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手术后肿瘤残余是影响胶质瘤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术中磁共振影像(intraopem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烁iMRI)导航手术,可达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保护神经功能的双重目的。本研究评估iMPd导航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158例脑胶质瘤患者接受iMRI神经导航手术。结果:手术总耗时2.5。8.5h(平均5.2±1.5h)。图像质量优144例(91.1%),良9例(5.7%),差5例(3.2%)。iMRI扫描次数2.5次(平均2.5±0.7次),其中3次42例(26.6%),4次15例(9.5%),5次6例(3.2%)。39.9%的脑胶质瘤病例经iMRI发现肿瘤切除范围末达术前计划,仍需进一步切除。术后早期MRI证实肿瘤全切率达90.5%.术后严重致残率6.8%。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iMRI实时影像导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安全有效.可实时纠正术中脑移位误差.精确定位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边界,定量评估手术切除范围,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手术后肿瘤残余是影响胶质瘤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术中磁共振影像(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RI)导航手术,可达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保护神经功能的双重目的。本研究评估iMRI导航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158例脑胶质瘤患者接受iMRI神经导航手术。结果:手术总耗时2.5~8.5h(平均5.2±1.5h)。图像质量优144例(91.1%),良9例(5.7%),差5例(3.2%)。iMRI扫描次数2~5次(平均2.5±0.7次),其中3次42例(26.6%),4次15例(9.5%),5次6例(3.2%)。39.9%的脑胶质瘤病例经iMRI发现肿瘤切除范围未达术前计划,仍需进一步切除。术后早期MRI证实肿瘤全切率达90.5%,术后严重致残率6.8%。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iMRI实时影像导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安全有效,可实时纠正术中脑移位误差,精确定位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边界,定量评估手术切除范围,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既往研究表明脑胶质瘤瘤周水肿(peritumoral brain edema, PTBE) 是胶质瘤细胞侵袭的实际范围,PTBE的程度可作为脑胶质瘤的预后判断指标之一。然而,初诊时胶质瘤PTBE特征对全切术后肿瘤复发模式的影响目前还不详。本研究旨在探索初诊的脑胶质瘤MRI影像上的PTBE特征对全切术后肿瘤复发部位趋向及形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来自4个临床中心的43例全切术后复发的脑胶质瘤病例的MRI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初诊时MRI影像的T2加权像所示的PTBE的程度、类型与全切后复发肿瘤形态及部位趋向性的关系。结果:肿瘤全切术后复发模式与初诊脑胶质MRI影像的瘤周水肿特征明显相关:初诊时PTBE程度轻的在复发形态上更倾向局灶状(5/6),复发的生长趋向类型上更趋向于原位(4/6);水肿程度重的,复发形态趋向于扩散状(30/37).生长趋向类型多为周边型(7/37)、拓展型(27/37)。初诊时PTBE为类圆型的肿瘤复发以局灶状为多见(6/8),复发趋向多数为原位型(5/8),其次为周边型(2/8)和拓展型(1/8);水肿为不规则的肿瘤复发趋向绝大多数为拓展型(26/35),其次为周边型(7/35),少见原位型(2/35)。结论:胶质瘤FFBE的程度、类型对肿瘤全切术后复发形态、趋向性有显著的影响。这一发现有助于通过初诊脑胶质瘤的MRI的PTBE特征来个体化制订首次脑胶质瘤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放疗靶区.提高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显微手术治疗69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瘤体及创面周边送病理检查及头颅MRI复查,分析手术切除肿瘤的程度及疗效.结果 手术全切49例,次全切和大部分切除20例.无1例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显微手术可以在尽可能保护重要功能区、血管和脑神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提高脑胶质瘤的全切率,不失为治疗脑胶质瘤较好的方法 .  相似文献   

5.
放疗是高级别脑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对于利用定位CT和常规MRI图像进行靶区勾画的范围仍然没有统一标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发现利用多模态MRI包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BOLD-fMRI (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等可更有效地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及定位周围重要组织,从而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应用于靶区勾画和保护危及器官之中。此外,多模态MRI对评估放疗疗效、探测放射损伤及鉴别真假性进展也有一定作用。文章就多模态MRI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中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 Meta分析评估不同影像导航脑肿瘤切除术和传统手术对比治疗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BM、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至2014年11月15日,以获得有关不同影像导航脑肿瘤切除术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 RevMan 5.3软件分析数据,计算比值比(OR)及95%的可信区间,检验异质性并寻找其来源,应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总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研究(RCT),共计669例病人,其中影像导航手术者329例,传统手术者3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手术相比,影像导航切除脑肿瘤的全切率较高,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切率方面,不同影像导航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降低术后功能障碍方面,术中磁共振优于超声,超声优于弥散张量成像(DTI)(P=0.02)。结论:影像导航脑肿瘤切除术相比传统手术可以提高肿瘤全切率,最大程度保护功能区,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边缘系统低级别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76例脑边缘系统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入路、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脑边缘系统低级别胶质瘤常见于中青年患者,癫痫发作是最常见症状;行神经导航手术52例,肿瘤全部切除58例(76.3 %),次全部切除18例(23.7 %);69例随访6个月~6年,平均45个月,恢复良好49例,生活基本自理8例,死亡12例。结论 癫痫发作是脑边缘系统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神经导航显微外科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病残率。  相似文献   

8.
