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并与同轴冷超声乳化术以及传统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56例(8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行双手微切口冷超声乳化术,B组行同轴冷超声乳化术,C组行传统超声乳化术.术后1 d、1周和3个月随访,比较超声能量、手术造成的散光改变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改变.结果 术后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8,P>0.05);A组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最短,A、B组与C组之间EP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7,P<0.05);三组的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分别为6.42%、6.0%和15%(F=43.36,P<0.05);手术造成的散光改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冷超声乳化术与传统超声乳化术相比,所需能量和EPT更少.双手微切口手术与同轴手术相比没有造成更多的角膜灼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预劈核技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硬核晶状体的超声乳化手术220例(290眼),其中Ⅲ级核184眼,Ⅳ级核106眼,分别随机分为A组(预劈核组)和B组(常规劈核组)。观察两组术后视力、超声乳化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角膜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Ⅲ级核者术后视力以及其他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核者术中超声乳化所用时间及术后1周内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核的预劈开技术对于Ⅳ级核白内障能较好地维持前房稳定性,因而降低了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机率,提高了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连续、脉冲、爆破3种超声能量模式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应用.方法 选取晶状体核硬度≥Ⅲ级(LOCS Ⅱ分级标准)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85例(212只眼),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连续、脉冲、爆破3种超声能量模式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实际超声过程中平衡液的用量、超声乳化晶状体核的实际超声能量(actual power,AP)、有效超声时间(effect phaco time,EPT),和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ccumulated energy complex parameter,AECP),比较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角膜切口热灼伤状况.结果 爆破组实际超声过程中平衡液的用量远远低于脉冲及连续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爆破组AP与脉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EPT、AECP明显低于脉冲组(P<0.05).AP、EPT、AECP均明显低于连续组(P<0.05).术后1周爆破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脉冲及连续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低于脉冲及连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3组病人术后均无角膜切口热灼伤.结论 爆破模式在处理硬核白内障时可显著减少实际超声中平衡液的使用量,降低术中EPT和累计超声能量,从而减轻对眼内组织的损伤,提高了手术效率,是一种更为优化利用能量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管径超声乳化针头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对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视轴区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发生率及术后视力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核硬度为Ⅲ级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7例(180眼),随机分成3组,A组使用18G超声乳化针头,B组19G,C组20G,均采用相同切口,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各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散光及视力情况.随访3个月.结果 3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在A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裸眼视力1d、1周、1个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相同核硬度情况下,超声乳化针头管径越小,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越长,则效率越低,更容易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丢失,不但角膜散光没有改善,反而会因角膜切口组织水肿导致术后早期角膜的散光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并与同轴1.8 mm微切口十字架法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85岁以上高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拦截劈核组: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1眼;十字架法超核组:同轴1.8 mm微切口十字架法超声乳化晶状体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1眼。分别记录2组的平均超声能量(AVE)和有效超声时间(EPT),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组AVE、E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8、3.175,P<0.01)。术后l d拦截劈核组的视力与十字架法超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6,P<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6、0.176、0.216,P>0.05)。术后l d、1周、1个月、3个月拦截劈核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十字架法超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3、6.076、2.202、2.133,P<0.01)。2组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损伤。结论 对高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拦截劈核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缩短了术中超声乳化的时间,减小了平均超声能量,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小,术后视力恢复快,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比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 1年6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的白内障患者123例(136只眼),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前和术后1周、1月及3月采用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上部、中央区和下部的角膜内皮,计算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丢失率、六边形细胞比例和细胞面积.结果 术前角膜上部、中央区和下部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和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六边形细胞比例下降、细胞面积扩大.角膜上部、中央区和下部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丢失率、六边形细胞比例和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差异以1周时差别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3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损伤部位以角膜上部切口处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50例(150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分为A、B和C三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直线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三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 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一周时分别是(2.29±0.84)、(1.90±0.77)、(1.79±0.85)D,其中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术后1月、术后3月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所处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最佳切口位置是角膜缘后2.0mm。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手术和常规超声乳化手术对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角膜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100例100眼,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分为两组,分别为行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手术的试验组和行常规超声乳化手术的对照组,每组各50例50眼。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SP-2000P)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个月、3个月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用 Pentacam分析仪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角膜体积(corneal volume,CV)。