误差Ev=LTv-ΔCTv。分析实际角膜基质透镜厚度与预计厚度的关系。结果 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角膜水肿及炎症反应发生,眼压正常;132眼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132眼患者等效球镜度范围为-0.50 ~+0.50 D。患者ΔCTp为43~133(86.83±16.81)μm,明显低于LTp[55~130(96.89±15.9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1,P<0.01)。患者ΔCTv为43~131(86.95±16.66)μm,明显低于LTv[55~130(96.89±15.9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5,P<0.01)。患者Ep为-7~28(10.07±6.53)μm,Ev为-7~27(9.95±6.48)μm。实际角膜基质透镜厚度随着预计厚度的增加而增加。LTp每增加1 μm,ΔCTp增加0.97 μm [y=-7.5+0.97x(R2=0.85,P<0.01),x为LTp,y为ΔCTp]; LTv每增加1 μm,ΔCTv增加0.96 μm[y=-6.54+0.96x(R2=0.85,P<0.01),x为LTv,y为ΔCTv]。结论 SMILE手术实际制作的角膜基质透镜厚度明显低于预计厚度,实际厚度与预计厚度呈线性关系;角膜顶点位置的检测结果与VisuMax手术设计软件所预计的角膜基质透镜厚度更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