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了解在新的治疗策略扩大之际,广州市尚未开始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者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现状,并按感染时间分层分析社会支持、社会歧视和自我歧视对其的影响作用。方法 在广州市六个区对尚未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阳性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HIV相关健康状况,抑郁,焦虑,从外界领悟的社会支持、社会歧视及自我歧视情况信息,以抑郁和焦虑分别做因变量,其他信息做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52名调查对象中,66.2%(299/452)和52.9%(239/452)的阳性者分别被评定为抑郁和焦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感染时间<1个月的阳性者中,家庭支持(OR=0.80,95%CI:0.63~1.00,P=0.049)与自我歧视(OR=2.15,95%CI:1.36~2.44,P=0.001)会影响抑郁,重要他人支持(OR=0.68,95%CI:0.53~0.87,P=0.003)和自我歧视(OR=2.31,95%CI:1.55~3.43,P<0.001)会影响焦虑;在感染时间 ≥ 1个月的阳性者中,自我歧视(OR=2.72,95%CI:1.74~4.25,P<0.001)会影响焦虑。结论 广州市的HIV阳性者存在较高的抑郁和焦虑患病率,自我歧视是影响焦虑和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同来源支持对不同感染时间的HIV阳性者的抑郁和焦虑的影响作用不同,故应针对性地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2.
丁燕  孙龙  桂珍  王珂  李霞 《中国公共卫生》2023,129(10):1250-1254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产生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8年11月 — 2019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3 426名医务人员,采用自杀意念筛查问题(终生和1年自杀意念)、医生工作 – 家庭冲突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调查。  结果  终生自杀意念和1年自杀意念的报告率分别为9.1%和7.0%;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 = 0.54,P < 0.001)是医务人员终生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受教育程度为博士(OR = 4.32,P < 0.001)、有躯体疾病(OR = 1.58,P < 0.01)、工作家庭冲突(OR = 1.03,P < 0.01)和抑郁症状(OR = 1.09,P < 0.001)是医务人员终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男性(OR = 0.46,P < 0.001)是医务人员1年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受教育程度为博士(OR = 4.21,P < 0.01)、有躯体疾病(OR = 1.51,P < 0.05)、工作家庭冲突(OR = 1.02,P < 0.05)和抑郁症状(OR = 1.10,P < 0.001)是医务人员一年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抑郁症状在工作家庭冲突和终生自杀意念和1年自杀意念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237和0.0265,分别占总效应比45.84%和53.64%。   结论  医务人员工作家庭冲突对自杀意念有直接影响,并通过增加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正向影响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不同形式社会支持对安徽省医科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及性别差异。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安徽省两所医科院校大一、大二4 79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社会支持和自杀意念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社会支持(类型与来源)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比较男女差异。 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6.2%,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4,P=0.269)。随各种形式社会支持水平的降低,男女大学生自杀意念呈增加趋势。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低水平各种形式的社会支持是总体大学生和女生的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均有P<0.05),低水平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会增加男生自杀意念的风险(P值分别为0.049,0.002,0.031)。暴露于低社会支持、低客观支持及低水平的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女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均高于男生。 结论  社会支持是医科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表现有性别差异,开展针对性干预有益于医科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AIDS患者的歧视知觉和自杀意念,以及歧视知觉、自杀意念和HIV感染结果告知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特征调查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歧视知觉量表(self-stigma scale, SSS)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 BSI-CV)对某省会城市1 276名AIDS患者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54.2%(692/1 276)的样本报告自己在过去1周或抑郁最严重时有过自杀意念。多因素分析显示,控制其他因素,歧视知觉(OR=0.57, 95% CI: 0.45~0.72, P < 0.001)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感染结果告知(OR=1.47, 95% CI: 1.12~1.92, P=0.005)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歧视知觉(OR=5.53, 95% CI: 4.21~7.27, P < 0.001)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社会支持(OR=0.58, 95% CI: 0.45~0.76, P < 0.001)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感染结果告知在患者的歧视知觉与社会支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9.0%);社会支持在患者的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17.5%)。结论  AIDS患者当中有自杀意念的比例较高。低歧视知觉、将感染结果告知家人、朋友及固定伴侣的患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更高。高歧视知觉、低社会支持的患者自杀意念较强。感染结果告知在患者的歧视知觉与社会支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社会支持则在患者的歧视知觉与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母亲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为青少年自杀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青少年不良行为调查表和母亲教养方式问卷,对随机抽取广东省广州市78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广州市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0.67%;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生(χ2=9.58,P=0.002);自评学习成绩不同等级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1,P=0.001);有自我伤害行为的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无自我伤害行为者(χ2=39.12,P=0.001);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母亲更多采用过干涉过保护(t=2.52,P=0.013)和拒绝否认(t=3.33,P=0.001)的教养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教养方式为拒绝否认(OR=1.109)是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良的母亲教养方式是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广州市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合并抑郁症状者中耻辱感、压力与抑郁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为改善HIV感染者抑郁症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8~12月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部的300名HIV感染合并抑郁症状者进行电子问卷调查,收集感染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耻辱感、压力与抑郁情况等信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耻辱感对抑郁的影响机制。 