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儿横纹肌肉瘤49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横纹肌肉瘤(RMS)是小儿较常见、恶性度极高的软组织肿瘤,占小儿恶性实质肿瘤的10~15%,其特点是早期浸及局部组织,出现远隔转移。近年采用手术辅以放,化疗,疗效显著提高。本文分析49例疗效,并探讨影响予后的有关因素。临床资料 1972~1990年我校二、三院共治疗RMS49例,其疗效分析如下: 年龄:3个月~15岁其中<2岁11例,2~5岁13例,6~9岁10例,10~15岁15例,各 相似文献
2.
3.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是发生于儿童期的一种特异性的肿瘤,以头颈部多见,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本文收集1992年~2002年期间儿童头颈部RMS 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儿童横纹肌肉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儿童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的处理,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每种手段对生存率均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化疗新药问世以前,外科手术曾是RMS的主要处理方法.这涉及到扩大手术范围,甚至切除重要器官和组织,结果导致外形破毁,功能丧失.虽然这些是根治性手术,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病人又可出现局部复发.当发现有效化疗后,不但对治疗RMS转移性病变成为可能而且也明显提高了生存率,据2001年Crist统计1970年生存率为25%,1991年即增至70%. 相似文献
5.
横纹肌肉瘤是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 约占全部儿童恶性肿瘤的4%, 软组织肉瘤的50%, 5年生存率已经从10%以下提高到70%左右。化疗、手术、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已经确立。最终获得广泛切除即镜下无肿瘤和无肉眼残留是外科治疗的最终目的, 由于间室切除术及截肢术对儿童病例的生存率无明显提高, 但致残率较高, 明显降低患儿的生存质量, 因此目前广泛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儿童来说, 功能的保留似乎更加重要, 因此近年来由于化疗水平的提高, 手术趋于保守。本文回顾了原发于头颈部、躯干、四肢、泌尿生殖系统等不同部位肿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小儿横纹肌肉瘤28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横纹肌肉瘤28例病理分析周彩菊,廖晓岗小儿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儿童软组织肿瘤中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很高。光镜诊断有时有一定困难,本组28例部份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查,以有利放诊断和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28例... 相似文献
7.
8.
儿童横纹肌肉瘤术前治疗的探讨(附34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儿童横纹肌肉瘤进行术前治疗的讨论及有关文献的复习。方法:1988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儿童横纹肌肉瘤患儿34例,平均6.2岁,根据IRS分期:Ⅰ期11例,Ⅱ期12例,Ⅲ期8例,Ⅳ期3例。结果:全部随访,分别统计不同临床分期的1年,2年,5年生存率,Ⅰ期为90.9%,63.6%,36.4%,Ⅱ期为66.7%,33.3%,8.3%,Ⅲ期为50.0%,12.5%,0,Ⅳ期为33.3%,0,0,总体2年生存率为35.3%,5年生存率为14.7%。结论:Ⅰ,Ⅱ期生存率明显高于Ⅲ,Ⅳ期,但总体的远期生存率不能令人满意。儿童横纹肌肉瘤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术前化疗可提高肿瘤的切除率,达到较早的临床分期,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横纹肌肉瘤 (RMS)是儿童较常见的软组织肿瘤 ,其好发于泌尿生殖系、四肢和头颈部 ,而发生在儿童胆道则相当少见。我院自 1990年以来 ,共收治 7例儿童胆道恶性肿瘤 ,其中 3例是胆道横纹肌肉瘤 (RMS/BT) ,术后采用肝内置引流管 ,并结合化、放疗 ,肿瘤缩小明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1例 ,女性 2例。年龄 8~ 4 8个月 ,平均 2 1.6个月。患儿以黄疸为首发症状 ,且呈进行性加重 ,其中 2例右上腹有肿块及腹痛。本组 1例疑诊为总胆管囊肿 ,2例以右上腹部肿物性质待查入院。经CT与B超检查提示 ,近肝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影响儿童横纹肌肉瘤(RMS)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56例RMS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原发部位、大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完全切除与否、不同治疗方案与RMS患儿生存时间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影响RMS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值为8.762,P=0.003)。结论 RMS的预后与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完全切除与否相关,临床分期是影响RMS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手术、放疗及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可提高RMS患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细胞炎症反应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到我院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应用比卡鲁胺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应用比卡鲁胺的基础上联合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治疗。结果:各组治疗有效率对比,研究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细胞炎症反应因子水平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10(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腹泻、乳房胀痛、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P504S、血清PS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前列腺癌的治疗过程当中,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对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能够使患者的细胞炎性反应得到减轻,安全性较高,因此临床上应当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5例非小细胞肺癌G719X突变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方法:纳入2012年07月至2018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基因检测中心行EGFR基因检测的70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G719X突变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70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G719X复合突变4例,单一突变1例,G719X突变者均是Ⅳ期腺癌,无糖尿病、无高血压且未并发其它肿瘤,组织突变率低于血液、积液突变率,女性突变率高于男性,小于50岁组突变率高于大于等于50岁组,不吸烟组突变率高于吸烟组,合并骨转移、脑转移、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组突变率分别高于无转移组,右肺肿瘤突变率略高于左肺肿瘤,但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例突变一线接受一代EGFR-TKI治疗,OS最长22月,为G719X+S768I复合突变者。结论:G719X突变以G719X+L861Q复合突变为主,Ⅳ期腺癌,无糖尿病、无高血压且未并发其它肿瘤者更易出现。在标本类型、年龄、性别、是否吸烟、病变部位、是否并发骨、脑、淋巴结、胸膜转移方面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一线接受一代EGFR-TKI治疗或化疗患者生存可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深部热疗在放射性肺炎的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行胸部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未行手术的肺癌患者。