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腰围和腰高比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的关系,探索腹型肥胖对外周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2718名体检者,采用动脉硬化测定仪检测双侧肢体的baPWV,根据ba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与缺血性脑卒中不同亚型之间的相关性及特点,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托"北方农村地区居民常见慢性非传染病疾病家系队列研究",选取2013-2015年房山区脑卒中队列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79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测、ba PWV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量,根据不同缺血性脑卒中TOAST(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分型的亚型将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组和小血管阻塞(SAO)型脑卒中组。用R语言1.0.142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Z检验,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OAST分型各亚型与ba PWV之间的关系。结果 LAA型脑卒中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中心性肥胖率均显著高于SAO型脑卒中患者,HDL-C、ba PWV、ba PWV异常率均显著低于SAO型脑卒中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血压是否正常等因素之后,SAO型脑卒中患者ba PWV异常的风险是LAA型脑卒中患者的2.747倍(OR=2.747,95%CI:1.500~6.118,P0.05);在调整了年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SAO型脑卒中患者ba PWV异常的风险是LAA型脑卒中患者的1.542倍(OR=1.542,95%CI:1.051~2.242,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不同亚型间ba PWV存在差异,相比于LAA型脑卒中患者,SAO型脑卒中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异常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脉搏波速度(PWV)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其中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0例(观察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0例(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收缩期起始时脉搏波传导速度(PWV-BS)、收缩期结束时脉搏波传导速度(PWV-ES)、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等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IMT和PWV-BS、PWV-ES分别为(0.95±0.16)mm、(6.15±1.31)和(8.53±1.22)cm/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病变患者IMT和PWV-BS、PWV-ES分别为(0.92±0.11)mm、(8.09±1.00)和(9.55±0.92)m/s,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病变患者,中度病变患者IMT和PWV-BS、PWV-ES分别为(0.86±0.09)mm,(6.20±1.09)和(8.44±0.81)m/s,明显高于轻度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WV-BS与IMT、冠状动脉病变评分(SYNTAX)呈正相关(r=0.872、0.683,P 0.05);PWV-ES与IMT、SYNTAX呈正相关(r=0.721、0.704,P 0.05)。结论 PWV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545名健康中老年人大动脉脉搏波速度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健康中老年人各年龄段大动脉脉搏波速度(PWV)值与性别的关系以及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方法按照正常人标准筛选出正常健康人545名(男395名,女150名),年龄31- 85岁,平均年龄(63.93±10.99)岁,采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Complior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结果健康人群大动脉PWV平均值为(11.62±2.97)m/s。40岁以上中老年男女PW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39岁组女性PWV低于男性,无论男女PWV均与年龄正相关。根据PWV与年龄的回归方程,已获得不同年龄段PWV的正常参照值。结论健康中老年人群大动脉PWV受年龄影响较大,与性别关系不大,应按照不同年龄段建立其正常参照值。年龄与PWV的正相关,随着年龄增加,主动脉僵硬度增加,弹性下降,PWV加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相关蛋白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291例T2DM为研究对象,测量患者血压,测定尿相关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PWV等指标,依据计算尿微量白蛋白(Um ALB)和尿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UACR升高组和UACR正常组。同时根据PWV值又将患者分为PWV≥1 400 cm/s组和PWV1400 cm/s组。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与UACR正常组比较,UACR升高组的年龄[(62.1±10.1)岁]、收缩压(SBP)[(143.73±19.33)mm Hg]、舒张压(DBP)[(81.41±11.19)mm Hg]、尿转铁蛋白(UTRF)、β2-微球蛋白(β2-MG)、尿轻链Kappa蛋白(KLC)及尿轻链Lambda蛋白(LLC)和PWV[(1 863.35±388.68)cm/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PWV1 400 cm/s组比较,PWV≥1 400 cm/s组年龄[(63.0±9.2)岁]、SBP[(138.08±17.99)mm Hg]、DBP[(78.06±10.50)mm Hg]、UTRF、KLC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在动脉硬化早期出现UTRF和KLC浓度升高,对早期动脉硬化干预可能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种以多种心血管和代谢危险因素并存为特征的综合征,其不仅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更是引起动脉硬化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MS者心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于非MS者。有研究者指出,动脉僵硬度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关,是独立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心血管病危险及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脂和脂蛋白比值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11 611名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分为正常血压值组(血压< 120/80 mmHg)和血压正常高值组(血压为120 ~ 139/80 ~ 89 mmHg).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仪测定人选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同时测量身高、体重、FPG、TC、TG、HDL-C、LDL-C等指标,并计算HDL-C和TC/HDL-C比值、LDL-C/HDL-C比值.分析血脂和脂蛋白比值异常情况对不同血压组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 血压正常高值组的baPWV异常率均高于血压正常组.血压正常组中除HDL-C外,TC、TG、LDL-C、TC/HDL-C、LDL-C/HDL-C的升高均使baPWV的异常率显著增加(P<0.001).