结果  300名HIV感染合并抑郁症状者中,平均年龄28.2岁,92.3%为男性,抑郁量表得分M(P25,P75)为23(19,28)分,提示中度抑郁。对耻辱感与抑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模型拟合良好(Chi-Square/df=1.52,RMSEA=0.04,CFI=0.98,SRMR=0.04)。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耻辱感与抑郁之间的直接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31,P < 0.001),压力在耻辱感与抑郁程度之间的间接作用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β=0.25,P < 0.001)。压力在耻辱感与抑郁程度之间呈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  压力是HIV感染者耻辱感导致抑郁的重要中间环节,今后对HIV合并抑郁症状者的干预可以重点考虑对压力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自杀的影响因素,为预防HIV/AIDS患者自杀提供针对性地干预依据。  方法  2013年3 — 6月,在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对408位HIV/AIDS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分类树模型筛选自杀危险因素。  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为408份(90.7 %)。其中,男性占69.6 %(284/408),同性恋/双性恋者占31.9 %(130/408),处于抑郁状态者占36.8 %(150/408)。有32.8 %(134/408)的患者有过自杀意念或发生过自杀行为;分类树模型结果显示,有抑郁症状、文化程度、性取向以及歧视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高危人群为:(有抑郁症状 + 文化程度高)、(无抑郁症状 + 非异性恋)、(无抑郁症状 + 异性恋 + 受到歧视)。利用预测概率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3,与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结论  应重视所筛选出的主要自杀危险因素,降低HIV/AIDS患者自杀的发生率。同时应关注HIV/AIDS患者中未发现抑郁症状者的自杀状况,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减少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及应对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某城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585名学生进行自杀意念、自伤行为、抑郁自评量表以及家庭环境和简明应对方式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中有过自杀意念的占20.9%,5.7%有过≥1次自杀行为;11.6%的大学生有过自伤行为;自杀意念组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曾经有过自杀和自伤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女生(OR=2.391)、消极应对方式(OR=2.796)、抑郁状态(OR=1.071)、存在自伤行为(OR=4.003)以及有过≥1次自杀行为(OR=5.492)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家庭环境亲密度(OR=0.879)可能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未发现童年时期父母的关系以及童年时期是否受到成年人虐待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相关.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较高,受性别、抑郁状态、家庭环境、消极应对以及曾经的自杀和自伤行为经验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市新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于2016年5~8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及特定的量表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新治疗的HIV阳性者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对调查对象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184例新治疗的HIV阳性者。焦虑症状检出率为51.6%,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7,GAD-7)平均得分为(5.04±4.25)分;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6.3%,病人健康状况问卷中抑郁评估部分(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平均得分为(7.01±4.92)分。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HIV诊断时间≥ 6个月(OR=0.344,95%CI:0.170~0.695,P=0.003)、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OR=0.814,95%CI:0.682~0.973,P=0.024)、较高水平的社会支持(OR=0.955,95%CI:0.930~0.982,P=0.001)是焦虑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OR=0.790,95%CI:0.646~0.966,P=0.022)、较高水平的社会支持(OR=0.955,95%CI:0.928~0.983,P=0.002)是抑郁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有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OR=3.168,95%CI:1.570~6.394,P=0.001)是抑郁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结论 受多重因素影响,广州市新治疗的HIV阳性者焦虑、抑郁状况较为严重且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国中学生自杀行为和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情况,分析抑郁、焦虑情绪与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关联性。  方法  于2021年4 — 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广东、云南、甘肃、湖北5个省份共计20 792名11~20岁在校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其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抑郁、焦虑情绪及个人基本情况。  结果  中学生中有自杀行为者占比为23.54%,其中自杀意念者、自杀计划者、自杀未遂者占比分别为10.41%、8.03%、5.10%。抑郁、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19.70%、13.97%。其中,农村女生抑郁、焦虑情绪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27.86%、19.43%。城市女生自杀意念(OR = 1.73,95%CI = 1.52~1.97)、自杀计划(OR = 1.79,95%CI = 1.53~2.08)、自杀未遂(OR = 1.69,95%CI = 1.40~2.04)的风险均高于城市男生;农村女生自杀意念(OR = 1.68,95%CI = 1.47~1.92)、自杀计划(OR = 1.67,95%CI = 1.43~1.95)、自杀未遂(OR = 1.47,95%CI = 1.22~1.78)的风险也均高于城市男生。抑郁、焦虑情绪与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关联强度均不同。自杀未遂阶段与抑郁(OR = 5.99,95%CI = 5.00~7.16)、焦虑(OR = 3.37,95%CI = 2.82~4.03)情绪的关联强度更强。  