对比两组术中各项超声参数及术后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核硬度分级、手术时间、灌注液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超声时间、超声能量、超声累积释放能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 d UCV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术前BCVA和术后1个月UCVA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 ECD、CCT、CV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EC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ECD减少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1个月两组间CCT、CV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 CCT、CV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 1 d、1 个月,两组间 CCT、CV增加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 3 个月,两组患者的 CCT、CV 增加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手术能够减轻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缩短角膜水肿恢复时间,降低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的风险,提高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的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2011-08/12期间行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上方巩膜缘11∶00~12∶00处手术切口组(A组)30例32眼;颞侧(9∶00或3∶00)3.2mm宽的透明角膜切口组(B组)32例35眼;利用角膜曲率仪测量白内障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屈光状态,比较A组与B组不同的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分别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wk;1,3mo的角膜散光改变,所有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wk的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的差异经统计分析P<0.05,A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大于B组。结论:选择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术用时短,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小。不同手术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辅助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52例(76眼)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吲哚菁绿组。常规组患者24例(35眼),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吲哚菁绿组患者28例(41眼),采用吲哚菁绿进行前囊膜染色,然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7 d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水肿分级情况,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及术后7 d,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吲哚菁绿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7 d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角膜水肿均较术后1 d明显好转,角膜水肿分级均降低(均为P<0.05)。术后1 d,吲哚菁绿组角膜水肿分级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7.25±5.38)s,吲哚菁绿组为(16.34±1.6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6,P=0.340)。术后常规组患者角膜中央内皮细胞计数为(1740.51±484.27)个·mm-2,吲哚菁绿组为(1996.73±475.83)个·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1,P=0.023);两组患者组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术后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眼数,吲哚菁绿组较常规组减少。结论 对于白内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行前囊膜染色,可减轻角膜损伤、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快,并且不会延长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重力液流系统和主动控制液流系统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及术后视力恢复、角膜内皮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患者96例(96眼)。所有患者均患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LOCS III晶状体核透光性和晶状体核颜色评分为4.0~6.9分。依照液流系统选择情况分为:重力组(48例48眼),使用Centurion重力液流系统;主控组(48例48眼),使用Centurion主动控制液流系统。术中记录每例患者CDE;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诊,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镜等;所有患者术前行非接触角膜内皮镜检查,记录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角膜六角形内皮细胞比率(percentage of hexagonal endothelial cells,6A)及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每次复查均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获取ECD、内皮细胞CV、6A、CCT等数据。结果 术前重力组和主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晶状体核透光性、晶状体核颜色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主控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较重力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重力组与主控组术中CD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CDE均与术前晶状体核分级呈正相关性(晶状体核透光性:r=0.703,P=0.001;晶状体核颜色评分:r=0.804,P=0.000),术前晶状体核分级越高术中CDE越大。重力组和主控组术前ECD、内皮细胞CV、6A、CCT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术后1周ECD、内皮细胞CV、6A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重力组CCT[(570.60±34.99)μm]明显大于主控组[(554.67±30.7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ECD、内皮细胞CV、6A、C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enturion超声乳化手术系统中重力液流系统及主动控制液流系统对术中CDE及角膜内皮的影响相似,主动控制液流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术后角膜水肿,使患者在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更迅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3.0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将67例8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A组40眼行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B组40眼行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两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和平均超声能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情况、角膜散光、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术眼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A组为8.18±11.22s,B组为7.82±2.1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超声能量:A组为(17.25±4.22)%,B组为(17.64±4.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术眼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相比,内皮细胞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两组部分患者术眼角膜水肿,其中A组共有9眼,B组共有6眼,3~5d后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术后1wk两组角膜散光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3mo后,两组各自散光的又趋于稳定,术后1、3mo两组角膜散光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mo两组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软性或中等度硬核,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与传统的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相比,能有效地减少手术源性散光,而且散光状态比较稳定,有利于视力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phacoemulsification aspiration,PEA)与双切口PEA对角膜的影响。