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培峰  张颖 《中国校医》2019,33(10):757-759
目的 探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在股骨头坏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本院9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行传统股骨头置换术的45例患者列入A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45例患者列入B组,对比2组Harri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B组Harri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中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其功能恢复,因此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为一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并且广为使用。本文简述下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股骨头坏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法及其临床疗效,以为临床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提供方法参照。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3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且对患者的治疗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1名患者手术伤口感染,2例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经过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3例患者假体脱位,手法复位后痊愈。对该院的38名患者进行随访4~10个月,根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如下,优秀的患者为13例,良好的患者为22例,差为3例,总优良率为92.1%,无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患者优秀为8例,良好为21例,差为9例,总优良率为76.3%;不良情况发生率为7.9%;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整体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效果显著,而且并发症较少,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王卫军 《医疗装备》2015,(16):71-72
目的:探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48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完成所有患者的分组,两组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照组2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人工关节种类选用骨水泥型假体,观察组2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人工关节种类选用生物型假体,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Harris评分的对比中,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无明显差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同时假体材料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及手术的要求来选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观察无柄人工关节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7~2009年无柄人工关节置换的股骨头坏死的病例共27髋,其中男15髋,女12髋,患者术后均接受半年随访。结果术前所有关节功能为差,术后优7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1.48%。结论无柄人工关节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近年收治的62例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情况良好,髋关节活动能力基本恢复,能够进行正常的活动.结论 通过严格的术前综合评估,合适的假体选择和固定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效果明显,能够减少病患痛苦,维持正常运动.  相似文献   

7.
余彪 《中国卫生产业》2013,(33):146-147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50例患者优良率为92%,对照组50例患者优良率为76 %,观察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老年人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率,使预后明显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向秀根 《健康必读》2008,7(3):51-5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对78例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其中43例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头坏死,1例股骨头坏死并假臼形成)(Marous分期Ⅳ~Ⅴ期)患者选择髋关节置换治疗(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异位骨化1例,3例脱位手法复位;3例假体松动。71例Harris评分优良,优良率91%。结论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晚期股骨头坏死能够取得满意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股骨头髓芯减压联合髋关节镜清理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5年2月-2006年9月,应用小直径、多孔道、多方向髓芯钻孔减压联合髋关:常镜清理,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8例105髋,其中男44例,女14例。年龄21~66岁,平均38岁。病变部位双髋38例,右11例,左9例-乙醇性34例64髋,激素性12例22髋,外伤性3例3髋,特发性9例16髋。术前及术后行X片及MRI检查,应用Ficat分期系统和Harris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价。术后Harris评分〉80分认为是手术成功,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术前Harris评分10~65分,平均36分;术后评分49~95分,平均82分。成功率Ficat I期46/48,Ⅱa期20/26,Ⅱb期15/24,Ⅲ期1/7;总成功率78.1%。结论认为小直径、多孔道、多方向髓芯钻孔减压联合髋关节镜清理治疗早期(FieatⅡb期前)股骨头坏死有较好疗效,尤其对减轻疼痛效果明显,而对FicatⅢ期后即股骨头塌陷后效果较差。股骨头坏死的程度、范围和部位是影响效果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扫描采用Argus法和人工法测量股骨头坏死面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以探讨Argus测量法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对某院收治的17例(31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坏死面积分别进行Argus法和人工法测量,比较测量结果及所需时间,同时考察2种评定结果与患者疼痛程度及股骨头塌陷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人工法和Argus法所测得的股骨头坏死面积比分别为(33.5±4.08)%和(34.6±4.06)%,2组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法耗时显著长于Argus法((21.3±3.62)min>(7.89±1.03)min,P<0.001).