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为最终揭示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天然瞬时外向钾通道的结构与功能调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极电压钳技术记录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表达的Kv4.2电流,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瞬间外向钾电流(IA),并对二者进行动力学特征的比较。结果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IA和Kv4.2通道电流①均具有明显的A型电流特征;②半数最大激活电位分别为(-29.5±3.1)mV和(-3.9±1.0)mV;③半数最大失活电位分别为(-78.5±3.4)mV和(-48.5±0.6)mV;④失活后再激活恢复时间常数(τ)分别为(32.0±4.8)ms和(71.4±13.2)ms。结论Kv4.2通道电流可能是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IA电流的主要成分,但不是唯一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蝎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其对周围神经系统钠通道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仍有许多疑题待研究.文中研究东亚钳蝎毒素多肽224(BmK224)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电压依赖性河豚毒素敏感型钠电流(TTX-S INa)的影响.方法:分离单个DRG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BmK224对TTX-S INa的影响.结果:BmK224浓度依赖性地抑制TTX-S INa,40μg/ml BmK224使TTX-S INa稳态激活和失活曲线都向超极化方向移动,复活时间延长.可激活通道数增加. 结论:BmK224影响钠通道激活失活过程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所含的α-蝎毒素使钠通道构象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胞内外La3+对急性分离大鼠海马神经元IA、IK电流的影响。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细胞内外施加La3+后IA、IK的变化。结果细胞外100μmol/L La3+使IA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半数电压向去极化方向移动,IA失活恢复时间延长,IA激活动力学抑制。细胞内100μmol/L La3+使IK稳态激活曲线左移,并减弱了细胞外La3+引起的IA稳态失活曲线右移程度。结论细胞内外La3+可能与IA、IK通道蛋白某些位点结合而发挥对通道蛋白的调控作用,细胞外La3+对IA通道蛋白的多个状态都有影响,并且细胞外La3+对IA稳态失活的部分作用可能通过第二信使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钠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仍有许多疑题待研究.文中研究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钠电流的变化. 方法 SD雄性大鼠,周龄4~6周,采用结扎L5脊神经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术后14d时采用酶消化法急性分离模型组损伤侧组(SNL组)以及假手术组(Sham组)L5 DRG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钠电流. 结果 SNL-L5组 DRG神经元河豚毒素敏感型钠电流(TTX-S INa)密度峰值较Sham组增高(P<0.05),河豚毒素非敏感型钠电流(TTX-R INa)密度峰值较Sham组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SNL组TTX-S INa的激活曲线向超极化移动了8.5mY(P<0.05),稳态失活曲线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TX-R INa激活向超极化移动7.4mV(P <0.05),稳态失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9.6mV(P <0.05). 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损伤DRG神经元2种钠电流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提示损伤神经元不同类型的钠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痛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硫化氢(H2S)对小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河豚毒素敏感型(TTX-S)钠电流的影响。急性分离小鼠DRG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H2S供体NaHS对TTX-S钠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NaHS浓度依赖性地增加TTX-S钠电流,其半数最大激活浓度(EC50)为119 μmol/L,Hill系数为1.105;100 μmol/L NaHS可使TTX-S钠电流激活曲线向去极化移动约9.8 mV,稳态失活曲线向去级化方向移动约10.4 mV,但对恢复曲线无明显影响。因此,H2S能增加TTX-S钠通道电流,并改变TTX-S钠通道稳态激活和失活动力学特征,这可能是H2S参与疼痛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及NR1磷酸化情况,并观察鞘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抗体(anti-NGF)对NR1磷酸化及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检测骨癌痛大鼠DRG NGF的表达及NR1磷酸化: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及cancer组,每组10只,分别在左胫骨注射PBS液或walker256瘤细胞,21天取左侧L4-5 DRG。检测anti-NGF对NR1磷酸化及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骨癌痛大鼠鞘内置管,随机分成生理盐水(NS)组及anti-NGF组,于接种瘤细胞16天开始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或anti-NGF。于接种瘤细胞前、接种后13、18及21天进行疼痛行为学测试,接种21天取大鼠左侧L4-5 DRG,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R1磷酸化。 结果 与sham组比较,cancer组大鼠DRG NGF表达显著上调,NR1膦酸化水平增加。鞘内注射anti-NGF后,与NS组比较,机械痛阈降低和热辐射潜伏期延长。 NS组NR1膦酸化水平高于anti-NGF组。