血压正常高值组中,TC和LDL-C的升高使baPWV的异常率显著增加(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BMI、FPG外,TC/HDL-C异常是血压正常组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独立危险因子(OR=1.732),TG异常是血压正常高值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1).结论 在正常血压不同水平下,血脂和脂蛋白比值的异常是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糖尿病肾病(DKD)与下肢动脉病变(PAD)的关系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了403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微量蛋白尿和临床蛋白尿组,并根据踝肱动脉压指数(ABI)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统计各组中尿蛋白和ABI的异常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AD与DKD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中尿蛋白异常率26.35%,ABI异常率17.73%;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年龄大,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HbAIC)高,血压高,脉压差大。正常蛋白尿、微量蛋白尿和临床蛋白尿组的ABI异常率分别为14.55%,21.92%和28.42%;ABI正常和ABI≤0.9、ABI〉1.3的患者DKD患病率分别为23.79%,41.43%,30.60%;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性别、尿蛋白异常、体质指数(BMI)、立位收缩压、立位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I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是PAD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病程、ABI异常、BMI、卧位收缩压、卧位舒张压、餐后血糖、HbA。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M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r、尿素氮(BUN)是DKD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肾病与下肢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相互促进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1年3月~2011年7月住院患者401例,入选患者均测定baPWV,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病变程度.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96例)和非冠心病组(105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97例)、双支病变组(89例)和多支病变组(110例),比较各组患者的baPWV并分析ba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非冠心病组baPWV (1 475.85±263.78) cm/s与单支病变组的(1 549.81±257.45 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支病变组(1 605.26±349.78) cm/s与多支病变组的(1 656.85±352.68) 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及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的支数与baPWV呈正相关(r=0.613,P< 0.05). [结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无创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入选8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测量baPWV、血压,测定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及尿微量白蛋白值。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是否异常分为尿微量白蛋白正常组和尿微量白蛋白异常组。结果两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异常组baPWV较快,收缩压和脉压、HbA1c、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尿微量白蛋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年龄、ACR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收缩压0.497,t=5.266,P0.001,年龄0.265,t=3.292,P=0.002,ACR0.248,t=2.649,P=0.009。结论除收缩压和年龄外,尿微量白蛋白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这种影响可能和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及腹型肥胖发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超重和肥胖)及腹型肥胖发生率。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并获知情同意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3例[研究组,平均年龄(66.9±5.4)岁]及老年健康者133名[对照组,平均年龄(66.3±5.8)岁],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体重、总体脂肪、腹部脂肪、内脏脂肪、内脏脂肪面积和腰臀围比值(WHR),以体重指数(BMI)判定营养不足、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以WHR判定腹型肥胖发生率,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25.7±3.8)%(24.2.4±2.2)kg/m^2,P=0.001]、总体脂肪[(20.1±6.9)/)5.(17.4±5.0)kg,P=0.001]、WHR(0.92±0.10w.0.87±0.06,P=0.001)、腹部脂肪[(10.2±3.4)讹(8.6±2.5)kg,P=0.001]、内脏脂肪[(2.7±0.9)w.(2.3±0.7)kg,P=0.001]和内脏脂肪面积[(89.1±28.8)强(75.74±21.6)cm^2,P=0.001]均显著增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不足(BMI〈18.5)(3.8%w.0,P=0.024)和肥胖(BMI≥28.0)发生率(26.3%%6.0%,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过高(52.1%傩.34.1%,P=0.023)和腹型肥胖的发生率(83.6%%67.1%,P=0.0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强调总体脂肪、腰围、腹部和内脏脂肪的测定与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心性肥胖对2型糖尿病新发脑梗死事件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在2006--2007、2010--2011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选择符合人选标准的8306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队列,依据基线WC水平分为中心性肥胖组和非肥胖组,应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凹归模型分析中心性肥胖对2型糖尿病新发脑梗死事件的影响。平均随访38~53(48.05±3.09)个月。结果 (1)中心性肥胖组人群的平均年龄、BMI、SBP、DBP、脉压、FPG、TC、TG、LDL.C、UA水平均高于非肥胖组(P结论 中心性肥胖增加2型糖尿病新发脑梗死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华东农村地区高血压人群中血尿酸水平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可能影响两者关系的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是于2013年7~9月在连云港市赣榆县和东海县、安庆枞阳和望江县进行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检测研究人群的血尿酸水平,并进行baPWV测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评估两者间关系。  