结论  抑郁、焦虑情绪均是我国在校中学生不同阶段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在制定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措施时,应注意性别和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6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2所高校91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至少有1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人数为720(78.43%)名,暴饮暴食人数最多(595名,64.81%)。吸烟、一次喝≥5瓶啤酒、打架斗殴、自杀意念人数依次为146(15.90%)、271(29.52%)、224(24.40%)、205(22.33%)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至少经历1种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吸烟、自杀意念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性虐待与大学生吸烟行为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  方法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较普遍,儿童期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童年期受虐待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南昌和沈阳3个地区7 986名在校中学生,使用童年期虐待问卷(Child Trauma Questionnaire, CTQ)和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Ado...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网络欺凌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因果关系及内在发生机制,为有效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提供纵向证据.方法 基于一般压力理论,采用纵向设计,使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自杀意念量表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北京市和西安市4所高校的558名大学生进行2次追踪测试,建构以抑郁为中介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交叉滞后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群体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自杀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合肥市初中生和高中生共10 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以及探索NSSI行为的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积极成长经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的缓冲效应,为后续开展有效的支持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9年10月新冠肺炎疫情前在安徽省池州市2个县中小学校招募1 322名四至九年级学生,开展学生问卷调查,收集学生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积极成长经历、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情况等信息,并于202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复课后进行随访。以疫情前和复课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观测指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积极成长经历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变化间的相关性。  结果  复课后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的检出率(22.6%,16.0%,40.0%,29.9%)高于疫情前(16.5%,13.5%,31.1%,22.6%)。积极成长经历高分组青少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在疫情前与复课后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05,0.27,0.84,1.84,P值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积极成长经历低分组复课后抑郁症状风险是疫情前的1.39倍(95%CI=1.05~1.84,P<0.05),自伤行为风险是疫情前的1.31倍(95%CI=1.05~1.62,P<0.05)。积极成长经历高分组中,疫情前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背景下,积极成长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焦虑、自伤行为和自杀意念风险降低相关。应从家庭、学校和同伴角度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减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模式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 为同伴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于2019年9月(T1)在安徽省濉溪县1所普通中学全体初一学生中建立随访队列, 2020年9月(T2)进行第一次随访, 共1 687名初中生参与。采用自编同伴欺凌问卷、中文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S-DC)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问卷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初中生近1年自杀意念、被欺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28.3%, 27.0%, 24.4%。同伴欺凌潜在类别分析分为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71.4%), 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3.3%), 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25.3%)3组。以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为参照组, T1抑郁症状在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43, P < 0.05)及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29, P < 0.05)致T2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  结论  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致青少年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为预防同伴欺凌及青少年自杀相关心理行为, 教育工作者在制定相应措施时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现况,并分析影响因素。  方法  2014-2017年连续四年对广州市MSM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HIV抗体和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资料。  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2 419例MSM,HIV确证阳性200例,感染率为8.27%。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广州市和月经济收入>0.5万元为参照,非广州市(OR=1.712,95% CI:1.176~2.492,P=0.005)和月经济收入≤ 0.5万元(OR=1.998,95% CI:1.409~2.833,P < 0.001)与MSM感染HIV存在关联。MSM被诊断为梅毒(OR=2.461,95% CI:1.375~4.405,P=0.002)和没检测梅毒(OR=2.333,95% CI:1.635~3.331,P < 0.001)、肛交角色为被动(OR=2.015,95% CI:1.244~3.267,P=0.004)和主动被动均有(OR=2.115,95% CI:1.374~3.251,P=0.001)、肛交时非每次使用安全套(OR=1.955,95% CI:1.374~2.781,P < 0.001)、肛交对象非固定(OR=2.150,95% CI:1.463~3.160,P < 0.001)是MSM感染HIV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广州市MSM人群HIV感染率和高危性行为发生率高,亟需在MSM人群中扩大HIV检测范围和倡导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