经回归分析,2组坏死面积均与患者疼痛程度呈直线正相关,但Argus法所得数据相关系数大于人工法(0.807 8>0.746 9);此外,随访期发生股骨头塌陷11例(16髋),2组坏死面积均与患者的塌陷程度呈直线正相关,但Argus法所得数据相关系数大于人工法(0.783 8>0.726 7).结论:磁共振扫描采用Argus法测量股骨头坏死面积的精确度和时效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单双侧发病情况与特征及相互间关系。方法随机抽取1 06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住院患者病案资料,调查患者的单双侧发病、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发病时间、病因、诊断、分期等项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双侧发病构成比值为1∶2.24;年龄、性别、病因、分型对单双侧发病有影响作用;单双侧发病年龄分别为(38.02±16.72)岁和(42.61±13.7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14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单侧发病病例ARCO分期和年龄分布具有等级相关性,双侧发病病例ARCO分期和年龄分布无等级相关性。各地区的单双侧发病年龄存在差异,其中东北地区双侧发病年龄为(22.70±5.54)岁,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单双侧发病和性别、年龄、民族、地域、职业、病因、分期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ANFH患者的53髋先常规行股动脉DSA,后在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内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即在每支血管内注入稀释后的尿激酶20万u、丹参10ml及川芎嗪20mg;术后保留导管于动脉内,经导管每日注入同剂量的药物及肝素钠4500u,连用3天后拔管,治疗后复行股动脉DSA检查及行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DSA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多(P<0.05),患者患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1~16个月(平均9.5个月)示FicatⅠ、Ⅱ期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修复明显.结论:ANFH行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一般人口特征、疾病学特征、病因学特征及相互间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1 06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住院患者病案资料,所有患者经X线、CT、MRI或骨核素扫描检查确诊.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汉族和少数民族构比值为26.23:1,汉族和少数民族分组的地区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CO分期和年龄分布显示,34~43岁年龄段Ⅲ期、Ⅳ期构成比高,44~53岁年龄段I期、Ⅱ期构成比高.各地区病例在各年龄段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北地区20~29岁年龄段病例构成比最高,其他地区均40~50岁年龄段病例构成比最高.男性、汉族的各病因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侧、汉族的各病因发病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民族、性别、年龄、地域、职业、病因、单双侧发病、分期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的股骨颈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对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5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情况评估、有针对性地严密观察病情,订出个体化的积极预防并发症措施,术后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结果:随访6月~36月,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40例,良11例,中2例,优良率96.23%(51/53);术后髋痛率22.64%(12/53)。53例均在术后1~3周恢复下地行走,无一例伤口感染及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均获得生活自理。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只有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和护理,才能减少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有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症女性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对原有UI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股骨头坏死行THA治疗的88例女性患者,用国际UI调查问卷(ICI-Q-SF)对患者UI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评价,将患者分为术前有UI组和非UI组,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评价,评估髋部功能的改善对女性UI症状的影响及临床关系。结果共有37例患者术前有UI症状,术后UI症状改善患者26例,未见明显变化的患者10例,有1例出现症状加重。UI组与非UI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I组患者术后ICI-Q-SF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UI与髋部盆底结构功能具有相关性,女性UI患者行THA提高髋关节功能后有改善UI症状的迹象,可不必积极同时行抗UI手术,注意观察,必要时再酌情在尿道中段手术悬吊尿道。  相似文献   

17.
齐春华  周树立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98-5499
目的 探讨CT与MRI诊断早期老年股骨头坏死的表现特点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160例患者先后行CT和MRI扫描,并检测阳性率、确诊率及临床分期.结果 CT与MRI的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阳性检出患者经手术确诊率明显高于CT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和MRI对阳性患者检测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具有相似的临床检出率,而MRI较CT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临床对老年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应综合多类影像学资料、并结合临床资料与经验,方可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6例ANFH患者的17只髋先常规行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继而分别每支血管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即在供血动脉内共注入稀释后的尿激酶15~25万u、丹参40ml及低分子右旋糖酐50mg;治疗后复行供血动脉造影检查及行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多,患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1~20个月(平均10.5个月)示FicatⅡ期以内的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修复明显.结论:ANFH的血管造影表现是复杂多样的,而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