胶质瘤的治疗是高度个体化的治疗。过去的20年里有许多手术及辅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胶质瘤的手术中,使得胶质瘤外科手术这一领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影像技术如PET、fMRI、术中MRI、脑磁图、DTI以及手术的辅助技术如神经导航、荧光显像技术、唤醒麻醉及术中超声等的应用,神经外科医生能在术前精准勾画出肿瘤的解剖和病理结构,也能在术中精确定位功能区,达到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同时使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降到最低。如今神经外科医生更加注重病人的术后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导航技术在深部神经胶质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为深部神经胶质瘤且具有手术指征的30例,且这30例患者均应用了彩色超声多普勒导航技术,术前对患者进行了MRI和CT检查定位,进行开颅,暴露出硬脑膜后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深部神经胶质瘤的病变部位、范围、大小及周围血供情况,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放置明胶引导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路径,并实时监控、评估病灶切除情况,术后行头颅MRI和CT检查,与术前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估疗效,同时选取同一时期未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导航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全切率。结果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的超声显像具有不同的特征,采用术中超声导航的30例患者的病变均能够准确定位,术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导航,可以明显缩短深部神经胶质瘤的手术时间及提高全切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导航可以显著缩短深部神经胶质瘤显微手术的手术操作时间,并且可以做到实时监控,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神经导航外科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评价神经导航在颅内星形细胞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于2004年9月至2007年4月应用神经导航系引导进行颅内星形细胞肿瘤切除术的54例病例资料。结果: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星形细胞肿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定位准确,平均注册误差(1.42±0.46)mm。术后近期复查。CT或MRI证实肿瘤全切36例(78%),次全切除l0例,大部切除8例。所有肿瘤全切患者术后增强CT或MRI检查未发现肿瘤残留病灶。结论:神经导航定位精确,有助于手术计划的精确实施。实时导航颅内星形细胞肿瘤显微手术,有助于达到微侵袭效果和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功能导航与术中唤醒麻醉联合皮层刺激在手术切除额顶叶胶质瘤中保护运动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7例额顶叶胶质瘤患者,分为导航组(91例)和唤醒组(66例):导航组术中采用BOLD-fMRI联合DTI-FT神经导航技术;唤醒组术中采用唤醒麻醉联合脑皮层电刺激技术。分析患者运动功能保护效果、肿瘤切除率及手术时间。结果:导航组与唤醒组在运动功能保护上效果相当(P>0.05)。导航组肿瘤切除率优于唤醒组(P<0.05)。导航组手术时间比唤醒组短(P<0.05)。结论:BOLD-fMRI联合DTI-FT神经导航技术在切除额顶叶胶质瘤术中运动功能保护与作为金标准的唤醒麻醉效果相当,且能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时间,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腹膜后神经鞘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于我院收治的19例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4例,年龄(42.4±13.2)(20~72)岁,肿瘤最大径为(6.65±2.82)(3.1~11.7)cm。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肿瘤部位增强三维重建CT扫描,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对肿瘤的大小、周围解剖关系进行分析,并统计手术失血量及手术时长。同时对手术后的病例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9例患者均行腹膜外入路手术,其中5例患者行经腹直肌外缘切口入路手术,8例行经髂腹股沟切口入路手术,5例行经骶尾部弧形切口入路手术,1例行经腹骶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所有患者按照术前方案完整切除肿瘤,肿瘤周围血管神经均保护完好,手术时间(86.3±39.8)(30~182)min,术中失血量(266.8±413.9)(30~1 500)mL。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包括下肢疼痛和排尿异常。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0±3.7)(3~14)个月,随访期内病例未见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是腹膜后神经鞘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前应选择合适手术入路。混合现实技术可用于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疗过程,有助于手术的精准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手机下载POCO相机软件,并应用其中的双重曝光照相技术无创、快速定位颅内病变、颅内重要血管及功能区的精确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首先利用传统定位方法对40例颅脑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定位颅内病变、重要血管及功能区位置(对照组1);利用手机下载POCO相机软件,并应用其中的双重曝光照相技术,结合普通MRI片或CT片的三维片(冠状位、矢状位、轴位),对40例病人再次进行术前定位(实验组);最后利用MRI手术导航系统重新定位(对照组2),纠正定位偏差,指导切口设计。开颅,进一步比对验证该方法的定位效果、切除病变,随访手术效果。结果:利用手机POCO相机软件双重曝光技术定位精确性优于传统方法定位(P=0.005),同时精确性与导航系统定位相当(P=0.922);导航系统定位精确性优于传统方法定位(P=0.002);术后当天头颅CT复查,占位切除满意,周围水肿较术前无明显加重,随访患者术后肢体、语言、认知恢复良好。结论:利用手机下载POCO相机软件并利用其中的双重曝光技术定位颅内病变位置、重要血管及功能区定位准确,无创、可反复应用,简易、快速,直观可视,病患无额外费用,操作简单,普及性强,有极大的应用推广价值,尤其适用于急诊、中下规模、无手术导航系统的医院术前定位。但其在其他非颅内位置病变的定位应用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4.
