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前肠内免疫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将82例胃癌和大肠癌患者分为常规饮食组 (对照组) 和肠内营养支持组 (EN组),每组 41例。对照组入院后常规饮食,EN 组术前7 d给予肠内营养乳剂 (TPF-T)瑞能口服,两组提供的热量和氮量完全相同。定期检测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及T细胞亚群,记录术后并发症、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前术后营养支持的总费用情况。结果 EN 组术前营养状况较入院时普遍提高,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 (P<0.05);免疫功能增强,CD3+、CD4+/CD8+提高 (P<0.0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死亡、消化道瘘等严重并发症,EN 组术前术后营养支持总费用与对照组相仿 (P>0.05),但EN 组术后肠动力恢复早、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并发症率低、节约术后营养支持费用 (P<0.05)。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应用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永亮  余佩武  兰远志  石彦  刘伟 《重庆医学》2008,37(12):1360-1361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胃癌术后免疫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N组30例、PN组30例及对照组20例。术后24 h开始给予EN或PN,分别检测术前和术后第8天营养和免疫指标,并观察术后严重并发症及肠功能的恢复。结果EN组和PN组术后体质量(BW)、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和血红蛋白(H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N组与PN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EN组、PN组术后CD3 、CD4 、CD4 /CD8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EN组术后CD4 、CD4 /CD8 亦显著高于PN组(P<0.05);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N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胃癌术后近期的营养和免疫状况,在术后细胞免疫和肠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使用液囊空肠管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86例,分为肠内营养(EN)46例,肠外营养(PN)40例。EN组通过液囊空肠管术后24 h开始肠内营养,PN组给予静脉营养。检测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免疫指标及观察临床表现。结果:术后EN组血清前蛋白、转铁蛋白、IgA、IgG、IgM及CD3、CD4/CD8较PN组上升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排气时间EN组比PN组早(P<0.05);术后住院时间EN组较PN组短(P<0.05);并发症及营养治疗费用EN组较PN组少(P<0.01)。结论:胃癌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代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日、减轻营养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4例接受全胃切除术的进展期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 ln组,n=28)、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n=28)和肠外营养组(PN组,n=28),观察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2、10天,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术后第10天,测定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T细胞与CD8 T+细胞的比值(CD4+/CD8+),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和IgG。结果 G ln组和EN组术后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PN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三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的质量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0天,G ln组和EN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PN组(P<0.05);术后第10天,G ln组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百分比、CD4+/CD8+及血清IgM和IgG的质量浓度均基...  相似文献   

5.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应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剑斌  曾兵  柳霞 《广州医药》2009,40(5):8-11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EE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1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EN)和肠外营养组(PN组),于术后24小时开始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平均住院费等.结果 所有患者在研究期间无死亡.营养支持结束时EEN组PA、IgG、IgA、CD3+、CD4+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PN组(P<0.01),而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和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1);两组患者ALB、IgM、CD8+及体质量在营养支持结束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加快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和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治疗老年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营养及免疫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于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6)与治疗组(n=46),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周开始进行辅助化疗,同时均于术后1d开始进行常规肠内营养,治疗组在常规肠内营养的基础上联合谷氨酰胺颗粒强化治疗,两组均连续进行10d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恢复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相关营养及免疫指标水平。结果:术后治疗组首次排气、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1d及10d对照组L/M值及血浆DA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1dL/M值及血浆DAO水平术后均升高,而术后10d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术后1d及术后10dL/M值及血浆DAO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d及术后10d两组患者血清TP、Alb、PA及TRF水平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1d两组血浆IgA、IgG水平,CD4~+比例及CD4~+/CD8~+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CD8~+比例明显升高(P<0.05或P<0.01);术后10d两组血浆IgA、IgG水平,CD4~+比例及CD4~+/CD8~+均较术后1d显著升高,CD8~+比例显著降低(P<0.01),且术后10d治疗组血浆IgA、IgG水平,CD4~+比例及CD4~+/CD8~+显著高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或P<0.01),而CD8~+比例显著低于术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明显纠正患者营养不良,提高患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术后早期分别给予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PN组BUN水平明显高于EN组(P<0.05);EN组患者术后第8天免疫学指标包括CD3+,CD4+,CD4+/CD8+比值及IgA、IgG、Ig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PN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均能明显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而EN在降低高分解代谢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日方面明显优于P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87例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组(HHPN+EN)43例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4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以及术后疲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第7天,TPN组CRP显著高于HHPN+EN组(P<0.05)。两组血清PA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但HHPN+EN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术后HHPN+EN组血清IgA、IgM显著高于TPN组(P<0.01);CD3+、CD4+/CD8+亦高于TPN组(P<0.05,P<0.01),CD8+则低于TPN组(P<0.05)。与TPN组比较,HHPN+EN组术后第7天疲劳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轻术后疲劳,营养支持效果优于传统的静脉营养。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可能是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一种较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比较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与常规输液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8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29例)于术后24 h经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对照组(29例)行常规静脉输液。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临床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第7天患者ALB、PA、CD3~+T(%)、CD4~+T(%)、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对照组相比,肠内营养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短、留置引流管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总费用少(P<0. 05),肠内营养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3. 79%)与对照组(17. 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0,P=1. 000)。两组均随访6个月,未发生远期并发症及复发。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以更好地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teral nutrition EN组)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组),EN组27例,PN组24例.EN组术后24h开始经鼻胃管予以肠内营养液能全力,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营养支持共7d.