方法 连续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医院行2.4 mm透明角膜单切口PEA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患者(100眼)(单切口组),并选择此时间段内与之眼轴、前房深度、晶状体核混浊等眼部和全身情况相匹配的行透明角膜双切口PEA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00眼)(双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总超声时间、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等,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DVA)及矫正远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10 mm范围内角膜体积(10 mm-corneal volume,10 mm-CV),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形态等参数。结果 单切口组术中总超声时间、CDE分别为(27.84±19.61)s、5.15±3.70,双切口组分别为(23.62±16.55)s、4.77±3.6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单切口组的UDVA和CDVA均高于双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单切口组10 mm-CV及CCT均小于双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切口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82±3.39)%、(7.05±4.22)%、(7.06±4.37)%,双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8.08±3.31)%、(8.28±4.28)%、(8.37±4.8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早期ARC患者行单切口PEA对角膜的创伤程度较双切口PEA轻,术后恢复快,早期可拥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修复情况及术后不适症状的差异。方法:选取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7例60眼分为两组, A组24例30眼,B组23例30眼。 A组应用2.5mm巩膜隧道刀锐性切除角膜上翼状胬肉头部,B组应用有齿镊钝性分离撕除角膜上翼状胬肉头部。分别在术后1、3d,1wk,1 mo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不适症状。结果:术后1、3d,B组的角膜修复优于A组。术后1d睁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A组较B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0.015、0.012);术后3 d睁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A组较B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18、0.015);术后1wk,1mo不适症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与锐性分离相比较,翼状胬肉手术最好选用钝性分离胬肉头部与角膜粘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白内障患者行陡峭轴切口联合对侧角膜缘松解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1.50 D)患者29例(30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陡峭轴切口联合对侧角膜缘松解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角膜散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眼术前角膜散光为(2.16±0.65)D,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分别为(0.97±0.46)D、(0.84±0.49)D、(0.87±0.47)D;术后各时间点患眼角膜散光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两两相比,患眼角膜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UCVA为0.11±0.08,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0.56±0.18、0.71±0.16、0.73±0.16。术前BCVA为0.18±0.1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0.67±0.15、0.82±0.11、0.83±0.09。术后各时间点患眼UCVA及BCVA均较术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进口角膜保护剂与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眼科手术患者角膜上皮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7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拟行单眼白内障手术或眼底手术的患者52例(52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眼.试验组使用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照组使用波兰产角膜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角膜生物力学眼压分析仪Corvis ST对圆锥角膜、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和健康角膜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量,探讨圆锥角膜与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及差异。方法 选取2011年4月至2016年11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已确诊的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63例(96眼)作为圆锥角膜组;另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1个月的患者60例(120眼)作为术后角膜组;选取同期来我院检查的角膜健康者51人(102眼)作为健康角膜组。应用角膜生物力学眼压分析仪Corvis ST对三组入选者角膜的第一次压平长度、第二次压平长度、第一次压平速率、第二次压平速率、最大变形幅度、顶点距离和曲率半径等进行测量;数据之间总体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进行对比分析,角膜形态学参数与生物力学参数之间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三组间第一次压平长度和第二次压平长度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圆锥角膜组第一次压平速率为(0.189±0.230)m·s-1,大于健康角膜组的(0.151±0.017)m·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圆锥角膜组第二次压平速率明显大于健康角膜组和术后角膜组,而术后角膜组小于健康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圆锥角膜组最大变形幅度大于健康角膜组和术后角膜组,术后角膜组小于健康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角膜组顶点距离大于健康角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圆锥角膜组、术后角膜组、健康角膜组曲率半径分别为(5.696±0.881)mm、(7.129±0.681)mm、(7.012±0.728)mm,圆锥角膜组曲率半径小于健康角膜组和术后角膜组,术后角膜组大于健康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圆锥角膜组前表面平均角膜曲率与最大变形幅度和曲率半径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205、0.184,P=0.023、0.041),后表面最大高度与第二次压平速率、最大变形幅度和曲率半径之间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579、-0.307、0.256,P=0.022、0.002、0.000)。术后角膜组前表面平均角膜曲率除了与第二次压平长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297,P=0.026)外,与其他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后表面最大高度与各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圆锥角膜及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均有所下降,圆锥角膜下降更加明显,角膜生物力学眼压分析仪可作为角膜屈光手术后早期排除继发性圆锥角膜的辅助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在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中行陡峭轴角膜切口和颞侧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合并角膜散光≤0.50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60例(60眼)根据术中切口不同分成A、B两组。A组30例行陡峭轴切口,B组30例行颞侧角膜切口。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散光、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A组UCVA均优于B组(均为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A组UCVA术后3个月优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优于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A组BCVA于术后1个月基本稳定。术后1周、1个月、3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低于B组(均为P<0.05)。A组角膜散光术后3个月为(0.26±0.20)D,略低于术前的(0.32±0.13)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B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为(0.62±0.45)D,高于术前的(0.23±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 SIA为(1.28±0.63)D,高于B组的(0.77±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S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术前角膜散光≤0.50 D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选择陡峭轴切口并不能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但能减小术后总角膜散光,且可以有效提高术后UCVA,术后效果优于颞侧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