结果  4278名成年高血压患者最终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65.2±7.4)岁,baPWV水平为(1 835.1±383.4) cm/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等危险因素后,血尿酸水平与baPWV呈现正相关关系(每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增加(β=20.5 cm/s,95% CI:8.5~32.5,P=0.001)。按照血尿酸水平进行三等分组时,相较于第一等分组患者(< 277 μmol/L),第三等分组患者(≥ 349 μmol/L)的baPWV水平增加(β=51.2 cm/s,95% CI:23.8~78.6,P=0.001)。分层分析结果发现,在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 ≥ 140 mm Hg人群中,血尿酸水平与baPWV具有更强的关联(交互P值=0.001)。  结论  华东农村地区高血压人群的血尿酸水平与baPWV呈现正相关关系,血压控制不佳(SBP ≥ 140 mm Hg)人群具有更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国成人BMI和腹型肥胖与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取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和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未出现T2DM且第1次进入调查队列的12 085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1997―2015年作为随访终点。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BMI和腰围联合分组与T2DM的发病风险比;亚组分析以BMI且腰围正常组作为参照组,分析BMI正常且腹型肥胖组T2DM的发病风险。结果  共纳入12 085人进入分析,中位随访9.04年(共计128 760人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775例T2DM患者(男性450例,女性325例)。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以BMI且腰围正常者为参照,超重肥胖且腰围正常、BMI正常且腹型肥胖、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者的T2DM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26倍(HR=2.26,95% CI:1.84~2.78)、1.32倍(HR=2.32,95% CI:1.64~3.28)和2.87倍(HR=3.87,95% CI:3.18~4.70)。亚组分析中发现基线慢性病对BMI正常且腹型肥胖与T2DM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0.045)。结论  与BMI相比,腰围异常者发生T2DM的风险更高,在糖尿病早期预防计划中,应重点关注该类人群,尤其是同时罹患其他慢性病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肥胖状态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农村社区T2DM队列,该队列2016年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 2021年12月31日,剔除随访期间失访或资料不全者,共纳入10 310例研究对象。根据BMI和腰围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正常体型、单纯中心性肥胖、单纯全身肥胖、复合超重和复合肥胖6种状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胖状态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比(HR)值及其95%CI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57 049.47人年,随访(5.53±0.89)人年,随访期间共死亡971例,死亡密度为1 702.03/10万人年。以正常体型患者为对照,调整混杂因素后低体重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04%(HR=2.04,95%CI:1.42~2.92),单纯全身肥胖、复合超重、复合肥胖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下降34%(HR=0.66,95%CI:0.53~0.82)、22%(HR=0.78,95%CI:0.66~0.92)、38%(HR=0.62,95%CI:0.49~0.78),单纯中心性肥胖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低体重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女性复合肥胖患者全因死亡风险较正常体型患者下降50%,而男性该肥胖状态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岁老年患者中,单纯全身肥胖、复合超重、复合肥胖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明显低于正常体型组(HR=0.61,95%CI:0.48~0.78;HR=0.76,95%CI:0.63~0.91;HR=0.56,95%CI:0.42~0.73),而<65岁的各种肥胖状态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存在“肥胖悖论”现象,低体重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型者,全身型或复合型超重/肥胖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赵敏  蔡明序 《现代预防医学》2018,(10):1904-1907
目的 探讨体检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10 月- 2016 年10 月于某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者1 806 例作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检测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尿酸(Uric Acid,UA)等,测量上臂脚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 -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结果 baPWV异常组较正常组年龄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 - C)、UA等水平增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aPWV与年龄(r = 0.55,P<0.001)、收缩压(r = 0.63,P<0.001)、空腹血糖(r = 0.30,P<0.001)正相关,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不大。中年组baPWV轻度增高检出率最多(27.87%)。老年组baPWV中、重度升高检出率(63.28%)明显高于青年组(3.49%)和中年组(15.40%)。Logistics回归结果表明中、老年人baPWV增高风险增加,老年人较青年人baPWV增高风险明显增大(OR = 23.04),血压增高者baPWV增高风险较血压正常者明显增大(OR = 30.71),男性baPWV增高风险较女性稍高,血糖增高者baPWV增高风险较血糖正常者稍高。结论 高龄、高血压、高血糖是baPWV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baPWV更易增高。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别是男性群体,高血压、高血糖者应为baPWV重点检测对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肥胖及血脂异常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重庆市3所医院的糖尿病门诊和住院初诊患者及其他疾病和门诊健康体检者396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糖尿病病例组184例,对照组212人.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等实验室检测.结果 病例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64.67%)、腹型肥胖检出率(77.17%)、高TC检出率(27.17%)、高TG检出率(50.00%)均高于对照组(45.28%,64.15%,14.15%,3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胆固醇、超重及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肥胖和血脂异常与2型糖尿病相关,控制体重、合理膳食是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