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物钟是将个体节律与外部时间联系起来的重要机制,能预测并响应时间变化,决定睡眠—觉醒周期,参与调节摄食、体内激素水平等多种生理行为的昼夜节律。哺乳动物体内中枢生物钟能够调节肠道、肝脏、胰腺等外周生物钟,维持各器官稳态并同步运行,并能通过调控进食和睡眠等诱导肠道微生物结构、数量和定植行为的昼夜改变。肠道微生物是肠道微生态的核心部分,能够对包括大脑在内的多器官、多系统发挥调节作用,并被证明是宿主生物钟分子节律性表达以及多种昼夜节律活动的驱动因素。过去几年已经部分揭示了关于哺乳动物肠道微生态和生物钟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对疾病的影响,但仍需进一步探究它们在不同疾病背景下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本文综述了目前关于哺乳动物生物钟与肠道微生态间双向调控关系的研究以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以期未来能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措施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常宁  裴颖皓 《浙江医学》2023,(4):435-438,443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控导致的严重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人体的生理代谢和行为活动等普遍存在时间节律,受生物钟基因调控。研究提示脓毒症和生物钟之间关系密切。生物钟保持机体的昼夜节律,调控体温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影响脓毒症的免疫炎症反应,维持能量代谢的稳定,参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脓毒症状态下机体发生免疫炎症风暴、内环境改变、新陈代谢紊乱等改变,生物钟节律的完整稳定性被干扰和破坏,造成细胞周期代谢紊乱、细胞凋亡及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等,以致脓毒症进一步反应失控。本文围绕生物钟节律与脓毒症的交互作用,从免疫介导炎症反应和内环境紊乱(体温调节异常、能量代谢障碍、凝血功能失调)等角度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哺乳动物中,性激素水平呈昼夜节律性,且这种节律性由机体的生物钟?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控制,而生物钟的紊乱会导致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性激素的昼夜节律亦被破坏,从而可能引发一些生殖系统疾病。此外,雌激素和雄激素等性激素对中枢和外周生物钟均有不同的影响,且通过对各生物钟基因的作用来影响机体的代谢和生殖等功能。文章通过探讨性激素和生物钟系统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生物钟影响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的许多临床表现与昼夜节律有关,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睡醒周期的改变.目前,临床研究虽然注意到抑郁症具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却并未对此类临床表现的产生机制有一定的系统研究.本文复习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描述了抑郁症昼夜节律变化涉及了脑内的生物钟学研究,这包括电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生物钟学模式以及病理生理学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视交叉上核(SCN),它是人体内所有昼夜节律的起搏点,目前已经在人体内发现各种生物钟基因对于昼夜节律的调控起到明显的作用,这包括per, tim, cry1,cry2,Clock等.  相似文献   

5.
6.
在生物进化的早期,生物体已建立起对昼夜节律变化以及不可预见的随机应激刺激同时产生适应性行为和生理反应的能力,这些昼夜节律及应激相关的反应是通过两个高度保守且密切相关的调控网络-生物钟系统和应激系统来完成的,生物钟系统由震荡分子起搏器,Clock/Bmal1生物钟转录因子构成,应激系统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其末端效应物糖皮质激素受体构成。两者在不同的信号水平上相互联系,任意一个系统出现调节异常均会导致病理情况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所有的生物体都存在着调节自身生命活动的生物钟,而使得生命体的各种活动得以有规律的进行。例如,机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过程(睡眠-觉醒循环、温度、心率、血压、内分泌、肾脏的活动、肝脏的代谢活动)都受到昼夜节律的调节,即都在昼夜节律起搏器的控制之下。体外培养的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活动同样具有生物节律特征。本文对体外培养细胞生物钟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分析了神经元和外周组织细胞生物钟的分子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全面阐释生物钟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贺平  项道满 《广东医学》2022,43(1):121-126
近视是危害青少年视力的主要原因,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关于眼球的生长发育和近视诱发机制尚不明确。而关于青少年近视与生物钟紊乱的研究相对较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昼夜节律变化与屈光不正的发展有关。在人类及动物中,眼球的解剖及生理参数都会产生昼夜节律变化。这种节律是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主生物钟”产生的,该主时钟是以光敏性视黑素为神经递质,作用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传递信号。此外,视网膜还存在内源性的生物钟及外周生物钟。越来越多的研究昼夜节律变化会影响青少年屈光的发育。多巴胺作为视网膜的一种重要神经递质,可以使视网膜感知昼夜明暗差别带来的节律变化,同时影响眼球屈光的发育。研究表明生物钟通过对“时钟基因”转录的调控进一步影响屈光不正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环境照明的特性和昼夜节律失调所导致屈光不正的机制尚待研究。这篇论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青少年近视与昼夜节律生物学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回顾,增加对青少年屈光不正病因的理解,为改善青少年近视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姜倩  张疆弢 《海南医学》2022,(18):2426-2429
昼夜生物钟节律调控生命体内生理活动及行为过程,正常的昼夜节律对维持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发现昼夜生物钟基因在骨组织中表达,参与颌骨的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局部和全身性因素在正畸骨改建中发挥调控作用。本文就昼夜生物钟节律对正畸治疗的作用、机制以及指导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为推进昼夜生物钟节律在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实现更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昼夜节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周期接近于24 h,以CLOCK、BMAL1、PER、CRY等核心生物钟基因的节律性表达为分子基础.大量研究表明,生物钟基因与睡眠关系密切,视交叉上核(SCN)作为中枢时钟启动节律后,形成一系列表达生物钟基因的转录翻译反馈环路(TTFL)调控机体的昼夜节律震荡,在睡眠稳态系统和生物...  相似文献   