两组病人分别术前和术后第1d、第8d检测免疫指标C3、C4、IgA、IgM、IgG和CD3 、CD4 、CD8 及CD4 /CD8 ,并观察有无严重并发症,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感染率变化.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病人IgG、IgM、IgA、C3、CD3 、CD4 、CD4 /CD8 比值均较术前有所下降,而术后第8天早期EN组IgG、IgM、IgA、C3、CD3 、CD4 、CD8 、CD4 /CD8 等免疫指标迅速恢复,与P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早期EN组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P<0.01),早期EN组感染率(12%)较PN组低.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恢复和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并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病人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梗阻导管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胃肠外科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6.8±12.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胃管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肠外营养、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胃镜辅助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减压,观察该导管前置水囊开始下移后即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患者的营养学指标、免疫力指标、临床治疗指标及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水平CD3+、CD4+、CD8+、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数17人,好转8人,无效2人,有效率92.6%,对照组治愈8人,好转10人,无效9人,有效率66.7%%,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肠梗阻导管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早期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2种营养支持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采取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清蛋白、血清前蛋白以及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清蛋白、血清前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精神状态、日常社交、情绪状况和精力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状态、日常社交、情绪状况和精力改变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营养支持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显著,且肠内营养效果更明显,能提高患者营养各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0例,于术后24 h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 d;肠外营养组30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8天检测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前清蛋白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的营养恢复作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无明显差异。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两组病人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胃癌伴营养风险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2~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新入院胃癌患者运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将评分在3~5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术后早期给予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30例)和对照组(术后早期给予普通肠内营养,30例),两组术后给予7 d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3、7天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用于检测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和CD4+/CD8+比值)、营养状态指标(血浆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同时观察记录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炎性肠梗阻、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试验组患者CD4+/CD8+、转铁蛋白、血浆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提前〔(63.5±7.3) h vs. (72.8±8.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肺部感染、吻合口瘘、严重腹胀、炎性肠梗阻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促进了胃癌伴营养风险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和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的回升,促进了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和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廖利春  骆国才  黎慧霞 《海南医学》2016,(15):2460-2462
目的:观察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对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及协作单位接受治疗的160例危重症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81例,分别接受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和鼻胃管鼻饲胃肠内营养支持,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BMI、血红细胞、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高于对照组[(19.33±1.84) kg/m2 vs (18.67±1.56) kg/m2;(99.5±12.4)个/L vs (92.4±12.7)个/L;(246.2±26.3) g/L vs (225.7±29.9) g/L;(38.7±4.1) g/L vs (36.1±3.8)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CD8+明显低于对照组[(7.32±1.32)个/L vs (8.45±1.84)个/L;(24.84±4.08)个/μL vs (28.44±4.07)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细胞、CD3+、CD4+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92±0.57)个/L vs (2.32±0.62)个/L;(67.84±8.33)个/μL vs (62.17±5.48)个/μL;(42.36±6.11)个/μL vs (36.18±4.92)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6/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6%(41/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鼻饲管胃肠内营养支持方式相比,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在消化道肿瘤化疗过程中的临床辅助作用及对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改善效果。方法?收集2014-2016年本院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156例,随机平均分为联合化疗组(78)和对照组(78)。对2组病人进行常规化疗方案,联合化疗组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d静脉滴注。化疗结束后对化疗疗效进行评价,计算化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于化疗前后检测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的活性和外周血细胞水平;记录和统计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化疗后联合化疗组疗效分布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2组血细胞水平均下降,对照组免疫细胞活性下降,而联合化疗组升高,组间比较联合化疗组CD3+、CD4+、CD4+/CD8+、NK及各血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过程中联合化疗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74.35%,低于对照组88.46%(P<0.05)。结论?注射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化疗效果,并可以改善化疗后的免疫低下和化疗不良反应状况。   相似文献   

17.
苍玉珍  曾青山  黄文静 《海南医学》2016,(19):3170-3172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出院患者营养指标及其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5月至2015年4于我院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顺序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37例。A组胃癌术后早期作家庭肠内营养干预,B组未给予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指标的恢复情况,以及出院前后不同时间段患者血清前蛋白(PA)、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红蛋白(Hb)及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W)、并发症和出院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出院3周后,A组患者的PA、ALB、HGB、BW分别上升至(0.25±0.06) g/L、(38.65±3.84) g/L、(93.21±10.41) g/L、(65.06±10.44) kg,IgG、IgA分别上升至为(13.01±1.81) g/L、(4.11±0.97) g/L,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出院3周KPS评分为(86.86±5.94)分,明显高于B组的(80.36±2.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51%(5/37)、18.92%(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干预胃癌术后出院患者,可改善患者出院后营养指标、免疫水平,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 )与全肠外营养(T PN )对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分为2组,分别用EN和 T PN进行干预。结果与T PN组比较,EN组患者营养状况有较大改善,且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胃癌患者来讲,早期进行EN支持可改善其营养状况,并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姚雄 《中外医疗》2016,(4):29-31
目的:研究分析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比较分析两组营养支持前后谷氨酰胺、白蛋白水平、甘露醇/乳果糖(L/M﹚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谷氨酰胺和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L/M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给予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机体营养,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