结论anti-NGF减弱骨癌痛、抑制NR1膦酸化,提示NGF通过NR1膦酸化加剧大鼠骨癌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大鼠胫骨的骨癌痛模型,观察骨癌痛发生时脊髓背根神经节内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Ⅱ(MHCⅡ)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雌性SD大鼠3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aive组,n =9)、假手术组(Sham组,n =12)和骨癌痛组(骨癌痛组,n =12)。骨癌痛组右侧胫骨的骨髓腔内接种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Sham组注射相等体积的D-Hanks液。于手术前1天及手术后3、7、10和14 d使用von-Frey丝测定手术侧的机械缩爪阈值;于手术后14 d采集各组(n =9)的L3~L5的右侧背根神经节,每3只大鼠的背根神经节标本作为一组提取总的蛋白质,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HCⅡ的变化情况;于手术后14 d多聚甲醛灌注Sham组(n =3)和骨癌痛组(n =3)大鼠,取L3~L5的右侧背根神经节制作冷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MHCⅡ的变化情况以及与神经元和卫星细胞的关系。结果  手术前各组大鼠的机械缩爪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癌痛组在骨癌痛模型建立7 d后较基础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显著低于Nai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MHCⅡ表达于背根神经节的卫星细胞;同时Western blot定量结果发现骨癌痛组的MHC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aive组,而Sham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的MHCⅡ表达升高,可能参与骨癌痛的外周敏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东亚钳蝎毒素Bukatoxin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etrodotoxin-resistant,TTX-R)钠离子通道电流(INa)的影响.方法:在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神经元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Bukatoxin对DRG神经元TTX-R INa的影响.结果:Bukatoxin浓度依赖性地抑制TTX-R INa.在刺激电压为-10 mV时,20、40、80 μg/ml的Bukatoxin对TTX-R INa峰值的抑制率分别为(18.72±1.27)%、(27.40±4.97)%和(59.02±4.7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66.28 μg/ml,Hill系数(h)为1.48;80 μg/ml的Bukatoxin可以使TTX-R INa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约3 mV,稳态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6 mV.结论:Bukatoxin可以浓度依赖性的抑制DRG神经元上TTX-R INa,并改变TTX-R INa的激活和稳态失活特性,这可能是其降低外周伤害性信息传人,参与伤害性信息调制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样细胞(SCLCs)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阐明SCLCs促进DRG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炎性疼痛大鼠痛阂的影响,从信号转导的角度探讨针灸镇痛的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疼痛模型,观测电针刺激对大鼠痛阈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doral root ganglion,DRG)内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ion—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p38MAPK)的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DRG内辣椒素受体1(vanilloid receptor1,VR1)含量。结果电针刺激影响大鼠DRG内P—p38MAPK和VR1含量,并可提高炎性疼痛大鼠的痛阂,降低p38MAPK受体阻断剂提高后大鼠的痛闽。结论电针影响炎性疼痛的机制与p38MAPK—VR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中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TTX-R钠离子通道特征的变化,以探讨此疾病引起痛觉过敏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8只SD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导制作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DNP组),取L56DRG,贴壁消化法行神经元培养,电生理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离子通道电流;8只同月龄大鼠为正常对照。结果: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小直径DRG神经元TTX-R INa电流密度较对照组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激活曲线向超极化移动3.9 mV(P<0.05),DNP组具有重复放电的神经元的比率增加。结论: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小直径DRG神经元TTX-R钠通道电流的变化是痛觉过敏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miR-340对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兴奋性和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电流的作用。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放电和钠通道电流。结果:在给予miR-340-3p前DRG神经元的膜静息电位为-49.50±4.76 mV,灌流miR-340-3p后膜的静息电位为-52.13±5.32 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iR-340未影响神经元静息膜电位。在给予miR-340-3p前诱发动作电位数为1.8±0.75个,灌流miR-340-3p后诱发动作电位数为5.6±0.51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iR-340可增高神经元诱发放电频率。电流-电压曲线表明在激活电压从-30 mV至0 mV时,miR-340-3p明显增加钠通道电流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活曲线也表明,miR-340-3p使钠通道激活曲线左移,半激活电压从-22.6 mV增加至-27.4 mV。