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PR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鉴定其免疫表型,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PRCC临床上症状多不明显,常在体检时发现.光镜下PRCC组织主要由多少不等的乳头状和管状结构组成,被覆单层立方或多层柱状肿瘤细胞,乳头轴心及间质内可见泡沫细胞、砂粒体沉积,部分肿瘤细胞胞浆内可见含铁血黄索.Ⅰ型12例,Fuhrman核分级均为1~2级;Ⅱ型7例,其中5例Fuhrman核分级为3~4级.Ⅰ型和Ⅱ型PRCC不同程度地表达vimentin、EMA、CKpan、CK7、CD10和p504s,但均不表达34βE12和CK20.16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3例分别于术后3、8和9个月死于肿瘤转移,且均为Ⅱ型PRCC;2例死于其他疾病;其余11例患者均为无瘤生存.结论 PRCC的两种亚型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预后上有差别,与Ⅰ型PRCC比较,Ⅱ型较Ⅰ型预后不良.PRCC细胞核分级高、出现肉瘤样成分或有透明细胞癌结构可能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夏言  马杰  何向蕾 《肿瘤学杂志》2021,27(9):783-786
摘 要:[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CC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CCPRCC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 10例患者中6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48~78)岁,其中7例为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3例不典型腹部症状。CT显示多为等低混杂密度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肿物最大径(1.5~7.0) cm,行部分肾或全肾切除,1例失访,其余无瘤生存至今。巨检肿物界清,切面灰黄灰红,质软。光镜可见乳头状为主,腺管状、囊泡样及巢状结构混合存在的结构,细胞温和,胞质透亮,胞核远离基底膜呈线性排列,核仁不明显,核级1~2级。CK7、CA-IX、PAX-8、CK(34βE12)、Vimentin均阳性(10/10),Cyclin D1阳性(4/4),部分CD10阳性或灶阳(5/10),P504s、TFE3均阴性,其中CA-IX呈“杯状”着色模式。[结论] CCPRCC是一种新近提出的肾细胞癌亚型,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形态上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等不易区分,在典型的组织结构基础上可借助免疫组化与分子检测加以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治疗分析——附2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0年收治的2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9例。中位年龄48岁(24~71岁)。左侧11例,右侧12例。在19例初治的患者中,临床表现血尿8例(42.1%),腰痛7例(36.8%),无症状者4例(21.1%);肾脏肿瘤中位最大径5.5cm(2.5~10.0cm)。另4例为外院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占同期收治肾癌的2.4%(23/975)。失随访4例。术后总5年生存率69.6%。其中初治19例,5年生存率为84.2%。14例早期局限性癌(T1a~T2N0M0)患者5年生存率100%,但2例分别于术后7年6个月和10年出现转移,其中1例双肺转移患者行肺转移瘤切除和生物化疗后已生存9年且健在,1例失访。3例局部淋巴结转移和2例远处转移的患者中,1例术后2年6个月出现肺转移瘤和切口转移手术联合生物化疗后生存3年,1例同期肺转移瘤患者行肺转移瘤切除和放疗后生存6年,而余3例中,2例失访,1例生存6个月。而外院初治出现复发的4例中,2例患者再次行复发肿瘤切除,分别生存1年和2年6个月,另2例转移患者中,1例生存9个月,1例失访。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国内少见。早期局限性乳头状肾细胞癌术后预后良好。对于复发或转移的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转移瘤或复发瘤可提高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9例肾乳头状肾细胞癌组织学形态相似,癌瘤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癌细胞胞质嗜酸性和(或)嗜碱性,并呈乳头状、乳头小梁状或乳头实体状排列,乳头有纤维血管轴心,轴心内易见泡沫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细胞CK、EMA、CD10、Vimentin普遍呈阳性。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相对少见,发生率不足15%,根据其典型的组织学形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6.