蔡志超  池琦 《现代肿瘤医学》2019,(11):2005-200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定量参数,是否可以对脑胶质瘤进行分级。方法:选取抚矿总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60例,依据WHO肿瘤分级标准,分为高级别组(A组)27例,低级别组(B组)33例,分别给予患者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及DTI,观察图像信号变化规律,并测量DTI定量参数FA值与ADC值。结果:ADC值组间比较,A组病人瘤体和瘤周水肿带的ADC值,与B组病人瘤体和瘤周水肿带的ADC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内对比,周围水肿带ADC值大于瘤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组间对比,A、B两组肿瘤主体和瘤体周围水肿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内对比,瘤周水肿带的FA值大于肿瘤主体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定量参数可以对脑胶质瘤进行分级,并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9例囊性肿瘤患者行囊结节切除术,2例实质性肿瘤中:1例行肿瘤全切除术、1例行次全切除术(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术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头颅CT和MRI是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术前诊断的重要手段;治疗应该首选手术治疗,囊性肿瘤手术效果好;实质性肿瘤次全切患者易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体外牙线牵引(dental floss clip traction,DFCT)对小于2 cm的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内镜下全层切除(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的作用。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6年07月至2019年07月确诊固有肌层来源的胃底黏膜下肿瘤并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的患者,按是否行术中牙线牵引分为DFCT组和传统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组(conservative EFTR,cEFTR)。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进行1∶1匹配,最终纳入40例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FTR组行常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DFCT组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中行牙线+和谐夹牵引辅助,两组患者术后均用和谐夹完整闭合创面。结果:DFCT组手术时间为(44.6±5.5)min,穿孔时间为(10.0±2.0)min;cEFTR组手术时间为(67.2±12.3)min,穿孔时间为(24.8±6.8)min。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相关并发症:DFCT组1例(5.0%),cEFTR组5例(25.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8)。DFCT组仅有1例病例出现术后发热,cEFTR组有3例合并多并发症,分别为发热合并出血2例,发热合并气腹1例。两组在术中出血、术后发热、气体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迟发性出血、穿孔及弥漫型腹膜炎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86)。结论:牙线牵引辅助的胃底EFTR具有明显更短的手术时间及穿孔时间,减少了手术相关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胃肠镜、超声内镜等检查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越来越多黏膜下肿瘤被发现。目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可直视黏膜下肿瘤大小、起源、局部血流、局部浸润等情况,结合CT检查可观察肿瘤腔内、腔外、远处转移情况,病变可较早被发现,做好较完整的术前评估。既往多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黏膜下肿瘤,随着病变较早期即被发现和上消化道各种内镜术的发展,特别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eosal excavation,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的开展,较多于内镜下直接微创治疗,现就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特别是具有恶性倾向的胃肠间质瘤术前常用诊断方法和内镜下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显微镜下荧光素钠引导显微手术治疗成人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 2016年 3月至 2020年 9月收治的 45例成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中采用Brainlab神经导航联合使用低剂量(1.5~2 mg/kg)荧光素钠荧光引导辅助技术,术后患者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肿瘤是否复发、生存时间及死亡原因。对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临床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45例患者的肿瘤全切除33例,非全切除12例。本组病例WHOⅡ级10例(星形细胞瘤 5例和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WHOⅢ级14例(间变星形细胞瘤9例和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WHO Ⅳ级胶质母细胞瘤21例。随访时间为 6~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7.9±13.5)个月。本组术后复发22例,死亡20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 84.1%,2年生存率为72.8%,3年生存率为4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治疗方式、术后有无并发症、Ki-67指标大小、病理WHO分级、肿瘤的切除程度、肿瘤的部位、术前有无癫痫及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治疗方式(P=0.020,RR=0.269)、术后有无并发症(P=0.017,RR=0.102)和肿瘤是否位于功能区部位(P=0.016,RR=3.353)是影响成人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临床因素,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引导术中辅助技术,术中能实时和可视下辨识肿瘤,能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肿瘤的治疗方式、术后有无并发症和肿瘤是否位于功能区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姜超  王欢  阎崇楠 《现代肿瘤医学》2021,(12):2120-2122
目的:探讨骶骨后路横切口治疗骶骨肿瘤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2019年通过手术治疗的骶骨肿瘤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 年龄18~76岁,其中ASIA分级E级的有12例,ASIA分级D级的有8例,按手术切口不同,将患者分为后入路横切口组及后入路倒“Y”型切口组,记录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等资料进行对比。结果:16例患者行后入路横行切口,手术时间为(173.9±65.69)min,术中出血量为(1 493.75±1 261.46)mL,其中1例患者出现切口愈合差的情况。4例患者行后入路倒“Y”型切口,手术时间为(285±116.19)min,术中出血量为(4 250±759.39)mL,其中2例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的病理报道和随访。结论:骶骨后入路横切口可以在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做到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感染率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