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 目的: 探讨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椎间孔镜双侧减压治疗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13- 12~ 2017-03 期间应用椎间孔镜治疗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 92 例,年龄 55 ~ 80 岁。根据病人对手术方式选择的 意愿,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各 46 例,记录两组透视次数少,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VAS 和 ODI 评分的差异。结 果: 与双侧组比较,单侧组术中透视次数少18.7±2.8次 vs 39.2±3.6次,t = -30.5,P= 0.000,手术出血量54.6±3.5,手 术时间204.5±22.5,较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80.2±4.7,手术时间315.9±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单侧组病人术后 48 h 的 VAS 评分明显1.1±1.0低于双侧组病人评分1.9±1.5,而且术后 72 h 的 VAS 评分明显1.8± 2.1低于双侧组病人评分2.9±2.0,2 组病人疼痛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 1mo 单侧组总评分为 0.4±0.1b,双侧组为0.6±0.1,2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单侧入路比双侧入路椎间孔镜双侧 减压治疗中老年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可能获得更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关节突融合联合钉棒系统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78例,其中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PLIF)者为对照组,行椎板减压关节突融合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脊柱稳定情况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天、6个月、12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腿痛VAS评分较术前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3天、3个月腰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估分数(JOA评分)较术前上升(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下降(P<0.05),而两组间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板减压关节突融合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保持脊柱功能的稳定性,具有组织创伤小,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正确站姿对椎间孔镜术后患者中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腰椎管狭窄疾病椎间孔镜术患者192例,先后分为对照组95例和观察组97例;对照组依据常规方法进行术后康复护理,观察组在传统康复护理基础上辅以正确站姿指导。术后6个月对比两组模拟视觉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椎间孔镜手术患者在术后进行正确站姿训练可显著改善疼痛,提高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全可视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选择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于周口骨科医院行全可视脊柱内镜下减压术的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将经侧方入路的患者资料纳入侧方组(40例),将经椎板间入路的患者资料纳入椎板间组(48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腰椎功能[改良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手术时间短于侧方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长于侧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ODI指数的变化幅度不同,椎板间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术后3、6个月ODI指数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ODI指数低于术后3个月(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的变化幅度不同,椎板间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后路椎间盘镜下多节段有限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后路椎间盘镜下多节段有限减压治疗18例腰椎管狭窄症,比较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治疗后ODI和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随访8~39个月,按Nakai评价标准评定为优11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7.78%。结论: 椎间盘镜下多节段有限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8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椎间孔镜BEIS技术)和传统组(传统手术方法)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ODI功能评分.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3个月,微创组的VAS、ODI评分与传统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手术效果与传统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7.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耐受性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0月年在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7例,其中16例行单或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术,21例采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16例次,经对症及内科联合处理后好转。Oswestry评分从术前(61.02±6.49)分改善至(26.91±7.91)分,主观满意度达83.8%;单纯减压组与内固定组比较,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积极控制并存疾病的基础上,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创单侧固定双侧减压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于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1例,其中行微创单侧固定双侧减压的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开放双侧固定双侧减压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年。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至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腰椎融合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至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手术1年后ODI指数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2组间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1年后腿部、腰部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2组间腿部、腰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Ⅰ级31例,Ⅱ级16例,对照组Ⅰ级27例,Ⅱ级17例,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创单侧固定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疗效满意,且微创单侧固定双侧减压治疗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壮骨颗粒联合微创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壮骨颗粒联合微创减压术(MID)治疗;对照组仅微创减压术治疗。采用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结合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壮骨颗粒联合微创减压对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对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壮骨颗粒联合微创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刘军 《吉林医学》2011,32(28):5980-5981