其为序贯或同步放化疗,放射治疗剂量为60~70 Gy(常规分割),预计生存期超过6月,放射治疗后均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患者,根据治疗是否行深部热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30例给予糖皮质激素与抗感染治疗,辅以吸氧、止咳、解痉平喘等对症处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深部热疗。热疗设备使用HG-2000体外局部高频热疗机,加温温度42 ℃~43 ℃,时间为40 min,隔日1次,共10次,分别检测放射性肺炎治疗前、放射性肺炎治疗后肺功能、血气分析的变化趋势。结果:治疗组放射性肺炎的总有效率、生存质量KPS评分、症状积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VC、FEV1)、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均有好转,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炎性因子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部热疗联合传统糖皮质激素治疗放射性肺炎,有助于放射性肺炎患者的症状、肺功能、血气分析、炎性指标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36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6例患儿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25个月(5~47个月)。随访至2017年6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5~81个月),2年总生存率(OS)61.9%,II期、III期、IV期分别为100%、65%、11.1%。结论:尽早明确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给予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能明显减少化疗毒副反应、延长生存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联合中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PCa)的近期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20年05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晚期PCa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内分泌联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血清PSA及VEGF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性功能、泌尿功能、肠道功能及激素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性功能[(85.50±4.38)分 vs (78.80±4.72)分]、泌尿功能[(41.74±4.05) 分 vs (32.37±3.70)分]、肠道功能[(87.35±8.46)分 vs (80.62±7.72)]及激素功能[(78.35±7.62) 分 vs (70.48±7.28)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PSA及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PSA[(4.42±1.26) ng/mL vs (4.80±1.37)ng/mL]及VEGF[(69.83±7.50) ng/mL vs (73.25±8.18) ng/m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7.5% vs 6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29.2% vs 2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联合中药治疗PCa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PSA 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60Co高剂量率三维后装在儿童阴道横纹肌肉瘤放疗中的应用流程,并从剂量学角度分析可行性。方法 选取5例已行儿童阴道横纹肌肉瘤放疗患儿CT定位图像,分别设计3种治疗计划:计划A为3DCRT外照射,计划B为后装治疗,计划C为后装治疗联合外照射。根据EQD2评估CTV和OAR剂量学参数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计划A相比,计划C的CTV的D90、D50、Dmean更高(P=0.00),直肠、膀胱和股骨头剂量低,卵巢剂量略高(P=0.00)。与计划B相比,计划C的CTV 的D90更高,D50、Dmean较低,卵巢剂量较低,直肠、膀胱和股骨头剂量略高。计划B的直肠、膀胱D2 cm3最低。结论 儿童阴道横纹肌肉瘤的放疗需根据原发肿瘤位置及手术后是否残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CT引导的60Co高剂量率三维后装治疗方式流程简单快捷,患儿耐受性好,靶区剂量高,正常组织保护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01月至2021年06月我院小儿骨科33例骨EG患者,分为单病灶受累和多病灶受累两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治疗和转归情况,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全组及两组的无事件生存率,并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检验)进行两组比较。结果:男性25例(76%),女性8例(24%),诊断时的中位年龄2.1岁(0.2岁~7岁)。主诉多为骨局部肿块、疼痛、功能受限。其中四肢受累最多,其次为脊柱、骨盆、颅骨。单病灶组21例,其中12例行局部病灶切除手术治疗,有或没有使用局部类固醇;7例行手术及术后全身化疗,有或没有使用局部类固醇;2例行活检后全身化疗。多病灶组3例行手术联合全身化疗,9例行活检后全身化疗。单病灶组1例复发,多病灶组5例进展,两组均无患儿死亡。单病灶组较多病灶组EFS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中位随访时间7.3年(0.8年~17.5年)。结论:骨EG风险较低,无明显生命威胁,预后较好。单病灶受累较多病灶受累者的复发或进展较少、手术效果好、治愈率高;多病灶受累者化疗效果较好,进行积极的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可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A 2 1/2-year-old male child with rhabdomyosarcoma of the prostate was treated with radiation of the pelvis, consisting of 5,600 rads in 7 1/2 weeks, and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of Vincristine and Actinomycin D. Surgery had been refused. The child is alive and disease-free more than 5 years after diagnosis, and over 2 years following the cessation of all therapy. Recent advances in radiotherapy and adjuvant chemotherapy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outlook in this aggressive childhood neoplasm and have made a less aggressive and less mutilating surgical approach often desirable. This, in turn, holds out the prospect of improved quality of survival in children so afflicted. 相似文献
20.
Zampieri N Camoglio F Corroppolo M Cecchetto M Ornis S Ottolenghi A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2006,15(5):463-466
Rhabdomyosarcoma (RMS) is the most common tumour of the biliary tree in childhood. In children, it is a rare lesion, accounting for about 1% of all RMS. Hepatobiliary botryoid RMS is a disease affecting young children at a median age of about 3 years. In literature, the radiological findings of hepatobiliary RM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small series and some case reports. In this case report, we present a rare case of RMS of the extrahepatic biliary tree initially diagnosed as a choledochal cys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