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86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TLC、TRF、CD4、CD8营养后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Alb、IgG、IgM、C3营养后均较营养前有所提高,但营养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腹泻、腹涨、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较肠外营养组的37.2%低(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结合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108例,其中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肠外营养即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的营养)72例(EEN+PN组),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36例(TPN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 d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状况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TPN组相比,EEN+PN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进流食及术后住院平均时间分别缩短了0.79 d、0.88 d、0.53 d和1.36 d(P< 0.05)。 结论 EEN+PN在改善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方面与TPN有同等效果,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上效果更优,是一种安全、有效、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远期继发急性肠扭转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 全胃切除术后远期继发急性肠扭转17例均行诊断性腹腔穿刺和64排螺旋CT腹部平扫:手术治疗16例,其中5例行肠粘连松解+肠扭转复位,7例行肠扭转复位+肠减压,4例行肠扭转复位+坏死肠段切除+端端吻合;1例保守治疗。结果: 17例中16例术后均康复出院,随访1~2年均无复发,1例因未能及时手术,导致大面积肠坏死伴中毒性休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远期继发急性肠扭转以手术治疗为主,保守治疗需要严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复查腹部螺旋CT。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直到经口进食;治疗组术中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术后先行静脉营养支持,第2天开始经鼻空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患者术后第1、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 治疗组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7天时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是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首选营养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治疗为对比,评价全胃切除术后采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外文献Pubmed数据库,同时检索国内文献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鉴定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随机对照试验(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PN组相比,EN组可提高胃癌全胃切除术的血红蛋白含量[WMD=3.66,95%CI(1.21,6.11)]和转铁蛋白含量[WMD=0.22,95%CI(0.13,0.31)],缩短术后的住院时间[WMD=4.95,95%CI(-6.54,-3.37)],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38,95%CI(-6.54,-3.37)],体质量结果两组无差异。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采用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术后进行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若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及早选择EN进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功能并空肠袢结扎法在根治性次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2月行胃癌根治性次全胃切除术并在术中应用保留幽门功能并空肠袢结扎法治疗的2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手术资料与手术结果。结果: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明显吻合口瘘与狭窄,无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无胆汁反流现象,无倾倒综合征与排空障碍。结论:保留幽门功能并空肠袢结扎法在根治性次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且易于操作和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822例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术后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1周。检测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2组术后营养指标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EEN安全有效,并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氨基酸配方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按随机、前瞻、单盲、对照原则,将40例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富含BCAA组.20例)和对照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组,20例),术后第1天开始.连续6天.采用全营养混和液通过周围或中心静脉输注等氮、等热卡.每天输注时间不少于12小时.同时留24小时尿测氮平衡。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抽静脉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C-反应蛋白。结果研究组术后第2天转为正氮平衡,对照组术后第6天转为正氮平衡,术后第3天时,两组之间的差异非常显着(P〈0.01);研究组累积氮平衡为正氮平衡,对照组累积氮平衡为负氮平衡,两组之间差异非常显着(P〈0.01)。术后第3天,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富含BCAA的氨基酸配方更适合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