目的:探讨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方式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术患者58例,采用单或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术32例,采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26例。结果:手术期间无死亡病例,1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医院对症处理后好转。对患者随访,满意率达86.2%,术前Oswestry评分从(61.02±6.49)分下降至(26.91±7.91)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疼痛感明显缓解。结论: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积极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其中21例应用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系统治疗,设立为观察组,其余21例行开放性手术,设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ODI的变化及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ODI指数较对照组变化不显著。结论应用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TLIF(TLIF 组,n=24)与 PLIF(PLIF 组,n=24)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椎间融合成功率、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 功能不良指数(ODI)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TLIF 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 PLIF 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 PLIF 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 PLIF 组;术后半年 TLIF 组融合率为87.5%,PLIF 组为95.8%;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两组滑脱椎体术前滑脱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均显著降低,且术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 VAS、ODI 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均显著降低,但术后半年两组 VAS、ODI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LIF 与PLIF 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相当,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椎板开窗潜行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我科收治的4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椎板开窗潜行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采用X线评估术后脊柱稳定性,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 和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男 16 例,女 24 例,平均年龄(66.8± 3.19)岁。随访时间段为3月~16个月,均超过12个月,平均13.4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与 JOA 评分分别为:(7.83±1.08)分、(3.10±0.98)分、(2.83±0.64)分;(8.58±1.17)分、(19.98±3.40)分、(21.90±1.60)分;JOA评分优良结果:优12 例,良13例,一般12例,差3例;1年后随访时JOA评分结果:优13例,良 25 例,一般 2 例,差 0 例。术前后比较,疗效显著(P<0.05)。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椎体滑脱、术中损伤神经等并发症。结论:椎板开窗潜行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近期和远期疗效较好,同时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仅观察组术后服用独活寄生汤,对比观测两组术后椎体高度、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差异。结果 各时点两组椎体前缘、中缘、后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椎体前缘、中缘、后缘高度均显著上升(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6、12个月两组椎体前缘、中缘、后缘高度均逐渐降低。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腰痛程度VAS评分和ODI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腰痛程度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经腰椎后路360°融合术治疗效果及预后。 方法 选取中日友好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216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根据BMI不同分为正常组(84例,BMI<24 kg/m2),超重组(80例,24 kg/m2≤BMI<28 kg/m2),肥胖组(52例,BMI≥28 kg/m2)。均接受经腰椎后路360°融合术治疗,获取3组手术相关数据及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系统(ODI)评分结果。 结果 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伤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各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且术后1、3个月JOA评分、ODI评分改善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6、12个月正常组、超重组JOA评分明显高于肥胖组,ODI评分明显低于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经腰椎后路360°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超重或肥胖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多,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长,伤口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尤其是肥胖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传统经皮置钉与椎弓根镜辅助下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采用经皮置钉的LDD患者30例,将其分为经皮组和镜下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术后复查X线、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螺钉位置及融合率.结果 经皮组置钉84枚,镜下组置钉70枚.两组术中平均出血、手术平均时间、C臂透视平均次数、住院平均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镜下组VAS及ODI分别为(2.50±1.30)分及(50.00±3.50)%,经皮组VAS及ODI分别为(3.00±1.50)分及(58.00±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镜下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73.33%、80.00%;置钉位置经影像学复查,显示位置良好,痛变节段融合良好,无螺钉松动.经皮组3枚(3.57%)螺钉位置偏差,行二次手术调整.结论 椎弓根镜辅助下置钉治疗LDD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均高于传统经皮置钉,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57-59+63
目的 探讨传统脊柱前路手术和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脊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 年4 月~2018 年9 月收治的60 例脊椎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脊柱前路手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用微创入路脊柱手术进行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卧床时间、VAS 评分、Cobb 角矫正度、丢失度、伤椎椎管侵占率下降值、ASIA 改善等级。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卧床时间分别为(85.42±20.47)mL、(61.34±19.57)mL、(20.13±5.42)h、(7.48±1.24)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VAS 评分为(2.74±0.97)分,其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Cobb 角矫正度、伤椎椎管侵占率下降值、ASIA 改善等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obb角丢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脊椎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时,微创入路脊柱手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方式简单,疗效高,安全性好,而且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值得在脊椎感染患者的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入院的10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选择性减压术,实验组患者则给予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相关参数、总体治疗效果、并发症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ODI评分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JOA评分、行走距离、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与椎管矢状径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末期随访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总体健康评分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