11.
张清华  潘静  姚丽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760-1764
背景 复发性流产(RSA)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目前现代医学对RS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 了解RSA病因的分布情况,以及流产孕周与流产次数和RSA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RSA的患者19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自然流产次数、流产孕周,并筛查患者的病因:染色体异常、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流产孕周,分为早期RSA组(<12周)(155例)和晚期RSA组(≥12周)(43例);根据流产次数分为2次组(123例)和≥3次组(75例)。分析RSA患者各病因所占比例,以及RSA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和不同流产次数组间的差异。结果 198例RSA患者,染色体异常9例(4.55%),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11例(5.56%),内分泌系统异常36例(18.18%),生殖道感染14例(7.07%),自身免疫异常30例(15.15%),不明病因98例(49.49%)。晚期RSA组患者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发生率大于早期RSA组,不明病因发生率低于早期RSA组(P<0.05);早期RSA组与晚期RSA组患者染色体异常、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次数2次组和流产次数≥3次组患者染色体异常、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不明病因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RSA的病因有多种,包括染色体异常、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及不明病因等多种因素,其中不明病因的RSA占多数;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对妊娠晚期的影响大于妊娠早期。  相似文献   

12.
脏腑学说作为中医的理论核心,始终指导着临床实践。提出心-肾-子宫轴的观点,分析了心肾与女性生理、病理之间的关联。从心肾观的角度对女性周期性节律作了阐述,并论述了心肾之间的运动形式,及其在女性月经及生殖周期中的变更作用,从而提出以调治心肾为主的妇科临床治疗观,揭示了生命节律的调控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3.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作用最强、持续时间最久,具有局部调节和收缩作用的血管 活性多肽。ET 亦对生殖激素分泌、生殖器官生理功能、肌肉收缩和细胞有丝分裂具有调节作用,在哺乳动物生殖 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现对内皮素在妇科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在恒定环境下,几乎所有的生物体的行为和生理都具有昼夜节律性,周期约为24 小时,其中每天的睡眠- 觉醒节律是最重要的昼夜节律。围术期不良情绪、全身麻醉、手术创伤以及外界因素干扰等可能会对睡眠-觉醒节律产生影响,节律的紊乱给机体带来损伤,延长住院时间,与术后快速康复理念相悖,因此了解围术期影响昼夜节律变化的因素尤为重要,该文将主要对围术期影响因素、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双酚A(BPA)对青春期前雌性大鼠卵巢组织中mRNA分子表达谱的影响,探讨BPA对卵巢结构和功能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早发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性别差异。方法:以2018 年09 月01 日~2019 年12 月31 日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早发急性STEMI 患者116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组95 例,女性组21 例。收集并分析2 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手术资料、 检查指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评价其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年龄更大,GRACE 评分、CRUSADE 评分、2 型糖尿病比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GLU)水平及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风险更高,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及尿酸水平更低,入院至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更长(P<0.05);男性组支架直径及吸烟史比例均高于女性组(P<0.05)。结论: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早发急性STEMI 患者中,女性患者发生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殖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原发性不孕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不孕症患者100例,已育健康者30例,检测周期第10天和第20天生殖激素水平。结果月经周期第10天,不孕组垂体泌乳素(PRL)、孕酮(P)、雌二醇(E2)、孕酮与雌二醇比值(P/E2)明显高于已育组(P〈0.01),月经周期第20天,不孕组P、P/E2明显低于已育组(P〈0.01),而PRL则高于已育组(P〈0.01)。结论周期不同时项的生殖激素水平变化与原发性不孕症密切相关,为促排卵周期的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 研究显示睡眠质量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是指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但针对该人群睡眠质量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 调查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以2016年12月-2017年6月参与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社区脑卒中筛查的居民作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采用《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影响因素社区、乡镇人群追访干预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测试,并在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收集其基本测量指标(如身高、体质量、颈围、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以PSQI总分>7分作为低睡眠质量,PSQI总分≤7分作为正常睡眠质量进行分析。调研过程中,调查人员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讲解,由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口述作答,调查人员填写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依据“8+2”项脑卒中影响因素及判定标准对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 761份,回收有效问卷4 716份,有效回收率为99.05%。共373例受试者存在低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为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0,95%CI(1.018,1.043)〕、性别〔OR=1.478,95%CI(1.116,1.957)〕、婚姻状况〔OR=1.044,95%CI(1.005,1.085)〕、退休情况〔OR=2.402,95%CI(1.758,3.281)〕、饮酒情况〔OR=1.395,95%CI(1.157,1.681)〕、饮食情况〔OR=1.411,95%CI(1.221,1.630)〕、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OR=1.484,95%CI(1.176,1.873)〕是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问题不可忽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退休情况、饮酒情况、饮食情况、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是该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 睡眠障碍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及并发症发病风险明显相关,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脑功能指标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分为两组:睡眠质量差组(PSQI评分≥11分)40例;睡眠质量好组(PSQI评分≤10分)40例。比较两组脑功能指标水平(脑耗能、困倦+脑疲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脑功能指标水平与PSQ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睡眠质量差组脑耗能为(342.38±147.14),睡眠质量好组脑耗能为(211.03±116.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3,P<0.001)。睡眠质量差组困倦+脑疲劳为(58.78±29.23),睡眠质量好组困倦+脑疲劳为(43.73±19.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9,P=0.027)。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耗能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r=0.409,P<0.001),困倦+脑疲劳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r=0.341,P=0.002)。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脑功能指标(脑耗能、困倦+脑疲劳)与睡眠质量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睡眠质量。脑功能评估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客观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