背景与目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对少见,目前国内对此类肿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总结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可能影响此类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回顾分析6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生存分析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并用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比较,进一步对有意义的因素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占同期肾癌的6.04%,中位年龄为55岁(22~78岁),54.7%的患者为无症状性肾癌。Ⅰ型肿瘤22例(34.4%),Ⅱ型肿瘤42例(65.6%),组织学亚型与肿瘤的TNM分期、Fuhrman分级和手术方式显著相关。中位随访时间为46.0个月(19~133个月),共14例(21.9%)患者死亡,其中Ⅰ型1例(4.5%),Ⅱ型13例(31.0%,P=0.018),总生存率分别为85.7%和55.8%。单因素分析显示,伴有临床症状、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Fuhrman Ⅲ~Ⅳ级、淋巴结受累、远处转移和肾周脂肪侵犯是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远处转移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4.78,P=0.004)。结论:与国外数据相比,我国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癌的比重低,Ⅱ型肿瘤相对较常见。确诊时发生转移是影响此类患者总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浸润性癌,易发生淋巴管、血管侵犯,但对其预后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本研究拟探讨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形态学观察并评估2006-06-19-2015-10-28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89例乳腺IMPC中微乳头状结构的比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PR、HER2及Ki-67的表达,并对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肿瘤内微乳头状癌比例>50%组ER阳性率为85.7%,高于微乳头状癌比例25%~50%组(57.1%)和<25%组(40%),P=0.013;单纯性IMPC组伴脉管瘤栓比率为58.8%,高于混合性IMPC组的32.4%,P=0.018.随访资料显示,微乳头状癌比例>50%组复发/转移率为9.1%,低于微乳头状癌比例25%~50%组(28.6%)和<25%组(40.0%),P=0.047.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微乳头状癌成分>50%组无瘤生存期长于微乳头状癌成分25%~50%组与<25%组,χ2=4.296,P=0.038;ER阳性组无瘤生存期长于ER阴性组,χ2=5.324,P=0.021;原发肿瘤T1组无瘤生存期长于T2组,χ2=7.302,P=0.026.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未发现,影响乳腺IMPC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乳腺IMPC虽然易于发生脉管侵犯,但其侵袭性、转移能力及恶性度并不因而增高;原发肿瘤大小、ER状态、微乳头癌比例可能与其预后相关,但有待扩大样本及更长期随访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1月-2007年1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45例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灶大小、原发灶是否手术、是否放疗、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水平、是否伴骨旁软组织转移、淋巴结转移以及其他脏器转移等多项因素进行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4.0%、26.0%和17.3%,中位生存期为(14.0±1.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LP水平≤150 u/L组与>150 u/L组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各因素无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时的血清ALP水平、是否伴有其他脏器转移以及骨转移时是否伴淋巴结转移等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较差,血清ALP水平、是否伴其他脏器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可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放疗分割计划及放疗剂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CPRCC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肿瘤均位于肾皮质内,肿瘤边界清晰,有纤维性包膜,切面灰红或灰黄色,部分呈囊性改变。镜下肿瘤呈乳头状、管状、囊性及实性混合性生长,胞浆透明,细胞核远离基底膜,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为1级或2级。免疫表型:6例肿瘤组织均表达CK7、PAX-8和34βE12,CAIX呈“杯状”或完全膜阳性表达。1例CD10部分阳性,其余5例CD10阴性。所有病例AMACR和TFE3均为阴性。结论: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肿瘤,呈惰性生物学行为。形态上应与具有透明细胞和乳头状结构的肾细胞癌鉴别,可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测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10.
254例肾细胞癌的诊治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燕翔  方祖军  郑捷  杨醌  李强  张佐良  陈波  姚孟树  丁强  张元芳 《肿瘤》2004,24(3):248-250
目的探讨肾癌的临床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本院1993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254例肾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典型肾癌“三联征”的发生率为2.4%;肾癌偶发癌占45.7%.“肾外表现”主要有:贫血40.9%,消瘦14.6%,发热12.6%,高血压10.2%.病程<3个月占73.6%(187/254).辅助检查以B超、CT为主.治疗以肾癌根治术为主,占87.4%,术后结合干扰素治疗,效果确切.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8.7%、72.9%.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肾癌的预后与肿瘤分期、直径大小和C-erbB2阳性与否相关.结论临床上无任何表现而体检偶发的肾癌日渐增多,典型的肾癌“三联征”已少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检,结合辅助检查,有助于肾癌的早期诊断,适当条件下的健康体检有积极意义.治疗仍以肾癌根治术为主,术后免疫治疗有积极的意义.肿瘤分期、直径大小和C-erbB2阳性与否对肾癌的预后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影响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 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3年、 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3.7%。肿瘤大小及病程长短与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存在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ER、 PR的表达状况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预后的相关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则显示仅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 预后较好的浸润性特殊型癌, 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该类型乳腺癌应在个体耐受的情况下行手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戴群 《实用癌症杂志》2002,17(4):402-403,406
目的:研究影响舌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临床病理指标分析舌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无关;肿瘤大小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肿瘤大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术后发生转移无关,分化程度与术后复发转移有关,结论:对于肿瘤直径大的舌鳞状细胞癌应积极采取病灶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肿瘤分化程度低者术后易出现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3.