结论:miR-340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可能是介导坐骨神经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膜片钳实验的大鼠乳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在显微镜及显微外科手术器械的辅助下,分离并培养新生大鼠的背根神经元(Dorsal Root Ganglion,DRG),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膜片钳记录细胞静息电位水平。结果 DRG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完整,静息电位水平正常,可记录到动作电位及钠电流。结论培养的新生大鼠DRG细胞适合膜片钳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重组腺病毒介导人神经生长因子β基因(Ad-hNGFβ)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痛阈及背根神经节(DRG)Kv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99只,随机分为3组:A组(CCI+Ad-hNGFβ组)(33只);B组[CCI+ACSF(人工脑脊液)组](33只);C组(假手术+ACSF组)(33只)。术前、术后3、7、14、28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热痛、机械痛阈值以及疼痛行为学评分。术后3、7、14、28d每组取4只麻醉后处死,取L4~L6段DRG,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半定量分析Kv1mRNA表达变化。结果:所有CCI动物从术后第3天起,出现明显疼痛行为学改变和热痛、机械痛阈值的降低,与C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CI术后立即鞘内注射Ad-hNGFβ,术后第14天起,该组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第7天起,热痛阈值明显高于B组(P<0.05)。RT-PCR结果显示A组和B组术后3dKv1.2,Kv1.4,Kv1.6mRNAs明显减少,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7dKv1.1mRNAs明显减少,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Kv1.5mRNAs均无减少(P>0.05),术后14dA组与B组比Kv1.1,Kv1.2,Kv1.4mRNAs明显增高(P<0.05)。结论:CCI术后立即鞘内注射Ad-hNGFβ可缓解大鼠神经痛,降低行为学评分,增加热痛阈值,可增加钾通道Kv1.1,Kv1.2,Kv1.4mRNAs表达,说明CCI大鼠痛觉过敏与背根神经节Kv1.1,Kv1.2,Kv1.4,Kv1.6mRNAs表达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康泰胶囊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感性大鼠结肠背根神经元(DRG)兴奋性的作用,探讨康泰胶囊治疗IBS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康泰胶囊组(剂量为6.06 g/kg)、匹维溴铵组(剂量为50 mg/kg),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大鼠均采用慢性不可预计条件应激法复制内脏高敏感性IBS模型,根据腹部回缩反射(AWR)结果评估模型内脏敏感程度,分离模型大鼠背根神经元,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测定背根神经元的基电流强度和2倍基电流刺激下神经元反应,观察康泰胶囊对内脏高敏感IBS大鼠结肠背根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康泰胶囊可以显著降低模型大鼠AWR评分(P<0.05或P<0.01),显著升高结肠DRG的基强度(P<0.01),显著减少2倍基强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数(P<0.01)。【结论】抑制应激引起的内脏高敏感IBS大鼠结肠背根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是康泰胶囊治疗IBS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利鲁唑(riluzole)对慢性背根节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模型大鼠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诱发簇放电(evoked-bursting,EB)的抑制作用及电流机制.方法 33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3)及CCD模型组(n=20),进行离体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结果 CCD术后DRG神经元EB发生率增高,达53%(44/8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G局部给予利鲁唑(1、10、100 μmol/L)浓度依赖性抑制持续性钠电流(persistent sodium current,INaP),100 μmol/L利鲁唑可抑制阈下膜电位振荡幅度及EB放电.结论 利鲁唑通过阻断INaP抑制EB放电而发挥外周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γ-氨基丁酸(GABA)及其受体在慢性神经病理痛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20只SD大鼠行L5脊神经结扎(SNL)制备慢性神经病理疼痛模型,SABC法检测脊髓背根神经节GABA及其受体GABAAα1的表达,另取10只行假手术对照。结果:SNL组背根神经节大中神经元GABA及受体GABA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神经痛发生可能与DRG上GABA能神经元减少、GABAA受体表达下调致GABA能传递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足底皮下注射角叉菜胶致炎后大鼠行为学及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P2X3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热辐射刺激法及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痛阈,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足底皮下注射角叉菜胶后不同时间其相应节段(L4~L6)脊髓及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足底皮下注射角叉菜胶后动物出现热痛敏和机械性痛敏,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均下降,于12 h达最低,72 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免疫组化显示相应节段(L4~L6)脊髓背角P2X3受体免疫反应在注射角叉菜胶24 h后明显增强(P<0.01),72 h表达强度最高,168 h恢复至正常,并且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阳性神经元数12 h开始明显增加(P<0.01),持续至72 h,168 h恢复至正常。结论角叉菜胶所致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活化,表达明显上调,表明P2X3受体在炎性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