乔明洲  李长岭 《癌症进展》2005,3(3):202-206
肾细胞癌是成年人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自然过程极难预料,仅依靠分期和分级等尚不能提供足够的预后信息.寻找适合的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更有效的预后信息,确定发生复发和转移的风险,甚至可以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标靶,并有助于深入了解肾细胞癌的疾病发展过程和揭示与之有关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来RCC相关性肿瘤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影响甲状腺有乳头状癌预后因素的研究,为治疗和预后提供直观的指标参数。对造反相应手术主术后的均有指导意义。方法;本文采用微机关系数据库病理资料研究系统,对病理资料检索,取得我科外检病理中1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资料,对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有无淋巴细胞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赵时梅  史林  罗宇 《实用癌症杂志》2012,27(4):384-385,39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3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女性12例,男女之比为1∶12,女性中位年龄为46岁。同时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亢5例(38.5%),单独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30.8)%,单独伴甲亢4例(30.8%)。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典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学特征。结论 PTM发病隐匿,常与其他甲状腺疾病共存。病理医师对甲状腺标本常规行书页状取材,连续切片,可提高PTM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对肿瘤组织进行大体、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及Hale’s胶状铁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和进行随访。结果 5例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4~61岁,平均43.6岁;肿块直径3.5~10cm。镜下肿瘤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呈实性片状、梁状和腺泡状分布。免疫组化:CK7(5/5),EMA(5/5),CD117(5/5),Ksp-cadherin(5/5),CD10(0/5),Vimentin(0/5),RCC(0/5),Ki-67计数〈3%。Hale’s胶体铁染色阳性。随访23~97个月,5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并存活至今。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1种少见的肾肿瘤,预后较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好,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当;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Hale’s胶体铁染色和电镜及遗传学改变,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转移性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特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及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kinase,mTOR)抑制剂系统性靶向治疗疗效及预后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3月93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转移性pR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模型对患者进行预后危险分层。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生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93例转移性pRCC患者中Ⅱ型占95.7%(89/93),Ⅰ型占4.3%(4/93),伴肉瘤分化占11.8%(11/93),中位年龄为50.0(22~8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3.1个月,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为(31.5±5.9)个月(95% CI为19.9~43.1)。采用IMDC预后模型进行分层,低、中、高危患者分别占14.0%(13/93)、46.2%(43/93)、39.8%(37/93),低、中、高危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100.0±32.8)、(38.3±8.2)、(16.4±1.2)个月,高危与低、中危患者的O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低危与中危患者的O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93例pRCC患者的一线靶向治疗的总中位无疾病进展(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时间为(6.6±0.5)个月,低、中、高危患者一线靶向治疗的PFS分别为(17.5±5.7)、(7.1±2.3)、(5.2±1.5)个月,高危与低危患者、高危与中危患者的PF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  结论  转移性pRC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点,IMDC预后模型可用于预测转移性pRCC患者的TKI一线靶向治疗的疗效和预后生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组织呈乳头状或管状结构排列,乳头中心及间质内有泡沫细胞浸润,有明显出血坏死。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诊断依赖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需与其他有乳头状结构的肾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因素的研究,为治疗和预后提供直观的指标参数,对选择相应手术方案及术后的治疗均有指导意义。方法:本文采用微机关系数据库病理资料研究系统,对病理资料检索,取得我科外检病理中1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资料(均附5年以上的随访资料),对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有无淋巴细胞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5年生存率为94.08%,10年生存率为80.71%,15年生存率为68.83%(用寿命表法计算入其它各相关因素均按≤5年及>5年、≤10年及>10年、≤15年及>15年比较分析(用卡方计算)。其中肿瘤位于包膜内与肿瘤侵犯至包膜以外,各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肿瘤内及边缘有无淋巴细胞浸润,存活≤5年及>5年有显著差异(P<0.05),存活≤10年及>10年、≤15年及>15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着重提示肿瘤包膜对癌肿的防御作用的重要性,肿瘤内及边缘有淋巴细胞浸润预示有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